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0-CD40L共同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CD40-CD40L共同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严金川[1]2001年在《CD40-CD40L共同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 趋势,AS的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诱发的机体应答反应,如脂质代谢、 血凝、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等等。众多研究表明,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参与了 AS 形成的全过程。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 应及免疫介导在AS的发生机制和冠心病心血管触发事件发生中起重要作用。AS 斑块不稳定和破裂的因素众多,如斑块本身的结构特征、平滑肌细胞的含量、 巨噬细胞浸润等。但触发斑块破裂的始动因素或关键环节目前尚不清楚。 CD40-CD40L 是一对互补跨膜糖蛋白,分别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TNFR)和 TNFR 超家族成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是一条重要的细胞 信号转导途径。CD40-CD40L 基因突变或表达异常与某些炎症反应,自身免疫 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条受体-配体参 与了 AS 的发生和发展。CD40L(亦称为 CD154)可激活 AS 斑块中的巨噬细 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及 T 淋巴细胞分泌产生在 AS 及其斑块稳定中起关 键作用的成分,如粘附分子(AM)、细胞因子(cytokines)、炎症因子、基质金属 蛋白酶(MMPs)和组织因子(TF)等。动物模型中亦证实应用特异性抗体阻断 CD40-CD40L 的反应,可明显减轻粥样斑块形成。因此,CD40-CD40L 之间相 互作用在 AS 的致病机制中可能是始动因素,并可促发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激 活,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本实验中,我们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FCM)、RT-PCR、荧光显微技术及 Western blotting,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及蛋白质水平,证实人的脐静脉内皮 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能共同表达 CD40 和 CD40L。ox-LDL 及细胞因子如 IL-1、 *本课题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项目及上海市医学科技发展基金重大课题项目资助。 2 — ——————— IFN-,、TNF能明显刺激内皮细胞和单核细胞上调CD40和CD40L的表达。并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证实在人的主动脉粥样斑块中存在CD40和CD40L高表达, 而在动脉壁的其它部分则不表达。并且我们发现,CD40L主要表达在斑块的肩 部和底部,而 CD40表达比较广泛,斑块中 CD40L表达不如 CD40明显。 CD40L与胞膜CD40受体相互作用后,可引起胞内二酞基甘油-蛋白激酶C (DAG-PKC)及 C4”信号通路的变化。DAG-PKC及 C4”是细胞内重要的信 号转导环节。细胞内游离钙升高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本实验中我们应用外源性人重组CD40L(oD40L喇激HUVEC及MO, 观察rCD40L对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并观察降脂药物Simvastatin的干 预效果。实验中采用放射酶标记、薄层层析、放射自显影方法测定细胞内DAG 含量变化,细胞内P*C活性及*d“浓度分别采用T.’中.AT P磷酸转移法和FIO. 3/AIn荧光负载,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mD40L刺激HUVEC及M。产 生 DAG具有双时相性变化,第一个峰值在 15—20秒,另一峰值在 10分钟左右, 并随浓度增加,胞内DAG含量也呈增加趋势。rCD40L刺激H种细胞后,4分 钟时细胞 PKC活性开始升高,14分钟时,PKC活性达峰值,并呈剂量依赖方 式促进细胞内PKC总活性增加,并可引起细胞中PKC活性发生浆膜的转移。 上述信号通路的变化效应,可被am七D40肌b阻断,这就进一步证实,rCD40L 引起的DAGFKC途径的激活是通过CD40而起作用的。胞浆内游离钙的升高 分二个时相,即快速相和持续相。前者是有胞内钙池释放引起,而后者主要由 胞外钙的内流引起。辛伐他汀Gimvastatin)能明显抑制 CD40L引起的 HUVEC 及MO中DAGIKC通路的变化。并显着降低持续相胞浆内钙水平,而对快速 相无影响。 本研究中我们还观察了正常对照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血清与 培养的HUVEC及M。共同孵育12小时后,发现ACS病人血清中存在能明显 刺激二种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g及MMP3的物质。进一步研究证实 该物质为CD40L。 临床部分我们采用间接兔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观察了ACS病 人外周血M。表达CD40、CD40L及血清可溶性CD40L变化。并与冠脉造影结 果?

