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地理论文,课程论文,我国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6)06—0107—06
一、地理课程动态分析
当前,国内外中学地理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些引人瞩目的地理课程改革成果相继涌现。尽管世界各国国情不同,教育体制差异显著,但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提升,尤其是地理科学的发展,各国中学地理课程建设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表现出成熟化、特色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成长趋势。
第一,编制好课程标准,教材多元化发展。世界各国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别很大,特别是在地区差异显著、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国家,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许多国家采用了编写多种教材的做法。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认为,高质量的课程标准是规范和约束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中学教材多样化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向。英国规定,要广泛地学习并调查不同的区域,解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地区的学校提出不同的要求。美国中学地理教材多样化建设成就突出,相继涌现出比较多的优秀地理教材版本。
第二,突出人地关系主线,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内容安排时,西方国家中学地理课程并不追求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三分法教材内容组织模式已不再是主流方向。当前中学地理课程的一大发展方向,就是以人地关系协调为核心,以重大地理问题为切入点,强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借此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
第三,重视亲近自然,突出地理能力的培养。国外地理课程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环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地理创新能力的训练,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把地理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中学地理教育的全过程。英国地理课程强调多体验,多实习,多考察,然后进行归纳总结。美国地理教育倡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身体验实际生活,注重野外考察能力的培养。
第四,突出专题地理知识,注重今后的实际应用。德国中学地理课程善于打破学科系统性的束缚,往往抓住关键性的地理问题,特别是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地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专题内容紧扣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需要指出的是,国外地理课程重视个案研究,强调多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分析地理空间和地理过程,通过探索得出研究结论。英国义务教育制度规定,要调查了解周围环境的地理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人地关系状况,尤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技能培养。
第五,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教育。地理课程大多从实际出发,在内容选择上紧密联系国情和区情,以利于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普及,国外地理课程将环境问题(毁坏森林、酸雨、水土流失、荒漠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和环境生态保护列入教学内容,着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巴西、乌拉圭、印度等)也将环境教育列入中学地理课程。
第六,中学地理教材表达形式多样,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地理问题的说明,往往借助于图画、照片、示意图、表格、地图、人物自述等多种形式,还可采用书报资料和报刊消息的形式。教材表达形式活泼多样,简单明了,目前已难以看到长篇累牍、枯燥乏味的课文正文。教材版式设计新颖,图片逼真,印刷精美,大多数还附有多媒体光盘。以上几方面结合起来,使中学地理教材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鲜活醒目,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富于趣味性、可读性。
二、地理课程理念分析
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学地理课程应给予中学生哪些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必须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德育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具备起码的国民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二是基础知识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掌握必要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三是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中学生应当具有谋生的本领,就地理学的角度来说,应当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我们并不要求把所有的中学生都培养成为地理学家,也不要求全体学生系统地掌握过多的地理知识。在学生当中,今后毕生从事地理专业的毕竟是少数人。在中学阶段,应传授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满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对地理的基本需求,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因此,中学地理课程要求不宜过高,考试不可太难,内容体系也不宜繁杂艰深。
中学地理课程,应当是学生喜爱的课程,是对生活实际和今后发展有用的课程,是充满着自然奥秘和科学情趣的课程,是沟通学生与大千世界的奇妙纽带。它把异彩纷呈的世界和生机蓬勃的祖国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表1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理念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
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环境,而且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
越大,而人类拥有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人地关系表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我们研究的
地理环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了人类活动深刻烙印的地理环境;我们研究的人地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内涵日益
丰富的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
实践性的特点。
地理教育不仅是地理科学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地理科学精神、地理科学态度、地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在课程理念中注
重以下方面: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
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
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在保留经典地理知识和方
法的同时,增加新内容,删减旧内容。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关注日新月异的全球变化,注重汲取地理
学科的最新发展,广泛联系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改革传统地理课程“繁、难、偏、旧”等问题,强调基本原理,突出核心内容,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和基础性。重视对地理
问题的探究。摆脱“知识本位”的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个案,更
新教材的表达方式。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
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了解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情况。增强热爱家乡、热
爱祖国的情感,认清我国基本国情。关注国家发展,树立全球意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
础上,逐步学会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的地理思维。可提供关于某个地区发展的不同观点,为某
些有争议的地理问题保留开放式的结果,不给出惟一答案;设计一些需要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的、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中学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
掌握地理科技方法等方面的需要。强调地理实践能力。要求学生从身边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
整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联系其生活经验,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突出地理
技能和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系统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适
当介绍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它们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倡利用电子信息教学手
表2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总体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
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瞄准新时期地理
学科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终生发展需要,实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中
学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中学地理课程。
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具体目标
讲授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所学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认识区域特征和
区域差异,归纳地理规律等。
要求学生学会搜集地理信息,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学会进行地理活动,掌握有
关地理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能力、社会和野外生存能力,把中学的地理学习与
今后的实际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
