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行话的语用功效
骆 洋
(铁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铁岭 112608)
摘要: 二人转行话,又叫春典、唇典,也叫“徽宗语”,是二人转艺人交流时使用的行业术语和行业隐语。二人转行话具有保护行业利益和机密、获得同行的身份认同、寻求社会认同感、替代忌讳语、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高交流的效率等语用功效。二人转行话语用功效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深入了解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另一方面有助于研究和习得二人转行话。二人转行话作为二人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 二人转行话; 语用功效; 二人转艺术
0 引言
行话是社会上的一些集团、群体,由于工作上、活动上或其他目的上的共同性在相互交往交流时创造、使用的一些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词汇、用语或符号[1]。行话,就是行业用语,是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人士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是非专业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不到的。行话中包含很多术语和特殊化词语,行话中的词汇和语法的构成都有其特殊性,隐喻的使用是行话的一个显著特征[2]。二人转是一种东北民间艺术,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行业语言,二人转也不例外[3-4]。二人转行话,又叫春典、唇典,也叫“徽宗语”,其产生和使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是宋徽宗被俘时传递信息用的一种暗语。每一种行话都有其产生的缘由和存在的作用,对二人转行话的语用功效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归纳,便于对二人转行话的深入了解,也可为二人转行话的研究和习得提供参考。本文按照二人转行话在具体使用时所起的作用,如保护行业利益和机密,获得同行的身份认同,扩大社会关系网,寻求社会认同感,替代忌讳语,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提高交流的效率等,将二人转行话的语用功效进行归纳分类。
总而言之,财务内控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有效的财务内控可以改善企业经营,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目标。当前企业经营是否可以获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拥有健全完善的财务内控机制,在此过程中需要企业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财务会计核算,合理分析财务报告,促使财务内控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1 保护行业利益和机密
每一个行业都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和行业秘密。在某些特殊场合,为尽量避免外界人士了解自己行业内部的技艺和经济利益,行话便发挥了作用。比如,演出收入及收入的分配问题涉及行业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在演出场合谈及与这个话题相关的内容时,是不希望被外行人和观众听到的。这个时候,艺人彼此之间便使用行话进行交流。艺人们交流演出技巧和评价演员时,也不希望被外行人和观众听到,这时也都是用行话进行交流的。比如在演出的现场谈论上场的艺人的表现、谈论观众看戏之时的反应或者演出收入的分配等问题时,艺人彼此之间使用秘语就可以达到协调观众与艺人及艺人与艺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维护集团自身利益的目的[5]。在演出现场,艺人在评价演员调门搭不上弦的时候,用“不扑弦”;说演员忘词了,用“摔了”;说演员上场太紧张,脸上不好看,用“带鬼脸”;说演员吐字不清,用“转轴子”;说突发事故影响了演出效果,用“搅条”;说演员唱词不分上、下句或手脚动作不协调使用“一顺边”。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外行人听懂,影响演出的效果。在谈论演出收益时,“钱”叫“蓝头”,“拿钱”叫“挡杵”,“多”叫“朗”,“少”叫“念”,用“溜、约、汪、栽、中、申、星、张、艾、居”来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以保护行业和个人的利益。
2 获得同行的身份认同
说同一种语言的人彼此之间会感到更加亲切,尤其是在国外的场合,这就是一种身份认同感。不同行业之间也是这样,说着同一种行话的人会觉得彼此之间是一家人,有共通的语言,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二人转艺人在收徒之前或遇到来历不明的唱戏人之时,经常通过使用行话来确认对方是不是自己人,这个过程用行话来表示叫“盘道”。比如,内行人会用“肚囊宽”来表示唱戏的“业务水平较低”,用“棒槌”表示“任何戏都演不好”。能够听得懂并对答如流的则被视为自己人,答不上来的就被认为是外行,不懂本行的规矩,就要被赶走。因此,行话可以起到获得同行认同的功效。行话的功能表现为对艺人身份的一种确认[5]。如果懂得的行话少,就没法使用行话与同行进行交流,也就不会被完全认同。如果不被认同,就无法推心置腹地交流。行话的运用是表明二人转艺人身份的一种方式。
3 寻求社会认同感
最初从事二人转行业的艺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二人转艺人是卖艺之人,在民间的社会分层中,位于下九流之末,他们生活疾苦,有时甚至要靠乞讨来维持生计。这种地位的弱势迫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结群的需要,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以便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处。当时社会的底层行业,也就是所谓的江湖人士还包括其他的行业,如土匪、强盗。为了获得社会认同,这些二人转艺人就需要与其他社会底层行业的江湖人士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在这种情况下,行话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人转艺人在与土匪、强盗等交流过程中如果使用行话,便可以得到土匪、强盗等的认同,被认为是自己人,不但不会被抢夺,还会得到帮助和保护。正所谓“学会江湖话,走遍天下也不怕”。如果去住店,二人转艺人会用“安哏”表示“吃饭”,用“哏缓”表示“饭菜好”,用“哏严了”表示“吃饱了”,用“搬三”表示“喝酒”,用“三串了”表示“喝醉了”。通过使用行话与店主交流,即便身无分文,也会受到热情的接待,因为使用行话的客人会被店主认为同是江湖之人,处于同一个社交网络之中。
4 替代忌讳语