楚罗湘[2]2006年在《吡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CD40/CD40L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文中提出背景: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免疫炎症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个伴有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的急性炎症。血小板的激活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过程。免疫调节因子CD40/CD40L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展和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报道血浆sCD40L是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sCD40L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冠心病者,sCD40L主要来源于血小板。最近还有研究证实高脂血症能增加血小板、内皮细胞、单核细胞CD40/CD40L的表达及血浆sCD40L的水平。另外有研究证实阻断CD40/CD40L信号通路能明显抑制斑块的进展,稳定已形成的斑块。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CD40/CD40L共同表达于动脉粥样斑块处。PPAR-γ是核受体家族的转录调节因子,研究证实PPAR-γ配体不仅能改善代谢而且具有抗炎作用,从而能保护血管,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目的: 观察不同冠心病患者中血小板CD40L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预测的炎性指标。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D40/CD40L的影响,探讨吡格列酮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下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CD40/CD40L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探讨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下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CD40L表达的影响。

顾静[3]2016年在《2型糖尿病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CD40L、PD-1、B7-H3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CD40L、PD-1和B7-H3表达水平,以评估sCD40L、sPD-1和sB7-H3与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同时探讨sCD40L、sPD-1和sB7-H3是否可作为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监测指标。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上海市华东疗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89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男64例,女25例,年龄33-74岁,平均59.75±9.98岁)和70例非2型糖尿病(NT2DM)者(男性50例,女20例,年龄33-87岁,平均60.79±10.69岁,排除继发性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CAS组)、2型糖尿病不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2DM-NCAS组)、非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T2DM-CAS组)和非2型糖尿病不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T2DM-NCAS组)。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尿病病程等;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HR);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叁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sCD40L、sPD-1、sB7-H3表达。颈动脉血管测定:超声科专科医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各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比较。两变量间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危险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使用roccurve过程。结果:1.2型糖尿病无斑块组血清scd40l浓度显着高于非2型糖尿病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糖尿病因素,非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斑块组血清scd40l浓度显着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患者中有斑块因素存在使scd40l表达更高,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斑块组血清scd40l浓度显着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型糖尿病组血清sB7-H3浓度显着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斑块因素,2型糖尿病无斑块组血清sB7-H3浓度显着高于非2型糖尿病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糖尿病因素,非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斑块组血清sB7-H3浓度显着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型糖尿病组血清spd-1浓度显着高于非2型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斑块因素,2型糖尿病无斑块组血清spd-1浓度显着高于非2型糖尿病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糖尿病因素,非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斑块组血清spd-1浓度显着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患者中有斑块因素存在使spd-1表达更高,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斑块组血清spd-1浓度显着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型糖尿病无斑块组hba1c与血清sB7-H3、spd-1表达显着正相关;排除糖尿病因素影响,无糖尿病有斑块组斑块crouse积分与血清sB7-H3浓度显着正相关;糖尿病有斑块组斑块crouse积分与血清sB7-H3浓度显着正相关。5.