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振兴国有工业资产存量的几点思考_国企论文

关于振兴国有工业资产存量的几点思考_国企论文

盘活国有工业资产存量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存量论文,几点思考论文,资产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有工业资产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特点

(1)资产总量大幅增长,但比重逐步下降。1995年末,我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有8.8万家,比1985年增加1.8万家。由于清产核资、重新界定产权、重新估价以及土地入帐等因素,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47472.1亿元,与1985年相比,增长6.6倍。但国有工业资产占全部工业(独立核算,下同)的比重逐年减少,1995年为59.9%,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18.8个百分点。

(2)资产主要集中于重工业领域,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占据相当比重。1995年国有工业资产中重工企业资产为35000亿元,占73.7%,比1985年下降0.7个百分点;轻工企业资产为12472亿元,占26.3%,比1985年上升0.7个百分点。国有重工业资产中,采掘工业占17%,原材料工业占49.4%,二者合计占66.4%,比1985年上升9.6个百分点;重加工工业比重由1985年的43.2%下降到1995年的33.6%。国有轻工业资产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71.3%,与1985年相比上升了2.6个百分点;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28.7%,比重相应减少。从行业大类看,与1985年相比,除烟草、饮料、食品工业增长高于平均水平外,其它轻工行业资产增幅均低于平均水平,发展缓慢,其竞争力已明显弱于非国有工业。

(3)在全部工业资产中,国有重工业资产比重下降幅度比轻工业小。1995年,国有重工业资产占全部重工业资产的68.1%,与1985年比下降16.6个百分点,但仍占据优势地位。国有轻工业资产占全部轻工业资产的44.8%,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资产比重已小于非国有企业。

(4)高新技术产业资产比重偏低,且呈下降趋势。1995年,国有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资产总量为4026亿元,占全部国有资产的比重8.5%,与1985年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资产的比重为43.9%,比1985年下降了32.9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亟待提高。

(5)不同行业国有工业资产增长幅度呈现明显的分化趋势。1985~1995年,有11类增幅高于平均水平,主要为国家垄断经营程度高的行业,如烟草、石油、电力、黑色治金等;有17类增幅低于平均水平,主要为采掘业及竞争激烈的加工业,其中专用设备、仪器仪表业受进口产品影响较大,增幅远低于平均水平。

(6)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国有工业资产占全部国有工业资产的比重仍呈东高西低之势。1995年,国有工业资产中,东部地区占50.6%,中部地区占31.1%,西部地区仅占18.3%。与1985年相比,东部地区上升了1.9个百分点,中、西部分别下降了2.2和0.3个百分点。与此相反,三大地带中,国有工业资产占其全部工业资产的比重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1995年,东部地区为49.7%,中部为74.8%,西部为78%。与198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4.3、11.3、12个百分点,东部降幅大于中西部。分省市看,占全国国有工业资产5%以上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辽宁8.2%、山东7.2%、四川6.1%、上海6.1%、江苏5.6%、广东5.3%,占1%以下的有青海、宁夏、海南、西藏四省区。

(7)国有大中型特别是大型企业资产总量占据绝地优势。1995年,国有大型企业单位数仅占国有企业总数的5.3%,总资产却占全部国有企业资产的63%,固定资产占65.2%;中型企业单位数占12.5%,总资产占20%,固定资产占18.9%;而企业单位数占82.2%的国有小型企业,总资产仅占国有资产总量的17%,固定资产仅占15.9%。与1985年相比,大中型企业资产比重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比重上升了10.9个百分点。

二、国有资产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国有工业一直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工业表现出明显的“市场不适应症”,资产的运营效率持续下降,整体优势逐步减弱,使得国有工业的地位面临严重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滞后。1985年以来的10年间,国有工业年均增长速度为7.8%,而同期全部工业增长速度为17.6%,集体工业为21.3%,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包括三资、股份制、联营经济等)更是高达55.3%,占全部工业资产近60%的国有工业对整个工业发展的拉动仅为2~3个百分点。国有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4.9%下降到34%,降低了30.9个百分点;利税总额比重由74.3%下降到46.9%,降低了27.4个百分点。二是整体效益下降。1985年以来,国有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利税由22.4元,下降到1995年的9.3元,资金利税率由13.2%下降到8%,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3.6次下降到1.4次。三是亏损问题日趋严重。1985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为9.7%,比全部工业还低1.2个百分点,1990年为27.6%,已比全部工业高出6.5个百分点,到1995年高达33.8%,超出全部工业亏损面8.7个百分点。亏损额逐年增加,1985年为32.4亿元,1990年为348.8亿元,1995年达到640亿元,在全部工业亏损总额中,国有工业所占的比重平均高达70%。国有工业资产运营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资产债务结构不良,负债率过高,流动比率偏低,生产经营风险大

