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尚甲甲

(淮南市朝阳医院康复科 安徽淮南 232001)

摘要:目的 围绕针灸治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过程中起到的确实作用展开研究。方法 选取2015年1月年至2017年12月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资料78例,构建分析样本群,并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前组按医院规程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后组在前组的基础上,结合针灸予以辅助治疗,对比二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在经过了3个月的疗程之后,观察组的指标评分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 针对对于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疗程,存在确定的辅助疗效,应将其列为可靠的治疗方案予以推广。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医针灸;康复理疗;临床效果

引言

中风又称为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多发病症之一,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中风一旦出现,就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身体部分机能的受损乃至丧失,这一典型的中风并发症在医学上被称为偏瘫。偏瘫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不仅会影响自身的生活质量,还给亲属带来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也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作为老年人群易发病症的中风偏瘫,也得到了医学领域的重点关注。目前该病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康复医学的方法,但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该方法作用有限,而结合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后,效果则显著提升。本文即围绕这一治疗方案展开研究与探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1月年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的医学资料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取常规康复治疗的患者资料与结合中医针灸方法进行联合治疗的患者资料各为39例,前者作为对照组,后者作为观察组。78位患者中女性35例,男性43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54.35±3.43岁;所有患者中风偏瘫程度大体相当。在选取资料时,尽可能的避免由于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带来的影响。此外,为了保障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分配两组患者的病房设施、医护人员等治疗条件基本相同。

1.2 方法

如上节所述,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疗程,主要措施为:①上肢治疗,要求患者行仰卧位,医生协助患者缓慢伸指关节、腕关节和肘关节,并迅速将上述关节屈曲同时配合前臂旋转训练。②下肢运动治疗,待患者机能部分恢复后实施,行屈膝、屈髋、曲踝训练,并配合坐位耐力训练、行走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针灸治疗方法,施针主要针对的穴位有外关、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在施针之前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和身体状态,并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来灵活调整施针穴位,每次施针后将针置留穴位中0.5h左右,治疗频率为1d/次,连续施针4周。

1.3 评价标准

由于中风偏瘫患者主要症状为肢体功能丧失,因此本次研究采用Fugl-Meyer评分量表对上下肢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同时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价,两种指数满分均为100分,随着分值的降低,表述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越差;低于60分的患者则说明日常生活中已经无法有效自理。针对疗效评价标准位:①显效,表明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③无效,疗效不明显,基本未出现实质性的改善;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2 结果

根据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差异分析,在给予各自的治疗前,两组的指标信息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经过了3个月的疗程之后,两组评分指标均有所上升,而观察组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指标信息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从具体数据方面分析,观察组中,治疗显效案例为15例,占比38.46%,对照组中显效案例为10例,占比25.64%;观察组中有效案例为19例,占比48.72%,对照组中有效案例为16例,占比41.03%;观察组中无效案例仅为5例,占比12.82%,而对照组中无效案例高达13例,占比33.33%。无论是分项对比,还是从总有效率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中风后患者运动神经受到伤害,正常运动能力受限,易出现肌肉萎缩等情况,随病情进展发展至偏瘫。中医理论指出,中风偏瘫主要表现为阳缓阴急,其中外、背属阴,内、腹属阳,迟缓为阴而痉挛为阳,基于此中医治疗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为主。有研究学者指出,通过合理的针灸和康复治疗,可将中风偏瘫的治疗有效率提高至71%-85%,根据本次的研究调查,这一结论显然是成立的。

从治疗机理方面分析,康复治疗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为主要目的,可缓解患者肢体痉挛、肌肉萎缩等情况,并避免长期卧床休息对机体组织功能的损害,但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患者机体状态;而中医针灸治疗属穴位刺激方法,能够达到调理气血、舒经通络、调理阴阳和补虚泻实等功效,在中风偏瘫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穴位选择时,医生重点分析患者病情,参考相关中医理论,阳主动,患者肢体运动障碍病因在阳,因此在选取穴位时用药手足阳明经穴位为主,同时辅以少阳经穴和太阳经穴。该次治疗中主要选择外关、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其中外关穴是为机体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对其进行针刺,可联络气血、补阳益气,缓解患者肩部不适和肘壁屈伸不利等情况;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对其进行针刺可作用于天部层次气血,推动其运动,进而保证水湿云气输送顺畅;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是人体腧穴之一,对其进行针刺可达到舒经通络、清热解表功效,可有效缓解患者上肢不遂、手臂痹痛等情况;阳陵泉为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对其进行针刺可改善患者下肢麻痹上述诸穴配伍共奏舒筋活血、通络解痹功效。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来分析,中医针灸治疗方法的效果是确实而显著的,临床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聪琳,邢晓东. 浅析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3):132-133.

[2] 易小琴.中医针灸与康复医学相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36):103-104.

论文作者:尚甲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尚甲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