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中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的过程,那要如何加强“教”与“学”双边活动,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由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促使“我要学”;再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我爱学”;最后加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培养,促使“我会学”,通过这三个层次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教学过程,从而加强了教学的双边活动。
关键词:历史;教学;双边活动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不够,学习方式上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为了避免这种只重视传授而忽视学生发展,那就得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让学生动起来,加强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也就势在必行。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人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探索历史教学中双边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促使“我要学”
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动机最活跃的因素。学生历史学习动机最直接的来源往往是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成功的期望通常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激励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阶段、学习状况和学习心理,为学生创设一些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认知策略获得学习的满意效果,从而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为他们增强勇气,树立信心。比如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任务涉及一些可行性强,有建设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引导活动的顺利展开并做出必要的反馈。这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课堂教学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不能说哪一个模式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是符合实际需要,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教师不应该只是作为教育者,而是同时作为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甚至合作者等多重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当中,让自己和学生保持融洽的课堂合作关系,让学生既能感到压力,又能在学习中充满活力,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使“我爱学”
有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样才能激发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又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爱学”。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历史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当中,就加强了双边活动。
(一)善于挖掘现实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不是对僵尸的临摹,而是对生命活力的鉴赏。”历史教学本来就不该是为“历史而历史”,否则,不但会使历史课堂变成枯燥无味的“念”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的热情,而且也无法完成历史学科本身应该承担的任务。所以在课堂上,老师尽量多举些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可以使本来遥不可及的历史触手可及,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得到真实的体会和感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讲到必修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课“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这一目内容时,可以让学生立足福清毗邻台湾,台资台胞众多的区位特点,从身边的事例说说海峡两岸关系日益密切,如学生举例:“海峡号”直航两岸、亲友组团去台湾旅行、台农来福清创业、台湾水果如莲雾、火龙果等大量进入市场等。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认识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又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强化学生的主动“学”的意识。
(二)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老师的“独脚戏”收效甚微。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教学中双边活动就得以加强。
比如必修二专题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通过多媒体先播放许多老照片及相关视频,吸引住大多数学生的眼球,就此我布置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把班级分成四组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演示。最后四个相关的课件在课堂上展示并派学生代表它解说,四组分别讲解了:近代以来变化中的服饰、福清小吃、福清的婚丧习俗、南北方建筑变化,我对这四组也进行了点评总结。这种做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师生的双边活动也就大大加强了。
三、加强学生学习历史方法的培养,促使“我会学”
让学生动起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要在学习实践中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的训练才能培养起来。
(一)教给学生宏观上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培养构建系统知识体系能力
历史学科,知识点多,跨度大,内容杂,纷繁复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更应该教学生构筑系统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线条化、系统化、概括化,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新课改下的教材,以专题出现,历史阶段性不够明显。我在讲到文化史时,特别强调: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应,有意识的让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时期的文化史,相应的政治史、经济史,要串起来,从而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其阶段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样在教学中轻而易举地回答我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特征。
(二)教给学生微观上注重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是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不同历史现象和事件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例如复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从表面上看与《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神权下的自我》《专制下的启蒙》《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等各节的内容相对独立,但实践上每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却是客观存在的。如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促使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需要扫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但资本有限和市场不足对此又产生使之无法达到目的;而思想和政治上的封建束缚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才有经济上的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活动,思想上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政治上的尼德兰革命。因此只有切实做到引导学生采取联系的方法分析、思考,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进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寻找引发学生动起来的突破点,积极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宜的教学方式,加强高中历史教学的双边活动。
参考文献
[1]黄千欢.如何开展高中历史课堂双边活动.《新课程(下)》2017年07期;
[2]蒋晓玲 浅谈历史教学中新模式教学探索[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6)
[3]樊秋丽 浅谈高中历史课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1(8)
论文作者:郑雪钦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福清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教师论文; 能力论文; 知识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