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语言四音(字)格研究综述
刘希瑞1,杨志喆2
(1.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2.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 四音(字)格是中国境内汉语和南方民族语言等分析性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60年来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分析发现: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四音(字)格形态结构、生成机制、韵律特征、语义内涵、类型共性等方面;学界对各语言四音(字)格研究的分布不均衡,对四音(字)格的界定尚有争议;已有研究采用的调查方法有待改进,缺乏应用当代语言学方法、理论进行的纵深研究。
关键词: 汉语;南方民族语言;四音(字)格;综述
0 引言
“四音(字)格”(elaborate expressions)是中国境内汉语、南方民族语言等分析性语言普遍存在的一种构词(语)形式。“四音(字)格”作为语言重叠(reduplication)研究的一个对象,对其结构特点、生成机制、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对“四音(字)格”这一术语学界尚未形成共识,汉语学界则多用“四字格”,而民族语学界则多用“四音格(词)”。关于四音(字)格的定义,一般认为四音(字)格是由四个韵律单位(未必是四个音节)组成的,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和谐的语音特征、深层的语义内涵,口语色彩强烈,可承担一定句法功能的词汇或语汇单位。
中国境内关于语言四音(字)格的研究成果,最早见于陆志韦的《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1],迄今已有60年的历史。国外有关四音(字)格的研究可追溯至美国语言学家Haas在《泰英学生词典》序言中对四音(字)格的界定[2],至今也有50多年的历史了。笔者拟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境内语言四音(字)格的研究进行梳理,指出已有研究的贡献和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出展望。研究线路是,首先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可视化地鸟瞰这一研究领域,然后对60年来汉语及南方民族语言四音(字)格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简评。
食品质量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可以说食品的质量安全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应当高度重视食品质量检验的工作效率以及准确性。严格监控食品检验的样品采集、仪器维护以及数据检验等各个环节,通过高效的控制措施优化检验过程,从而保证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1 对中国境内语言四音(字)格研究的计量分析
以“四音格”或“四音格词”或“四字格”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1992—2016)中检索,在相关核心期刊刊发论文中共检索到338篇论文。鉴于所检索文章未涵盖1992年之前发表的论文、非核心期刊刊发的论文和相关的论文集、专著等四音(字)格研究成果,图1的可视化分析结果仅能粗略反映1992—2016年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由图1可知,中国境内语言四音(字)格研究自1992年以来呈总体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至今该领域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图1 中国境内语言四音格研究的总体趋势
图2中灰色圆的大小代表相应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圆越大表明相应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图2中最大的两个圆为“现代汉语”和“汉语成语”,而代表“四音格词”“四音格”“四音节词”的圆较小,表明中国境内汉语四字格研究明显多于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研究。除最大的两个圆“现代汉语”和“汉语成语”外,相对较大的圆所代表的关键词还有“双音节词”“语言结构”“语素构成”“音节结构”“语音形式”“语音结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等,呈现了国内四音(字)格研究的主要内容。
图2 中国境内语言四音(字)格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2 中国境内汉语及南方民族语言四音(字)格研究
2.1 汉语四字格的研究
(2)鄱阳湖水体垂直分布特征分为混合型(A型)、增大型(B型)、中层增大或减小型(C型)、上部增大下部混合型(D型)4种类型,分别占总站点数的32.26%、54.84%、6.45%和6.45%,该区域近70%为垂直非均匀水体,可见在水色遥感反演中统一采用表层水样监测数据为代表值进行建模,并不完全合理,甚至在某些区域存在较大误差。今后还需通过大量观测数据和遥感反演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
2.1.1 基于形态结构视角的研究
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的早期研究以记录、描写和初步分析为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语料资源,这是语言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基础。随着实验语音学、描写语言学、计算机技术等的快速发展,语言的记录和描写在方法上也急需改进,以更加客观、全面、准确地记录语言事实。
从形态结构视角对汉语四字格进行研究的学者主要有于根元、俞扬、刘叔新、徐通锵、钱韵、周荐及胡孝斌等。相关研究可分为传统的形态研究与现代语言学方法的形态研究两方面。
基于传统方法的汉语四字格形态研究。于根元在《重叠四字格杂议》中讨论了用词性解释汉语四字格重叠方式的局限性,建议从构词方式着手考察四字格重叠方式以弥补用词性解释汉语四字格重叠方式的不足[3]。俞扬从汉语构词规律的角度探讨了“并列四字组合”的成词问题,认为“并列四字组合”不是汉语的构词格,这种结构应属于短语的范畴[4]。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一书中指出:“四字格”是汉语“固定语”的典型代表,具有“长度适中、节奏匀称、表意丰满、结构明晰”等特点[5]。周荐在《汉语词汇结构论》中专辟一节讨论四字格是否成词的问题,他认为考察一个语言单位是否是词,应该把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而不能仅凭这个语言单位的内容是否含有双层语义或仅凭语言单位在形式上是几字格[6]来判断。
