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的穿刺定位策略探究论文_陈芳田 姚波 蔡有权

(湖南旺旺医院 湖南长沙 410018)

摘要:目的 探究采用靶向穿刺技术引导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穿刺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来到我院行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64例其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后其中32例患者在靶向穿刺技术辅助下行椎间孔穿刺,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外32例患者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椎间孔穿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统计两种定位策略的穿刺用时、透视次数等评价指标数据。结果 观察组穿刺时间要明显比对照组短,且两组透视次数比较差异也存在极大的讨论价值(P<0.05),观察组患者透视次数明显要比对照组少,提示辐射量较少。且两组皆未见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靶向穿刺技术的应用下,能精准、实时引导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的椎间孔穿刺,有利于缩短穿刺时间,保证治疗效果。

关键词:靶向穿刺技术;C型臂X线机;椎间孔穿刺;定位策略

椎间孔穿刺是经皮内镜下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的首个步骤,也是最关键的环节。C型臂X线机引导下的椎间孔穿刺由于需要操作者不仅熟悉腰椎有关解剖结构,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开放手术经验,另外如果把握不好穿刺位置,还会有损伤到血管、神经以及腹部脏器等风险,所以这些也使得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有所折扣[1]。靶向穿刺技术的应用特点在于可针对椎间盘突出的具体位置来相应制定穿刺靶点。本文就对靶向穿刺技术应用于椎间孔穿刺上所获得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从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来到我院行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64例其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原则进行随机分组,3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阶段在17岁到62岁,平均年龄40.6±3.1岁,突出类型:中央型7例、后外侧型16例、游离型9例;另外3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节段在19岁到64岁,平均年龄41.8±3.2岁,突出类型:中央型6例、后外侧型18例、游离型8例。两组患者在资料比较的上并未发现有差异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

①中央型:术前按照CT对合适的旁开正中线距离、穿刺角度加以确定,于CT轴位片上做椎体后缘、体表的连线,再做紧贴上关节突与靶点连线,同时和体表相交,这一焦点至椎体后缘和体表连线的垂直距离就是旁开正中线距离。上关节突与靶点连线、椎间盘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就是穿刺角度;②后外侧型:方法同上相似。经皮后外侧入路,经过安全三角区,顺着关节突外侧滑行,经由椎间孔穿刺至椎间盘到达靶点。手术过程当中结合正侧位X线透视相应的调整好穿刺方向,保证穿刺位置的精准程度;③游离型:在椎间盘朝上游离时,穿刺针方向要对准椎间盘的下方,进针点要比椎间盘低。在椎间盘朝下游离时,穿刺进针点要比椎间盘高,和下终板在形成30°夹角的状态下进针,对准椎间盘下方和椎弓根内缘焦点来进针。

1.2.2对照组

本组患者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椎间孔穿刺处理:在Jackson透视床上,患者采取俯卧位,经C型臂X线机透视来对手术节段加以确认,一层层的做浸润麻醉,定位穿刺到进针点之后,再逐级的置入工作套管,于环锯的辅助下,行椎间孔成形术,之后再将内镜置入其中,用髓核钳取出突出的髓核组织,慢慢转动工作套管、内镜,对神经根、硬膜囊是否得到彻底减压进行探查,在此基础上进行纤维环成形术。

1.3评定指标观察

比较两种不同定位技术下,组间患者椎间孔穿刺总用时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中所得到的关于患者穿刺总用时等相关数据,使用t与X2分别进行检验,若结果为P<0.05,则代表差异存在讨论价值,所有数据皆经由SPSS19.0软件统计。

2结果

2.1比较组间患者椎间孔穿刺总用时

观察组穿刺时间要明显比对照组短,比较差异也存在极大的讨论价值(P<0.05)。具体数据情况见下表1。

 2.2并发症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中皆无发生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的并发症。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在术后3h左右出现左侧小腿外侧麻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治疗后有症状消失。

3讨论

较之于传统的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虽然颈椎间孔入路行内镜引导下的椎间盘切除手术无论是在手术时间上还是在出血量上都有所改善,而且术后治疗的疗效也较佳,但是,却存在建立工作通道以达到目标区域的这一难题[2]。因此,应该采取何种方法来既快速又精准的建立工作通道,规避可能会对椎间孔发出的大血管、神经根造成的损伤,是临床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借助于常规C型臂X线机于透视引导下做椎间孔穿刺,会使患者、术者都暴露在大量的辐射之下,给其身体健康造成极严重的负面影响。

确定精准的穿刺靶点,是保证椎间孔镜靶向技术实施成功的基本前提和关键。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差异、临床表现差异和影像学资料,确定出其腰椎间盘突出的不同类型,按照突出部位的不同来相应的确定好穿刺针靶点、进针点与走向,将治疗位置作为靶向进行穿刺,旨在确定出最佳的穿刺途径。注意在穿刺过程中,对腰背筋膜、纤维环以及椎小关节等各处麻醉和椎间盘造影,可帮助我们更为确定患者腰背疼痛的原因,实现对术前诊断准确性的检验[3]。

在此次实验研究中,我们尝试借助于靶向穿刺技术来对椎间孔位置做准确的目标定位,旨在缩短穿刺时间。经本次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穿刺时间要明显比对照组短,比较差异也存在极大的讨论价值(P<0.05),可见,精准的穿刺定位是影响到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手术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靶向穿刺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穿刺技术,可明确具有针对性的穿刺靶点,继而辅助提高椎间孔镜治疗疗效,这一结果和黎俊,瞿玉兴,赵洪等的研究所得结果是相符的,凸显出靶向穿刺技术应用的重要价值[4]。

靶向穿刺技术的应用对于常规超生不能对脊柱复杂骨性结构深部做成像的这一缺点予以克服,继而精准的引导椎间孔穿刺。另外对于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有1例患者发生左侧小腿外侧麻木的这一并发症,在传统的腰椎后路内固定术中或者是C型臂X线机透视应用下也会发生,所以并不是仅由非靶向穿刺技术造成的。

总结全文来看,在靶向穿刺技术的应用下,能精准、实时引导腰椎经皮后外侧入路内镜下的椎间孔穿刺,保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帆,潘磊,薛厚军等.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手术穿刺定位装置的研制[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8):1-3.

[2]曹正霖,禤天航,于淼等.自制辅助定位穿刺装置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17,39(9):1320-1324.

[3]聂鸿飞,曾建成,宋跃明等.经皮椎板间入路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疗效比较[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3):225-232.

[4]黎俊,瞿玉兴,赵洪等.经皮椎间孔镜靶向穿刺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21):1968-1970.

论文作者:陈芳田 姚波 蔡有权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  ;  ;  ;  ;  ;  ;  ;  

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的穿刺定位策略探究论文_陈芳田 姚波 蔡有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