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突出表现在生活元素引入不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课程指导模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较差等方面,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出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3-134-01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指导,能够通过生活元素、生活体验,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也是促进幼儿形成良好情感品格的有效途径。纵观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多存在着教师生活化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指导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难以真正发挥品德与社会生活指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情况等实施“因学而导”,准确把握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与不足,持续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质量。文章将结合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相关研究活动带来一定借鉴价值。
1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存在着生活元素引入不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学习兴趣较差等方面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1.1 生活元素引入不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存在着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教学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教师习惯于将课堂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由学生自主进行理解、记忆,指导学生参与练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关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1]。生活化元素的引入,能够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对学生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深入理解,知识的灵活掌握等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生活元素引入不足,则难以使小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引导的价值未能突出。
1.2学生学习兴趣较差
小学阶段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对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很多教师采用着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未能够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指导。品德与社会生活教学中,需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多元化的教育指导方式引入其中,保持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2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分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通过明确教学指导目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育引导及回归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实施全面的生活化指导。
2.1 明确教学指导目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地位,明确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的指导目标,对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实施积极引导,更好的发挥教学指导作用。
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引入其中,以操场中乱丢的废纸为例,组织学生一同讨论这种行为是否正确,提出“如果是你,你该怎么做?”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借助日常现象实施教学引导,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各类知识的掌握能力、应用能力,更好的发挥教育指导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育引导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对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知识的深入理解能够产生重要影响[3]。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一些情景。结合具体的情境内容,学生之间需要相互讨论各个人物的行为特点,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哪一些行为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等等。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展开情境模拟活动,比如可以以“我们一家”为例,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一名学生扮演爸爸的角色,一名学生扮演孩子的角色,还有一名学生扮演妈妈的角色等等。模拟生活中的一个小场景,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进行问题思考。这种情景模拟的方式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学会感恩,引导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生活,感受父母的不易,实施有效的教育引导。
2.3 回归学生生活实际,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回归生活,是提升学生实践水平的有效途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这也是学科的价值所在[4]。教师需要将品德与社会生活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指导学生回归生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能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技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课余时间,自主展开问卷调查活动,对班级内能够自主学习、具有良好饮食时间习惯的学生进行记录,也可以任意选择一个主题展开实践调查活动等等。引导学生多接触外界的世界,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平常也可以为学生布置“为爸爸洗脚”、“帮助父母洗碗”等学生力所能及的活动,将生活与课程学习内容相互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结束语
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引入,能够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引入生活元素、回归学生生活实际的方式下,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将品德与社会生活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让生活化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影响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品德与社会知识学习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周筠.走进生活 巧妙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构建生活化学习方式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8(24):77-78.
[2]罗丽珍.“生活化”教育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4):14-16.
[3]管希文.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8(07):51-52.
[4]刘慧.多元化探索,接轨学生认知思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J].小学教学参考,2017(24):83.
论文作者:黄常春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学生论文; 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小学论文; 生活化论文; 教师论文; 方式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3月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