情境教学:引领学生走向新知——以高中政治课教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情境论文,新知论文,课教学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联系在一起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与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综观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我们不难发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的设计过程一般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个要素。所谓立意,指的是试题所确立的主题,试题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何种社会现象,体现怎样的能力考查主旨,都是立意要讨论的问题,这是试题设计的核心。所谓情境,指的是按立意要求选择相应材料对主题的描述过程,它是立意表达的具体化,将被试者引入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境中去,情境所反映的问题往往直接引出试题的设问。所谓设问,指的是试题对被试者所需回答内容的具体规定。高考情境的选取来自社会文化背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考生来说就是要在命题情境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教材知识组织答案,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对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作精心的安排,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情境,对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借助“布白”情境,激活学生兴趣和思维
“布白”一词源于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是处理空间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也是许多艺术种类的重要表现手法,意为留给人们一点回味和思考的余地。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布白运用得好也能起到出其不意、引人入胜的效果。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它是整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精心设计一堂自然而恰当的导课,不仅起着承上启下、搭起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在讲“整体与部分关系”时,向学生展示“蝴蝶效应”(美国科学家洛伦兹在华盛顿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演讲时指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的事例,让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初始条件下一个十分微小的变化经不断放大,对事物的未来会造成巨大的影响,进而说明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会对整体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又如,在学习“个人与社会辩证关系”时,通过播放《鲁滨孙漂流记》录像片断提出问题:鲁滨孙为什么能在孤岛上生活28年?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鲁滨孙获救后要重返家乡?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学习兴趣盎然,求知欲强烈,他们的思维自然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探究问题。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乐学、乐思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积极学习、思维的状态之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考与质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思想政治课具有强烈的时效性和实践性,新材料、新观念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因此,政治教师可以从更丰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选取与学生实际、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的材料作为教学情境,设置协作探讨性强、开发思维要求高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去领悟,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如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时,设计以下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一鞋厂推销员甲到某国去推销鞋子,发现某国多数人不穿鞋,认为鞋子在此地不会有销路,就打道回府。另一鞋厂推销员乙也到这一国家发现同样的情况,但他观察到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长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结果该厂获利丰厚。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回答:
(1)甲乙两个推销员面对同样的实际,所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结论是什么?
(2)他们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
又如,在讲“科学发展观”时,向学生展示这样的情境:
2004年,循环经济开始从理念大步走向实践。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过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请回答:
(1)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变化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态价值观?
(2)循环经济倡导的经济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这样设置问题,教学过程就不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简单复述,而是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求得;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发现知识,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学习意识、学习品质等,达到“今天在别人的帮助下能做到的事情,明天完全能够独立做到”的目的。
三、设置问题情境,巩固学生知识和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对教学单元或专题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学生以多元化的方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那么教学时间就不会局限于课堂上。从理想状态来看,教学在时间上是绵延的,在空间上的扩展的,要实现课内与课外、学生生活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使教学活动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传统的政治科课堂教学,往往只强调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率,忽视课后对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编制一些情境、设置科学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去解答,这样才能巩固知识和提升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如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学完毕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课后去解决:
请你走访我们奉化市的示范区——滕头村,说明滕头人该怎样结合自身实际在保持目前辉煌的同时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品位。
这样做,既能督促学生课后去理解、巩固课本的知识,又能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社会实际问题,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才能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只有不断地改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师适应新时期的课程改革,引领学生不断走向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