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65.8%,比集体企业略低,但比“三资”企业高6.6个百分点,比股份制企业高10.7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3.7%,比重工企业高11个百分点;中小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71.6%,比大型企业高9.4个百分点。1995年,国有工业企业利息支出额高达1265亿元,相当于产品销售利润的31.4%,成为仅次于管理费用的第二大减利因素。

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企业应付短期经营风险能力的高低。1995年,我国国有企业的流动比率为0.96,比集体、“三资”和股份制企业分别低0.3、0.5、0.6个百分点,已属不良型,面临的短期偿债风险很大,一旦遇上不测事件将难以应付。

2.资产构成不合理,盈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1)资产结构不合理。首先,在总资产中,流动资产比重偏大,1995年,独立核算国有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0.25%,比1985年增加11.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流动资产偏高的原因主要是产品不适销过路,存货过多,1995年,存货占流动资产的35.4%。另外,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应收帐款份额较大也是重要原因。其次,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比重偏低。国有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固定资产仅占80.38%,比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平均少9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现象很普遍。再次,长期投资和无形资产等比重太小。1995年,国有企业长期投资、无形资产、递延资产三者合计仅占全部资产的5.7%,表明国有企业在投资方面短期行为比较严重,这必然影响企业发展后劲。

(2)国有资产的行业结构状况对其长远效益影响较大。首先,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比重大。从发展趋势看,国有工业在能源、原材料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难以下降,甚至还可能进一步上升,因为其他经济类型企业涉足这类行业的意愿不强。从这一特点看,国有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并非都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其次,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竞争力弱。从行业大类看,除医药工业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仪器仪表业资产增幅均明显低于国有工业及全部工业平均水平,这表明国有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国有工业新的增长点。再次,国有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企业资产比重偏大,且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与工业化的进程是不协调的,不利于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生产能力利用率低,设备闲置浪费严重

据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普查,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半数左右的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只有10.2%,比较而言,国有企业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一些。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国有企业生产能力利用率在30%以下的占17%,31~50%的占26%,51~70%的占29%,71%以上的仅占28%。生产能力利用不足使得大量固定资产投资沉淀于生产领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巨大浪费。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资产存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在这些问题又反过来成为影响并制约国有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从资产调整和资本经营的角度探讨国有企业的出路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三、盘活国有工业资产存量的几点思考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存量资产已经十分庞大,由于国家财力所限,通过大规模的外延型扩张来解决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盘活资产存量就成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促使国有企业重新形成优势的现实选择。从途径上来说,不仅要从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入手,而且牵涉到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外部环境的营造,因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1.以适度的增量调节引导存量,增资减债,优化资本结构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良,自有资金严重缺乏,导致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资产结构状况恶化。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优化资本结构,增加企业自有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以增量资产来引导存量资产的调整。从来源上说,自有资金一靠企业自我积累,二靠企业所有者追加资本金,当前,国有企业困难比较多,短期内靠自我积累求发展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优化资产结构需要寻求外部资金。途径之一,由国家通过增加投入和将部分债务转为资本的形式追加国家资本金。1995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65.8%,如果降低到60%,需要增加资本金2753亿元,显然,短期内国家财力难以做到。因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抓重点,特别是抓大中型企业中发展前景好的重点企业。1995年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2.2%,如果降低到60%,约需增加资本金658亿元,经过努力这部分资金还是财力允许的。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负债主要是银行贷款,其中有较大部分是拨改贷资金,如果把这一部分贷款逐步转为国家资本金,则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将会有较大改善。途径之二,利用外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步伐逐年加大,各地相继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实践证明,利用外资对于缓解我国资金紧张状况,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起到了积极作用,十多年来,有许多国有企业或利用国外贷款、或与国外企业组建合资、合作企业,使自己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上了台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现在和将来,吸收利用外资来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困难,改善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仍是现实可行的途径之一。但我们应对近年来外资进入我国的新特点、新问题有所警惕,并借鉴别国的经验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使利用外资沿着健康稳定的道路发展。途径之三,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比较晚,且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企业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直接融资的比重很低,不足20%,国有企业的比重更低,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可高达50~70%。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可以使企业抓住市场机遇募集股份以扩充资本,发行债券以扩大规模。另外,企业资产存量的调整和流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和手段来实现,显然,这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特别是资产结构调整都是必要的。

