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专用网的二层隧道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邦桂[1](2021)在《点对点传输协议虚拟专用网在大数据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网络空间安全博弈日益激烈,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已成为主动应对安全威胁、及时打破安全攻防不对称局面的关键因素。针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多样的网络应用需求,分析对比了多种虚拟专用网技术,设计了基于点对点传输协议的虚拟专用网方案。方案选用MSCHAP(微软质询握手身份验证协议)来验证客户端身份,采用MPPE(点对点加密算法)对公网地址封装私网地址后的IP数据包进行加密,确保了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最后,利用免费的开源代码在Linux平台进行了验证。实验证明,该方案实现了大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从采集、传输、应用到存储和分析的安全保证,部署灵活,应用范围广,为大数据中心与数据源采集点,以及各企事业单位跨地区之间搭建专用网提供了参考。
刘明昊[2](2021)在《uTCP协议的研究及在虚拟专用网的应用》文中指出虚拟专用网络(VPN)作为一种有效的安全通信技术,许多企业与政府机构通过这项技术在公用网络上组建内部专用网络,它允许身处不同地域的人员访问工作网络,满足了工作人员对数据保密、内部资源访问与管理等多样化的办公需求。由于VPN客户端身处的网络环境千差万别,如何优化VPN对于网络环境的适应性和传输性能成为提高客户端体验的关键。VPN主要使用的传输协议有GRE、UDP与TCP,不同承载协议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当前网络环境中,网络中间设备防火墙的应用出于安全和资源管控的原因,往往会限制或关闭UDP端口的使用,导致UDP承载的VPN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多数VPN实现使用了TCP作为其备用的传输协议,然而使用TCP承载的VPN受限于TCP协议顺序送达和重传机制,在丢包率较高的网络下性能会急剧下降。考虑当前网络结构僵化的环境,对TCP协议进行改进是一种可行的思路。本文在对虚拟专用网传输模型与承载协议进行研究之后,通过设计一种新的无序传输方案解决了上述VPN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内容概述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无序TCP协议(uTCP),该解决方案针对VPN的传输模型,对原有TCP协议的语义进行修改,移除了重传机制和按序送达的特性,协议栈按照FIFO的方式向应用层递交缓冲区的数据包,提高了传输的实时性。(2)为了保证协议的公平性,基于uTCP的传输模型设计拥塞控制算法,本文对BBR算法进行相应的优化与改进,增加了丢包率反馈计算模型,使算法可以实时反馈链路状态,更好地适应丢包环境。(3)将uTCP应用于虚拟专用网络实现中,并进行相关的性能实验,评估了VPN在多种承载协议下公平性、延时与吞吐量性能,对协议的性能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多次实验测试表明,本文设计的uTCP协议不仅满足了穿越防火墙的需求,还解决了在有丢包环境下基于TCP承载方式的性能熔断问题。此外,本文在uTCP协议的基础上设计了带有丢包率反馈模型的BBR拥塞控制算法,从而保证了多VPN隧道流量之间的公平性,在高带宽利用场景下也可以保持较低的VPN通信延时,改善了传输性能与实际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刘霞[3](2019)在《VPN接入技术在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数据通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现有的互连网络---基于固定物理位置的租用私有线路的连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网络发展的需求。对于现有的网络自身建设提出了较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网络的扩展性、实用性、灵活性、安全性等方面。在这种需求的背景下,虚拟专用网络,企业级网络通过接入互联网,建立私有的网络隧道与企业内部进行加密的数据通讯、远程访问的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既可以减少网络的运行与维护成本,更可以进行企业级网络的业务拓展。当处理多条VPN线路高速连接时,额外的VPN连接开销会影响路由的处理性能。由于带宽的限制,途径的路由器的对称数字用户线路、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或私有线路时,网络带宽能够上升到60至70MBps甚至更高,路由器处理数据的性能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而降低网络使用的舒适性。