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全球化 推进现代化——从竞争力角度思考加入WTO背景下经济特区的再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再发论文,竞争力论文,角度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19世纪中国在外国军舰的威迫下向西方列强敞开大门不同,这次是我们自觉经过十多年的力争而自愿加入WTO并对外开放国内市场。我国的经济活动将成为一个更大规模和更加紧密合作的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将从此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一个与国际社会关系更紧密的国家。
经济发展国际化的大背景无疑为经济特区的今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一是有利于加快开放步伐。经济国际化可以使以经济特区为核心的广东区域经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技术、资金、传统对外贸易优势能够与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进一步实现互补,通过扩大和加深引资招商规模和力度,加速实现广东全省区域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走进区域经济高质量的发展轨道。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更深刻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国际市场竞争的大环境将促进以经济特区为重点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各类经营机制的转换,使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三是有利于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按国际规则办事,可使我们经济特区的政府和企业真正借鉴先进的管理体制、机制、办法等,锻炼、培养一大批国际层次的人才队伍,全面建立与国际经济真正接轨的经济体制,这是经济特区持续“特”下去的依靠。
从经济国际化的一个含义看,企业国际化一是指企业经营水准是世界一流的,表现在行销能力、制造能力上;二是指技术开发是一流的,技术可以通过合作开发的形式来获得;三是指企业具备把全世界最好的资源有效整合的能力,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知识等;四是指国际化还包括能够参与全球化竞争。从国际化模式已有的3种方式看,产品集合先进的国际产品要素达国际化,市场运营国际化,资本战略国际化。
与以上简要的国际化企业需要具备的条件相比较,广东省经济特区的绝大多数企业还望尘莫及,谁能最快地适应日益增强的国际竞争环境,谁就能赢得胜利。就目前经济特区而言,实施国际化的内涵要比我们望文生义要深厚得多,它的实施困难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现实中特区的部分企业的失败,其原因在干不够国际化或未能国际化。可见,特区经济实施国际化还需要日夜兼程,才可能快速步完国际化的长旅,特区经济国际化任务的实现其实是一种挑战,赢得胜利者将获得利润,而输家则被甩在后边。
经过20几年对外开放和改革,经济特区已具备用冷静、客观和理性思维来对待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加入WTO并不会给经济特区带来一朝一夕的繁荣,也不会因此而使特区再也“特”不下去,特区融入世界经济主流也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漫长的历史过程。
认识全球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新旧产业并存是未来全球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除少数产业外,多数产业都会在竞争中变化,以新的增长方式为自己找到生存空间。目前,世界各国都倾向于发展高附加值、高就业、高技术的产业,但选择性发展才是一个产业发展为优势产业的重要途径,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受技术水平、资源潜力的限制,不可能在太多的领域都取得领先优势,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企业都要扬长避短,以战略性眼光和思路思考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就象美国集中于信息和生物技术,日本人专注于机器人,印度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业,而我国则努力利用人力资源和市场空间优势正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加工中心。诺基亚公司2000年生产2.2亿部移动电话机,而它所在的芬兰只有500多万人口,是世界市场消化了诺基亚的产品,使之变成全球最大的移动电话机生产企业。
当前,经济特区的国内环境也正在产生大变化,中央给各地的政策平台拉平,在这种背景下,经济特区要把发展竞争优势放在致力于改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制环境上。努力构筑经济特区环境新优势,要从注意硬环境建设,转向软硬环境并重,在以信用、秩序、效率为重点的软环境建设上寻找突破,进入新世纪的经济特区能否保持持续发展后劲,继续立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潮头地位,优化软环境已经被推到了突出的地位。
经济特区对应全球化的措施及如何实施应对
面对经济发展全球化新机遇和挑战,要使经济特区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必须要有新思路,与时俱进。尽管经济特区在市场体制建立,经济管理体制在较大范围内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已探索出许多在更大程度上开放的成功经验,很多人在探求撤销深圳特区的一线关卡,建立港深经济自由贸易区。这一切说明,经济特区已走入一条从过去“以改革促开放”转向“以开放促改革”的新历史发展时期,建议确立经济特区“开放、改革、管理”的宏观管理新思路。开放就是抓住国家加入WTO的历史机遇,推进全面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信息、服务和管理,其核心是大胆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通过开放,使新观念、新体制、新规则充分涌入,在新旧事物的撞击和融合中改造和发展特区。汕头经济特区之所以落后,重要的原因就是开放不够,引进人家新鲜经验不够,大胆不够,比如对台的经贸合作总是迈不开步伐。改革就是对照国际惯例和规则,改革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运作机制,其核心是与国际标准接轨,在这方面,汕头特区特别应注意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革。从政府到企业到广大群众,都要自觉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从抓信用经济入手,适应新的形势。特区政府特别要抓规划政府行为,实现由依权行政向依法行政的转变。在抓经济工作的方式上,实行“不建企业建环境,不投资资金投资政策,不管企业搞服务。”特区政府要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具有应变国际市场的灵活经营机制。管理的核心是经济运作方式的法制化、制度化,使过去“文件”指导下的经济运行转变为法律和制度框架下的经济运作。不与国际接轨,我们的改革就会走到尽头。
