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中亚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 独联体内部可能出现极其复杂的局面,市场的一体化难于形成
独联体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独而不散,联而不紧”的状态,是一个非常松散的组织。各国独立之初,民族主义迅速膨胀,认为只要脱离苏联,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就会源源而来,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实际上,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西方国家虽然都很富裕,但并不是慈善家。所以,他们没有到处施舍,各国的经济困难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独联体成立8年多来,仅首脑会议就开过20多次,通过的各种协议达500多项,但付诸实施者寥寥无几(大约只有10%左右)。独联体国家的实际问题,诸如经济滑坡,食品和日用品匮乏,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居民生活状况恶化,社会秩序混乱等等,都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只好去寻求其他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因而,后来又出现了:①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超国家联盟;②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的关税同盟;③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的“中亚共同市场”;④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九国的经济联盟;⑤俄罗斯、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九国的集体安全条约;⑥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和摩尔多瓦五国的“古阿姆”联盟;等等。上述这些合作,不能说一点作用也没有,但对独联体各国的经济困难显然看不出有多大帮助。而且,这些多层次的联合也正好反映了独联体各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悬殊、经济利益和政治目标不一、实际需要各异的矛盾复杂状况,也是独联体成立多年来一直处于“独而不散,联而不紧”的主要原因。进入新世纪以后,独联体内部的上述问题可能依然存在,独联体的“一体化”估计不会有大的进展。不仅如此,而且有些国家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个别国家早就想着参加北约以寻找出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北约加快了东扩的速度。如果外高地区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正式加入北约,就会在独联体身上打开了个缺口,与其毗邻的中亚地区可能就会立即行动起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可能要首指加入北约;土库曼斯坦可能要观察一段时间,但不会很长。塔吉克斯坦的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俄罗斯继续加强军事控制,则可能在独联体内多坚持一些时间;如果俄罗斯放弃军事控制,塔则必须在北约和伊朗之间作出选择。当然,伊朗尽管具有人文优势和地缘优势,但经济和军事实力根本不是北约的对手,所以塔吉克斯坦有可能是中亚地区最后一个参加北约的国家。这样,到2010年前后,独联体就只剩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也可能就只剩下当初成立独联体时的三个国家——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了。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不仅独联体的市场一体化无法实现,而且还可能威胁独联体的生存。
七 里海油气资源的争压必将更加激烈,勘探开发市场的竞争亦将日趋尖锐
里海水域及其周围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它可能成为第二个北海油田或阿拉斯加,这一点已被近140 年来的勘探开发历史所证实。从目前已掌握的油气资源来看,尽管它不可能成为第二个波斯湾,但仍将是下世纪全球重要的油气供应基地之一;加上前一时期的人为炒作,依然有许多国家蜂涌而至。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有美、英、法、德、意大利、日本、印度、沙特、韩国、俄罗斯、中国、阿根廷、匈牙利、阿曼和阿联酋等20多个国家的石油公司云集里海和中亚各国,独资或合资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和原油炼制、销售等业务。其中,以美国最为活跃和积极,中亚所有国家都有它的石油公司在活动。从目前反映出的各种矛盾来看,预计在21世纪,围绕里海油气资源的斗争将更加尖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归属——里海水域划分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尽管里海法律地位问题已经争论了多年,至今仍未解决。1998年7月, 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单独签订了关于划分里海北部海底的协议以后,伊朗首先表示不满,指出:任何协议都应该顾及伊朗和其他里海国家,如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家和利益。所以,俄哈两国划分里海北部海底的协议,南部三国根本就不予承认。