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背后看中国当代戏剧的困境_戏剧论文

从舞台背后看中国当代戏剧的困境_戏剧论文

从台上台后看中国当代戏剧之艰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戏剧论文,当代论文,艰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戏剧》在新的一年之初办了一件好事,设立起一座戏剧论坛。魏明伦先生首先 登坛起论,题曰《当代戏剧之命运》。紧接着众戏友纷纷登坛,开局看好。因为这是论 坛,不是擂台,不计输赢,也就不需裁判,不必忌讳,尽可各抒己见。对中国当代戏剧 之命运,我与魏明伦,与其他戏友,有许多同感,也有一些理解不尽相同,便来扯一扯 。

讨论中国的戏剧问题,首先也应该把问题放在中国的大环境下思考,不仅要看大城市 ,也要看县城和广大农村。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就国家整体而言,有很大发展。 但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农村依然差距很大,有的地方还很困难。就文艺而言, 二十年来也有很大的发展,或者说是繁荣,传媒的发展尤其快。但电视机并没有普天下 大普及,农村看电视还不那么随心所欲,谈不上“斗室文娱”。

近二十年来单就戏剧看,也有不小起色。魏明伦说:“……平心而论,台上确有振兴 。从剧本到演出,从内容到形式,从发扬传统到紧跟新潮,从京津沪渝到南北省会,人 才辈出,好戏连台。”这几句话对于我这个曾经当过六年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人来说, 听着是挺顺耳的,我能顺着魏明伦的“竿”爬,举出不少好戏的名目来。歌剧、舞剧、 话剧、儿童剧不说,单说戏曲:京剧《曹操与杨修》、《骆驼祥子》、《膏药章》、《 贞观盛事》、昆剧《班昭》、《张协状元》、川剧《金子》、《变脸》、《死水微澜》 、越剧《西厢记》、龙江剧《木兰传奇》、粤剧《驼哥的旗》、黄梅戏《徽州女人》、 滑稽戏《一二三起步走》、湖南花鼓戏《乡里警察》、蒲剧《土炕上的女人》等等,无 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看,大部分算得上优秀之作,甚至精品吧?……我忽然觉得似乎 上了魏明伦的当,他是不是在反讽呢?赶紧再翻看一下“几点补充”,放下心来,他不 是反讽。其实用不着反讽,当代戏剧的盛况中,确实有如上所举的真实的一面,这是不 必怀疑的。但还是有虚假的一面。因此说是有不小起色,或者一定程度的繁荣,而危机 依然是存在的。危机的表现之一便是魏明伦说的台下冷清。

为什么台下冷清?我觉得原因首先是虚假的一面所招致的,因此主要根源不在台下或台 外,还是在台上,在台后。台上的原因是说,戏本身不见得都好。台后的原因是管理体 制和指导思想的陈旧与死板。

戏剧创作是中国的特色,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重视创作,抓创作。近二十年来出 现的好戏中,有些并不亚于晚清、民国时代的戏。但是也有一些戏,甚至获得各种大奖 的戏,受到大力吹捧的戏,未必真好。它们所以能获奖,受吹捧,也许是题材合口味, 也许表演者是名角,也许老戏老演、新戏老演,老观众过瘾,而新观众却并不买账。也 有的戏真的是阳春白雪,但获奖后便束之高阁,再无人问津,甚至寿终正寝了,阳春白 雪又能怎么样呢!而下里巴人,雅俗共赏的戏却没有真正受到提倡和支持,广大基层群 众能看到的新戏并不多。戏剧特别是戏曲原本是平民艺术,它的生存与发展根基在基层 平民百姓中,脱离平民百姓,就失去了根基。如果我们的戏剧工作的支点仅仅放在几件 大工程上,将会更加冷清。

歌舞升平,戏剧忧患,自古而然。不关平民百姓的痛痒,就不会有多少观众。现在的 剧本文学性强的虽然不很多,但比起晚清、民国的戏曲脚本来,还是要强一些。尽管如 此,危机仍然首先在剧本创作上,危机在编剧队伍不仅越来越小,尤其高水平的编剧匮 乏,仅有的一些也多数靠电视剧养着,有的就干脆投笔从商了。世人多趋利,文人戏人 也无可奈何。试看各种代表、委员中写小说的还有那么几个,剧作家有几个呢?