年龄、whr、spd-1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6.roc曲线分析显示sB7-H3、spd-1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有诊断价值(p<0.05);spd-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sB7-H3。结论:1.血清scd40l、spd-1、sB7-H3表达在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明显升高,提示scd40l、spd-1、sB7-H3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的炎症过程.2.在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斑块组中,血清sB7-H3、spd-1表达与hba1c正相关,sB7-H3、spd-1或可作为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3.血清scd40l、sB7-H3、spd-1表达在无2型糖尿病有颈动脉斑块组中显着高于无2型糖尿病无颈动脉斑块组,提示scd40l、sB7-H3、spd-1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4.在无2型糖尿病有斑块组和2型糖尿病有斑块组中,血清sB7-H3表达与斑块crouse积分正相关,sB7-H3或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5.2型糖尿病有动脉斑块组scd40l、spd-1血清表达显着高于2型糖尿病无动脉斑块组,提示scd40l、spd-1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关。年龄、whr、spd-1可能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6.sB7-H3、spd-1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均有诊断价值;spd-1的诊断价值可能优于sB7-H3。

蔡海红[4]2014年在《温和灸影响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CD40L轴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温和灸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艾灸组(10只)和药物组(10只)。空白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法建立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后艾灸组行温和灸治疗,取双侧“足叁里穴”,“神阙穴”,每日每穴灸治10分钟,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用洛伐他汀胶囊按3.6mg/kg的剂量行灌胃治疗,连续治疗4周。4周后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叁脂(TG)等血脂水平及sCD40L(可溶性CD40L)含量、CD40L (CD40配体)、NF-κB(核因子K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均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减少sCD40L水平(模型组:8.310ng/ml,艾灸组:7.097ng/ml,药物组:7.354ng/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艾灸组的CD40L的表达降低(模型组:0.235mm2,艾灸组:0.072mm2,药物组:0.039mm2); NF-κB的表达明显减少(模型组:0.145mm2,艾灸组:0.052mm2,药物组:0.036mm2),差异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艾灸组和药物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温和灸具有良好的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下调CD40L轴中CD40L. NF-κB的表达是艾灸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可能机制之一。

闫琰[5]2012年在《银杏内酯B抑制血小板CD40Ligand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对活化血小板CD40Ligand(CD40L)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首先取正常人血,1100rpm离心15min,分离富血小板血浆,加入TYRODE/HEPES Buffer, ACD(1:9),2mmol·L-1EDTA,再次离心,弃上清,悬浮细胞,重复两次,以去除血浆蛋白和其他血细胞,获得血小板悬浮液。接下来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用Chrono-Log血小板聚集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将血小板悬浮液分别用0.2g·L-1,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孵育细胞5min,然后用10g·L-1胶原(collagen)、1U·ml-1凝血酶(thrombin)刺激血小板10min,分析血小板聚集率。将血小板活化后的悬浮液加入SDS终止反应,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蛋白。将样本电泳,转膜,用5%牛血清白蛋白封闭,室温2小时,洗膜3次。分别加入特异性抗体(PI3K、β-Actin、 Akt、P-Akt、CD40L、GAPDH、P-p38、p38、G10、Syk),4℃孵育过夜。洗膜3次后,加入二抗,室温孵育1小时,洗膜5次。使用ECL化学发光,用凝胶成像仪成像。结果:1.银杏内酯B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确认了10mg·L-1胶原诱导血小板发生较强的聚集,分别用0.2g·L-1,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聚集率分别为77.07±13.82%、60.65±18.08%和48.39±14.28%。与单纯胶原刺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6,P<0.05。确认了1U·m1-1凝血酶诱导血小板发生较强的聚集,分别用0.2g·L-1,0.4g·L-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聚集率分别为88.20±7.75%,72.28±6.36%和57.82±6.15%。与单纯凝血酶刺激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4,P<0.05。2.银杏内酯B对CD40L释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胶原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CD40L释放为100.47±31.10,胶原刺激血小板活化后CD40L释放明显增加至130.7±24.14,分别用0.2g·L-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CD40L的释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被抑制,释放分别为117.73±18.83,104.94±26.38,82.16±25.03。与单纯胶原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6,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CD40L释放为103.12±38.12,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活化后CD40L释放明显增加至142.0l±39.23,分别用0.2g·L,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CD40L释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被抑制,表达分别为123.70±35.42,108.71±38.12,87.65±32.00。