合性的课程结构。
有助于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社会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了解全球的
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
三、地理课程结构分析中学地理课程应当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逐步养成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地理信息技术。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一要突出人地关系的主线,紧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二要贴近生活,从主题研究和个案分析入手,阐明地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三要注重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初中偏重于讲“地”,高中偏重于讲“理”,以实现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四要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选择弹性的初中地理课程和实行学分制的高中地理课程;五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学地理学习应与学生今后发展结合起来,力求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六是课程主体应立足于挖掘潜能,启迪心智,开辟自我认识和自主提高的途径。地理科学发展相当迅速,区域地理知识和地理研究手段日新月异,地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建立在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的基础之上,地理教育内容要做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以湖南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初、高中地理教材为例,从教材的角度来探讨中学地理课程结构。在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学习者为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材把初中地理内容大体上划分为地理基础知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三大部分,其中地理基础知识难度较大,尤其是等高线、经纬网、气候、洋流、自然带等,而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则相对容易一些。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初一以讲授世界地理为主,初二以讲授中国地理为主,地理基础知识穿插其间。鉴于初一学生开始学习地理时不宜太难,需要刻意培养地理学习兴趣,故而教材第一章题为“走进地理学”,其中列举了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事例,比如荷兰的风车和郁金香,美国的MBA篮球队, 沙漠中穿白袍的阿拉伯人,以及如何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等。对于地理基础知识难点主要采取分散阐述的方式。但为了加强对世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把握,我们又把全球各种气候类型集中在一起进行综合讨论和分析归纳。在阐述区域的过程中,教材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讲述典型意义突出的大洲、地区和国家,在阐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所提供的大量区域地理内容。
高中地理教材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部分。必修教材3本,地理(1)主要阐述自然地理,地理(2)主要阐述人文地理,地理(3)主要阐述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贯性和相对整体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高中地理选修教材7本, 内容各有侧重,强调与必修教材的衔接和进一步拓展。同时,考虑到高中生通常只会选修一本到数本教材,因此,各选修教材应当保持相对的独立性。选修教材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把关键内容和核心问题讲好讲透。选修教材注重满足学生探索自然、认识社会、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和深化地理探究的需要。
在课程结构上,要尽量打破过去那种“地理八股”以及学科间的人为界线,力争把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精神。在地理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刻意营造创新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改善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
地理创新能力包括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活跃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地理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情况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定的学科创新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把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中学地理课程。
表3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必修)结构分析
必修模块基本内容编写特色
地理1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 以阐述自然地理为主,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组
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成和特征,注重综合分析和演化机制;不是单独地研
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化。 讨自然地理环境,更注重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和发
展变化。
地理2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 以人文地理为主,在许多地方采取典型分析的
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 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必须尊重
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 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以便树立科学的地理
经济一体化问题。 发展观。
地理3在科学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 前部分以区域地理为主,强调合理认识区域,了
域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如何促进区域可持解区域的地理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后部分以
续发展;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 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技术
字地球等,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
表4 我国高中地理课程(选修)结构分析
选修模块基本内容 编写特色
宇宙与地球 宇宙的基本知识,天体的来龙去脉;太阳系将天文知识和地球知识有选择、有重点地进
和地月系,太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地球的演化, 行介绍,注重天体活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
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机活关系,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主动探
制。 究和积极参与。
海洋地理海洋基础知识;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海岸带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海洋大
及其开发建设;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生态国,要通过海洋广泛地走向世界。为了缓和日趋
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海洋权益,我国的领海、内 紧张的人地关系,海洋开发势在必行,但海洋环
海和海洋经济区。 境也务必要保护好。
旅游地理旅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自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旅游鉴赏能力,学
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会分析所在区域的旅游景观;培养学生的野外工
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社会作能力,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胜任
经济发展。导游的基本工作。
城乡规划城乡发展与城市化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与城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探讨城乡
乡空间分布;城乡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基本方法;规划问题,包括基本理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等。要求学生理解城乡规划的正确思路、聚落建
设生态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等。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生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
型与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自然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
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灾减灾对策;环境生态保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
护与自然灾害治理。动来减轻自然灾害。
环境保护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列举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结合我们日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
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 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
理知识结合起来。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地理 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相片
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3S(RS、 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
GPS、GIS)技术综合应用。应用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讲授不必面面俱
到,但要多联系实际。
表5 一部分地理问题的探究
地理问题 主要问题探究要点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过小,缺乏集聚效益和互补效益;城市规模过大又会导致现阶段我国应重点发展大
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房租地价过高等一系列“城市病”。城市,还是中小城市?
