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政治经济学论文,热点问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我国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政治经济学理论界围绕着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本文将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争论作初步的综述。
一、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相容的争论
学术界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否相容的争论,观点针锋相对。从大的方面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派别,各派之间的观点迥异,派别内观点也不尽一致。
1.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能够相容”的各种代表性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从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各种产权形式在不同层次上都能与市场制度相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这决定了两者的兼容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稀缺资源,这是一切市场经济都必须具有的共同的特性。稀缺资源在不同个人之间的分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某种集体行动来保障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平等地享有社会的财富。
第三种观点认为,公有制可以与市场经济兼容。这是因为在公有制下产品还要采取商品的形式;不同生产部门、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换必须贯彻等价原则;个人消费品分配必须遵循等价原则;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要使消费得到最大的满足,就要通过购买达到优化的消费品组合。
第四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兼容的客观基础是:(1)建立独立的利益机制去刺激各小型公有群体的积极性,为市场经济体制在公有制条件下发挥作用提供了空间;(2)实践证明,股份制是可以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一种有效形式;(3)公有制甚至国有制为干预“市场失灵”奠定了所有制基础。
第五种观点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对发展市场经济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是和占居主体地位的、具有多元投资主体和多样实现形式的公有制相适应的,是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第六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之间是一体化的关系,因为我们要发展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同时,也与公有制自身的特点和本质关系有关。
第七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根源于社会分工中的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不能直接合一的关系。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社会分工中的个别劳动要实现为社会劳动,只能通过市场经济。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然在市场经济中维持和发展。
第八种观点认为,由于商品经济植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说明即使从深层次的利益关系来说,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并不是格格不入的,而是可以兼容的。
第九种观点认为,混合所有制的出现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的问题。在我国,多元化的经济成份并存,各经济成份表现出了与市场经济不同的“亲和”程度。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就是要解决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兼容的问题。
2.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能相容”的各种观点
西方学者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难以兼容。早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和社会主义经济学者之间就展开过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能否进行有效竞争,从而引导资源合理配置的大论战,米塞斯、哈耶克和马克斯·韦伯等社会主义的反对派指出,公有制经济模式在其运行过程中,不仅难以与市场经济相兼容,而且由于无法解决信息和激励问题,甚至不可能有什么合理的计划经济。
国内学术界关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能相容”的讨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国有制同商品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必须对国有制企业进行改革,使企业内部的财产关系不再是单一的国有财产,成为一种所有制不同的二元、三元、四元等多元财产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与公有制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要把公有制改革与商品经济相容,也就最终改变了公有制。从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来分析,就会发现商品经济的生产和充分发展必然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
第三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与公有制之所以不相容,是因迄今为止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深刻矛盾,在于它实际上是要把商品货币关系与普遍的全民所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两个在马克思看来逻辑上不相容的东西硬塞到一个社会框架中来。
第四种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即产权的公共所有与经营权的私人化的矛盾,表现为:公有经济微观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腐败现象等等。克服这一矛盾的途径是建立与公有制相适应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
3.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有矛盾之处、也有相容之处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存在矛盾的一面,但二者也存在兼容的基础与可能。矛盾的一面表现在:(1)国有经济的价值目标与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价值目标不一致;(2)国企的权力和动力外化是与其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根本不相称的;(3)国有经济所要求的共同富裕与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的两极分化是相抵触的;(4)国企的政企难分与企业主体要求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是很难相容的。相兼容的一面表现为:(1)发展国有经济可为发展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2)国有经济对弥补“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起着重要作用;(3)国有经济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长远性是社会范围内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所有制内部是不可能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公有制下财产既然属于全体劳动者所有,就不可能存在一个可分割的、可以转让的产权市场,而市场经济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要求具有明确的产权界定,因此,市场经济与运行机制是无法在公有制中有效运转的。
非国有经济从其产生及发展过程看,是与市场机制相容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明晰的产权界定,因而也就能按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则实现经济的有效运转。现实中的公有制经济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组合系统(其中有非国有经济成分),因此,有局部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的观点看,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相容问题之所以出现争论,是由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崭新的命题,相对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而言,它会有许多新的特点;同时,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和体制可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障碍。这些问题需要在改革的进程中探索。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实质上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相容是一种误解,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存在天然的对立,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可以兼容。首先,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造就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其次,在公有制基础上可以建立和健全发达的市场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20余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我国多元的所有制结构适宜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在20年的改革历程中,坚持了“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使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格局被打破,国有经济的运行战线有所收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至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应占多大比重为宜,以及如何使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实现形式获得最佳结合,则仍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关于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及按要素分配的争论