设计的目的就是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虚拟专用网络,同时解决市级公共事业行政服务中心现有的市级电子监察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网络设备负载过大,引起VPN接入性能较低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过程针对某市行政服务中心实际网络需求展开研究与测试,为了实现设计与应用相关内容的保密要求,文中设计内容将隐去实际城市信息,使用某市代替。通过与某市公共事业行政服务中心,某市纪委软环境办公室等网络位置建立VPN链路,对现在运行网络进行抓包分析,对现用网络进行效率分析,结合现有设备、服务器环境的实际情况,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提出对IPSEC VPN的加密强度进行减小,通过NAT地址映射转移L2TP VPN接入位置等方法降低出口路由器负载,提高VPN通信效率,证明该论文研究的现实价值意义。
代江[4](2019)在《虚拟专用网技术在远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逐渐兴起,社会对实用的技术需求随之增加。许多企业为了使自身利润达到最大化,逐渐加强了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程度,便于随时交流公司业务信息。此时,网络世界兴起的一项技术——虚拟专用网技术,为解决企业的安保问题提供了帮助。基于此,详细介绍了此项技术的特点和功能。
郭伟琦,孙健国[5](2015)在《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成为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尤其是在企业办公方面的应用,成为了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简要介绍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特点和优势,进而阐述了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相关原理,最后介绍了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
郭茜[6](2010)在《基于VLAN技术的电信宽带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宽带IP城域网是电信运营商在城域范围内建设的城市IP骨干网络,它是城市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通信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宽带IP城域网越来越不能满足通信业务发展的动态增长的要求,其网络缺陷及不足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网络结构不合理和新业务支持能力差两个方面。在当前形势下,只有依据一定的优化原则和方法对IP城域网进行优化,提高多业务和差异化服务能力,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的优势。本文首先对台州电信宽带IP城域网的网络结构及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域网优化的设计框架和关键技术,最后给出了一个基于VLAN技术的电信宽带IP城域网整体结构的优化及多业务实现,并且对网络优化后的成效进行了评估,证明了本次的优化改造达到了预期目标。本文的贡献和创新点如下:(1)对城域网的优化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设计,采用了崭新的网络组网结构,使城域网由原来的交换式平滑过渡到路由式,为其他城域网的优化提供了可移植、可复制的设计模本。(2)针对优化过程中出现的流量复制和QoS部署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在灵活QinQ环境下为交换机独立规划PVID以及采用VPLS技术终结QinQ VLAN VPN业务的解决方法,为今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熊浩[7](2009)在《VP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与实现》文中提出本文论述了虚拟专用网(VPN)系统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VPN系统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校园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学校移动办公、远程办公、校区间通信、资源共享以及通信安全等问题,同时考虑到从减少费用和方便管理的角度出发,决定组建基于VPN技术的校园网。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通过对隧道协议、校园网安全机制的分析,结合实际提出VPN的设计方案。(2)通过在WINDOWS系统上的操作,创建校园网VPN。(3)通过外部安全策略提高VPN访问的安全性