新疆秸秆发电的燃料主要以棉花秆为主。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新疆棉种植面积大,分布广,主要棉产地区包括喀什、阿克苏、巴州、塔城、昌吉州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棉花秸秆资源量非常富饶[16]。
可见,基于形态结构视角的汉语四字格研究,主要研究四字格的构词方式、语法属性、表层特征、形义结合、生成机制、词汇化和语法化等。这些研究既有基于传统方法的研究,亦有采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和理论的研究,但都是仅限于形态学的研究,未见与其他学科的接口研究,今后可尝试开展跨学科的接口研究,不断丰富对四字格形态结构的认识。
2.1.2 基于语音学和音系学视角的研究
从语音学和音系学视角对汉语四字格的研究可概括为以下3类:四字格的表层语音分析、汉语四字格的韵律语法研究及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OT)视角下的四字格研究。
四字格的表层语音分析主要关注各音节的搭配及声韵调搭配等,其中较为典型的研究成果有:吕叔湘讨论的汉语四字格所涉及的单双音节问题[10];崔希亮对3 150条四字格的声调平仄搭配进行抽样统计分析发现,汉语四字格中存在一种平起仄收的趋势[11]。
基于韵律语法视角对汉语四字格开展研究的学者主要有冯胜利、刘振前、庄会彬等。冯胜利首次利用韵律构词的理论探讨了汉语四字格的构成及其重音格式的来源问题。他的基本观点是:“汉语四字格是汉语韵律构词系统的产物,包括两个‘标准韵律词',亦称‘复合韵律词'”[12]。刘振前、庄会彬认为,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双音步形式,很大程度上是删减、添补和音步切分等韵律规整的结果,他们还初步探讨了汉语四字格成语的内部句法、韵律、语义的互动关系[13]。
优选论视角下的四字格研究主要是运用优选论的叠音对应理论(correspondence theory of reduplication)来分析汉语里部分重叠四字格构词过程中的韵律制约条件及其他类型条件之间,通过交互和竞争而成为优选项的机制等,这类研究成果参见参考文献[14]等。
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的早期研究成果散见于20世纪80年代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以下简称《简志》)、傅懋勣的《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讲话(二十二)》(以下简称《讲话》)、马学良主编的《汉藏语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等著作中。
采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和理论的汉语四字格形态研究。徐通锵认为,四字格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类型的辞,其实质是通过音义转化机制在联绵字的基础上由“2”分化为“4”的结果[7]。钱韵、余戈等论述了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问题,他们依据四字格成语词汇化程度由弱至强的顺序将四字格成语分成5类:类语成语、隐喻成语、弱语义成语、弱语法成语及完全词汇化成语;他们还探讨了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词汇化程度差异的形成机制[8]。胡孝斌以现代汉语动词和形容词AABB式四字格为研究对象,借助语法及语法化理论,探讨了这类四字格的构造方式、动因以及这类四字格中的语义和认知因素[9]。
(5)饲料投喂。根据池塘本身的资源条件,从放养数量决定是否需要补充投喂饲料,混养的小龙虾以池塘中的野杂鱼和其他主养鱼吃剩的饲料为食,如发现鱼塘中确实饲料不足,才需要适当投喂饲料。
2.1.3 基于认知心理视角的研究
汉语四字格的认知心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心理学方法对四字格对称性的认知研究、四字格生成机制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四字格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刘振前采用心理学方法探讨了汉语成语的对称特征与认知[15]。白解红、张懂运用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研究了汉语网络四字格缩略语的生成动因[16]。南京师范大学张辉主持完成的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熟语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等科研项目和发表的《非成语四字格词组加工中韵律与句法互动的ERP研究》[17],开创了认知神经科学应用于汉语熟语理解研究的先河。此外,汉语四字格研究还包括:徐润华等从文字信息处理角度对多语料库中汉语四字格的切分和识别的研究[18];李少虹对汉语并列四字格文化意义的探究等[19]。
2.2.1 对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的早期研究
汉语四字格研究最早见于陆志韦对四字格的语音特点、内部结构、词汇地位、语体特点、句法功能、历史来源等的讨论[1]。此后从不同视角对四字格开展研究的相关成果涌现,这些研究视角主要包括形态结构视角、语音学和音系学视角、认知心理视角、计算语言学视角、文化内涵视角等。
2.2 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研究
汉语四字格认知心理视角的研究已站在本领域研究的前沿,如采用心理学实验方法、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认知语义学等研究汉语四字格。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拓宽现有研究视域方面,主要是深度融入理科思维,扩大数据规模,提升研究数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等。
基于语音学和音系学视角对汉语四字格的研究,尽管采用了统计分析、韵律语法、优选论等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但相关研究成果极少且这些研究多数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应进一步呼吁更多学者采用声学语音学、感知语音学、形式语义学、非线性音系学、优选论、韵律形态学等方法和理论推动对汉语四字格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辅助药物治疗老年脑梗死后焦虑抑郁患者的效果……………………… 平萍 巴春贺 张鸿霞 等(1)55