从微观管理的角度看,特区的企业必须采取3大应对措施。其一,必须把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高企业自身能力。应树立创新意识,核心是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应随时调整和更新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市场营销战略等各个方面,让企业全面保持生机和活力;应学会适应世界各地环境,寻找和把握世界各地商机,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世界各地的人、财物资源,及时应对和回避地区冲突和世界突发事件的风险;应当适应信息发展趋势,努力实现经营的信息化,企业需要与自己的顾客、合作伙伴、市场、社会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提高自己收集、分析、处理情报信息的能力;应当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其二,应加强合作与交流,谋求共同提高与发展。应当首先加强本经济区域内企业彼此之间的投资、贸易、技术等各方面的合作,从而提高合作各方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乃至全球范围的竞争力。其三,企业界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政府间的沟通,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要求。政府与企业共同创造本区域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政府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和措施,逐步减少和消除不必要的区域间市场壁垒;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稳定的金融市场,为企业营造健康的市场环境;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利用、研究与开发,尤其是鼓励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同时为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特区,应当在关注企业国际化,实施经济全球化中走在其它区域的前列。
应对加入WTO后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特区如何对应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发展普遍注意加强经济合作的区域性挑战,最根本的还在于特区人应有一种世界眼光。何谓世界眼光?在审视经济增长时把本地的增速放到更大的范围来度量,把当地的发展放到全国、世界的“棋盘”中去比较;在考虑地方发展时,学会“小船挂大舰”,主动寻求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靠山”,都属于世界眼光的范畴。“世界眼光”是“火眼金睛”,具有常人所未有的穿透力。这是一段见于中国青年报的文字,很生动,极有概括力。平时我们总爱说我们应有超出特区看特区,超出汕头看汕头的审时度势之眼光,这种眼光也应属于世界眼光。封闭起来看自己,只会把短的看长,把长的看短,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走发展经济国际化之路,需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外地改革发展经验,取人之长;需要冲破画地为牢的樊篱,融入开发的大市场中,宝钢在上海,可原料取于澳大利亚;日本并无矿石,却成为世界钢铁大国。就以汕头特区而言,尽管以粮食高产而著称,但仍解决不了农民食饱饭的问题,自从发展三高农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商品化水平提高了,农民逐步变富裕,温饱问题已成为历史。可以设想,农业发展如果没有外向型眼光,一粒小小的橄榄能值10块钱吗,10块钱就等值于粮田里的十几斤稻谷。国家如此,地方亦然。有了世界性眼光,就会有战略性思维,“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没有资源可以购买,缺少资金可以引进,资本不足可以重组。一味强调有什么资源上什么项目,就可能优势反被优势误;坐井观天,社会陷入自然经济的“沼泽地”。作为汕头特区的新发展无疑应从世界眼光去着眼,很多重大问题的解决,如人多地少的生存问题(农业),经济信用问题,经济质量问题等,都有待于从全球化的角度去思考全新的发展战略与方法,有效提高本区域的竞争力。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考量,汕头特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迫切需要加强粤乐(韩江流域)区域经济合作,加强潮汕与梅州(4市)经济一体化步伐,提高全区域产业和城市集约化程度与运作效率,尽快缩短与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发展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看,粤东区域经济区远末达到统一合作。区域内分工与合作开放的程度还很低。由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滞后,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未能优化,各城市的出口效益未能提高,这些发展趋势使人担忧,因为与国际化不同步。由于区域内一体化进程缓慢,区域内合理分工和产业化布局的潜力远未得到发挥。如果我们各市之间能够统一发展理念,把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两种机遇,把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放到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上,全区域就可能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更大效益。首先可以推动区域内贸易更快增长,并将区域内贸易与省内、国内、国际贸易高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粤东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条件。第二,可以发挥城市的比较优势,改善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既从总体上提高全区域,也从个体上提高各成员体的资源利用效率。第三,可以缩小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一种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原动力,既统一发展观念。
从强调区域内的产业整合角度看,国外的成功经验表明,一个经济区域要具强大的竞争力,必须有一个服务功能齐全的核心城市,形成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的产业群。汕头与周边城市的产业不同导致的城市定位差异,正是相互之间不同功能定位的表现。特区可以利用港口、外贸、人才、信息、高技术产业等优势提供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各种方便服务。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其它城市的沿海、沿江、山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在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强化分工合作,实现区域内的生产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从而大大提高粤东全区的产业国内外竞争力,首先要提高在广东省内的竞争力。强化产业重组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业,随着区域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进展,应计划在区域内建立集中的高度集约化的农业发展基地,充分发挥粤东在特色农业(水果、蔬菜)、特色水产(海水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优势。把主要城市周边的土地解放出来,粤东的农业现代化优势将会明显地呈现出来。正因如此,要把发展区域经济看作是经济特区一种实现国际化的措施。
顺应经济全球化、推进国际化的潮流,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特区取得新发展的最基本保护条件,尽管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但从体制上、机制上要全面与WTO的条件和框架接衔,也不是容易的事,经济特区需要来一次思想洗礼和观念更新。目前处于落后地位的汕头特区,上上下下都来一次接受关于全球化问题的科学观念普及教育,很有必要。
标签:经济特区论文; wto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全球化论文; 深圳特区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