与单纯凝血酶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8,P<0.05。3.银杏内酯B对PI3K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胶原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PI3K表达为112.37±28.22,胶原刺激血小板活化后PI3K表达轻微增加至115.72±26.04,分别用0.2g·L-1,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PI3K表达无明显变化,表达分别为114.83±22.34,115.08±24.27,114.16±27.03。与单纯胶原刺激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n=9,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PI3K表达为111.78±18.22,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活化后PI3K表达轻微增加至114.72±20.04,分别用0.2g·L-1,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PI3K表达无明显变化,表达分别为110.64±22.34,115.08±20.74,111.46±19.33。与单纯凝血酶刺激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n=10,P>0.05。4.银杏内酯B对Akt磷酸化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胶原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P-Akt表达为41.30±19.38,胶原刺激血小板活化后P-Akt表达明显增加至88.14±7.85,分别用0.2g·L,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P-Akt表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被抑制,表达分别为79.84±30.53,39.67±15.73,14.11±7.08。与单纯胶原刺激组比较,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3,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P-Akt表达为37.21±12.93,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活化后P-Akt表达明显增加至84.77±10.43,分别用0.2g·L-10.4g·-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P-Akt表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被抑制,表达分别为77.21±11.03,58.14±7.83,38.59±9.69。与单纯凝血酶刺激组比较,0.4g·L-和0.6g·L-1银杏内酯B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4,P<0.05。5.银杏内酯B对p38磷酸化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胶原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P-p38表达为51.43±11.74,胶原刺激血小板活化后P-p38表达明显增加至90.24±8.05,分别用0.2g·L-0.4g·-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P-p38表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被抑制,表达分别为77.36±19.51,68.92±12.63,51.22±7.85。与单纯胶原刺激组比较,0.4g·L和0.6g·L-1银杏内酯B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6,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P-p38表达为32.18±11.92,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活化后P-p38表达明显增加至89.68±10.23,分别用0.2g·L-1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P-p38表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被抑制,表达分别为76.19±18.34,75.82±12.97,39.75±9.81。与单纯凝血酶刺激组比较,0.6g·L-1银杏内酯B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5,P<0.05。6.银杏内酯B对Syk酪氨酸磷酸化的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胶原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4G10表达为38.55±10.48,胶原刺激血小板活化后4610表达明显增加至88.47±8.24,分别用0.2g·L-1,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4G10表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被抑制,表达分别为74.32±13.35,60.91±14.04,48.81±6.76。与单纯胶原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6,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以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时,静态血小板4G10表达为50.95±11.98,凝血酶刺激血小板活化后4G10表达明显增加至85.45±8.76,分别用0.2g·L-1,0.4g·L-1和0.6g·L-1银杏内酯B预处理细胞后,4G10表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被抑制,表达分别为77.24±14.68,70.42±15.12,53.49±8.19。与单纯凝血酶刺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6,P<0.05。结论:1.银杏内酯B能够有效抑制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银杏内酯B能够有效抑制CD40L的表达。3.银杏内酯B明显抑制了Akt磷酸化。4.银杏内酯B能够有效抑制了p38磷酸化。5.银杏内酯B能够有效抑制了Syk络氨酸磷酸化。本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内酯B能有效抑制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能通过抑制PI3K/Akt、p38MAPK、Syk通路的活化从而减少血小板释放CD40L,能够有效地减轻AS的炎症反应,对AS的发生和发展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干预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及科学依据。