徐鲁辉[8](2006)在《IPSec VPN在IPv6中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网络安全一直是网络技术研究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本文从网络安全的现状谈起,分析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存在原因和目前常见的攻击手段,提出了增强网络安全所应具有的安全服务及相应的实现技术,进而引入了虚拟专用网技术。在简要介绍IPv6协议的由来和优点之后,详细阐述了虚拟专用网的概念、特点、安全技术及实现的关键隧道协议,通过对实现技术的分析比较,选用了安全性强大的IPSec隧道技术,接着深入研究了IPv6安全协议IPSec的体系结构、操作模式,详细论述了IPSec协议簇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认证报头AH协议、封装安全载荷ESP协议、密钥管理IKE协议、加密认证算法、安全联盟和安全策略等,以及这些组件之间如何协作,来共同实现对网络层IP数据包的安全保护。本文鉴于IPv6中IPSec对网络性能的影响要远小于IPv4和IPv4中VPN技术与NAT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从而得出在IPv6中开展VPN的研究更有实际意义。目前,国内关于支持IPv6的IPSec VPN的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真正实现较少,本论文正是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具体实现上,通过比较IPSec在IPv6中的3种实现方式,选用了IPSec与OS源码开放的集成方式。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个人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给出了实现虚拟专用网的几个关键隧道技术,通过详细的分析比较,选取目前较为理想的实现技术IPSec隧道协议,深入研究了IPSec协议簇的体系结构、操作模式、AH协议、ESP协议、IKE协议及IKE协商的两个阶段。2.综合和借鉴了IPv4中实施VPN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到IPSec在IPv4和IPv6中实现的差别,提出了将KAME Project开发的IPSec-Tools与Linux内核集成来实现支持IPv6的IPSec。3.针对不同信息流和用户需求,提出了5种可行的支持IPv6的IPSec VPN解决方案,并在Linux平台上使用IPSec-Tools分别进行了设计和实现,还进行了相关的测试。
张颖江[9](2006)在《基于增强型第二层隧道协议的隧道代理防火墙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下一代互联网(NGI)及高性能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边界渐趋模糊。作为网络的“安全门户”,防火墙的作用与地位倍受关注。面对日益频繁的网络攻击行为,传统意义下的防火墙通常只能被动防御,往往导致网络安全防范的措施和效率受到影响。因此,将主动防御、深度防御等思想应用于防火墙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防火墙的安全效率正在受到虚拟专用网的核心技术—隧道技术的影响。当隧道穿越防火墙时,就相当于在防火墙上“凿”出了一个“洞”。这对网络的安全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新一代防火墙应该具有对隧道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监控和管理的能力。本文研究了防火墙技术、隧道技术、代理技术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重点研究了隧道代理防火墙技术,提出并设计了一个支持第二层隧道协议代理的防火墙系统。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了防火墙隧道代理区的概念,设计了隧道代理模型 本文提出了三种隧道代理(Tunnel Proxy)模型:自愿隧道代理模型、强制隧道代理模型和透明隧道代理模型。在提出对隧道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思路基础上,本文为防火墙增设了一个隧道代理区(Tunnel Proxy Zone,TPZ)。其基本工作原理是:所有的隧道请求都将被定向到隧道代理区,接受隧道代理系统的监督与审计。当隧道穿越防火墙时,隧道代理系统能对流经隧道的信息进行主动监控、审查和记录,并能够在需要时再现隧道的行为。为了提高防火墙的工作效率,被代理的隧道协议必须简洁、易实现。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防火墙对第二层隧道协议(L2TP)的代理并以此实现了代理层次在OSI模型上的下移。 (2) 提出了增强第二层隧道协议安全性的方法 作为防火墙要代理的隧道协议,隧道协议自身应有较高的安全性。但L2TP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列举了L2TP协议的安全隐患,分析了由RFC3193提出的安全解决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并设计实现了一个与L2TP兼容、但安全性更高的增强型第二层隧道协议eL2TP(enhanced Layer Two