《简志》对部分汉藏语系语言中的四音格进行了简略描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语料,奠定了一定基础。《讲话》一文认为,由四个音节结合组成的四音格(词)是构成合成词的一种特殊方法,同时四音格(词)在格律形式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讲话》还对景颇语、载瓦语、苗语、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四音格的结构类型、结构特点和构词方式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在结构类型上,一种语言的四音格有五种结构类型的情况最为普遍,有些四音格包括部分陪衬的不表意的音节。构成方式上常见的有:连绵式、复合式、重叠式、陪衬式、插入式等[20]。
《概论》一书从语音结构、语音特点、词汇地位、词性分布、构词方式、结构类型、结构特点、语义特点等方面对藏缅语族的羌语支、缅语支、彝语支及苗瑶语族诸语言中的四音格(词)进行了分析。在语音结构上,藏缅语族诸语言的四音格(词)主要有叠音、双声、叠韵、谐韵等形式,听感上藏缅语族诸语言的四音格具有“抑扬顿挫、铿锵悦耳、节律性强”的语音特点。就词汇地位而言,一般认为,藏缅语族诸语言的四音格(词)有的是词,有的是短语,不易区分。在词性分布上,藏缅语族诸语言的四音格(词)多属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叹词等,其中动词和形容词居多。对藏缅语族诸语言的四音格(词)构词方式、结构类型及结构特点的分析,《讲话》一文已经涉及,此处从略。语义特点方面,藏缅语族诸语言的四音格(词)的意义不是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各成分意义的基础上或有所概括、或有所扩大、或增加了新的内容等[21]。
此外,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的早期研究者中有代表性的还有徐悉艰、向日征、孟尊贤、胡书津等学者,他们对景颇语、湘西苗语、傣语四、藏语等语言的四音格进行了描写和探讨,美国学者Matisoff对云南拉祜语四音格词进行了描写和研究。他们认为,四音格词是介于普通复合词与重叠形式中间的一种构式[22]。他们的研究在内容上与前述《简志》《讲话》《概论》相似,多以描写为主并辅以简要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信息共享、流动、真实是公司业务开展的依据,也关系着风险控制,信息展示充分,降低风险。但也不是全部的公司都愿意共享自己的数据。数据共享流动出现问题,引起信息不对称。 其中委托代理关系是应收账款类、存货类、预付类中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基础原因。。
2.2.2 近年来对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的研究
要实现信息化的会计教学就必须重视采用实践性教学方法,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必须十分注重实践化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多让学生进行上机训练,多进行实习锻炼,这样才能将会计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但是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实践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学校未能较好地与企业合作,形成一些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同时也未能较好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习活动往往都流于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学生与实际脱钩,无法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这对于培养合格的会计信息化人才来说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学校一定要提高会计教学的实践意识。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新型探索和实践。独立学院自产生以来,不断发展,日渐壮大。截至2012年9月,全国有独立学院303所(不含已转制为独立民办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在校学生近200万人,占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近90%。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高校群体,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本科高校存在同质化现象,而我国台湾地区应用型本科教育较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研究台湾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对于确立具有独立学院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在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研究方面,以戴庆厦教授及其团队为核心掀起了一股新的热潮。戴庆厦、孙艳深入论述了汉藏语四音格词的基本特征,开展了四音格词的历史比较和类型学研究,探讨了景颇语四音格词的共时特征、产生机制及类型学特征[23]。这些成果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孙艳系统而深入地描写了汉藏语四音格词的基本特征,揭示了汉藏语四音格词产生、发展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影响,并对汉藏语四音格词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探讨[24]。余金枝从共时角度描写了湘西矮寨苗语四音格词的韵律特征、语义特征和语法特征,并指出矮寨苗族语四音格词的形成机制主要遵循相似、对称、羡余、类推等原则,认为湘西矮寨苗语四音格词有与汉语趋同的演化趋势[25]。戴庆厦、闻静指出,对四音格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现有的微观分析层面,还应从类型学的视角进一步分析研究,如采用分析性眼光去发掘四音格的更多特点[26]。