刘环芹[6]2012年在《穿心莲内酯(AP)对内皮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及CD40/CD40L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目的:观察浓度不同的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对被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干预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趋化因子MCP-1、MIP-1α及表面抗原CD40-CD40L的影响,探讨穿心莲内酯是否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在无菌条件下于同济医院产科手术室取健康新生儿脐带,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原代分离并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及间接免疫荧光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内皮细胞。将培养好的第3代细胞以浓度为1×106/ml接入6孔培养板中并置于5%CO2、37℃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近长满培养板底部后行无血清同步培养24小时,继而将细胞分成以下6组:1、空白对照组:加入2ml M199培养24小时;2、ox-LDL组:M199+0.2mg ox-LDL培养24小时;3、ox-LDL+AP(25mg/L)组;4、ox-LDL+AP(50mg/L)组;5、ox-LDL+AP(100mg/L)组;6、ox-LDL+AP(200mg/L)组;ox-LDL终浓度为0.1mg/ml。先将3-6组的细胞与喜炎平注射液中培养2小时,然后再加入ox-LDL共同培养至24小时。用间接酶联免疫实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MCP-1、MIP-1α蛋白的表达;干预好的细胞用于提取总的RNA及流式细胞术实验;应用定量RT-PCR检测MCP-1、MIP-1αmRNA的表达;各组细胞表面CD40/CD40L的表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得以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x-LDL组MCP-1、MIP-1α蛋白、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内皮细胞表面CD40及CD40L荧光强度明显增强;与ox-LDL组相比,低剂量穿心莲内酯组(25mg/L、50mg/L组)MCP-1、MIP-1α蛋白、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表面CD40及CD40L荧光强度无明显增减;而中高剂量穿心莲内酯组(100mg/L、200mg/L组)MCP-1、MIP-1α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 CD40与CD40L荧光强度明显降低,且200mg/L组趋化因子的表达及CD40与CD40L荧光强度低于100mg/L组(P<0.01);。结论:中高浓度的穿心莲内酯具有抑制内皮细胞MCP-1、MIP-1α转录及翻译的作用,其以上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CD40/CD40L信号途径的传递完成的。

彭长生[7]2014年在《环孢素A对冠心病患者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40/CD40配体(CD40L)系统、CD134/CD134配体(CD134L)系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冠心病(CHD)患者共刺激分子CD40/CD40配体(CD40L)系统、CD134/CD134配体(CD134L)系统在CHD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情况,探究相关免疫机制在CHD中的作用,并体外应用不同浓度环孢素A(CSA)干预CD4+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40/CD40L系统、CD134/CD134L系统的表达,为以CD40/CD40L系统、CD134/CD134L系统为靶点的疾病治疗提供切实有效的数据,同时为利用免疫抑制剂治疗CHD开展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1月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或疑诊为冠心病患者71例,依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等诊断方法,按照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分为4组: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UAP)1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17例和17例正常对象为对照组(N);抽取正常对照组(17人)和冠心病组(54人)外周血,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及相关血液生化指标测定并收集基础资料,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分析各组PBMCs中CD4+T淋巴细胞上CD40/CD40L、CD134/CD134L系统的表达百分率,筛选共刺激分子表达率最高的组别;在加入不同浓度CSA(浓度梯度:0、0.1、0.01、10μg/mL)的情况下,刺激培养共刺激分子表达率最高组别的PBMCs,培养72小时后再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分析各亚组CD40/CD40L、CD134/CD134L系统的表达百分率。本研究在细胞水平上评价CSA对CD4+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40/CD40L. CD134/CD134L系统表达的影响。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间年龄、LDL-C、Gensini积分、FT3、HDL-c等化验指标比较,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年龄、LDL-C、Gensini积分在不同病变程度组间依次升高,FT3、HDL-c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组间依次降低。各组间其余基础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CD4表达情况:与N组比较SAP组、UAP组、AMI组CD4表达均出现升高,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40表达显示:SAP组、UA组、AMI组CD40表达较N组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1),SAP组与UA组、AMI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UA组与AMI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0L表达显示:SAP组、UA组、AMI组中CD40L表达较N组增高,表达百分数在不同病变程度组间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134、CD134L分子表达情况:AMI组、UA组CD134表达较N组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34L表达在不同病变程度组间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均无显着性差异(P=0.17)。(3)相关性分析:Gensini积分与CD40、CD40L表达量之间呈正相关(P=0.001),即随着Gensini积分的增力CD40、CD40L表达量也增加,与CD134、CD134L不相关(P=0.693/0.892)。