皮莉均[10](2005)在《VPN技术及其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虚拟私有网络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技术的应用,使企业等大型电信客户可以通过电信运营商以安全、低廉的方式组成自己的内部网络,并获得满意的电信服务,从而使自己的内部网络具有更大的延伸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并保证应用服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VPN作为一项增值业务,其产业链主要包括设备制造、网络运营、业务和内容提供等关键环节,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通过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对虚拟专用网的技术原理、工程设计、网络建设、业务提供等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深入分析了VPN的组网原则、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及技术解决措施。同时,通过一个实际社会保障系统的工程项目实施,阐述了VPN技术在电信大客户服务中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详细分析虚拟专用网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相关协议标准及网络安全等主要问题,总结了VPN的技术特性和应用特性。 2.通过对VPN在电信中业务中的应用和市场分析,明确系统设计目标及系统设计原则;结合VPN业务平台的功能,确定了基于MPLS VPN的主流网络结构,提出了VPN对现有网络的影响、VPN的应用体系框架、以及改造现有网络的建议等。 3.结合贵阳市电信网络的现状,论述了实施VPN的可行性。通过与传统专网组网技术的比较,指出了VPN技术在电信业务应用的优优势,提出了快速组建VPN网络、部署VPN应用的策略。 4.在“金保网”工程建设中,提出了基于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光缆固定的VPN+铜线ADSL动态VPN”的混合组网方案,该方案既满足用户现有的应用需求,又具有较大的可扩展性,可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成本,经济效益明显,工程示范性强。
二、虚拟专用网的二层隧道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专用网的二层隧道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点对点传输协议虚拟专用网在大数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
2 VPN与隧道(VPN and tunneling) |
2.1 VPN基本概念 |
2.2 隧道协议 |
3 点对点传输协议(Point-to-point tunneling protocol) |
3.1 PPTP工作过程 |
3.2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
4 方案设计(Solution design) |
4.1 方案背景 |
4.2 方案需求分析 |
5 方案验证(Solution verification) |
5.1 VPN服务器端的配置 |
5.2 客户端连接 |
6 结论(Conclusion) |
(2)uTCP协议的研究及在虚拟专用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隧道协议研究现状 |
1.2.2 传输层协议优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背景技术介绍 |
2.1 虚拟网卡技术 |
2.2 虚拟专用网协议与封装模型 |
2.2.1 点对点隧道协议 |
2.2.2 二层隧道协议 |
2.2.3 基于SSL的隧道协议 |
2.2.4 隧道协议之间的比较 |
2.3 隧道协议NAT穿越技术 |
2.4 拥塞控制技术 |
2.4.1 基于丢包的拥塞控制算法 |
2.4.2 基于延时的拥塞控制算法 |
2.4.3 基于链路模型的拥塞控制算法 |
2.4.4 基于显式反馈的拥塞控制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TCP协议栈总体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 |
3.1.2 性能与公平性需求 |
3.2 uTCP协议栈系统设计 |