1.关于生产要素的涵义的不同观点
关于什么是生产要素,多数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除了传统经济分析中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以外,管理、技术等也应该纳入生产要素之中。但在具体分析上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构成生产力的多种要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实体性因素层次,包括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第二层次是附着性因素层次,指科技、教育、信息等没有实物形态的因素;第三层次是运行性因素层次,主要指生产管理。
有的学者认为生产要素是指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具有相对特殊功能的基本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原材料、资金、技术、专利、管理、教育等。
还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一方面阐述了实物形态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不变资本等;另一方面也指出了流动形态的生产要素,如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二者在社会生产中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从亚当·斯密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论述过国民收入的分配,认为国民财富分为工资、利润、地租是最合乎自然法则的分配方式。西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视为生产的三大要素。根据要素报酬理论,所谓按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所有者提供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或收入是由要素的市场价格决定的。在市场关系中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是由要素报酬构成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将分别等于各该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值,各类生产要素按此原则所获得的报酬总和,将耗尽产品的全部价值。
2.关于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及按要素分配的不同争论
如何对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及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予以说明,我国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主要可分为两派。
一派坚持认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在此基础上又存在按要素分配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要区分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知识、信息、科技对于价值的作用是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创造两个不同层次以不同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在实践中,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创造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知识、信息、科技的作用是通过提高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效率实现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发挥了作用,但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了价值,但离不开其他生产要素;我国目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就包括按生产要素的作用进行分配;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要允许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并非各种要素都创造价值。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而不是指它们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全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三种观点认为,按要素分配的现实根据,是不同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生产要素的产权,而并不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都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第四种观点认为,非劳动生产要素没有成为价值创造的要素,但能成为财富创造的要素。在社会财富创造中,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生产要素都做出了贡献。劳动也是被资本导入价值创造过程中,资本雇佣更高质量的活劳动,则可能创造更高的价值。
第五种观点认为,不应该根据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按劳分配原则并不是从劳动价值论中推导出来的。承认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意味着承认只有劳动才能参与收入的分配,收入的分配方式是与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相适应的。
第六种观点认为,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根据各个生产要素在商品、劳务的生产和流通中的投入比例及贡献大小来分配国民收入。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三大类,在市场比较健全和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贡献可用其边际生产力或边际产品来衡量。
第七种观点认为按要素分配并不否定劳动价值论。因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非劳动要素只能转移价值,却不能创造价值。非劳动要素可以参与价值分配,是由于它的特定的要素所有权和资源的稀缺性造成的。
另一派主张“非劳动要素同样参与价值创造”,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1989年版《社会主义经济通论》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价值论: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与生产率成正比,劳动、资本、土地共同创造价值。1993年,在此基础上创立“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通过引入技术变动等新因素,把劳动定义为由其生产的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或支出的劳动量=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
第二种观点认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内在一致的,如果否认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就会破坏这种内在一致性。物化劳动的二重性,来源于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从社会看是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从企业看则为物化劳动(生产资料)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两者存在恒等的关系。
第三种观点是“广义价值论”,主张多种生产要素参与价值的决定和分配。由于价值决定与收入分配的内在统一,价值决定不仅要考虑实际成本,而且要考虑机会成本;由于机会成本的存在,价值决定不仅要考虑部门内的平均劳动耗费,而且要考虑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广义价值论中,商品的广义价值和统一的平均比较利益率决定于同一过程中,解决了价值决定与比较利益的分配同时求解的难题。
第四种观点是大系统价值论,在对劳动价值论否定的基础上,认为一切天然资源都是价值。价值实体是商品供需功能,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都是商品,一切天然资源都是价值;资本的实体是生产力,资本无罪,资本生产无罪;雇佣劳动并不必然等于剥削,科技是利润的根本源泉。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激烈冲突,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观念的针锋相对,正是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贡献及按要素分配问题争论的真实写照。劳动价值论无疑是科学的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把它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有机结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管理(企业家职能),以及技术、知识、信息、专利、品牌等等。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劳动、资本、管理、技术这些生产要素,也参与分配;就是生产要素的使用者根据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以及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中投入的比例大小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有内在联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诸生产要素中,除了土地是“原始的和不可耗尽的天然馈赠”外,有些资金是劳动报酬的积累,有些生产资料(如厂房和设备)是劳动报酬积累的转化形式。至于技术、专利、信息、企业家才能等,更是智力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结晶。