(4)研究证实AMI组各种共刺激分子表达率最高,AMI组中CD40表达量在CSA干预浓度0.1μg/mL、1μg/mL组低于0μg/mL、0.01μg/mL组(P<0.01),其余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0.552);CD40L表达百分数在CSA干预浓度0μg/mL、0.01μg/mL、0.1μg/mL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随CSA干预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而0.1μg/mL组与1μg/m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CD134及CD134L表达百分数在CSA不同干预浓度四组间显示随CSA干预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但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9/0.721)。结论:正常人及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均可以表达共刺激分子CD40/CD40L、CD134/CD134L系统。相比较CD134/CD134L,CD40/CD40L系统通过免疫机制更多的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CD134、CD134L并无明显作用;CSA通过抑制AMI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40/CD40L系统的表达,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但对CD134/CD134L系统无作用,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尚不能确定CSA对CHD有治疗作用。

崔现军[8]2008年在《龙牙楤木总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CD40L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在过去10年里,CD40/CD40L作为慢性炎症的参与者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关系。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主要是由于粥样斑块的破裂或糜烂以及血小板的活化所致。CD40L与AS的发生、进展及斑块的不稳定有重要关系。除了膜结合形式,CD40L还可被剪切脱落至血浆,成为可溶性CD40L(sCD40)。不稳定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血浆sCD40L水平均升高。血浆中约95%的sCD40L来自于血小板, CD40L存在于静息状态的血小板胞浆中,血小板活化时可迅速易位到膜表面,几秒后被剪切成为可溶性的叁聚体片段sCD40L。血小板产生的CD40L作为重要的炎性介质将止血、血栓形成与炎症反应联系起来,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介导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扩大炎症反应。CD40/CD40L信号通路活化的最重要的转录因子是NFκB,导致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通路的表达。已有研究表明CD40/CD40L信号通路在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RI)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炎症反应和促进血栓形成作用,促进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和组织坏死。龙牙楤木(Aralia elata)具有益气活血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龙牙楤木总甙(aralosides)具有抗炎、抗自由基损伤和抗心肌缺血作用。到目前为止,关于CD40/CD40L与心肌IRI的研究还很少,本研究通过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模拟急性心肌IRI,探讨CD40/CD40L信号系统在心肌IRI中的作用,以及龙牙楤木总甙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CD40L表达的影响。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制造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心肌组织学病理变化特点。使用Wistar雄性大鼠进行前降支结扎与松解,制造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采用结扎15、30、45分钟制造心肌缺血模型;结扎45分钟后,松解5、15、30分钟制造再灌注模型,在每个时间点设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并另设一正常组。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通过与假手术组、正常组对照比较,发现大鼠心肌IRI的组织学变化特点。心肌组织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心肌纤维波浪样改变,且随缺血与再灌注时间延长而明显,再灌注后血液成分在组织中渗出明显增多。为探讨CD40、CD40L的表达部位提供基础。第二部分:阐明CD40、CD40L.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明确CD40L表达于病变区心内膜及血管内皮细胞,心内膜表达CD40L是心肌缺血过程中血小板活化的机制之一。使用图像分析仪对CD40L定量与IRI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CD40L定量以再灌注5分钟最高,但与其它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第叁部分:探讨龙牙楤木总甙和血小板GPIIb/IIIa抑制剂替罗非班对缺血再灌注心内膜CD40L定量表达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龙牙楤木总甙和替罗非班均可明显减少缺血再灌注心内膜CD40L的表达(P<0.05),但替罗非班作用更明显。结论:以上研究表明心肌IRI过程中心肌组织有特征性病理的改变,CD40L表达有明确的定位,CD40L的表达是心肌缺血过程中血小板活化的机制之一。龙牙楤木总甙和替罗非班可减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内皮细胞CD40L的表达,是其药理作用机制的新发现,为临床治疗ACS提供了依据。

董秋菊[9]2008年在《AMP579与腺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sCD40L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AMP579为一种新的人工合成的腺苷拟似物,具有作用强、半衰期长等特征。有关腺苷对冠心病患者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8(IL-18)等研究有相关报道,但未见AMP579对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作用的研究报道。近年研究发现CD40L作为重要的炎症信号通路的配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旨在较全面地研究AMP579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表达的影响,并与同等浓度腺苷的作用相比较,探讨不同浓度的AMP579及腺苷对ACS患者外周血sCD40L表达的作用差异及其机制;为AMP579在临床上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临床确定合适治疗剂量提供指导。