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声音系_假借字论文

上古谐声和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谐声论文,上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字的特色之一是假借字众多,谐声字丰富,长期以来成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研究的主要对像之一,在古籍校勘、古书注释中也是必须注意的现象。不少学者还对假借字、谐声字作过专题研究。尤其是音韵学研究者,都一定要特别对假借字、谐声字进行一番清理,或写成专著,或撰为某些章节,或作为论文,或谱列成表,或编成手册。所以,关於假借字、谐声字的论述相当丰富。从已经见到的各种著作来看,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把古代的假借字和谐声字都作为一个总体来对待,把所有古代的假借字看成是一个总体,把所有的古代谐声字看成是一个总体;另一方面又不约而同地把假借字和谐声字看成是关系不大的两个方面,假借字就是假借字,谐声字就是谐声字,好像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观点,甚至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正是因为把古代的假借字看成是一个总体,就好像是从同一个音系产生的,或者说是在同一个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如果假借字之间韵读不同则称之为韵类通转或韵转,如果声读不同则称之为声类通转或声转。正是因为把古代谐声字看成是一个总体,所以讲上古音总要列一个谐声字表,在论述某字为某韵时总要说一句某从某得声作为证据。由於把古代假借字和谐声字看成是关系不大的两个方面,所以两个方面总是分别论述,很少作为有联系的因素加以论证,更少作为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有关联的现象进行研究。现在看来,上述种种都存在问题。

古代的谐声字,经过稍为细致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并非是在同一个音系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从地域而言,它们形成於不同的方言。如果从一个平面来看,这三种写法当是同字异体。如果从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则应是两组谐声关系,分别与不同的音系相关联。商代甲骨文所形成的谐声关系,大体与当时的殷都即今河南中北部以安阳为中心的那一地区的方言音系为基础。春秋末期的中山国在今河北省平山县一带,与安阳相去不远,语音系统相近。所以甲骨文和中山王铜器的亲字均从宀新声,这应该属於同一组谐声,而西周金文所形成的谐声关系,大体与当时的京都即今陕西关中与河南洛阳为中心的那一地区的方言音系为基础。

古汉字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很好地表示日益丰富的词义,各方言区都在各自语音系统的基础上不断产生着各种新的谐声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各个时代也在各种语音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谐声关系。各方言区产生的各谐声关系和各时代形成的各谐声关系并不都受所谓的统一音系的约束,相反,各种新产生的谐声关系甚至有不少是有悖於所谓的统一音系的。因此,各谐声关系即使在新产生的时候,相互之间也必然产生着某些矛盾。人类在不断延续,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华大地上的人们之间的语言交往和文字交往即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的思想交流也在一直不断地进行下去。语言文字要交流,已有的存在着各种矛盾的谐声关系当然要相互交流、相互认识、相互借鉴、相互采用,其不成结果的结果是有的谐声关系被吸收,有的被排斥,有的被借用,有的被改造。因而有的谐声关系共同存在,有的则被抛弃。商周时代各地方言区形成的各种谐声关系为什么到了秦汉之际有的被继承了下来有的改变了面貌有的则已消失,原因即此。但是,不管怎样,各谐声关系之间的某些矛盾仍然存在。战国时代可能是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之一。就在这各种矛盾着的谐声关系在相互交流、采用、改造、排斥的同时,各方言区各时代又在各自语音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着各种新的谐声关系,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另一方面,不管是各种方言的或是某一时代的某一语音系统,都在发展中不断演变。而演变的结果必然是原来的某些谐声关系显得不怎么和谐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一种结果刚一形成,又由此开始了新的发展和演变。这样一来,某些谐声关系在某些方面或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既有着历史因素又有平面因素的矛盾,也可以说是时间因素和地区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现象,其中还包含着历史音变的痕迹。为什么《说文》所收入的各种谐声情况如此复杂,原因即此。所以,如果从某一音系去看待这如此复杂的各种谐声关系,必然会看出某些谐声关系内部之间是不和谐的,或者是不同声,或者是不同韵,总之是不同音。从这种意义上完全可以说,把这些谐声和一个设定的统一音系对应起来就不太合理。

上面是就古代所有的谐声关系而言。如果就古代某一时期的某一方言的谐声关系而言,结果可能正好相反。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姑且先以商代甲骨文的谐声关系为例加以说明,因为商代甲骨文在时间地域两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单纯。

商代甲骨文谐声关系的形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首先通过假借然后形成谐声。如:

上述情况在甲文里大量存在。这里所介绍的仅仅是几个例子,但也比较形象地表示了甲骨文时代基本上是先假借然后形成谐声字,而且假借字和谐声字共存使用;少数的形义字(象形、会意、指事等的总称)在行用相当时期之后才加上形旁构成亦声的谐声字,而且也是共存使用。对於这样的谐声关系,只能认为两者之间是同音的,既同韵又同声。

通过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上古谐声字的形成和后代谐声字的形成,其方式并不一样。后代构成谐声字基本上不通过假借而是用一个声符和一个形符直接合成。当然,这种构成方式的改变有一个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当处於这个过程之中。