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具规模较小、国家投入不多、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等特
点,近20年对于推动我国乡村经济发展可谓功不可没。但与现代化大 对乡镇企业的科学评价,今
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多,产品质量差,科技水平低,环 后乡镇企业应怎样加强集聚,如
境污染严重。 何改造升级?
砍伐雨林热带雨林能够大量提供氧气,有效改善生态,因此,被誉称为“地球
之肺”。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处于生计或者谋取短期利益,大规模砍怎样协调处理好当地经济
伐雨林,开发商获得了显著利益,当地居民的生活得以改善,但却造成发展与热带雨林保护的关系,谋
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灾难。 求区域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城市化 城市化能够弥合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别,加强城乡联
系,促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但不适当的城市化会提高城市的失业 城市化过程要与经济社会
率和犯罪率,加剧城区交通阻塞、工业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相适应。
私人轿车大力发展私人轿车,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汽车工业以及一系列相
关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出行方式,加强区域联系。但私人轿车过现阶段发展我国城市交通,
多会造成交通阻塞和大气污染,增大城市管理和石油供给的压力,并导是私人轿车优先,还是公共交通
致交通事故率上升。优先?
土地利用一派观点认为,城镇工矿建设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只要在周围的山
区再开垦同样数量的耕地,就会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黑龙江土地的 分析地理问题不仅要进行
腐殖质含量高,湖南土地的腐殖质含量低,因而黑龙江的土地要好一 单因素的考虑,还要开展综合性
些。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城镇工矿建设占用的大多是好地,而在周围山的思考,弄清该地理事物与其他
区所开垦的耕地在一段时期内属于生地:土地生产力要差得多,因此 事物的内在联系。
无法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黑龙江气候寒冷,复种指数充其量只有
100%,而湖南气候暖湿,复种指数可达200%以上甚至300%,因而湖南
的土地要好一些。
三江平原开 建国初期,我们把三江平原由“北大荒”开垦成“北大仓”,兴建了众
发与保护多的国营农场,使三江平原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进入21世纪从开发荒原到退耕还沼,人
以后,我们逐渐认识到湿地重要的环境生态功能,又把“北大仓”的一部地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
分地势低洼的耕地退还为沼泽。
洞庭湖平原 1949年洞庭湖水面达4350平方公里。因长期围湖垦殖,湖泊面积
开发与保护 缩减到现在的2600多平方公里。湖泊缩小导致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人
进而加剧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洪水威胁。近10年来,国家强调退田还 们的观念意识发生了哪些转变?
湖、平垸行洪和移民建镇,结果使洞庭湖的生态功能逐渐恢复。
高尔夫球场 一般认为,兴建高尔夫球场能够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增 从我国基本国情分析,并联
加就业机会,改善城市景观,促进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建设高 系学生所在地区的区情实际,探
尔夫球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所施用的农药、化肥又会造成一定的环境 究是否需要修建比较多的高尔
污染。 夫球场。
世界自然遗 一派观点认为,世界自然遗产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对于中外游客具 对于世界自然遗产来说,保
产 有强大的号召力,应以此为平台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相关产业。另一派护是第一位的,但可进行适度开
观点则认为,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可替代的自然景 发。需要谋求变化与开发之间
观,必须进行最严格的保护,严禁各种旅游开发活动。的平衡点。
劳模的转变 建国初期,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评为全国特
等劳动模范。他当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他
退休后,因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下决心向大山“还 马永顺由砍树人变成了种
账”。在其后的16年里,他带领全家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 树人,这说明了什么?
2000年6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
“大树移植风” 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掀起了“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
发展到搬运古树。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 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
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有幸成活的大树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
还要半死不活地挣扎多年才能缓过劲来。大量移植大树对原生存地会成什么影响?怎样理解“生态城
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 市”的内涵。
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收稿日期:200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