方法:选用经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学确诊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和15例正常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对患者外周血液中的sCD40L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同时采用不同浓度AMP579及腺苷对外周血进行干预,研究其对患者外周血中sCD40L表达的影响,并对sCD40L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正常人比较,UA和AMI患者外周血sCD40L表达明显增高,有显着性差异(F为451.066,p<0.05),AMI患者sCD40L表达水平高于UA患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在UA组,AMP579与腺苷对外周血sCD40L表达作用总体上有显着性差异(F为49.610,p<0.01);在AMI组,AMP579与腺苷对外周血sCD40L表达作用总体上有显着性差异(F为171.362,p<0.001);在正常组,AMP579与腺苷对外周血sCD40L表达作用无显着性差异(F为0.584,p=0.446>0.05)。半对数线图分析显示:在UA组,AMP579与腺苷对外周血sCD40L表达作用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与腺苷比较,AMP579降低的趋势更为明显;在AMI组,AMP579与腺苷对外周血sCD40L表达作用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与腺苷比较,AMP579降低的趋势更为明显。③给予AMI患者外周血不同浓度的AMP579 ,浓度分别为0μmol/L,110μmol/L ,330μmol/L ,1.1×103μmol/L ,3.3×103μmol/L,所得的sCD40L值在总体上有显着性差异(F为501.059,p<0.001),且浓度两两之间亦有显着性差异;给予UA患者外周血不同浓度的AMP579,浓度分别为0μmol/L,110μmol/L ,330μmol/L ,1.1×103μmol/L ,3.3×103μmol/L AMP579,所得的sCD40L值在总体上有显着性差异(F为919.114,p<0.001)。1.1×103μmol/L和3.3×103μmol/L两浓度间没有统计学差别,其余浓度两两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给予ACS患者外周血不同浓度的腺苷,浓度分别为0μmol/L,330μmol/L ,1.1×103μmol/L ,3.3×103μmol/L,11×103μmol/L,所得的sCD40L值在总体上有显着性差异(p<0.001),且浓度两两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④ACS患者,sCD40L表达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载脂蛋白B(APOB)、甘油叁酯(TG )、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脂蛋白(a)(LP(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载脂蛋白A (APOA)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负相关;AMI患者sCD40L表达水平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aTnI)两敏感诊断指标也呈正相关。结论:①ACS患者sCD40L的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AMI患者外周血sCD40L表达水平高于UA患者,提示sCD40L可作为ACS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的重要指标。②对UA组,AMP579与腺苷的作用差别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AMI组,AMP579与腺苷作用差别亦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结合表1描述结果中的均数±标注差,且AMP579起作用的浓度明显低于腺苷,可以得出在相同浓度组AMP579对两种疾病的作用均优于腺苷,这对临床上减少AMP579药物剂量是有益的。③腺苷对sCD40L表达的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强,提示它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对血小板活化抑制而发挥作用的。AMI患者,AMP579对sCD40L表达的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强,提示它的抑制作用是通过对血小板活化抑制而发挥作用的。④sCD40L与血脂各成分的相关性的分析,提示通过降低CRP,APOB,TG,LDL-C,LP(a),CK-MB ,aTnI,升高APOA,HDL-C可能降低ACS患者中sCD40L表达水平。

张峻[10]2005年在《抗血小板药物及CD40-CD40L信号系统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阻断CD40信号系统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背景:动脉粥样硬化(AS)是动脉血管的一种慢性炎症,CD40-CD40配体(CD40L)系统作为重要的炎症信号通路,可能是AS发病的关键环节,与斑块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抑制CD40-CD40L信号通路在AS防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越来越多的引起关注,但能否通过阻断CD40信号这一途径延缓AS病变的进展、改变AS斑块的结构尚有争议。目的:选用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并予以高脂饮食建立AS动物模型,以抗小鼠CD40L抗体阻断CD40-CD40L系统,观察其对AS病变的影响,为防治AS提供可能的新的思路。方法:8周龄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10)和抗CD40L抗体组(n=8,250ug/0.5mL腹腔注射,2次/周),予以西方饮食喂养,高脂饮食及治疗持续16周。取近交系C57BL/6小鼠(n=6)作为正常对照。测血脂、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斑块部位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百分率;Western杂交分析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抗CD40L抗体治疗可明显降低血sVCAM-1和sICAM-1的浓度(P<0.01),对血脂无影响(P>0.05);减轻主动脉AS病变,斑块大体面积、斑块/内膜面积比、斑块截面积与主动脉管壁厚度均显着减小(P<0.05);并可减少斑块部位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P<0.05),降低MMP-9的表达(P<0.01),斑块趋于稳定。结论:阻断CD40-CD40配体系统可使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浓度下降,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斑块,对血脂无影响。第二部分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其机制研究背景:血小板作为一种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近的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斑块进展,但其作用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第一部分结果表明,CD40-CD40配体(CD40L)系统作为重要的炎症信号通路,阻断其作用可减轻AS病变,并稳定斑块。