我们重视了创作,忽视了演出,没有大力提倡普及。长安大剧院票房看好,确实振奋 人心,类似情况在全国大城市还有一些。人民剧场的演出多数是收场租的,剧场效果也 往往不错。此外再没有几个能演戏曲、话剧的剧场,“吉祥”早就不吉祥了。保利剧场 、世纪剧场虽好,那只是大歌舞的天下,戏曲、话剧有几家去得起?长安大剧院和人民 剧场的戏大部分是进京的戏,是各地推荐来的重点戏,当然比较讲究。而全国大多数县 城、集镇、乡村由县剧团、民间职业剧团包场演出的戏,却多数是老戏老演,而且越演 越小,越演越少,越演越劣,谈不上什么振兴,能不台下冷清吗?我在担任文化部艺术 局长的时候,曾经安排过移植优秀剧目的交流演出,企图把一部分获高奖的剧目推广到 基层剧团,即县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让基层广大群众也能看到新戏好戏。遗憾的是我 那时已经六十岁,只能在纸上谈兵了。

人们都爱说市场,但中国目前的艺术演出市场差异极大。东部南部沿海、苏南地区, 看好。“不是东西”的中部几个省,是初级市场,剧团演出是包场的形式,但却养活着 大量的县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即使是广东、福建的县剧团,大部分时间也是活跃在农 村。西部广大地区,特别是大西南大西北,则初级市场也很微弱,甚至可以说没有演出 市场,还是主要靠文工团式的送戏来满足人们看戏的需求。四川省的一些地区尚且如此 ,更何论青海、新疆、西藏!这就提示我们,考虑问题,制定艺术管理政策法规、改革 方案,指导艺术工作,要看到全国,看到广大农村,看到老少边穷地区。看不到或不承 认京、津、沪、苏南的高级演出市场和中部地区的初级演出市场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看不到或想不到西部地区演出市场微弱的情况,也不利于指导和管理。

王蒙当文化部长的时候,提倡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双轨制,并且提出分散决策,我始终 认为是合乎中国国情,合乎中国的剧团现状和管理规律的。当时我是山西省文化厅厅长 。山西的剧团当时有一百八十多个,除三十来个国营和地方国营的外,其余都是集体所 有制,政府基本不拨款,是自负盈亏的,山西的剧团所有制实际上就是双轨。既然对自 负盈亏剧团政府不拨款,政府何必强令人家减。因此我们把减不减的主动权交给了下面 ,结果是多数县没有减。也有一些剧团名存实亡,还挂着个牌子,是为了解决一些老人 的生活问题。我根据我的体验把王蒙的主张解释成为:各自的事情各自办,各地的事情 各地办,各级的事情各级办。

剧团改革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地加和减。即使是剧团的布局调整,也不仅仅 是减,而是有加有减,中国京剧院、各省的戏曲青年团不就是加出来的吗?现在在台上 演出的主力,主要是他们。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减,现在哪有什么“人才辈出”!只为 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的改革,一味地减剧团、减编制、减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减经费 ,不是改革的根本目的。剧团改革目的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解放艺术生产力。如果改 革后没有戏给老百姓看,演员和创作人才都散了,能说改革是成功的吗?改革不只是剧 团的事,首先应该从领导做起。从领导部门和管理部门说,改革要放一点权给剧团,应 该把剧目选择权、上演权、人员聘任权交给剧团。什么都集中在上级领导者手里,哪能 有宽松的创作演出环境?如果连县剧团、民间职业剧团排什么戏,都要领导说了算,剧 团还有什么法人地位?我当艺术局长的时候,到处看戏,每戏都要说上一通。过一段时 间戏进京演出,团长往往说“完全按照您的意见改了”。其实看演出并不是完全按照我 的意见改了。我的意见仅仅是参考了一下,甚至是回避了,回避得好。如果真要完全按 我的或专家们的意见办了,恐怕十有八九不成戏了。

要允许艺术改革中有失误甚至失败,要尊重院团长的法人地位,要允许院团长摸着石 头过河。他还正在过河,你就要他奉献胜利果实,怎么可能!如果他摸不着石头,一脚 踩进水里,你就埋怨他,甚至抛弃他处罚他,他怎么可能到达彼岸?你总得让他摸过河 去,走上一段路,才好论断他的得失。现在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要求院团长创收,争奖 ,给他们立军令状,创不了收,拿不到奖,就得跳河。为了不跳河,只好草率从事,一 些高奖短命的东西就是这么赶制出来的。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活动、比赛、评奖、以及送戏,都是需要的,但要尊重艺术规 律和市场规律。无休止的大组台晚会,石崇斗富般的舞台制作,人山人海的演出阵营, 既违反艺术规律,也违反市场规律,甚至破坏艺术教育规律。

重要的问题是如何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领导和管理文艺特别是戏剧事业。我们不能 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套办法,领导和管理今天的剧团,今天的戏剧创作、演出活动 ,不能再用1958年“大跃进”那种写中心、画中心、演中心、唱中心、“放卫星”的做 法。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一些地方的抓戏办法,与“大跃进”实在太相似了!

标签:;  ;  ;  

从舞台背后看中国当代戏剧的困境_戏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