国内其他学者在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领域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荣晶从类型学的视角考察了藏缅语族的四音格形式,发现藏缅语族四音格词在声韵调各个层面上都有相同的生成模式,又具有各自的特性[27]。吴东海在对傣语四音格语音、结构、意义等特征描述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及混沌学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傣语四音格的语言性质、产生机制及其对认识汉语成语演化过程的启示,并探讨了傣语四音格中的傣族文化[28]。刘劲荣对拉祜语四音格词进行了全面的共时描写和类型比较,并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拉祜文化。在语音描写部分,作者还结合初步的语音实验观察了拉祜语四音格词声母、韵母、声调等的形式[29]。
此外,201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中国南方语言四音节惯用语(four-syllable idiomatic expressions)国际研讨会,探讨了侗台语、傣语、土家语、克木语、载瓦语、拉祜语、白语等多个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及粤语、客家话、吴语等汉语方言的四字格成语和惯用语的特点、结构。研讨会的探讨既有描述分析,也有跨语言比较。
在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研究中对南亚语系语言四音格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越南语、柬埔寨语、克木语、德昂语等。越南语和柬埔寨语四音格与汉藏语有相似的特征,但越南语和柬埔寨语四音格的音节组合类型更为丰富,分别有7种和9种[30-31]。在克木语四音格研究方面,博乔对老挝琅南塔省南塔县克木仂话的四音格词从叠音、声韵调和谐、语义、语法等方面进行了描写和分析[32]。刘岩、刘希瑞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了老挝克木仂话四音格词的韵律特征[33]。刘希瑞以田野调查方法搜集到的克木语曼蚌索话四音格为研究对象,在语音、语法及语义结构描写的基础上,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来探究克木语曼蚌索话四音格的韵律特征,并以此研究为基础尝试运用韵律形态学的理论从本质上探讨克木语曼蚌索话四音格的构成机制[34]。总体上,南亚语系语言也有比较丰富的四音格,但缺乏对南亚语系语言四音格深入研究的成果。
总之,近年对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的研究除共时描写外,还探讨了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的生成机制、文化内涵、类型学特征等;较之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法、深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进展;但与汉语四字格的研究比较,在研究方法、理论和深度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今后,对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四音格的研究需结合民族语言的特点,加强研究方法探索,不断推动相关研究向前发展。
3 结束语
自发现以来“四音(字)格”这一语言现象以来,国内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学界的学者对“四音(字)格”的形态结构、生成机制、韵律特征、语义内涵、类型共性等进行了多维探讨,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形态结构方面,四音(字)格词汇化程度不同,既包括词也包括短语;生成机制上,狭义的四音(字)格是由联绵词通过音义转化机制分化而成的,并遵循相似、对称、羡余、类推等原则;韵律上,四音字格呈平起仄收之势,包含两个标准韵律词;语义上,具有双层以上语义,其建构的认知机制包括概念转喻、概念隐喻及重新分析等;类型学上,对四音(字)格在声韵调方面的生成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等等。这些发现深化了人们对四音(字)格本质特征的认识,也促进了语言学其他层面的研究。
然而,中国境内语言四音(字)格已有的研究也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①研究内容上:第一,对各语言四音(字)格研究的分布并不均衡,对汉语及藏缅、苗瑶、侗台语族各语言四音格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尤以对汉语四字格的研究居多,而对南亚语系诸语言四音格研究的成果较少,今后的研究应对南亚语系诸语言四音格给予更多关注;第二,应加强对汉语各方言四字格的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第三,对“四音(字)格”的界定,从初期的表层特征描写到后来的多维特征深度挖掘,学界尚未形成定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该语言现象的复杂性和模糊性造成的,这种复杂性和模糊性正是语言活力和语言的真实原貌的体现。今后的研究应结合相关语言学理论,在对语言事实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从狭义四音(字)格到广义四音(字)格定义的连续统,推动相关研究由点及面,各个击破,不断深入。②研究方法上。第一,调查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应更多基于长篇话语语料挑选符合条件的四音(字)格实例等;第二,已有研究在分析上多用传统语言学方法对四音(字)格结构特征进行描写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在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上都有一定的改进,今后应运用当代语言学方法和理论对中国语言的四音(字)格开展纵深研究。如,从分析性语言这一宏观视角挖掘四音(字)格的独特特征;再如,借鉴和吸收理论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四音(字)格的内涵;再如,采用启动效应、脑成像、磁共振、计算机技术等先进的研究手段探究四音(字)格的认知机制和本质特性等。
下页表4的数据显示:62%的学生能够将听到的故事复述下来;55%的学生能写出所听材料的摘要;仅有47%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听语料前半部分推断出结尾;根据教材提供的语料,高达73%的学生能够参与到预设问题讨论中;59%的学生根据所听到的语料准备演讲,81%的学生能够适应POA听说教学模式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语料和不同的听说任务,79%的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 陆志韦.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语言研究,1956(1):45-82.
