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拆除作业的特点难点进行研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通过安全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控制措施和应急程序,保证拆除作业的安全作业状态。
关键词:拆除作业;安全技术措施;危险源控制措施;应急程序
Security Measures for Demolition Operations
Jing Chun Hua(Shanghai Construction NO.4(Group)Co.LTB,Shanghai,200030)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iculties of demolition operation,the method of 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 is developed.The hazard source control measures and emergency procedures are controlled by 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state of demolition operation.
Key words:Demolition operations,safety technical measures,hazard source control measures,emergency procedures
1. 工程简介
拟改建工程地处静安区著名的商务与购物中心南京西路,地处上海闹市中心,毗邻多个历史保护建筑和文保建筑,公众关注度高,对拆除工程施工安全、文明及环保防护要求高。
2.改建工程拆除作业的难点特点
该工程周边环境情况复杂,老结构拆除与新建钢结构穿插进行,新老结构并存。
3.安全技术措施
3.1 主方案策划
方案策划:经过前期策划和方案比选,确定了部分拆除后搭建中间状态钢构体系以便外围护,随后在围护之下进行全面拆除,最后补齐钢构体系使中间状态钢构变为完整钢构。
结构安全分析:本拆除过程和新建钢结构施工穿插进行。对拆除过程、中间状态的工况做了多次分析计算。在结构削弱最严重的工况下,对孤墙孤柱用钢构件约束,建立计算模型计算了整体指标、配筋、稳定性、假定6根底层柱失效的防连续倒塌分析。证明在方案确定工况下拟拆除结构的安全。拆除过程形成的实际工况必须符合计算工况。
3.2 主要安全措施
对待拆除的原结构建立BIM模型后,按照计算工况建立施工模型,并精细拆分。对模型进行分割切块,统计并分析每一块的属性:重量、轮廓尺寸、位置、重心信息等。并模拟整个拆除过程,拆除顺序,分析最不利工况,并提交给设计进行结构安全复核。其中单块重量必须吻合塔吊在全半径下的起吊能力,轮廓尺寸必须顺利通过竖向起重通道和钢构不磕碰,且小于平板车的宽度。
方案交底:目的就是拆除和计算分析所采用的状态高度吻合。拆除过程中切割的分块、顺序和方案要求一致。基于BIM模型进行工作量分析、拆除过程的模拟进行可视化交底。
标线划块:要求在待拆结构上,按照拆除模型的要求划线、标注分块名称、先后顺序。标线划块标识上墙后经过检查验收才能切割。
开工前做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与分包单位施工队签定好安全协议书,做好一级交底和二级返回工作。
吊车作业时,必须在专人指挥下进行,做到定机、定人、定指挥,严格控制吊车回转半径,避免触及周围建筑物与高压线。禁止高空坠物,防止伤人。同样利用BIM模型,把视点挪到吊装作业点,采用仰视的视角(俯视)对最为狭窄的竖向通道(周围是钢构杆件或者脚手架)进行预判。在可视化交底环节对这些狭窄吊装通道特别交底,司索工和吊装指挥、塔吊指挥实地查看、和BIM模拟的工况进行对比,对捆扎、吊装、司索方案进行讨论和反馈,在心中有底的情况下再进行实操,实现风险控制。
砼块体吊起前,钢丝绳邦扎必须牢固,必须实行三检制:班组自检,项目体人员复查,专职人员专检确保起吊安全,方可起吊。
3.3 文明施工主要措施
切割过程过程中要不间断喷淋,冷却锯条锯片并防止粉尘。冷却水夹带粉尘碎片从作业层流下后,随风吹向南京西路或者临近小区就势必造成污染和纠纷。采用组织排水方式,防止污水自由流淌,采用铁皮导流槽集中在核心筒内流下。利用BIM模型辅助分析,在各个风向下排水通道外侧均有遮蔽物防止污水吹散出去。
3.4 拆除过程中安全防护措施
3.4.1安全防护措施
(1)静力切割作业时,应在切割作业区域范围外一米拉设警戒绳,严禁站人。
(2)严禁在支座约束不完整的楼板上堆载机械设备,操作人员个数同时不得超过二人,并且操作人员在此类构件上操作必须佩戴生命绳。
(3)对钢构、脚手架威胁最大的是切割下的分段分块在吊装过程中磕碰、坠落碰撞。
(4)根据BIM建模分析建立每日拆除计划,标定每个切割分块的重量。严禁超重,超差的分块停止起吊重新切割,并问责有关人员。
(5)在吊装过程中引起构件意外的旋转、倾转的原因是:重心和形心有偏差、捆扎点合力中心和构件重心的偏差。因此捆扎验收必须检查捆绑方式和着力点是否和方案吻合。此外,起吊后必须待构件稳定后方能缓缓起吊。
3.4.2预防高空坠落措施
(1)经过BIM可视化交底,操作人员对作业环境已经有预判,对风险类型、自身站位、紧急避险路线、已经初步了解。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也有预判,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迅速采取避险动作。
