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确对待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关系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6)3-009-0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一直是财经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但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也好,利用西方经济学方法展开研究的学者也好,似乎都倾向于将二者对立起来,看成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而这个对立的观点又分为两极。一极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西方经济学出发点不正确,基础不牢靠,本末倒置,应该只能出于参考和借鉴的目的进行研究;另外一极则相反,主张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范式为主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
国外的观点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温和一些。在主流经济学阵营里,一方面,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显然迥异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而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也多少对现代主流经济学产生了影响,部分地得到了现代经济学的认同。此外,如同国内正统经济理论主张把西方经济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样,国外主要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而不是直接用来分析经济问题的。在非主流经济学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仍然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
本文试图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两个研究方法之间的互补性多于其竞争性,指出应该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学框架下对待两种理论体系,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现实问题。
一、什么是“经济学”:研究对象、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的统一
讨论什么是经济学可能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是,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后面简称正统经济理论)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后面简称主流经济学),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本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为传统经济理论与现代经济理论。
经济学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于美国经济学家贾柯布·瓦伊纳调侃地说,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家研究的学问。尽管人们对经济学的定义持不同的看法,但在传统经济学范畴里,有三点是明确的。第一,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第二,经济学是利用经济学方法研究问题的,用具体的分析技术将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思路表述出来;第三,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客观探讨(实证理论),以寻求最大化社会福利的途径(规范理论)。而在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已经大大拓展,不仅研究经济问题,还利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非经济问题,例如研究政治决策,研究婚姻和生育,研究犯罪与法律等。正是这些研究对象的拓展,经济学有了帝国主义的恶名。因此,现代主流经济学最为强调的是上述原则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研究方法。因此,狭义的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强调的是利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广义的经济学(现代主流经济学)强调的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种种问题,包括经济问题和适合用经济学方法研究的非经济问题。
经济学固然包括很多种理论,甚至在同一个问题上也包括种种相互竞争的可以互相替代的理论。但是,所有的经济理论之所以划归经济学范畴的一个共同基础应该是方法论体系。因此,我们最好将现代主流经济学看成一套科学的研究规范,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这套科学的研究规范包括两个层面:根本的研究方法与具体的研究技术。
根本的研究方法。作为一套科学的研究规范,现代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根本研究方法是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计量检验的结合。针对已经出现的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进行解释时,经济学家必须遵循如下程序: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行为主体的偏好或行为模式,前者构成约束条件,后者形成目标函数;然后确定主导个人或单位行动的一套规则体系,并据此进行逻辑推演,推导出稳定的结果;最后评估这种结果是否有效率。如此得出的一个结果就是一个完善的经济模型,而经济学体系就是由一个一个这样的模型构成的。理论模型建立起来后,还要考虑其是否适用,因此需要利用可得到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以决定取舍。建立这样的模型是为了对未来进行预测,预测的精度如何决定着经济学家对这些模型的取舍或修改。
具体而言,不同的理论中也许环境与游戏规则各不相同,但偏好与行为是一致的,是追求某种目标的最大化。因此,在学术期刊论文中,往往要描述一个典型的个人谋求效用的最大化,或一个代表性的厂商谋求利润最大化。不只是在微观经济理论中如此,即使在宏观经济理论中,因为强调微观基础,也要以讨论最大化问题为出发点。经济学研究要推导的结果是一个均衡,在这个均衡结局中,所有当事各方在对方行为既定和其他条件不变时获得了最优结果,因此都无意改变这种结局,除非外在条件发生变化。以大家熟知的供求均衡决定价格为例,当供给和需求相等使得均衡价格出现时,在该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所选择的需求量使得自己获得了最大效用,而生产者所选择的供给量给自己带来了最大利润。于是,只要价格不变,供给与需求不变;而只要供给与需求相等,价格不会变化。因此,在供求均衡时,价格、供给与需求都不会发生变化,这种结局就是稳定的,是一种均衡。这种均衡之所以会出现,是在市场机制(游戏规则)的主导下,作为消费者的个人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和作为生产者的决策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接受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利用数据进行的计量检验,这是一种科学。在这种科学中,假定个人理性或最大化行为,认可均衡存在并寻求这种均衡,对均衡的条件、均衡的性质进行分析,那就构成了经济科学。
具体的分析技术。如何将上述思路贯彻下去,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指出的是,并非只有应用了数学工具才构成一个一个模型。用文字描述思想,用文字将上述研究过程记录下来,同样构成一个一个模型。例如科斯的文章就没有用到什么数学,阿克洛夫的文章也没有用到数学(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关于柠檬市场的经典论文数度被拒)。换言之,经济学的数学化,并不是经济学研究规范的实质。如同文字一样,数学就是一个分析和表达工具,是一个载体;而经济思想才是实质,是内容。我们需要用中文把我们的思想和推理记录下来,也可以用英文将它记录下来,更可以用数学语言将它记录下来。另一方面,相对而言,作为一个形式逻辑,数学工具是一个比语言文字更精确更有效率的工具,利用数学描述思想,最主要的是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方便同行的理解与评论,方便同一个研究领域的专家的交流与争论。具体的研究技巧还不止是数学化的问题,还包括种种其他方面。比方说如何设计一个可操作的模型,使得理论可以被检验;比方说选择动态分析还是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比方说假定行为人是同质的还是异质的。等等等等。