3.2.1 系统框架 |
3.2.2 无序传输机制 |
3.2.3 块确认机制 |
3.2.4 序列语义修改 |
3.2.5 连接状态管理 |
3.2.6 代理实体检测 |
3.3 uTCP协议拥塞控制设计 |
3.3.1 基于BBR的拥塞控制算法 |
3.3.2 基于丢包率反馈模型的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TCP协议栈实现与功能测试 |
4.1 协议栈接口 |
4.2 协议栈初始化与注册流程 |
4.3 协议栈核心逻辑实现 |
4.3.1 连接管理逻辑实现 |
4.3.2 协议封装与传输逻辑实现 |
4.4 拥塞控制机制实现 |
4.4.1 相关数据结构 |
4.4.2 接收与状态更新逻辑 |
4.4.3 发送与Pacing逻辑 |
4.4.4 丢包反馈机制实现 |
4.5 协议栈部署与相关功能性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uTCP协议承载VPN原型的性能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隧道路由延时性能分析 |
5.3 丢包环境下吞吐量瓶颈分析 |
5.4 多隧道间公平性分析 |
5.5 层叠拥塞控制下吞吐量与延迟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3)VPN接入技术在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数据通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VPN接入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VPN接入技术的发展趋势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VPN的类型及功能分析 |
2.1 VPN技术介绍 |
2.1.1 点到点隧道协议 |
2.1.2 第二层隧道协议 |
2.1.3 网络安全协议 |
2.1.4 通用路由封装协议 |
2.2 二三层主要隧道协议的比较 |
第3章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分析与设计 |
3.1 现有拓扑结构功能分析 |
3.1.1 外部网络 |
3.1.2 内部网络 |
3.2 拓扑结构的改进思路 |
3.3 设计新拓扑结构 |
3.3.1 某市电子监察系统需求分析 |
3.3.2 系统设计原则 |
3.3.3 新拓扑结构及解决的问题 |
第4章 搭建实验环境 |
4.1 模拟环境搭建及工具 |
4.1.1 路由与交换模拟:GNS3 |
4.1.2 模拟PC及服务器:Vmware Workstation |
4.1.3 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2008 |
4.1.4 网络封包分析软件:Wireshark |
4.1.5 模拟搭建实验环境前期准备 |
4.2 路由与交换的配置 |
4.2.1 IPsec配置 |
4.2.2 L2TP配置 |
4.2.3 L2TP地址映射 |
4.3 测试环境连通性 |
第5章 性能对比分析 |
5.1 虚拟专用网络性能研究 |
5.1.1 L2TP、IPsec(3DES)、GRE、NAT功能分析 |
5.1.2 L2TP、IPsec(DES)、GRE、NAT性能研究 |
5.1.3 L2TP(独立服务器)、IPsec(DES)、GRE、NAT性能研究 |
5.1.4 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流量监控 |
5.2 客户端延时对比分析 |
第6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虚拟专用网技术在远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虚拟专用网技术的定义 |
2 虚拟专用网技术的功能 |
2.1 对数据进行加封加密 |
2.2 支持数据的分组传输 |
2.3 安全体系 |
2.4 具有一定的访问权限 |
3 虚拟专用网技术的具体分类 |
3.1 远程接入虚拟网技术 |
3.2 内部网 |
3.3 外部网 |
4 虚拟专用网技术 |
4.1 隧道技术 |
4.2 加密技术 |
4.3 密钥管理技术 |
4.4 用户身份认证技术 |
5 虚拟专用网技术的优缺点 |
6 虚拟专用网技术在新系统研发中的具体应用 |
7 虚拟专用网技术在远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
7.1 在企业部门的应用 |
7.2 远程数据传输员工对数据网的应用 |
8 虚拟专用网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应用情况思考 |
9 结语 |
(5)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特点、优势 |
1.1 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特点。 |
1.2 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优势。 |
2 虚拟专用网络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
2.1 第二层隧道协议。 |