而在这里,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两国正在为塞尔达尔、阿泽里和奇拉格三个油田的归属问题互相指责。特别是其中围绕塞尔达尔油田的争夺尤为明显:1997年7月, 俄罗斯理克石油公司和俄罗斯石油股份公司已同阿塞拜疆就开发塞尔达尔油田签订了一项10亿美元的协议;而1998年6月, 土库曼斯坦又将这个油田的开采权授予了美国的莫比尔公司,形成了“一仆二主”的矛盾局面。显而易见,里海的法律地位问题得不到完全合理的解决,上述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过去之所以没有尖锐到白热化的程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里海至今仍未发现足以值得各国为之拼死相争的大油田,例如象布尔甘或加瓦尔那样可采储量近100亿吨的世界级的巨型油田。就当前来说, 沿岸国家尚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进入新世纪以后,预计在里海法律地位的确定方面将会有一场非常尖锐的斗争。因为在这方面不仅反映了里海沿岸各国的利益,而且还反映着沿岸各国背后西方大国石油公司的利益。问题的复杂性也就在于此。
2.管道之争——里海原油和天然气外输方面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里海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无直接出海口,原油和天然气的外输必须经过邻国才能进入公海或第三国,然后到达目的地。这是里海石油开发最不利的条件。历史经验证明,输油管道经过的国家越多,情况就越复杂,受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国际形势变化或者某些国家政局不稳或领导人更迭,都有可能造成原油外输的障碍。所以,周边国家都在力争油气管道经过自己的领土,尤其是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等国的劲头最大。前年曾达成了一个互相让步的协议,即“南北两线,对半出口”里海早期石油的协议。这个协议,既照顾了俄罗斯的利益,也照顾了土耳其等国的利益(实际上是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利益)。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这个“平分秋色”的协议。它趁俄罗斯陷于车臣危机不能自拔的时机,又促使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四国签署了修建经里海海底和外高加索到土耳其的天然气管道,使里海的战略能源经过外高加索和土耳其流向西方市场。由于土耳其是一个忠实的和老资格的北约成员,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即将成为北约的一员,所以,美国对这条输气管道是绝对放心的。很明显,在同俄罗斯的“管道之战”中美国占了上风。当然,这并不是管道争夺战的结束,将来在新建管道时必将出现新的矛盾和争夺。
3.勘探开发——各大石油公司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是里海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各大石油公司之间在经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公平竞争。对里海各国来说,这种竞争是有好处的,它能够帮助沿岸各国选择最佳的合作伙伴。毫无疑问,这种竞争将是十分激烈的。
八 自然生态环境可能继续恶化,综合治理需要巨额投资
本世纪内,原苏联在中亚地区采取了若干较大的政治和经济措施,诸如民族国家划界和土地水利改革,农业集体化,工业企业的迁入,大垦荒和核试验等。应该说,这些措施都是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和经济发展需要而为,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小,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难以消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咸海面临干涸的威胁。咸海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西部的交界处,原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最大深度68米, 海拔高度53米。据有关部门观测,30多年来咸海本身变化很大。突出的表现是水位迅速下降;在60年代,每年平均下降0.2米;70年代开始, 每年平均下降0.6米;到90年代初,已经下降了20多米。目前仍在继续下降。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预计到2010年前后咸海将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咸海的枯竭,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首先,大量的有毒盐(据估计大约有100亿吨,现在已有1亿吨)向周围地区随风飘落,严重影响农作物和牧草的生长以及居民的身体健康。其次,在欧亚大陆腹心地带将要再出现一个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的新的大沙漠(目前该沙漠已吞没了200万公顷的耕地和周围15%的牧场,经济损失已达300多亿美元)。 再次,中亚地区的气候将发生急剧变化——干燥程度加重,空气浊度降低20—25%;周围地区温差增大,夏天气温平均比过去升高2℃, 最高气温可能达到45℃。由此可见,咸海的生产危机确实相当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中亚地区人口高速增长,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加大,对两河水资源的过量开发所致。例如,锡尔河流域的全部水资源为35.2立方公里,现已截流使用了32.3立方公里,占全部水资源的将近92%;阿姆河流域的水资源共有57.9立方公里,已截流使用了48.9立方公里,占全部水资源的将近85%。