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论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地位论文,历史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的进程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摆在中国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面 前,是普遍进行的改革实践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所进行的理论反思。中国和前苏联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各国在如何进行改革上,选择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此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与 此相应,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们开始了沉寂之后的思考:苏联和东欧社会主 义国家的改革为什么会失败?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现 代化建设取得了成功?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20多年前改革伊始,直到今天,反映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不 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深层次的。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学术界考虑 较多的问题,是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重新思考和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的选择,以及世界 社会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等等;那么,现在一些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又已摆到面 前:什么是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社会主义能否领导科技革命新潮流(社会主义运动与 科学技术革命的关系)?社会主义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 关系)?社会主义如何看待和反对恐怖主义(社会主义与反恐怖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文 化如何批判和借鉴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怎样 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主义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如何实现阶段性 任务和最终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运动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关系)?……等等。
实际上,归纳上述这些问题,就我看来,当务之急或者说是与我们最直接密切相关的 ,仍然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进 行不懈地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换言之,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这个“特色”究竟是什么?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国际友人询问这个问题,国外许多 致力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专家、学者也在询问这个问题,国内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也有过这 样或那样的议论和探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影响非 常深远和广泛,但也说明在这个问题上还存在种种疑虑或模糊认识,社会上也有某些不 负责任的任意猜测或随心所欲的解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通常英译为 :Building 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uilding socialism with a specifically Chinese character。这个翻译是准确的。Specifically、character 反映了特殊性和特征、特色之意。但是某些外国学者却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或者产生疑 虑,提出是否都可以把本国社会主义自称为“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笔者曾经看 到一家外国杂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译为:China-coloured socialism,这样的 翻译显然不准确。(注:《Chinese Studies Review》(33)2000,(NCSSH) Vietnam.)因 为,colour不是特色或特征,而是色彩、染料、肤色、特质等,coloured是带有色彩的 意思。从字面上理解为:中国——有色彩的社会主义,显然,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科学内涵。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内或是国外,都需要正确全面地把握“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笔者以为,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从邓小平本 人的亲自论述中寻找答案,这就是追根溯源,寻求正宗。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首先提出 和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检索邓小平 文献,特别是翻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多次谈到和论述“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略计算,共有20多处。当他讲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时候,总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基本原理,加以说明、比照。此外,也专 门谈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色”问题。
邓小平第一次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的开幕式上,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 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 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 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 结论。”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又多次讲“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观邓小 平的一些有关论述可以知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 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所选择的道路、 形式和方法。邓小平明确指出:“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自己 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划脚,是要犯错误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能 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 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注:《邓小 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27页。)
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色”,是相对于“一般原理”而言的。这样, 就特别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根据唯 物辩证法的范畴原理,“中国特色”不能脱离“一般原理”而存在。没有马克思主义一 般原理,便没有“中国特色”。中国特色这个“特色”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相对 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来讲的“特色”。在“中国特色”中,内含着马克思主义“ 一般原理”的全部丰富性,是“一般原理”的不同时空的特殊反映和表现,其中体现着 个性、差异、特殊、相对。
这是因为,“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范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理论 抽象,凝聚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它们的理论内涵,是今天我们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改革和开放的需要,也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注意防止将 “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范畴的内涵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注意克服产生这一倾 向的形而上学思想。努力做到这些,除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 ”的理论内涵外,还应注重把握“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的关系。而把握“一般原 理”和“中国特色”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它们的理论内涵,而且,对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归结为: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 主义的一般原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形式和方法。它没有脱离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创新和发展, 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社会主义” 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是普遍性。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中国特色 ”的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长期反复思考的重大 理论问题。邓小平多次指出,这个问题过去没有完全搞清楚。1992年“南方谈话”发表 以前,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一个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一个是共同富 裕。“南方谈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个论断,学术界有人割裂或者 曲解邓小平的前后论述,说什么“南方谈话”没有提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另有用意 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割裂或者 曲解的错误认识,应予以澄清。事实上,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思想本质是完全一致、一 脉相承的,不存在本质上的任何区别。那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 么呢?笔者认为,其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走共 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它始终坚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 不可动摇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这个关乎方向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 义学说的基本思想,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 阶段,这是中国的现实。这个现实一方面表明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表明 仅仅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根据这一现实,中国共产党摒弃了“超阶段”的“左”的 错误,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也制定了各种方针和政策 。它们的理论基础是实事求是。既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纯粹、完全和典型 的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体、并充分利用非社会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伟 大的创举。它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 制相结合,从而旨在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具体“ 体制”区分开来,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体制创新,这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有益探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伟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认为在未来共产主 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一旦建立,商品货币关系将不再存在,个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 总劳动的一部分。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这些设 想和预见是科学的,但必须要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而迄今所有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的国家,都曾程度不同地忽视了本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教条地把马克思 主义创始人的论述搬到现实中来,把计划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商品经济和 市场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尽管此后一些国家程度不同地引入市场的改革取得了一定 成效,但最终未能突破上述教条认识和错误做法的局限。邓小平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科学地阐发了计划与市场的关 系。他鲜明地提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和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 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些精辟论述,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 为归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对于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逐步全面改革和逐步推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它放眼世界 ,克服了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的狭隘眼界,自觉地、逐步稳妥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领 域的全面改革,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 外开放。