经济思想与分析方法的结合构成经济理论。一个经济理论就是经济学研究规范的应用,在根本方法的指导下,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路用具体的分析技术表述出来。在主流经济学里,经济学家一致接受了上述研究规范,将其应用到所有的领域之中。无论是产业经济学,还是劳动经济学;无论是研究微观的个人消费,还是研究宏观的经济周期性波动,所用到的根本研究方法都是一致的。这一方法也还用到了传统上不属于经济学的领域。比方说公共选择就是经济学方法在政治决策领域中的应用,假定官僚、职业政治家和选民都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然后在西方民主制度的规则下分析这些人追逐个人利益时所带来的结果,这种结果是均衡的。
当然,即使对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经济学家展开分析,而结论有所不同。正是这些结论的不同,主流经济理论也被分成不同的流派。但是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流派所用到的基本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分歧仅仅在于假设条件的不同,或者在于观察所分析的环境的视角不一样。比方说,古典经济学从长期趋势的角度分析经济问题,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凯恩斯主义着眼于短期调整过程,认为货币能够起到实际的影响,但两个理论并无矛盾,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完整的经济理论。就像我们考察一个群体,可以从年龄上来判断,也可以从学历上分析,还可以从种族上研究。同理,对李嘉图等价原理的观点也存在着完全对立的观点,原因只在于出发点的不同。还有,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都使用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但区别在于,前者考虑了市场的灵活调整的一面,而后者假设了市场的不完全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
理清了经济学的实质,就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的实质是一套研究规范。与其说西方经济学是由一系列理论构成的,不如说是这些理论在研究规范上的共同基础使得他们同列入西方经济学的门下。西方经济学对研究规范提出了要求,而不是对观点提出要求,因此,即使是两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也同样是主流经济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就像我们在教科书里可以看到主张自由放任政策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支持政府干预的新凯恩斯主义可以同时并存一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是根本对立的就过于草率了。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理论是存在一些交集的,马克思提出的很多理论思路对现代主流经济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比方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核心的部分——劳动价值论为例,西方经济学的市场均衡价格理论并非与此完全矛盾。众所周知,在政治经济学里,商品的价值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但是,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计量问题,不同的工厂所用的劳动是不一样的,那么哪一个劳动量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呢?马克思接着提出来,商品的价值应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事实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竞争与交换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是说,马克思已经提到了价格由市场决定的问题。在马歇尔所做的第二次综合里面,商品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这种综合一直沿用至今。在描述价格决定的机制时,马歇尔综合了生产费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前者体现在供给方面,后者体现在需求方面。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属于生产费用价值论的,只是将生产费用全部归结为劳动而已。
我们再看一下马克思提出的平均利润率理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他敏锐地观察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本家的利润率将趋于平均,等量资本应该获得等量利润。这种平均化是通过企业之间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部门内部各个企业间的竞争使商品的个别价值平均化为社会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使不同部门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对比一下,从标准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里可以看到,在竞争的市场中,从长期趋势看,企业只能做到收支相抵,即只能得到正常利润,不可以得到超额利润。其实,这里的正常利润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平均利润。我们把马克思的理论转化成现代经济学语汇:当一个企业在所有的竞争行业都能得到10%的回报(会计利润),那么当它在饮食业获得了10%的回报(会计利润)时,也就损失了在服装业获得10%回报的机会,因此它的收支是相抵的,它做到了不赚不陪。按马克思的概念,这10%的回报是平均利润,按微观经济学的语汇,它属于正常利润。而且,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实际上也是在考虑一个均衡概念:当所有厂商都做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时,那么资本不再流动。但是马克思又指出,这种均衡只是一个趋势,这也同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方法相吻合。应该说,马克思的核心理论从剩余价值到社会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发展,正是对竞争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透彻分析。
其次,如果把马克思经济理论放在19世纪的理论背景中和现代宏微观经济学比较,可以更全面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第一,与19世纪的经济理论相比,现代经济学除了在理论上有所发展以外,最主要的是在方法上逐渐规范和严格,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分析方式,如我们在第一节所讨论的。因此,即使是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认同,也是在加以严格地重新表述和重新论证后进行的。利用现代的数理逻辑方法可以避免种种错误,可以推导出不那么直观的结果,然后再加上经济计量学强大的处理数据的功能,可以对理论进行验证。因此,尽管亚当·斯密等人已经论证了竞争市场机制的效率,但是德布鲁、阿罗等人仍然利用数学方法对这一结论进行了严格的逻辑论证。同样,马克思的一些理论与其他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一样得到同样的处理。换言之,部分传统的理论用现代的分析语汇重新表述出来,其中包括马克思的理论。第二,17-19世纪的经济学家更多地关注经济世界运行的本源性的问题,而现代主流经济学更多地分析这些本源性问题的外在表现。比如,与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一样,马克思致力于解决商品价值的决定问题,并将价值与交换价值区分开来;只是在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方面,马克思与其他古典经济学家区分开来。但现代主流经济学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交换价值及其表现形式——价格上,微观经济学主要就是关于价格决定的理论。事实上,当我们考虑相对价格时,价格体现的是两个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这正是古典经济学所关注的交换价值。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包括马克思在内的17-19世纪的经济学家关心的是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本源,考虑这些本源性的决定因素如生产费用也好、劳动量也好是怎样决定了价值的大小的;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则更多地是从市场结果来推测其本源,从最终的稳定的价格水平来推测决定其大小的生产费用或消费者效用有多大。第三,17-19世纪的经济学理论更多地关注政治、制度性因素对经济运行和个人选择的影响,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理论尤其如此;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家则是在既定的政治和制度规则下分析人们的具体选择行为和经济的运行过程,是一个纯经济学。但是,即使是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再次回归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重新关注政治和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以新政治经济学的名称复兴了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这样,现代主流经济学要研究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规则和制度约束下的选择与对规则和制度的选择。