谐声字构成的方式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根本的原因是人们在用字上的类观念的形成和类别性形符的广泛使用。在后代,人们在用字上的类观念已经完全形成,知道用一个相同的形体作为形旁加在某些字上就可以表示某一类性质的意义,所以就经常使用形旁(类别性形符)加在某些字上构成形声字,这被加上形旁的某些字大多数是作为声符,少数是作为形兼声的亦声声符。所以秦汉以来形声字大量产生。殷商时代人们在用字上的类观念尚处於形成之初期,相当数量的字被借用为另一个字,仅仅只是借音字(假借字),后来也只有少数或个别加上形旁构成了形声字,所以借音字和形声字共存,形声字只刚刚有了开始分化的痕迹,并未独立出来。由此来看甲骨文的用字,就能清楚地看到,有些用法连开始分化的痕迹还没有,如:

上述情况在甲骨文里大量存在,这里所介绍的仅仅是几个例子,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甲骨文时代有着一字多用而尚未分化的同字现象。这些将要分化的同字谐声关系实际上是本无其字的假借现象。由此可见,这些本无其字的假借实是汉字分化的前奏,而谐声字的形成则是分化的现实,在甲骨文时代本无其字的假借和谐声字的形成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紧相连接的两个阶段。如果联系前面讲到的甲骨文时代大量存在着先是假借然后形成谐声字而假借字和谐声字共存使用的情况就能进一步看清楚:(1)甲骨文时代的假借字和谐声字必须结合起来考察,因为它们是同一过程中紧相联系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尚未结束,后一阶段已经开始(2)共同存在的假借字和形声字, 其谐声关系的两方面是同音字,假借字之间当然也是同音的;(3 )将要分化的同字谐声关系的两方面是同音的,因为这种谐声关系实是本无其字的假借现象,这些假借字之间当然应是同音的,(4 )甲骨文中绝大多数都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字,这些假借字之间当然也应是同音的。这和后代本有其字的假借应该有所不同。

甲骨文是先假借而后形成谐声关系,另一方面,殷商时代人们用字上的类观念尚处於形成之初期,类别性形符的应用刚开始起步,所以形声字的构成必然紧紧连接着本无其字的假借,有的和假借字共存,有的虽然未见共存的假借字,但必然都是处於发展过程中的同一阶段,所以也应该是同音的。如羊用作又羊共存,只见洋面未见用作洋的羊,两者之间应该相同。又如心用作沁又心沁共存,只见而未见用作的心,两者之间应该相同;再如隹用作唯又隹唯共存,只见淮而未见用作淮的隹,两者之间应该相同。等等。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清楚地说明,商代甲骨文的假借和谐声是同音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同音是从商代音系来看是同音,从别的音系来看就未必都是同音。如同前面讲到现代扬州的律谐力声,从扬州音系来看两者是同音的,从北京音系、成都音系来看就不是同音的;现代太原的遵谐中声,从太原音系来看两者是同音的,从北京音系、成都音系来看就不是同音的。道理很简单,在某音系基础上产生的谐声和假借和该音系有一种适应性,与别的音系未必有这种适应性。所以,从不同的音系来看某一种谐声和假借,结论就可能不同,如果立足的音系与某些谐声、假借没有一种适应性,其结论就不可靠。比如周代音系和商代音系是不同的两个音系,前面举的例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如果用周代音系去看商代音系的谐声、假借,结论当然不会没有错误;如果把商周看成是同一个所谓的统一音系,以此来看商代音系的谐声、假借或周代音系的谐声、假借,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从《切韵》音系上推而构拟周秦音系,高本汉以来学者们做了大量工作,虽然现在所得到的只是一种假设的周秦音系,但成绩是显然的。从目前来看,这种研究似乎很难再像以前那样大步前进,而古文献和新出土的古文字中有大量的假借、谐声得不到合理的说明,学术研究的发展显然在要求要从另一角度用别的方法对上古的各种方言音系作一番清理和研究,这就不得不注意上古谐声和音系的关系。学术研究总是呈螺旋性上升。传统的上古音研究通过利用上古的假借、谐声曾经取得一定的成绩,经过近人以音标拟构上古音把研究推进了一步,现在又要研究假借、谐声,似乎是重复或回归,其实是在高一个层次上前进。历史只有惊人的相似,绝不会完全重复,现在再来研究假借、谐声,当然不能也不会重新走老路。

汉字在本质上是表音的,但是不同音系的人可能对同一个汉字读出不同的音值。另一方面,某些不同音系之间的假借、谐声大多数却可以通用,只有少数不适应。而这少数的不适应正好能反映不同音系的特点。由此,在研究中尽可能不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办法,而要特别注意谐声和音系的适应关系。从适应和不适应中引出某些可取的东西。

因为篇幅所限,只好从简,请原谅。并请指正。

标签:;  ;  ;  

古代和声音系_假借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