实际情况要比这严重得多,干旱季节两河下游经常断流,没有一滴水注入咸海。所以,咸海只有缩小、干涸。当然,原苏联政府早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曾制定和实施过“北水南调”工程,计划从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的汇合处修建一条长2546公里、宽120—170米、平均深度12米的大运河,每年可从西伯利亚调水60立方公里(其中专门有10.68立方公里的咸海补给用水)。但是,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停止了这项工程。苏联解体、中亚各国独立,加上经济连年下降,财政异常困难,根本拿不出钱来进行如此巨大的生态环境治理。最近几年,有关拯救咸海的国际会议也开过若干次,但大都是说得多,做得很少,至今未有实质性的动作。可以预见,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短期内咸海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将不可能逆转。如果治理咸海的工程能够重新上马,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投资项目,但目前还看不出有这种可能性。
2.里海将可能继续外溢为患。与咸海的情况完全相反,80年代以来,里海出现了一个异常现象:水位不断上升,甚至外溢为患。据了解,在哈萨克斯坦境内里海海岸线的有些地方已向外扩展了70公里,淹没了50万公顷草地;89个居民点和30个产油区面临被淹没的威胁,127 口油井已被淹没在水下,沿岸2.6万人需要搬迁。 在里海南部伊朗境内的海岸线也有明显的外延现象,有些地方的海水已漫溢到附近的村庄。针对咸海逐渐干涸和里海继续外溢的情况,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曾提出利用太阳能发电,将里海的多余之水抽调到咸海的“引里济咸”工程(中间将修建一条400 公里长的运河和多级扬水站),但至今仍未动工。看来,在目前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各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综合治理两河两海的措施很难提上各国的议事日程。所以,里海的水患在短期内尚无力得到控制。
3.大垦荒的负效应日益明显。50年代中期苏联为了解决战后的粮食困难,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垦荒运动。全苏共开垦荒地4180万公顷,其中哈萨克斯坦2550万公顷,占全苏垦荒总面积的61%。由于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哈萨克斯坦的粮食产量也大幅增加。在垦荒的第三年——1956年,哈的粮食产量就从1950年的476.5万吨增加到2382.3万吨,即增长了399.96%。全苏粮食的紧张状况也得以缓解。事实证明,大垦荒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当时出于政治和经济需要,对垦荒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必要的科学论证和预见,破坏了大面积的天然植被,引起沙化,土壤被风蚀,耕地杂草丛生,黑风暴时时侵扰;居民点周围由于大面积垦荒和无休止地滥用天然牧场和草场,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沙化和草场退化现象。这种情况反映在粮食生产上,就是产量极不稳定,丰收一年,歉收一年,完全靠天吃饭。因为当时开垦出来的土地绝大部分是旱地,如遇风调雨顺,无自然灾害时,则可能获得好收成;反之,粮食产量则很低。独立后,哈萨克斯坦不得不逐渐放弃原来开垦的许多土地,退耕还牧,有的成为老荒地。到1998年,哈国的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已由1990年的3518万公顷,下降为1861万公顷,减少了1657万公顷。所以,教训是很深刻的。
4.核污染的后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除。据不完全统计, 1949 —1990年苏联曾在哈萨克斯坦的谢米巴拉金斯克核武器试验基地进行3500多次大气层和地下核试验,对谢米巴拉金斯克州和邻近的卡拉干达州、杰兹卡兹甘州及巴甫洛达尔州等地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污染和损害,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尽管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已于1991年8月 30日下令关闭了谢米巴拉金斯克州的核试验场,并将其改建为科研中心,要求有关方面共同商定给核污染受害者提供补偿金的数额和实施方案,还要求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受危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医疗服务的计划,并由联盟中央支付上述费用。然而不久,各加盟共和国相继独立,苏联解体,以上这些要求也就随之化为乌有。所以,消除核污染后果的重任就只有落在哈萨克斯坦一个国家的身上了。在这种情况下,哈国居民目前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到任何赔偿,而且在思想上造成的“谈核色变”的恐惧心理在短期内亦很难消除。
5.地震灾害将继续威胁着中亚各国的首都。据了解,中亚各国的首都均处于强地震带(例如:阿拉木图为9级地震带,塔什干为7—8 级地震带,比什凯克为8—9级地震带,杜尚别为8级地震带, 阿什哈巴德为9级地震带),而且阿拉木图已经在1887、1910和1950 年发生过三次大地震,城市曾屡遭破坏;塔什干也在1924、1946、1966和1980年发生过四次大地震,尤以1966年的大地震最为严重,城市大部分建筑物被毁;阿什哈巴德也在1929和1948年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城市亦曾遭受严重破坏。现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虽然已经迁往阿斯塔纳,但阿拉木图仍是哈国最大的都市,许多工业设施继续存在,120 多万居民还必须在这里世世代代生活下去,地震也就时时刻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所以,对中亚各国来说,预防地震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将是今后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九 威胁地区安全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唯有国内国外联合防范才能消除
