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韩庙中学 251618
摘 要:中华历史博大精深,学习历史绝不能局限于课本。充分地了解历史,才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课堂教学要立足课纲,旁征博引,开阔思路,见仁见智。同时要充分说明当时的时代特点,不以今人证古人。更要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情绪,产生思想共鸣,提高学习效果,以达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 课堂教学 历史典籍 开阔思路 听课氛围
“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历史是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阵地。眼下,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加强历史课学科地位,探索适应时代特色的高效历史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做法:
一、阅读历史典籍,挖掘探究资源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脉传承的古老文明。中国的历史典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仅一部二十四史就使无数学者皓首穷经。除此之外,生活中可以用于教学的资料也有很多,有历史文物、遗产古迹、文字传记、民间传说……老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些史料,绝不能局限于课本,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去阅读历史典籍。要善于挖掘史料,利用资源,增加课堂的感染力。老师要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阅读更多的历史记载,真正的了解历史,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掌握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是在历史记载中也并不是全都准确的,所以并不可以盲目的相信,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不断的追寻史料,不满足于既有的结论、评断,要初步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看问题,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二、增强感性认识,开阔思路视野
历史课涉及范围很广,所学的知识也都是过去发生的,学生没有感同身受、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对他们的感染力不强。老师应该利用现在的科技手段,实现情景再现,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与感悟。例如,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利用图片、影视作品等媒介,向学生展示中日两国当时在国土面积、人口、政治制度、科技水平、军事装备、军费支出等多方面的差距,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导致了中国战败的结局?政治腐朽固然是一方面的原因,而科技水平的落后、军事投入的枯竭、战略思想的混乱等多方面也是战败的原因。由此而知,落后就要挨打,富国强兵一直是近代中国志士仁人的强烈梦想。学生利用自己查阅的资料可以从不同角度自由陈述,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开阔了他们的思路和视野。这样要比单纯的说教、板书效果好得多,学生就会有更多的兴趣来研究学习,良好的氛围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调整课堂情绪,营造听课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一节课中,老师的声音、语气、语调应随着不同情况而变化。当讲到我们的民族遭受苦难时我用深沉的语调,当我讲到强秦盛汉时,我就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这样往往会调动学生的情绪,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且能吸引他们听课的注意力。比如,当我讲到两晋南北朝北方十六国时,让学生自己查阅冉魏政权的冉闵颁布的《杀胡令》并以低重、沉痛的语气诵读它,再联系当时少数民族政权采取的屠杀政策,从而使学生明白当时汉民族面临的生死存亡,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冉闵就是汉民族的民族英雄。再展开到中原士族的南迁,进而促成了江南的经济开发。在讲到八一南昌起义时,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宝山路上血流成河,汪精卫发动“7·15”反革命政变,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轰轰烈烈的国内革命失败。接着语气一变,用激昂的语气讲: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有没有被吓倒?没有,他们掩埋好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血迹,毅然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第一枪。在讲到新中国成立时,满怀喜悦之情读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学生听课效率明显提高。
四、用历史标准评价历史
老师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少讲、多问,让学生主动查阅课外资料、思考相关问题,同时,不满足于既有的结论,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发现问题,提炼观点。这样学生就会在一种受尊重,不怕回答错误而被同学取笑的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例如讲“贞观之治”时对唐太宗的评价,有学生说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时杀死两个同胞兄弟,所以是个暴君。我首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这位同学的发言,接着讲到衡量历史人物的好与坏的标准。唐太宗杀死自己的兄弟是为了夺取帝位,这是由于封建皇权的继承制度造成的,而他登基之后实现了“贞观之治”,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是有利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了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适应新的时代特色,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模式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不断研究、探索,既让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论文作者:赵友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1
标签:历史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讲到论文; 老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南昌起义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