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任赫,通讯作者

不同治疗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任赫,通讯作者

任赫 通讯作者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154002

摘要:目的 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采取丙戊酸钠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采取卡马西平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的疼痛积分为(0.21±0.05)分,对照组为(1.36±0.81)分。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5.5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三叉神经痛中应用丙戊酸钠,可增强疗效,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

关键词:丙戊酸钠;三叉神经痛;疗效比较;卡马西平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on patients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Methods 90 cas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Decem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valproate we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patients treated with C Masi Bing were the control group.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 pain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0.21 + 0.05)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1.36 + 0.81).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3.33%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75.56%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valproate in trigeminal neuralgia can enhanc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shorten the onset time of drugs.

[Keywords] sodium valproate;trigeminal neuralgia;curative effect comparison;C Masi Bing

三叉神经痛易发于春、冬两季,且具备较高的难自愈性。有研究,发现:此类疾病的病因主要体现在周围病变学说以及中枢病变学说这两方面上,尤以前者为主,包括:炎症;骨腔病灶感染;微循环不良;异常压迫。近年来,有报道显示:三叉神经痛还和免疫以及生化这两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专家认为:能够使三叉神经出现脱髓鞘病变的因素主要有4个,分别为:T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故,为能进一步提高此类疾病临床治疗的效果,我们还需从三叉神经脱髓鞘病变这一方面入手。对此,将随机选取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收录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其实施“丙戊酸钠与卡马西平[1]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相关研究,以为临床提供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中,随机择取90例作为该研究对象。临床观察,发现:所有患者均为单侧疼痛。借助随机分表法,将90例患者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38~73岁的范围之内,平均(56.2±7.3)岁;病程在0.5~7年的范围之内,平均(4.91±0.25)年;左侧疼痛者,共25例;右侧疼痛者,共20例。该组患者中:第1支痛者,共3例;第2支痛者,共7例;第3支痛者,共8例;1、2支痛者,共6例;2、3支痛者,共17例;1、2、3支痛者,共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39~ 75岁的范围之内,平均(56.9±7.1)岁;病程在1~8年的范围之内,平均(4.76±0.48)年;左侧疼痛者,共27例;右侧疼痛者,共18例。该组患者中:第1支痛者,共5例;第2支痛者,共4例;第3支痛者,共7例;1、2支痛者,共5例;2、3支痛者,共19例;1、2、3支痛者,共5例。两组在病程与疼痛部分等方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临床表现

该研究所择取的90例患者,其临床表现均为:有电击样亦或者是刀割样的间断性剧烈疼痛;每次疼痛持续的时间为1~2 min;皮肤温度升高;难以入眠;结膜充血;面部发红;流泪。

1.3 方法

实验组45例患者行丙戊酸钠治疗,具体为:给予丙戊酸钠(规格:0.2 g/片),2片,经口服用,3次/d。待疼痛彻底消失后,继续给药14 d,然后再酌情减量,直至完全停药。

对照组45例患者使用卡马西平[2](规格:0.1 d/片),具体为:首次剂量0.1 g,2次/d,每日增加0.1 g,至疼痛控制为止,最大剂量不超过1.0 g/d,以有效剂量维持14 d后逐渐减量至最小有效剂量,并以此剂量,对患者实施维持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都为:28 d。

1.3 临床观察指标

给药后,观察患者的疼痛情况,并计算其疼痛积分,详细如下:0分:无痛,亦或者是虽有跳动感,但未出现发作性疼痛的症状。1分:在说话、洗脸亦或者是震动等因素的刺激下,出现发作性疼痛。2分:活动时出现疼痛。3分:睡觉亦或者是静止时出现疼痛。

1.4 疗效判定[3]

优,无疼痛。良,疼痛缓解率>50%;维持低剂量用药时,无疼痛。中,疼痛缓解率>50%;维持低剂量用药时,出现疼痛。差,疼痛缓解率<50%;用药无效。其中,优良率的计算式为:(优+良)/组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

该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 软件进行分析与研究,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疼痛积分

应用丙戊酸钠后,实验组的疼痛积分为(0.21±0.05)分;对照组在应用卡马西平后,其疼痛积分为(1.36±0.81)分。比较两组的疼痛积分,实验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9094,P<0.05)。

2.2 比较疗效

实验组优与良患者,共计42例,所占百分比为93.33%;对照组优与良患者,共计34例,所占百分比为75.56%。实验组的优良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75.56%。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3027,P<0.05)。

3 讨论

综上所述,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较复杂[4],其主症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出现电击样亦或者是刀割样的剧烈疼痛。通常,患者在发病初期时,疼痛发作的频率较低,且每次疼痛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往往只有几十秒。但随着其病情的发展,疼痛发作的频率会越来越高,而每次疼痛持续的时间也会逐渐延长。其次,此病还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春、冬两季更容易发作)与难自愈性。

三叉神经痛会引发神经脱髓鞘病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亦或者是节细胞消失。此外,也有报道显示:生化以及免疫这两个因素,均能导致人体出现三叉神经痛病症。因此,有专家认为:三叉神经脱髓鞘改变的诱发因素还包括如下4个,分别为:T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肥大细胞。故,临床对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治疗时,需从改善神经脱髓鞘病变这一方面入手。

丙戊酸钠能作用于谷氨酸脱羧酶以及GABA转氨酶[6],可通过抑制上述两种酶的合成,来实现提高患者脑内GABA浓度以及稳定细胞膜的效果,并达到减少神经元异常电活动的目的。有研究[7]表明:将丙戊酸钠用于三叉神经痛中,既可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又能显著改善脱髓鞘病变的程度,临床应用效果颇高。且该研究的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这一观点,实验组在应用丙戊酸钠后,其疼痛积分(0.21±0.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6±0.81)分。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为75.5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与卡马西平相比,丙戊酸钠在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8]。故,我们可将其作为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蒋绍军,侯宇峰,仰炯,等.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6):2912-2914.

[2]王迪,边颖,李嫕婧,等.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3):270-272.

[3]李家伟,刘艳春,李丽,等.三叉神经痛患者脑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临床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2):263-266.

[4]吴饶平,熊伟,高云,等.三叉神经痛的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11):1487-1490.

[5]姜涛(综述),马林(审校).三叉神经痛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影像学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4):312-316.

[6]吴川杰,陈晨,谢南昌,等.经典三叉神经痛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2):148-150.

[7]翟晓雷,刘连松.不同类型三叉神经痛与神经压迫位置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4):291-292.

[8]王尚君.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8-99.

论文作者:任赫,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2

标签:;  ;  ;  ;  ;  ;  ;  ;  

不同治疗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任赫,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