从中亚地区安全角度来看,除了北约东扩,外来的思想文化渗透也是一大威胁。各国独立后,由于种种原因,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都有所抬头。主要是某些国家想极力推行自己的观念和主张,以图占领中亚各国的思想文化空间。在这里,有两个国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即土耳其和伊朗。土耳其的国家领导人曾经说过:“21世纪将是突厥人的世纪”。而且,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付诸实施。据了解,土耳其就曾接受过中亚五国各1000名留学生,还准备为中亚各国培养10000 名土语干部,“帮助”中亚各国实行突厥化的文字改革和文化改革;土还在中亚设立文化中心,并提供教科书和文艺作品;耗资上千万美元修建电视转播系统,向中亚地区播放土耳其的电视节目。与此同时,伊朗也不甘落后,它向中亚各国派出一批又一批宗教人士,并携带大量的《古兰经》和其他宣传品;还帮助中亚国家建造清真寺和设立伊斯兰学校,免费运送这些国家的伊斯兰教徒去麦加朝觐。很明显,土耳其的意图在于推行突厥化,要中亚国家跟着它走,甚至想要建立“突厥人联盟”,也可能想要恢复“奥斯曼帝国”。而伊朗的主要目的则在于推行伊斯兰化,即从宗教文化方面入手,建立以它为主导的“穆斯林共同市场”,或者可能想要恢复“波斯帝国”。
此外,近几年极端宗教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主义以及毒品走私集团等犯罪活动在中亚地区也日益猖獗,而且都带有跨国性质,对各国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构成了重大威胁,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强国际合作,严密防范,坚决打击,不给他们以可乘之机。
十 中亚是我国西部对外贸易的重要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西部地区,特别是新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客观上决定了中亚五国成为新疆的主要对外贸易市场。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新疆的对外贸易总额为15.32亿美元, 出口与79个国家、进口与37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其中:哈萨克斯坦为5.6 亿美元,占全区外贸总额的36.57%;吉尔吉斯斯坦为2.02亿美元, 占全区外贸总额的13.18%;乌兹别克斯坦为6017.5万美元,占全区外贸总额的3.93%。哈、吉、乌三国合计为8.222亿美元,占全区外贸总额的53.67%。显而易见,仅中亚三国就已经在新疆的对外贸易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充分说明中亚地区在新疆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必须予以肯定。但是,如果把新疆对中亚三国的对外贸易总额放在中亚地区的大市场中去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据独联体跨国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字,1997年中亚五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为241.6亿美元, 新疆对各国的贸易额仅占中亚外贸总额的3.4%。这种情况, 一方面说明新疆在中亚地区的外贸中所占比例很小;另一方面则说明,中亚市场的潜力很大,需要我们去奋力开拓。因为从目前中亚的市场来看,许多国家已经云集于此,可以说是强手如林,竞争非常激烈。现以哈萨克斯坦为例。1997 年, 哈与世界上106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外贸总额为106.42亿美元。从竞争对手来看, 这里既有在地理位置、人文社会、历史传统、交通运输体系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也有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大国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也有韩国、新加坡等经济快速发展的后起之秀;日本也正在积极地打入这一地区。面对这种复杂的竞争局面和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国西部各省区,首先是新疆,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勇敢地参与竞争,迎接挑战,在商海中操练得比别人计高一筹,才能在中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必须从各方面去努力。根据以往的经验,最主要的还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加强对中亚市场的调查研究,做到知彼知己,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牢固树立长期经营中亚市场的战略思想,努力克服短期行为和游击习气;组织西北省区大公司的联合经营,认真做好每一笔生意,不断扩大战果,积少成多,稳中求进,减少风险,争取在新的世纪再创佳绩。
责任编辑注:本文的上半部分刊发在《世界经济》2000年第7 期73~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