2.2 第三层隧道协议。 |
3 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 |
3.1 远程访问虚拟网络Access VPN的应用。 |
3.2 企业内部虚拟网Intranet VPN的应用。 |
3.3 企业扩展虚拟网Extranet VPN的应用。 |
4 结束语 |
(6)基于VLAN技术的电信宽带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宽带IP 城域网现状 |
1.2.1 宽带IP 城域网网络拓扑图 |
1.2.2 宽带IP 城域网业务开展情况 |
1.3 宽带IP 城域网优化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3.1 优化改造的必要性 |
1.3.2 优化改造的可行性 |
1.4 宽带IP 城域网优化改造的原则和目标网络架构 |
第2章 宽带 IP城域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
2.1 宽带IP 城域网综述 |
2.1.1 宽带IP 城域网的概念 |
2.1.2 宽带IP 城域网的特点 |
2.1.3 宽带IP 城域网的网络结构 |
2.2 宽带IP 城域网关键技术研究 |
2.2.1 VLAN 技术 |
2.2.2 QinQ 技术 |
2.2.3 QoS 技术 |
2.2.4 VPN 技术 |
2.2.5 组播技术 |
第3章 台州电信宽带 IP城域网网络优化设计 |
3.1 宽带IP 城域网网络优化思路 |
3.2 宽带IP 城域网优化后的网络业务功能 |
3.2.1 宽带IP 城域网优化后的网络业务功能 |
3.2.2 宽带IP 城域网优化后的网络业务承载结构图 |
3.3 精确化绑定设计 |
3.3.1 精确化绑定的意义 |
3.3.2 接入层改造以支持PUPV/PSPV |
3.3.3 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支持选择性QinQ |
3.3.4 宽带接入服务器支持QinQ 终结 |
3.3.5 宽带后台认证系统改造 |
3.3.6 宽带接入服务器绑定方式设计 |
3.4 虚拟局域网标识号规划和业务分流设计 |
3.4.1 网络侧虚拟局域网标识号规划 |
3.4.2 用户侧虚拟局域网标识号规划 |
3.4.3 业务分流设计 |
3.5 服务质量部署 |
3.5.1 服务质量等级划分 |
3.5.2 服务质量部署设计 |
3.5.3 不同业务的分类和标记策略设计 |
3.6 单播路由设计 |
3.6.1 省网路由协议设计 |
3.6.2 城域网内路由设计 |
3.7 组播路由设计 |
3.7.1 组播实现方式比较 |
3.7.2 单一PIM 域组播路由设计 |
3.8 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设计 |
3.8.1 标签分发协议设计 |
3.8.2 MP-BGP 设计 |
第4章 台州电信宽带 IP城域网业务的设计与实现 |
4.1 宽带IP 城域网业务概述 |
4.2 互联网访问业务的实现 |
4.2.1 PPPoE 拨号业务 |
4.2.2 专线接入业务 |
4.2.3 PPPoE 拨号获得固定IP 地址 |
4.3 企业互联业务的实现 |
4.3.1 3 层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MPLS VPN)业务 |
4.3.2 拨号接入多协议标签交换虚拟专用网(MPLS VPN)业务 |
4.3.3 虚拟专用局域网(VPLS)业务 |
4.3.4 2 层隧道协议(L2TP)业务 |
4.4 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实现 |
4.5 软交换业务的实现 |
4.5.1 公众综合接入设备业务 |
4.5.2 大客户综合接入设备业务 |
4.5.3 接入网关业务 |
第5章 优化实施过程及成效评估 |
5.1 宽带IP 城域网优化工程完成情况 |
5.2 优化实施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处理 |
5.2.1 流量复制问题 |
5.2.2 服务质量部署问题 |
5.3 宽带IP 城域网优化后的相关参数指标 |
5.4 宽带IP 城域网优化后的成效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术语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VP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1.1 本校校园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 虚拟专用网国内外现状 |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4 小结 |
第2章 虚拟专用网概述 |
2.1 什么是虚拟专用网 |
2.2 虚拟专用网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2.3 虚拟专用网的优势 |
2.3.1 安全性 |
2.3.2 简化性 |
2.3.3 节约成本 |
2.3.4 易于扩展 |
2.4 虚拟专用网的分类 |
2.4.1 按虚拟专用网接入方式划分 |
2.4.2 按虚拟专用网实现类型划分 |
2.4.3 按虚拟专用网的发起方式划分 |