分配方式是和所有制紧密相连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又可以为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提供动力机制和市场机制,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效力。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但两者有主有次,不能相互颠倒;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相互替代。
三、关于对外开放条件下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讨论
1.关于国家经济安全涵义的不同理解
第一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说法:是军事、政治安全的附属品;是经济本身的安全;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非军事性质的国家安全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处于不受各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冲击,或即便受到冲击也能保持经济利益不受重大损害的状态;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以及这种状态和能力所获取的政治、军事安全。
第三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参加国际竞争的能力及其带来的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和能力。
第四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强调一国经济整体上的安全性,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国家损失过多的利益或者使本国经济受到来自国内外的过大冲击。国家经济安全按照产业可分为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等。
2.关于开放条件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内容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1)金融风险问题。首先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和股市金融安全问题。(2)债务风险。近年来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引起的财政债务负担值得关注。(3)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主要是适龄劳动人口的增长、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国家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4)外部冲击。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5)重要战略物资短缺。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安全仍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1)产业安全。对外开放的深入对我国部分产业部门产生冲击。(2)金融安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趋势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3)人才安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向外资企业和发达国家外流严重。(4)网络安全。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面临的经济安全主要包括:(1)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所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2)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所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4)按照国际惯例运作所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
第四种观点认为,加入WTO对中国国家经济安全提出严峻挑战:(1)经济一体化挑战国家经济主权独立性;(2)发达国家的经济入侵挑战国家资源及市场安全性;(3)挑战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性;(4)人才流失和潜在的金融风险挑战国家金融体系平稳性;(5)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挑战国家环境保护阶段性。
第五种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金融安全。加入WTO后,资本、外汇流动频率加快,金融风险机率增多。(2)能源安全。能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战略资源。(3)粮食安全。加入WTO后,农产品的竞争力将面临着严峻考验。同时,国际粮食市场及粮食价格易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控制。
第六种观点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安全影响较大的几个行业是:(1)受冲击最为直接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影响最大的是金融安全;(2)产业安全。进出口贸易制度的变化对现有产业带来的影响;我国当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矛盾将更突出;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依赖性发展和在世界体系中边缘化的风险。
3.关于开放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当采取以下有效对策:(1)确立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原则、综合安全原则、相对平衡原则、合作协调原则;(2)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和监测体系;(4)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素质,增强我国经济的安全系数;(5)处理好坚持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安全的理念和思路是:(1)重构国家经济安全的理念;(2)确立“内外贸一体化”的安全战略;(3)继续推进“大经贸”战略和“大平衡”战略;(4)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构筑国家经济安全机制;(5)从区域经济联盟角度构筑国家经济安全机制。
第三种观点认为,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的思考是:(1)从战略高度把握国家经济安全这样一个巨大系统;(2)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重在预防;(3)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用系统观念、从重点入手整体把握。
第四种观点认为:(1)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弊端,要认真研究并采取相应对策;(2)重视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
第五种观点认为,对入世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2)转变政府经济调控职能;(3)建立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的措施和体系;(4)提高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5)规避入世风险。
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对自身经济安全的保护度却有待加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出来。
理论界对此问题的讨论,由于对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一致,争论和观点分歧颇多。但对国家经济安全的概念涵义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国家的经济生存、发展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和一国经济整体上的安全性;国家经济安全存在的问题是:产业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战略物资安全和经济增长安全;对策思路是:理念、预防、应对、国力。这也是对此问题讨论的收获和意义。
总起来看,与国外的有关研究相比,我国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和注意力大多是有关金融安全方面的,对国家经济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虽有涉猎但不够深入,而对国家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高度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特别是对目前危及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容或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较少。这也是今后研究中亟待探索的问题。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公有制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经济安全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所有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