最后,应该从演进与发展的角度理解马克思经济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是处在不断发展和不断演进中的,经济学体系的演进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现代主流经济学框架里,不同经济学家的理论被兼收并蓄地容纳进来,这其中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现代主流经济学如同一个大厦,各个时期的经济学家的理论如同具体的建筑材料,其中合用的材料被用于其中。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也许本来就是具体的建筑材料,如现代经济学家的理论。也可能这些经济学家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个理论体系被分解成素材后又重新建构成新的大厦。约翰·穆勒的第一次综合,马歇尔的第二次综合,萨缪尔森的第三次综合,无一不是对其他经济学家理论的重新组合构建。当然,这种分析框架的演进与发展也有相对的稳定时期,例如目前的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就稳定在以演绎推理为基础,具有新古典经济学的性质。
综上所述,一方面,从历史的演进来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区别在于研究规范、分析技术和表述语汇上面。另一方面,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有本质区别的话,这种区别早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总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非完全对立。
三、建立中国的主流经济理论
明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目的是建立中国的主流经济理论体系,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服务。显然,判断中国主流经济理论是否科学和适用的标准不在于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要方法,而在于这一体系是否能够解释中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能否为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因此,根据前面的分析,建立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的原则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现实问题。
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该是活学活用,而不是食古不化。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理论也应该相应地发展,以解释新的问题。马克思的理论更多地关心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制度问题,而现在的经济环境早已大大改变。因此,在解释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直接套用马克思在19世纪初期提出的理论,而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从变化了的时代和经济形势出发,利用最新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加以发展。绝不能停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有理论水平上,而是应该发展它,根据其精髓建立一套科学的研究规范。另一方面,评判当前的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是否正确和科学,也不能直接利用马克思在19世纪发展的理论结论,而是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的发展,要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目前国内传统经济学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评判更多的是出于我们自己对马克思理论的理解或发展展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固然是正确的,但目前国内政治经济学界对马克思本意的理解和发展是否正确,还值得认真讨论。
其次,既然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发展了一套细致具体和相对科学的研究规范,那么就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指导下,在具体方法上借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中国的经济问题,更多地利用数理逻辑分析,更多地使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同时,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释和发展时也是可以借用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规范的。用现代经济学语汇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进行更有效率的讨论。用现代经济学语汇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例如在美国就有一些学者以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关心的主题。
再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固然有分歧,但还具有更大的互补性,因此,在建立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时,应该将二者置于一般理论经济学范畴来对待,对两者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具体点就是说,不同的问题应该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方法。例如分析货币政策时不能用消费者行为理论为主要的工具,分析生产规律时也不能用流动性陷阱理论。同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也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恐怕还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例如在中国现阶段条件下,工人的生产安全、中低档产品的血汗工厂、劳资之间的纠纷、发展中国家的工人低收入带来的发达国家高生活水平等问题,都更适用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分析,尤其是利用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相对于实证而言)方法。当然,即使适用政治经济学方法,在具体技术上还是应该用现代的方法,还是要借鉴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我们可以看到,世界银行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在全球范围内照顾弱势群体、低收入者上了,但是为它设计相关政策的经济学家却都是经过了现代经济学的专业训练的。
最后,对西方经济理论固然应该有选择地利用,应该抛弃其中的不适用中国问题的部分,但是,在评判西方经济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时,必须先真正系统深入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理论主张,这样才能保证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借鉴也好、评判也好,都能做到正确无误。
总之,如果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置于一个统一的一般经济学分析框架下对待,全面利用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方法,讨论中国问题,一定会提出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理论,为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把这样发展起来的一个一个理论以某种合理的框架统一起来,就形成了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它也一定是和国际接轨的主流经济学。
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西方经济学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文; 规范分析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