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道路论文,渐进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举世瞩目。30年的强劲经济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和当代世界注意的焦点,无疑,中国的改革创造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典范。对于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已经引起国内外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兴趣,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解释,不乏真知灼见。其中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是认为中国实行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这是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并且人们常常把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同苏联实行的激进“休克疗法”相比较,由于改革后果的巨大反差,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往往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和称赞。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攻坚的难度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问题。由此,人们对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认识和反思也越来越深刻。
一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形成和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已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艰难曲折的“新的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形成和成熟四个阶段。
1.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是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起点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自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就成为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起点。“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的伟大创造,它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全国改革的序幕。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21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开始偷偷地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党中央尊重了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及时地加以总结和推广,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统分结合的农村经济新体制。农村改革不仅解放了农村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1983年以后,私营企业也得到发展,并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意义在于,农村改革使农户作为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特别是在此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对于打破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开辟和发展商品和市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没有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就不可能有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正是在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推动下,中国的市场从很小的农村零散市场,逐渐星火燎原、全面开花,并最终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因此可以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第一推动力。
2.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标志着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改革的重心主要是在城市。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战略转移。这一时期,一方面,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国有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从1979年国务院5个关于改革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文件,到1989年5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再到1992年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条例》,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走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改革,国有企业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始参与和适应市场[1]。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艰难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
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上精彩的一页,由此翻开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转型的新篇章。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上独立自主的生产和经营主体,并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公有制开始了和市场逐步结合的过程。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使得非公有制经济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一时期,便成为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基本形成
中国改革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国有企业活力的增强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市场范围不断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并最终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顺利召开,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表明,我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已经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以后,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整体推进”的阶段。从1994年开始,我国在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外汇管理体制、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世纪末,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便成为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基本形成的伟大标志。
4.加入WTO和混合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标志着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逐步走向成熟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城市走向全国,从全国走向全球的。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的市场也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全国,直至向全球延伸的渐进扩大过程。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市场开始同国际市场的全面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向发达的市场经济看齐和迈进。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及外资等经济成分的扩大,一个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存在、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结构逐步成型。这表明,我国的市场化变得更加发达,我国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逐步走向成熟。
二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深化与反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表明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基本形成,但中国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近些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甚至相当尖锐,这引起人们对改革的一些深层次思考。对改革的探索和深层次思考,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准备。但是,有些人因此否定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或者是否定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要求往回走;或者是否定渐进式,主张激进式,等等。这都会对改革发展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实践证明,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最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更有利于我们的改革、发展和稳定[3]。当然,只有对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存在的不足作反复的思考,才能把我们的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
1.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中必须克服“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社会矛盾也不断积累”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走的是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因而在实践上采取了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改革策略和方法,这些策略和方法在改革初期卓有成效,既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又避免了引起政治和社会动荡。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与深入,改革的难度不断增大,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断累积,因此,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越到后面所遇到的困难就越大,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如果不取得新的突破,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就很难深入下去。渐进仅仅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必须大胆改革,从而取得渐进过程的重大突破,实现渐进式改革的阶段质变,在重大突破和质变的基础上,开始新的渐进量变过程。只有把握渐进与突破的辩证法,才能不贻误战机,把改革推向深入。
2.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中必须重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在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毋庸置疑。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30年的市场化改革,有些矛盾和问题到了相当严重和尖锐的地步,这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过度、贫富差距扩大、下岗失业增多、腐败犯罪现象比较严重等各种生态和社会问题上。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引起人们对完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深刻思考。有两种认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认为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有问题,应当走老路;二是认为渐进式改革遗留的问题太多,应当实行激进的根本的改革。这两种认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否定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都是极其有害的,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纠正,势必影响改革的顺利发展。我们认为,一方面,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是在长期改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走老路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对改革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只能在发展中通过改革的办法逐步解决,企图用激进的方法来“快刀斩乱麻”是不行的,那样只能重蹈苏联“休克疗法”的覆辙。
3.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中必须解决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我国除在经济领域外,在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化,政治发展始终保持和不断创造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有效作用,党的领导地位、执政能力、先进性持续增强;以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共识,社会自主性得到发育,社会结构出现多样性分化,各类公益性、志愿性、自治性民间组织蓬勃而生,社会保障系统和支撑体系日趋完善;主流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民族优秀文化、西方有益文化得到尊重和传播,人的思想面貌、精神世界焕然一新,文化创新成为自觉追求,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都取得重大进展。然而,由于过分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较长时期忽视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成为进一步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阻力。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这些年来,我们强调市场经济相对多了一些,强调社会主义相对少了一些;强调效率优先相对多了一些,强调社会公平相对少了一些。这是造成目前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之一。没有政治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深化,市场化改革就会失去支持和发展动力,我们的改革就难以继续前进。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表达了深切的感受:“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主张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这并不是否定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而恰恰是对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完善和发展。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和社会管理的进步,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发展动力,从而更加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三 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的启示与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30年的辉煌成就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进的成功之路。停顿、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的改革既是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又是基层参与型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样的改革特点决定了我国的改革必须立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国情,选择符合国情和实际情况的改革发展道路。在改革最初时期,政府并没有明确的改革目标,甚至没有精心安排的改革蓝图和方案,这样的改革只能是渐进的、逐步的。当前,我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调整利益关系的新阶段,利益冲突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各界也对改革进行了深刻反思,这说明我国市场化改革处于关键时期。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便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的大会,大会既深刻总结了过去30年来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更强调坚定不移地继续走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革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既强调效率优先,又注重社会公平的道路,就是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注重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就是既保持渐进稳定,又不断取得突破的道路。
今后,我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不能改变,要针对改革出现的问题与难题,选准影响当前和今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关键和重点领域,统筹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改革,统筹城乡、区域改革,统筹对内对外改革开放联动,自上而下地推进改革,把改革推向崭新的阶段。
1.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经过30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上已基本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解决,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5]。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市场化改革仍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努力推进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完善和改进基本经济制度。要深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探索实现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形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相互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要毫不动摇地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非公有制发展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二是继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同时要更加注重分配公平,坚持共同富裕。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和推动各方面的配套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加大改革力度,突破改革瓶颈,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指导,控制“市场失灵”及其负面效应,把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盘
中国的改革应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由于我们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所以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市场往往是残缺不全的,因而“市场失灵”现象更加严重,市场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更加严重[6]。因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上必须注意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必须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不能以政府代替市场,使权力干扰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这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另一方面,政府又必须采用合理和有效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控和引导,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市场失灵和控制市场自发运行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保证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3.既注重公平,又保证效率,以公平分配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证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平稳前进
中国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30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机制的作用,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可是,市场竞争的后果,可能引起财富的集中和收入差距的扩大,甚至导致两极分化,从而引起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已经影响到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调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思想,实行“保证效率,注重公平”的新的指导原则。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从而保证市场化改革平稳前进。
4.积极稳妥地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
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相应的政治体制基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要求进一步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同政府进行的多次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分不开的。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传统的政治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阻碍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我国改革中的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许多是由于我国原有政治体制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市场化改革的当务之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首先要加快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解决好政府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其次是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转型,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要加强政府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使政治体制进一步纳入民主法制的轨道,做到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科学管理。只有这样,政治体制才能最终为市场化改革保驾护航,促进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总之,我们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认识中国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成就,深刻反思影响改革进一步深化存在的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道路。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渐进式改革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