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城匠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提倡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我国建筑业对绿色建筑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基于此,本文就绿色建筑设计思路展开分析,并对规划阶段、气候适应性与设计优化、建筑形态设计与节能设计、采光遮阳与建筑设计共四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优化与结合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由此能够为相关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字: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计;节能设计
前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理念早已广泛融入我国社会各领域,绿色建筑的发展便得到了该理念的有力支持,而为了保证建筑设计能够真正实现高新建筑技术、绿色理念、长期可持续发展理念、艺术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正是本文就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绿色建筑设计思路
结合绿色建筑技术的建筑设计可以细分为场地绿色规划、建筑设计、能源利用设计、节水和节材四部分,日照与遮阳设施的合理应用、污水处理和雨水中水利用、绿色材料应用等均属于绿色建筑技术下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考虑到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下的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之间存在较大差别,为了保证具体设计能够真正落实到施工中,本文建议相关设计人员结合计算机模拟分析手段做好“整体设计方法”的应用,由此绿色建筑设计才得以真正实现[1]。
2.绿色建筑技术优化与结合设计过程
为了实现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下建筑设计的高质量开展,设计人员必须对规划阶段、气候适应性与设计优化、建筑形态设计与节能设计、采光遮阳与建筑设计等内容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设计较好与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相契合。
2.1规划阶段
早在建筑设计的规划阶段,绿色建筑技术就需要在其中发挥自身影响力,只有做好建筑所在地气候资源特点分析,建筑设计才能够做好热、声、光、风等多方面优化,建筑设计可能出现的先天不足问题由此也将真正成为过去式。例如,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归谷低碳小区的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通过分析、计算该小区所在地日照强度,实现了对该小区建筑的阴影分布优化,这一优化采用了调整建筑物平面和体型的方法,该小区由此保证了每一栋建筑的日照充足,同时各建筑物也形成了最好的通风条件,由此可见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2气候适应性与设计优化
按照传统、文化、习俗和审美等要求进行的建筑设计早已成为最常见的设计形式,但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影响,设计人员则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只有做到顺应自然条件开展建筑设计,建筑的各项性能才能够得到较好保障,由此可见气候适应性、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例如,在遵义市科技馆的设计中,由于该科技馆所在地为中亚热带高原湿润季风区,且气候具备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因此设计人员采用了半覆土建筑形式,这不仅使得该建筑具备较为浓郁的自然气息,地下土壤的热稳定性和地下温度的恒温性也使得该建筑的能耗大大降低,这正是绿色建筑技术的最佳体现。此外,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则进一步降低了该建筑能耗,图1为遵义市科技馆效果图[2]。
图1 遵义市科技馆效果图
除遵义市科技馆外,瓦努阿图国家会议中心同样属于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典型,由于当地属于典型的低纬度海洋性气候,因此设计人员结合海陆风的昼夜变化特点,在设计中重点关注了该会议中心的自然通风效果,而同时结合外挑屋面遮阳结合采光设计,则进一步实现了空调负荷与能耗的降低,这也是该建筑被称作低纬度海洋性气候地区低能耗绿色建筑典型的原因所在。
2.3建筑形态设计与节能设计
传统建筑设计更多围绕感性认识开展,而绿色建筑技术下的建筑设计则需要应用量化方法代替感性认识,上文中提到的遵义市科技馆、瓦努阿图国家会议中心设计均属于应用量化方法的典型,由此实现的计算模拟手段下的建筑能耗影响分析,才得以提升相关建筑的综合性能。例如在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选择了一种“竹节虫”设计形式,但这一设计形式带来的围护结构限制则导致了较大的空调负荷和运行费用,这显然违背了绿色建筑技术的核心理念,因此设计人员拟定了四种屋盖优化方案,并最终通过量化方法确定了四种优化方案的装机负荷,由此选择效果最优的屋盖优化方后,管道费用实现了10%左右的降低,而机房面积则实现了1500m2~2500m2的降低,由此可见量化方法下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价值。
2.4采光遮阳与建筑设计
采光遮阳同样属于建筑设计的重要关注部分,而在绿色建筑技术的支持下,以往建筑设计存在的内部采光不好、均匀性差等问题均将实现较好解决,成都火车东站便属于绿色建筑技术支持下实现的高质量采光遮阳设计典型。成都火车东站所在地具备季日照率低、夏季太阳辐射高的特点,设计人员结合这一特点专门设置了采光通风遮阳天窗、玻璃幕墙用以满足该火车站的日间照明需求,候车厅不同部位的环境温度也由此较好控制在了27℃左右。而为了避免夏日阳光的暴晒,设计人员在成都火车站东站西侧玻璃幕墙和天窗设置了倾角为10°的百叶遮阳措施,由此便实现了室内太阳辐射的适度削减,成都火车东站的夏季室内环境舒适度也由此得到了较好保障,图2对成都火车东站进行了直观展示。
图2 成都火车东站
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技术能够与建筑设计实现较高质量的融合。而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归谷低碳小区、遵义市科技馆、瓦努阿图国家会议中心、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成都火车东站等研究实例,则直观证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本文内容便可以发挥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倩.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J].江西建材,2017,06:15.
[2]祝小洁,王洋.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J].建材与装饰,2017,19:101-102.
论文作者:李维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
标签: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技术论文; 遵义市论文; 采光论文; 遮阳论文; 成都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