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政治热点与政治教学的整合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当前政治热点与政治教学的整合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时政热点与政治教学的相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时政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是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时政热点往往可以激发学生观察世界、了解社会的动力。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政治试卷一般以一年来重大社会热点、地区热点作为命题的素材,巧设问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理论论证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中应及时融入时政热点,将时政热点生活化、情境化、问题化,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国内要闻,紧扣时代脉搏。

一、时政热点生活化——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化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或转变,都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同时,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如果超越了学生实际,既难以理解,又不能从情感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感兴趣。因此,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取热点材料。

比如,就“物价上涨”这个话题,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课题时,如果选择汽油、黄金价格上涨的一些素材充实教学内容,往往很难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因为这些材料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而如果选择食品价格上涨的一些素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生参与的热情就比较高,学习效果也明显提高。有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的影响,选择了这样的热点素材:

2010年以来,食品价格尤其是蔬菜价格一路飙升,继“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玉米疯”“油你涨”后,2011年下半年来,“花你钱”再度成为新一轮涨价热词。今年农产品“涨”价成风,不少网友自称“菜奴”。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份“菜奴省钱攻略”,探讨“菜奴”的省钱之道。原来,最近菜价的上涨让许多年轻的主妇感到了压力,于是,“尽量等菜场快下班去买”“锁定一个固定摊位买菜”“在阳台花盆里种点葱”等招数开始流行,支持率最高的当属修改“买菜时刻表”,改早上买菜为晚上买菜。除了买的环节可以省钱,在烹制环节更有技巧:炒着吃的改成烧汤。

这样的热点素材,加上流行的网络语言,“时尚感”十足,学生如临其境,积极思维,在探究中悟出了商品价格与商品需求量之间的一般规律。经常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热点素材,就能够让学生始终意识到学有所用,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

二、时政热点情境化——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很多学生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无法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过于程式化。通过将时政热点情境化,可以促进学生对时政热点的深度思考。

第一,充分发挥情境的直观性、暗示性。时政热点是赋予思想政治课教学鲜活生命力的重要教学资源,但其本质不在于掌握热点本身,而是借助热点问题促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形成分析、综合、归纳、判断的能力,实现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因此,时政热点的运用要有知识的支撑,即要将时政材料有效裁剪、组合、设计,与书本知识紧密结合。

第二,追求情境的艺术性、科学性。运用时政材料,不仅要找到其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更要注意运用的艺术性——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时政材料“一网打尽”,更不能笼统地将“原生态”的时政材料抛给学生,而要对所选择的热点素材分析、提炼、剪辑,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同时,还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文字、投影、音频、视频或图形、图片、表格、曲线、漫画等形式,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强化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体验和感悟。比如,教学《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节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目前文化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素材巧设情境:

材料一:当经济领域的中国石化、中国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影片数量的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18日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问题: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这种具有针对性、真实性、深刻性的材料情境,开拓了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

三、时政热点问题化——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旨在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度分析,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将时政热点与课本理论进行有效整合,巧设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出现交集、产生碰撞,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辨,提高认识,提升能力。由于时政热点涉及面广,运用其编制问题时,必须讲求切入的角度和问题的效度。

第一,找准时政热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切入口要小,做到“小”中见“大”。“大”是指选择的热点材料可以是大背景;“小”是指问题的切入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设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知识范围要有限制。从小处着眼,可以就考查的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科学严谨。要保证问题反映的内容的科学性,避免出现知识性、观点性、技术性的错误。

第三,设问的视角要新颖。要在别人没有关注到的重要知识点上设计问题,或设计的角度要巧。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是重要的时政热点,很多教师都有研究,有位教师独辟蹊径,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

王某毕业于某名牌高校化工专业,知识渊博。但为了牟取暴利,他非但没有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作贡献,而是非法制造“瘦肉精”,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王某最终成为阶下囚。问题:该案例给我们哪些文化反思?

第四,问题要有层次性,多角度、多梯度地设计。多角度是指根据时政背景和教材知识,能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角度设计问题,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多梯度是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设计问题,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将其分解,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延伸、扩展。

第五,要紧扣高考的目标。高考的考核目标是三维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思想政治学科高考的考核目标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很高。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站在高考命题人的角度,设计灵活多样的题型,真正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第六,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能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不达”的“愤悱”境界,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展开研究。

标签:;  

当前政治热点与政治教学的整合_创设教学情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