2.4.4 按虚拟专用网的服务类型划分 |
第3章 虚拟专用网关键技术的安全性分析 |
3.1 虚拟专用网的主要安全性技术介绍 |
3.1.1 隧道技术 |
3.1.2 加密技术 |
3.1.3 密匙技术 |
3.2 基于隧道的虚拟专用网技术详述 |
3.2.1 隧道技术基础 |
3.2.2 隧道协议 |
3.2.3 关键技术 |
第4章 基于校园网的虚拟专用网实现方案 |
4.1 方案设计 |
4.1.1 虚拟专用网建立方式分析 |
4.1.2 现有网络状况分析 |
4.2 虚拟专用网server建立实例 |
4.2.1 实例分析 |
4.2.2 环境要求 |
4.2.3 实现步骤 |
4.2.4 数据包过滤 |
4.2.5 交换机配置 |
4.2.6 路由器配置 |
4.2.7 防火墙设置 |
4.2.8 访问限制 |
4.2.9 访问测试 |
4.3 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IPSec VPN在IPv6中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网络安全现状 |
1.2 网络安全目标和技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引入的背景和意义 |
1.4.1 课题背景 |
1.4.2 课题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IPV6 综述 |
2.1 IPV6 的诞生 |
2.2 IPV6 的特点 |
第3章 虚拟专用网的研究 |
3.1 虚拟专用网概述 |
3.1.1 虚拟专用网的由来 |
3.1.2 虚拟专用网的要求 |
3.2 虚拟专用网类型 |
3.3 虚拟专用网安全技术 |
3.4 虚拟专用网隧道协议 |
3.4.1 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 |
3.4.2 第二层转发协议(L2F) |
3.4.3 第二层隧道协议(L2TP) |
3.4.4 通用路由封装协议(GRE) |
3.4.5 IPSec 安全协议 |
3.4.6 隧道协议的比较 |
3.4.7 其它隧道协议 |
第4章 IPSEC 协议簇的研究 |
4.1 IPSEC 体系结构概述 |
4.1.1 IPSec 体系结构 |
4.1.2 IPSec 安全服务 |
4.1.3 IPSec 操作模式 |
4.2 IPSEC 安全协议 |
4.2.1 认证报头AH 协议 |
4.2.2 封装安全载荷ESP 协议 |
4.3 INTERNET 密钥交换协议 |
4.3.1 ISAKMP 协议 |
4.3.2 Internet 密钥交换协议(IKE) |
4.4 安全联盟 |
4.5 安全策略 |
第5章 LINUX 平台上 IPSEC VPN 在 IPV6 中的实现 |
5.1 IPSEC-TOOLS 概述 |
5.2 IPSEC-TOOLS 构成 |
5.3 RACOON 运作流程 |
5.4 相关软件的安装 |
5.4.1 Linux Kernel 2.6.10 的安装 |
5.4.2 IPSec-Tools 0.6.5 的安装 |
5.5 方案及实现 |
5.5.1 方案一:主机-主机传输模式 |
5.5.2 方案二:网关-网关ESP 隧道模式 |
5.5.3 方案三:网关-网关AH 隧道模式 |
5.5.4 方案四:主机-网关ESP 隧道模式 |
5.5.5 方案五:Road Warrior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基于增强型第二层隧道协议的隧道代理防火墙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
1.5 论文的组织 |
第2章 防火墙技术 |
2.1 引言 |
2.2 防火墙体系结构 |
2.2.1 传统防火墙 |
2.2.2 分布式防火墙 |
2.2.3 分级防火墙 |
2.2.4 防火墙集群 |
2.3 防火墙基本工作原理 |
2.3.1 包过滤 |
2.3.2 代理服务 |
2.4 防火墙技术发展趋势 |
2.5 小结 |
第3章 隧道技术 |
3.1 引言 |
3.2 第二层隧道协议L2TP |
3.2.1 L2TP包头格式 |
3.2.2 L2TP工作原理 |
3.3 第三层隧道协议 IPSec |
3.3.1 IPSec认证 |
3.3.2 IPSec加密 |
3.3.3 IPSec密钥管理 |
3.4 L2TP的安全问题 |
3.5 小结 |
第4章 一种增强型第二层隧道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eL2TP总体方案 |
4.2.1 设计思路 |
4.2.2 工作原理 |
4.2.3 包封装的层次结构 |
4.3 eL2TP详细设计 |
4.3.1 报头格式 |
4.3.2 与 L2TP的兼容 |
4.3.3 双向认证 |
4.3.4 数据加密与完整性验证 |
4.3.5 挑战值、隧道号和会话号的生成 |
4.3.6 安全阀值的修正 |
4.4 eL2TP实例 |
4.5 小结 |
第5章 代理技术 |
5.1 引言 |
5.2 Agent、Broker与 Proxy |
5.3 代理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
5.3.1 基本原理 |
5.3.2 网络代理服务器 |
5.3.3 移动代理 |
5.3.4 IPv6隧道代理 |
5.4 小结 |
第6章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 |