2.抓大放小,加大企业兼并与破产力度,推动以企业集团为核心的资产存量重组

从改革的进程看,当前抓大企业,主要应通过改组改制,推动产权的流动与重组,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促使大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效益。从国外大企业成长的历史看,以资本集中的方式即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以及进行收购与兼并而扩大规模是主要的方式。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严格地以资本关系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还处在起步阶段,进一步的发展相应要求资本市场有更大的规模和更加规模化的运作,这是因为:(1)目前,国家财力有限,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形式扩大企业的规模已不现实。(2)我国国有资产规模已比较大,产权流动与重组要求资本市场有相应规模。(3)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最佳方式是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由于收购往往需要巨额资金,成本很大,因此,这一般是通过企业之间的换股实现。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无论是股份制改造还是股权置换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不完善,产权流动与重组的渠道不畅,必然给国有资产调整及“抓大”战略的实施带来困难,但这种状况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正逐步改观,这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机遇。

我国国有小型企业数量众多,但总的经营状况不理想,资产负债率、企业亏损面都高于大型企业,1995年,全部国有小型企业发生净亏。由于国有小企业所占的资产份额少,影响小,因此改革的力度应当大一些,以使小企业放开放活。对于那些生产经营状况比较好,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可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如联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并放活经营权,以优惠政策扶持,使之迅速发展壮大;对于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应坚决安排破产或兼并;对于那些生产经营无特色,行业竞争激烈的微利企业可考虑将其出售,兼并破产和出售中盘活的资产可以重新投入优势企业。

应当说,抓大放小只是一种规模上的选择,但抓什么,放什么则与行业特点密切相关。1995年国有工业亏损行业(从以往年份的资料看,这些行业也多为亏损或仅有微利)主要是采掘业和一般加工业。这些行业总体说来,规模要求不高,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进入壁垒低,因而小型企业比重大。从市场竞争的法则来说,比较适合集体、民营等其他经济类型工业经营,国有工业应逐步从这些行业中的大部分退出,将资产转移到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中来,这样有利于国有工业集中力量,形成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重振国有工业雄风。

3.构建新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

盘活国有资产存量离不开管理和运营这两个基本环节。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从实践看,这种体制的问题是国家作为所有者地位的虚置。改变这种状况的具体方式就是设立国有资产运营机构,以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的职能,负责企业中国有资产的运营和保值增值。从近年来试行的情况看,主要是组建各类控股(经营)公司:一是将全国性的行业总公司(将来可能还要包括部分部、局等改组的公司)改组成控股公司;二是对部分大型企业集团(中央企业)实行授权经营,将其核心企业改组为控股经营公司;三是省、市、县三级政府将各自分级管理的国有资产授权所属有关部门或集团组建控股公司。现在看来,一、二两类控股公司由国务院所属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管理和授权,目标、地位比较明确,目前,国家已在试点。第三类的控股公司起步较早(如深圳投资公司),地方积极性也较高,但目前地位尚不十分明确,因为它涉及到地方对其所监管的国有资产是否也隐含部分所有权的问题。如果地方对国有资产只有监管权的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地方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积极性就会降低,进而会将扶持重点转向地方集体等企业。因此,如何解决这类问题,理论上应允许有进一步的探讨,这对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认为,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以企业集团为核心组建的控股公司因为有实体做依托,有利于规范化和市场运作,应当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最主要方式。

4.营造有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环境

针对国有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资产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在营造环境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1)我国工业发展中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问题很严重,国家应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使产业政策的制订实施更具有可行性和约束力,改变目前产业政策有人制定,无人监管实施的状况。为了避免因信息不灵造成的决策失误,可考虑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指定有关部门(如计委、统计局、工商局等)定期公开发布不同行业企业单位数及生产能力利用率、产品库存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以供各地企业参考,对于明知故犯、顶着政策上项目造成的失误,应追究具体决策人的法律责任。(2)国有企业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国有企业上交税收的比重明显高出其资产和产出比重,而“三资”企业的税收比重则明显偏低。如果说,当年国门初开时,我们靠税收减免以吸引外资尚有其合理性的话,那么在今天国门大开,外资对我们的市场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仍然对“三资”企业实行种种税收优惠则有欠公平,应予逐步取消,使国有企业能在平等的起跑线上与之竞争。各地应将吸引外资的行动落实在改善基础设施,取消不合理收费,提高办事效率上来。(3)多年来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能,“企业办社会”使国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资产和人员(1995年占用固定资产的15%~20%,人员约10%),而且分散了企业领导人很大一部分精力,使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应当把解决企业办社会问题,剥离国有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推动国有企业减人增效和企业破产法的实施。与此同时,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及社会其他失业人员的安置提供新的工作岗位。

标签:;  ;  ;  ;  ;  ;  ;  

关于振兴国有工业资产存量的几点思考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