二人转行话中有一些专门用于描述演出活动的用语,这些用语在日常生活中是遇不到的,有着特定的内涵,用其他的语言也无法替代,而且这些用语可以比普通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比如二人转行话中的“上装”和“下装”,用“男演员”和“女演员”代替不准确,用“旦”和“丑”来代替也不完全准确[5],因为二人转演员在一场表演中要扮演好多个角色,往往还有“男扮女装”的时候。还有,“一副架”表示“一起演出的二人转男女角”等等。这类行话都是二人转艺术的术语,与上文所谈及的行话略有不同,上文所谈及的行话属于行业隐语,带有保密性质,而行业术语不带有保密性质。
5 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二人转艺术属于一种东北民间艺术,因此,二人转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了民俗生活的影响,承载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因为东北民俗中有很多禁忌语,所以二人转艺术中也产生了很多替代禁忌语的表述。在二人转艺人的交流过程中,这些禁忌语是不可以使用的。行话在这种情况下就发挥了替代作用。二人转艺术有十大禁忌,主要受风俗习惯和民间信仰的影响而产生,以避免灾祸或不祥的预兆。如有人犯了禁忌,说了不该说的,就要被罚一天的工钱。这十大禁忌对应着十种事物,分别为龙、虎、梦、蛟、牙、庙、鬼、桥、神、塔。这十种事物在二人转行话中分别表述为:海条子、海嘴子(坐山威)、亮子、掘条子、紫吊子、凑子(佛窑儿)、色唐(混子)、卧梁子、尊掳子、钻天。此外,还用“五爷(黄皮子或老黄子)”来表示“黄鼠狼”;用“青片子(青皮子)”表示“狼”;用“溜子(柳七爷)”表示“蛇”;用“八爷(灰八爷)”表示“老鼠”;用“古月子”表示“狐狸”;等等。
2.流行情况。此病极易造成鱼苗大量死亡,主要危害幼苗,幼苗越小危害越大,有的甚至刚放苗就会发生气泡病,一般放苗10天后,发生气泡病的几率就会明显下降。
6 提高交流的效率
二人转艺人在台上演出时,时间是非常宝贵的。上台后,大部分的时间被用于表演或与观众互动,演员之间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但在出现某种特殊情况时,演员之间的交流还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二人转表演很多都是现场伴奏,有时,演员还要跟乐队进行必要的交流。这种情况下,行话的使用比普通话的使用更能够提高演员交流的效率,因为这些行话可以用较少的词语表达更多的含义,演员之间不用过多解释就能够互相理解对方的意思。如用“夸房瓤子”来表示“唱词中描述室内摆设”,用“会描”来表达“能丰富内容并善于发挥”,用“眼彩”表示“表演哭的技巧”,用“打彩”表示“表演杀人带血的场面”,用“对篇”表示“一问一答的唱词”,用“抓哏”表示“临场发挥抓取笑料”,用“挂儿”表示“胡琴挂儿,即唱段的前奏和后奏”,用“四梁四柱”表示“二人转经典剧目《西厢》《蓝桥》《开店》《盘道》《浔阳楼》《擀面》《四杯记》及《阴魂阵》”,等等。
(148)达乌里耳叶苔 Frullania davurica Hampe,Syn.马俊改(2006);李粉霞等(2011)
7 结语
二人转行话在二人转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二人转艺人进行相互交流、传授技艺的重要形式,推动着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尽管有些二人转行话已经不再被使用,但是作为二人转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具有研究的价值。二人转行话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不应被唾弃,而是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二人转行话的语用功效是二人转行话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了解二人转行话的语用功效才能对二人转行话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对二人转行话的习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行话[EB/OL].(2014-10-15)[2018-11-21].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1%8C%E8%AF%9D/10079098?fr=aladdin.
[2] 王月会,王建华.股市行话的构成及语用分析[J].修辞学习,2005(2):58-60.
[3] 杨秀兰.论二人转的语言特色[J].戏剧之家,2018(2):31.
[4] 骆洋.东北二人转唱词语言浅析[J].视听,2016(9):200-201.
[5]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49.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Jargon of Song-and-dance Duet
LUO Yang
(Tieling ArtCre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e,Tieling 112608,China)
Abstract: Jargon of song-and-dance duet,also known as“Chun language”,“lip language”,or“Huizong language”in Chinese,is the term inology and lingo used by the actors of song-and-dance duet.It has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protecting business interests and confidential information,acquiring social recognition as well as identity recognition from business peers,replacing taboo words,guaranteeing accuracy of expressions,and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Studying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jargon of song-and-dance duet not only help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folk art,but also contributes to the research and acquisition of jargon of song-and-dance due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ng-and-dance duet,the jargon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Key words: jargon of song-and-dance duet; pragmatic functions; artof song-and-dance duet
中图分类号: H 0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425(2019)02-0067-03
DOI: 10.19315/j.issn.2096-0425.2019.02.015
收稿日期: 2019-01-22
作者简介: 骆洋(1988-),女,辽宁铁岭人,铁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戏剧戏曲文学。
(责任编辑: 胡梅)
标签:二人转行话论文; 语用功效论文; 二人转艺术论文; 铁岭市艺术创作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