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开设“专题研究课”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题研究论文,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强调说:“人的创造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是最能发展并超越人类自身成就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受到压抑和挫伤的能力。”“教育具有开发创造力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也有着这种开发学生创造力或窒息学生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
语文课是学生运用母语来进一步学习母语的课程。我们的学生从出生始就生长在母语环境中,听的、说的,都是汉语。语文课不是从无到有地教,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他的语文能力。这与其它课程是不一样的,因而,从这个角度说,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应该包括“唤醒”他们的语文能力。特别是对高中生,怎样进一步调动他们已经具有的语言能力,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呢?方法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课程设置等等。
我们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尝试。其中一项,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开设了“专题研究课”。“专题研究课”旨在加强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知识的能力,培养解决语文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能力。
我从1995年始,接高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其中有一个理科实验班。这个班的学生都是小学毕业后升入本校数学班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学习较好,思维敏捷,但在初中三年里对语文学习一直不够重视,兴趣也不高,成绩一般。
根据这个班学生的能力情况,我认为可以尝试开设“专题研究课”,以培养他们自主研究的能力,并使之体验获得新发现的成功感。在这个班从高一年级开始,每周或隔周一次上专题研究课。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条件,在选好专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运用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或整理、筛选出需要的资料,然后通过讨论、交流,扩大成为全班同学的学习收获。我们选过的专题有:《议论文中的形象说理》、《怎样欣赏当代诗歌》、《汉语常用多音多义词》、《应知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作品艺术魅力探寻》、《中外名句格言选集》。
开设专题研究课有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引导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开始,要向学生讲明这种专题研究课的目标与重要性。这种准备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也可以采用考核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高一课本中所选议论文不多,也不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大家可以举出很多事例说明人类对于真理的追求,这说明真理是有魅力的,那么,作为真理的载体,议论文本身也应该是有魅力的。议论文的魅力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们通过研读鲁迅先生16本杂文集中自己感兴趣的篇目,总结出议论文中用形象说理的重要作用。
又如,汇集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有关作家作品常识的题目,尤其是属于课外常识的试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使学生发现自己在课外常识的掌握上存在着薄弱的方面,由此提出需要研究、整理的有关课题。
在学生自己有了研究的需要之后,我将所选课题正式列入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清专题研究课的重要性和要达到的目的、进度、内容、方法、分工,以如此明确的目标唤起学生对它的理解和兴趣。
第二,由学生自主设定具体研究方向与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信息,通过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感兴趣的课题上,让学生确定自己在统一课题下具体的研究方向或分课题;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整个课题研究中的位置与作用,从而有明确的目标观念与系统观念。
第三,组织课题研究小组。让研究方向相同或接受相同分课题的学生组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形成研究集体,根据整个课题的研究进度,自己制定研究计划。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调合作,从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并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第四,开展主体性学习活动。进入实施阶段,需要进一步考虑课题研究的深度、课题被提出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条件与方法等。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与参考书目,了解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情况并与图书管理员取得联系,以便能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研究资料。学生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和实际调查,分工合作地研究、讨论,逐步取得目标所规定的研究成果。在学习活动中,他们体验到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不仅取得了研究成果,而且发展了创造性思维,锻炼了探求问题答案的毅力,掌握了一些积极思维的技巧。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高学生在研究方法与资料选择、使用方面的能力与技巧,以使研究课的水平不断提高。
第五,成果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在取得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已经有了初步的成功感。在此基础上,要求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与班里其他同学交流,从而进一步扩大课题研究成果的作用,使 学生们既获得了知识,也学到了研究方法。例如,实验班的《怎样欣 赏当代新诗》这一课题的交流,是以各小组的配乐诗朗诵与选诗点评然后口头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一课的录像已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教改示范课栏目中播出);而《应知中外著名作家作品》这一课题的研究结果,则以书面形式在班上公布。
第六,学习小结与评价。教师在学生独立研究的过程中,应仔细了解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中的问题有意识地收集个案例证,作为讲评分析的材料。例如,第一次上研究课,我发现学生在研究资料的运用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于是就在这次课的讲评总结阶段,将它作为重要内容。重点指导了四个问题:①资料的选择与收集;②资料的吸收与处理;③资料的交流与利用;④资料的预测与发现。
学生自主研究了“文学作品审美因素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议论文中的形象说理”、“当代新诗的主要特点”等较有深度的内容。这些是教材中没有但又是学生所需要的。
“专题研究课”的开设,对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促进了教师课程改革观念的确立,加快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由于课程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在适合自己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发展着自己的能力。
两年后,进行这项实验的两个班学生的写作能力明显提高,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9篇;高一(四)班自己独立完成了《中学生科学报》四个版面的“五中专版”,高二(五)班独立完成了《中学生阅读》杂志中占10页的我校承办的“刊中刊”;这两个班在札记中写的诗已打印成册,诗集名为《花开的声音》,其中收入48个学生的148首诗, 共3000余行。已有5种报刊选发了其中的诗。“花开有声”, 他们在如花的季节、如诗的年华中,写出了《花开的声音》,这不能不说是课程改革适应了学生学习心理发展规律的结果。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样做,也激励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具有怎样的心理素质,并做出哪些努力呢?笔者认为: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创造精神。
第二,教师要具备理智和好奇心。
第三,要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前提是激发起他们的创造精神。
第四,营造宽松的气氛,具备与学生一道求知的态度。
第五,能提供应答环境和作出创造性评价。
现代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师面前不容回避与推辞的紧迫课题。已经公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与正在试用的高中语文新教材,也为我们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一定要继续深入研究,并大胆进行实验,让每个中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得到全面而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