6.1 引言 |
6.2 RBAC模型 |
6.2.1 基本概念 |
6.2.2 RBAC96模型 |
6.2.3 ARBAC97模型 |
6.2.4 RBAC研究进展 |
6.3 NRBAC |
6.4 小结 |
第7章 一种基于RBAC的防火墙访问控制模型 |
7.1 引言 |
7.1.1 防火墙 DAC模型 |
7.1.2 防火墙 MAC模型 |
7.1.3 防火墙 RBAC模型 |
7.2 FW-NRBAC模型 |
7.2.1 模型定义 |
7.2.2 工作原理 |
7.3 FW-NRBAC实例 |
7.3.1 功能模型 |
7.3.2 数据库结构 |
7.3.3 FW-NRBAC应用 |
7.4 小结 |
第8章 防火墙隧道代理机制设计 |
8.1 引言 |
8.2 隧道代理 |
8.2.1 隧道代理模型 |
8.2.2 隧道代理系统 |
8.3 隧道生命周期管理 |
8.4 隧道代理区 |
8.5 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研究总结 |
9.1.1 防火墙中的主动防御思想 |
9.1.2 论文的创新工作 |
9.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VPN技术及其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技术背景 |
1.1.2 课题项目背景 |
1.2 电信的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标 |
1.4 本文的结构 |
2 虚拟专用网的关键技术 |
2.1 虚拟专用网的概念 |
2.1.1 虚拟专用网概述 |
2.1.2 虚拟专用网网络互联模型 |
2.1.3 虚拟专用网的总体要求 |
2.1.4 虚拟专用网功能要求 |
2.2 虚拟专用网关键技术 |
2.2.1 隧道技术 |
2.2.2 多协议标记交换技术 |
2.2.3 虚拟专用网的架构 |
2.2.4 虚拟专用网的拓扑结构 |
2.3 VPN的安全状况 |
2.4 虚拟专用网的联网标准——TCP/IP及其他系列协议 |
2.4.1 TCP/IP协议 |
2.4.2 点到点隧道协议(PPTP) |
2.4.3 层2发送协议(L2F) |
2.4.4 层2隧道协议(L2TP) |
2.4.5 IP安全性(IPsec) |
2.4.6 其他VPN标准 |
2.5 电信运营商所采用的虚拟专用网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3 虚拟专用网在电信业务中的地位及作用 |
3.1 电信运营网络的现状 |
3.2 电信网络的现状及结构 |
3.3 电信传统专网的关键技术 |
3.4 运营VPN应用现状 |
3.5 各大厂商的VPN产品解决方案介绍 |
3.6 电信运营“ATM/FR”方案与“MPLS VPN”方案的比较 |
3.6.1 在电信中采用虚拟专用网方案的必要性及优越性 |
3.6.2 传统ATM/FR专网与MPLS VPN的比较 |
3.7 本章小结 |
4 工程应用实例 |
4.1 “金保网”工程项目背景 |
4.2 “金保网”需求分析 |
4.3 总体方案设计 |
4.3.1 系统设计原则 |
4.3.2 “金保网”的实现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 作者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缩略语 |
四、虚拟专用网的二层隧道协议研究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点对点传输协议虚拟专用网在大数据中的应用[J]. 刘邦桂. 软件工程, 2021(10)
- [2]uTCP协议的研究及在虚拟专用网的应用[D]. 刘明昊.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3]VPN接入技术在市级行政服务中心数据通讯中的应用研究[D]. 刘霞.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2)
- [4]虚拟专用网技术在远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分析[J]. 代江.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9(07)
- [5]虚拟专用网络技术与应用研究[J]. 郭伟琦,孙健国.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5(03)
- [6]基于VLAN技术的电信宽带IP城域网优化设计与实现[D]. 郭茜.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5)
- [7]VPN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与实现[D]. 熊浩. 南昌大学, 2009(S1)
- [8]IPSec VPN在IPv6中的研究与实现[D]. 徐鲁辉. 河南大学, 2006(11)
- [9]基于增强型第二层隧道协议的隧道代理防火墙系统的研究[D]. 张颖江. 武汉理工大学, 2006(12)
- [10]VPN技术及其在电信业务中的应用[D]. 皮莉均. 重庆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