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温阳调气法在绝经前后诸证的应用论文_张翔昱 孙战华

浅谈温阳调气法在绝经前后诸证的应用论文_张翔昱 孙战华

张翔昱 孙战华(威海市中医院 山东 威海 264000)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365-01

温阳调气法为威海市中医院解乐业老中医由其三十余年经验所提,在临床中对于绝经前后诸证有着良好的疗效,现简述如下:“温” ,最初为水名,《说文解字》言:“温,水。出犍为涪,南入黔水。从水声。乌魂切。”后渐有温暖、补养之意。《黄帝内经》中也有许多条文提到了“温”及温法,如“清者温之,… …劳者温之,… …

损者益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出温阳法,但“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提出了重视人体阳气的重要思想,“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等治则,对后世创立温阳法均有一定启发。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大宝论》中亦有精辟的论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人而无阳犹天之无日,欲保天年,其可得乎?”故称“自生而长,自长而壮,无非阳气为之主,而精血皆其化生也,是以阳盛则精血盛,生气盛也,阳衰则精血衰,生气衰也。”可见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乃如天运之太阳,人无阳则通体不温,机体不活,五官五脏不用,神明不测。因气属阳,阳化气,阳虚者必兼气虚,气虚甚易致阳虚,故后世常将“温补阳气”并称,或简称为“温阳”、“温法” 。

阳气其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濡养、气化六大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阳气虚衰,推动无力,易致水饮内停、或气血不利,寒湿阻于脏腑、经络、筋脉关节,可引起局部的胀满或疼痛、形成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还可使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如肺气壅滞、肝郁气滞、脾胃气滞等;阳气不足,推动无力,阳气不足,失于温煦, 以畏寒肢冷,胸胁、脘腹胀痛,尿清便溏,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防御卫外之力不足,则易导致外邪入侵而兼表证、甚至湿毒、热毒等重症;固摄功能失常, 若素体虚弱,或因久病耗伤,脾气虚损不足,致使清阳不升,中气下陷,则可产生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亦可出现气血津液的外泄,如自汗、盗汗、亡血、伤津;失于濡养,则气血不足,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气虚而肃降无力,或肾气虚而失于摄纳,则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和降失职,亦能导致胃气上逆,此皆因虚而致气上逆之病机;气化无力,或津液不化内生痰水,或气血生化不利,与营养功能失常互为因果,经脉、官窍、脏腑失养,并进而引起人体阴阳寒热的失调。故此可以看出,阳气任一功能失常,均可导致气机之停滞或逆乱,因此,温阳法不仅仅是温补阳气,更重要的是促进其气机的恢复,即温补阳气,调畅气机,促进各脏腑功能恢复。人之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无不在气机升降出入、气化中发生作用,人之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也皆因于气之调畅与否,气调则健,失调则病,可谓气有失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张景岳曰“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故调气之法乃治病之重要法则。

阳气之“郁”乃绝经前后诸症之基本病理。《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阳气浮郁相搏,或一处过多,或一处不足;过多则热,不足则寒,过多则亢,不足则衰,故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一时急躁,一时抑郁,一时五心烦热,一时肢寒腰冷,是为阳运异常之佐证。常选用二仙汤加减以温阳调气,以仙灵脾、仙茅、巴戟天益精助阳,为温补阳气之主药;当归甘温养血;柴胡味苦平,可引阳气外达,透达郁阳;枳实、枳壳行气散结,三药同用,枢转气机之升降。上药相合,起到温补肾中之阳,调畅气机的作用。

典型案例:王某,女,51 岁,月经不规律伴心烦乏力2 年余,偶有胸闷,餐后胃部不适,四肢畏寒,自汗出,纳少眠差,二便调。舌淡苔白,脉弦细。治以二仙汤合四逆散加减。取方:仙茅9 克 仙灵脾15 克 巴戟天10 克 当归12 克 丹皮15 克 炒栀子15 克 柴胡10 克 郁金15克 枳实12 克 枳壳12 克,随症加减,两月而愈。

论文作者:张翔昱 孙战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  ;  ;  ;  ;  ;  ;  ;  

浅谈温阳调气法在绝经前后诸证的应用论文_张翔昱 孙战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