[2] HASSM R.Thai-English student's dictionary[M].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3] 于根元.重叠四字格杂议[J].语文研究,1980(1):80-84.
[4] 俞扬.汉语并列四字组合成词问题初探[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60-65.
[5]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7] 徐通锵.语言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钱韵,余戈.现代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词汇化研究[J].语言科学,2003(6):86-96.
[9]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10]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1):10-22
[11]崔希亮.汉语四字格的平起仄收势:统计及分析[J].当代修辞学,1993(1):13-15.
[12]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刘振前,庄会彬.韵律语法视域下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研究[J].对外汉语研究,2015(2):56-67.
[14]陈璐.优选论框架下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重叠现象的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15]刘振前.汉语成语的对称特征与认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8.
[16]白解红,张懂.汉语网络四字格缩略语的认知语义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5(6):49-55.
[17]张辉,孙和涛,顾介鑫.非成语四字格词组加工中韵律与句法互动的ERP研究: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6):6-11.
[18]徐润华,曲维光,陈小荷,等.多语料库中汉语四字格的切分和识别研究[J].中文信息学报,2013(5):15-21,42.
[19]李少虹.汉语并列四字格的文化意义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1-76.
[20]傅懋勣.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讲话(二十二)[J].民族语文,1987(1):51-55,32.
[21]马学良.汉藏语概论(上、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2]MATISOFF J A.The Grammar of lahu[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3.
[23]戴庆厦,孙艳.景颇语四音格词产生的机制及其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5):432-440,480.
[24]孙艳.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25]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四音格词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04-111.
[26]戴庆厦,闻静.论“分析性语言”研究眼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8.
[27]荣晶.藏缅语族的四音格形式[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15-219.
[28]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29]刘劲荣.拉祜语四音格词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8.
[30]吴氏惠.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越南语、汉语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31]许瑞娟,周子力.柬埔寨语四音格词的结构形式及语义特点[J].语文学刊,2015(1):1-4.
[32]博乔.老挝克木语四音格词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4.
[33]刘岩,刘希瑞.老挝克木仂话四音格词韵律的实验语音学研究[J].当代语言学,2016(2):274-285.
[34]刘希瑞.克木语曼蚌索话四音格惯用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A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ELABORATE EXPRESSIONS IN LANGUAGES OF CHINA
LIU Xirui1,YANG Zhizhe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China ;2.Yunna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
Abstract: Elaborate expression,as a unique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such analytic languages as Mandarin Chinese and Southern China Minority Languages,is of great linguistic value.The paper has extensively reviewed related studies in this field in the last 60 years visually and systematically,and found that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its morphological structures,emerging mechanisms,prosodic features,semantic connotations and typological universals.However,the review indicates inadequacies like the divergences of defining the term,lack of fieldwork,imbalance of languages being studied,and shortage of modern linguistic methods and theories.The abov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ies in this field.
Key Words: Mandarin Chinese;Southern China Minority Languages;elaborate expression;review
中图分类号: H11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751(2019)01-0100-06
收稿日期: 2018-10-10
基金项目: 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7YJC740004);2017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7CYY026;2018BYY027);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8-ZZJH-127)
作者简介: 刘希瑞(1984—),男,河南洛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语音学与音系学、孟高棉语族语言研究。277325141@163.com
(责任编辑 赵枫岳)
标签:汉语论文; 南方民族语言论文; 四音(字)格论文; 综述论文; 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论文; 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