针对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邓小平敏锐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 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 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 就必须开放。”“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邓小平这一铿锵 有力、斩钉截铁的决心和结论,是在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做出的。他强调要对 外开放,也要对内开放。要积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 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在开放中,要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 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实 行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就会感到国际形势和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紧迫感。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 。邓小平指出,周边国家,例如东南亚国家,正在利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和机遇,发展 自己。如果他们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我们没有,甚至滑坡,那么,就会加大与他们的 距离。这是使人真正睡不着觉的问题。他说:“从国际经济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 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 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 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 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平均以每 年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发展,认真贯彻和落实了邓小平加快经济增长的思想。
现在,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 化进程的新阶段。这个新阶段表现为从摆脱贫困为目的,转到祖国富强、人民富裕、民 族复兴的更高层次目标;从经济利益调整转向政治体制的完善与调整;从“引进来”发 展到“走出去”。这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当今世界已进入新的世界和新的千年,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正在发生着新的深刻变化。 在国际上,世界格局正在加速走向多极化。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生产、贸易、金融、科技的全球化,虽然有助于世界范围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也潜伏着 种种危险。发达国家凭借经济、技术的垄断优势,控制和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和 经济主权,并利用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西方式的“人权”和“民主” 观念。随着国际政治风云变幻,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有所抬 头。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充当世界警察的欲望有增无减。在我国国内,处 于攻坚阶段的各项改革,亟待深入。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所出现的贫富分化问题,党内 腐败滋生和蔓延问题,下岗工人增多和再就业问题,以及农民问题、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等等,都是迫切的重大课题。改革中许多涉及利益分配、权力调整的深层次矛盾,增加 了解决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社会治安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也是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面 对上述国际、国内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必须清醒地估计形势,增强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受国 际国内种种严峻挑战和考验。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这也是 革命先辈和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华民 族饱尝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耻辱,立志于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争取中华民族的腾飞,立 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都是在寻找和开辟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无 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也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 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几经曲折、坎坷,才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中国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在跨世纪的发展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 产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 业全面推向新的世纪。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在实施邓 小平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现在,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战略目标已经胜利 实现,正朝着第三步战略目标前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了 新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在新的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 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 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建国1 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现在,我们正集中力量,在本世纪的头二十年中,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地位
154年前,当共产主义还仅仅是一个红色“幽灵”,在欧洲徘徊的时候,就遭到了欧洲 一切旧势力的围剿。那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科学地预见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实现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归宿,是历史的必然。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整个20 世纪,成为社会主义打破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辟人类历史崭新时代的世纪。社会主 义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但是,在20世纪行将结束的最后十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陷于空前的低潮。不少人感到苦闷、彷徨,甚至动摇。“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还灵不 灵”?“共产主义还是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和最终归宿”?这是人们要求回答的沉重 问题。西方世界甚至有人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21世纪是彻底埋葬社会主义 的世纪”等等。
在世界历史上,社会主义运动曾多次出现低潮。尽管每一次低潮都会引发革命阵营内 部出现悲观失望情绪,但是也会考验和净化革命队伍,使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坚强 。当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的时候,不是也有许多人失去信心和勇气吗?但是,还不到半 个世纪,随着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炮声,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由 反动势力挑起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世界造成了灾难和浩劫,但是,在东欧 ,在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老挝以及拉丁美洲的古巴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却在战 后相继崛起。苏东剧变,尽管也使某些社会主义国家改弦易辙、一些共产党员退党,致 使许多人悲观失望,但是,还不到5年,“世界第一届马克思主义大会”(1995)、“世 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1996)相继召开,紧接其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 国际大会”(1998)、“2000年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2000)召开,向世界昭示了马克思 主义和社会主义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越南等国家的改革、革新和社会主义建设事 业的蓬勃发展,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证明了社会主义运动仍有远大而光 明的前景。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苏东剧变后所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 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那有这回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 社1993年版,第383页。)我们要始终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历史发展 的必然。
现在,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人和坚信社会主义必定胜利的同志,都希望并相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能够建设成功。中国共产党作为具有66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进 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是一支重要的社会进步力量。在革 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 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总是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这就是坚持 现实和理想的统一、手段和目的的统一、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的统一。无论是一个党, 还是一名共产党人,如果放弃最高纲领,没有远大目标,那么,就不是一个坚定的共产 主义者;同样,如果不在坚持最高纲领的同时,从其最低纲领着手,不从基础做起,也 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在当代中国,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纲领,就是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只有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只有脚踏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才能不断接近 和逐步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现在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大旗的中国,一定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做出伟大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体制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实 践探索的产物。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其出发点和主要目的,是为了把自己今后的改革和 建设搞得更好、更有成效。同时,它也有一定的国际意义。因为它毕竟可能为其他社会 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参照思路,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相信社会主义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 会越来越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伟大复兴,是一定要到来的。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历史地位论文; 中国特色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