(2)超过高度为2m包括2m的基准面施工必须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高处作业人员必须带好安全带,系好安全扣。
(3)参与拆除作业、排架搭设的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必须经过考核和培训,必须持证上岗。工人上岗前必须经过医院检查,健康状况符合要求者方能录用。作业时必须系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并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4.4预防脚手架坍塌措施
(1)本工程脚手架有特殊性,本身构造是为整体提升而设计的,刚度相当强。而本工程利用它的架体做固定脚手架用,附着点做力系转换。先附着的混凝土柱上,待部分钢柱安装后,安装一组附着的钢柱上的附着吊杆,再解除在混凝土上的附着点,实现转换。在建筑物被拆除的过程中,脚手架始终存在。
(2)在切割构件之前,首先要从上到下确认脚手架已经和混凝土结构脱离了联系。其次要对紧邻脚手架的构件拆除进行勘察和预判。在设置捆扎点和起吊的时候,解除约束的瞬间会有摆动,控制摆动方向使之远离脚手架并迅速稳定。
(3)在临边拆除构件时对构件移动方向,司索工站位和指挥站位进行规划,确保作业人员身后有避险空间、应急通道畅通、指挥的视线畅通。应同时观察到待起吊构件和脚手架的空间关系。
(4)每层拆除完成后,脚手架应检查紧固一遍,重点检查附着吊杆、放倾杆是否被磕碰变形、紧固件是否松脱。
3.4.5预防起重伤害措施
(1)起重机械必须要配有指挥,操作人员和指挥人员要持证上岗,并且有专人落实监管。指挥人员和安全员在班前会上通过BIM模型多视点分析,熟悉吊装物通过竖向井道的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
(2)起重机司机及指挥必须了解设备机械性能及拆除方法,抬吊时单机负载不得超过该机额定起重量的80%。吊车司机掌握根据BIM分块分析中制定的当日吊装分块重量表。
(3)起重机作业时,应设置警戒区域,操作半径范围内不可以有人员进入。
3.4.6交叉作业安全防护措施
(1)安全人员在施工前审阅BIM模型,预判危险区域:交叉作业施工时应设置警戒区域,并且悬挂警示标志,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使施工人员了解作业的范围、作业程序、人员配合的问题、危险点的情况及其它安全注意事项。
(2)利用BIM辅助分析坠落影响区:交叉作业时,在同一垂直方向上的作
(3)随着拆除进度,中间状态钢构形成一个中空的大笼子,顶端有开口,并且分割成若干狭窄的竖向通道。利用BIM辅助分析视觉盲点和最优监护点,在钢构内部不同高程处至少设置3名监护人员,接力式观察监护,监护员的站位根据拆除部位调整,防止出现监护死角。确保吊装竖向通道的畅通无阻。
3.4.7危险源控制措施
在拆除过程中引起后果最严重是吊装构件意外坠落。塔吊瞬间打破力矩平衡,下猛然后仰,将作用很大瞬间水平力在中间状态钢构上。吊物坠落完全可能打断中间状态钢构的杆件,造成中间状态钢构整体失稳倒塌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对钢丝绳、卸扣、捆绑方式、捆绑作用点、单件构件的重量严格控制,只要有一项存疑就禁止起吊。为了通过狭窄的吊装通道:对不同形状的构件,利用REVIT建模工具进行吊装姿态分析,必须让重心在捆扎合力中心点之下,吊重物呈稳定姿态。
3.4.8 监视和监测:
在主楼施工中引用和BIM平台交联的远程动态监测技术,每隔20分钟采集主楼基础不均匀沉降、钢柱倾斜、应力、风力风向等数据,出现异常向最高领导和专家组成员发布警告短信。经历两次强台风考验,拆除中的混凝土结构、中间状态钢构、脚手架等安然无恙。
结语
通过BIM技术模拟拆除作业,对技术风险和危险源形成预判,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对拆除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作业危害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分析危险源并进行控制,建立应急救援措施,确保拆除施工作业处在安全受控状态。
参考文献:
[1]城市房屋拆除施工工法研究[J].梁安平.建筑.2009(13)
[2]谈旧房拆除的安全施工管理[J].项建国,俞慧刚,叶建平.建筑安全.2008(06)
[3]对房屋拆除作业过程安全管理的思考——以泉州台商投资区为例[J].陈文海.低碳世界.2017(07)
[4]房屋拆除中的安全管理[J].梁辉,卢唯,曹继红,冯莉莉.当代职业安全.2010(12)
作者简介:
景春华(1962)男.本科.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
论文作者:景春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9
标签:作业论文; 脚手架论文; 措施论文; 构件论文; 人员论文; 工况论文; 钢构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