抗血小板治疗能否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从而阻断CD40-CD40L系统,进而延缓斑块进展,稳定斑块,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选用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并予以高脂饮食建立AS动物模型,观察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及其合用对AS病变的作用,并探讨抗血小板治疗对CD40-CD40L系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8周龄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10)、阿司匹林组(n=10,58mg/kg·d~(-1)灌胃)、氯吡格雷组(n=10,14mg/kg·d~(-1)灌胃)、抗血小板药物合用组(n=10,阿司匹林58mg/kg·d~(-1)和氯吡格雷14mg/kg·d~(-1)灌胃)。予以西方饮食喂养,高脂饮食及治疗持续16周。取近交系C57BL/6小鼠(n=6)作为正常对照。检测血脂、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和可溶性CD40L(sCD40L);测定血小板表达CD40L的水平;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斑块部位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及CD40L表达的阳性百分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显着降低血sVCAM-1、sICAM-1的浓度,对血脂无影响(P>0.05);减轻主动脉AS病变,斑块大体面积、斑块/内膜面积比、斑块截面积与主动脉管壁厚度均显着减小(P<0.05);并可明显减少斑块部位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平滑肌细胞的数量(P<0.05)。对血sCD40L、血小板和斑块部位CD40L表达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强于阿司匹林(P<0.05),其他方面两药无显着性差异(P>0.05)。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用药,则无论是对炎性指标、AS病变程度、斑块稳定性,还是对CD40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均强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通过抑制CD40-CD40L系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AS病变,稳定斑块,两药联用,则作用更强。第叁部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抗CD40L抗体联合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背景:研究证实,抗血小板治疗及应用抗CD40配体(CD40L)抗体阻断CD40-CD40L系统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进展,稳定AS斑块的结构。然而,AS的发生、发展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单一治疗决不是最佳方案,联合治疗则可从不同途径更为有效全面的干预AS。目的:选用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并予以高脂饮食建立AS动物模型,观察抗血小板治疗、抗CD40L抗体治疗及其合用对AS病变的作用,为临床防治AS提供新的方向和依据。方法:8周龄雄性apo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n=10)、抗血小板药物组(n=10,阿司匹林58mg/kg·d~(-1)和氯吡格雷14mg/kg·d~(-1)灌胃)、抗CD40L抗体组(n=8,250ug/0.5mL腹腔注射,2次/周)、合用组(n=9,阿司匹林58mg/kg·d~(-1)和氯吡格雷14mg/kg·d~(-1)灌胃+抗CD40L抗体250ug/0.5mL腹腔注射,2次/周)。予以西方饮食喂养,高脂饮食及治疗持续16周。取近交系C57BL/6小鼠(n=6)作为正常对照。检测血脂、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斑块部位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Western杂交分析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结果: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抗CD40L抗体治疗均可明显降低血sVCAM-1和sICAM-1的浓度(P<0.01)对血脂无影响(P>0.05);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斑块大体面积、斑块/内膜面积比、斑块截面积与主动脉管壁厚度均显着减小(P<0.05);并可减少斑块部位巨噬细胞的数量,增加平滑肌细胞德数量(P<0.05)。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抗CD40L抗体治疗的疗效相似(P>0.0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抗CD40L抗体合用则作用增强(P<0.05)。抗CD40L抗体可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P<0.01),抗血小板治疗无此作用(P>0.05)。结论: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与采用抗CD40L抗体阻断CD40信号均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AS病变,稳定斑块,疗效相似,联合治疗则有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 CD40-CD40L共同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严金川. 第二军医大学. 2001

[2]. 吡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CD40/CD40L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D]. 楚罗湘. 中南大学. 2006

[3]. 2型糖尿病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CD40L、PD-1、B7-H3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 顾静. 苏州大学. 2016

[4]. 温和灸影响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CD40L轴表达的实验研究[D]. 蔡海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5]. 银杏内酯B抑制血小板CD40Ligand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D]. 闫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6]. 穿心莲内酯(AP)对内皮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及CD40/CD40L的影响[D]. 刘环芹.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 环孢素A对冠心病患者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CD40/CD40配体(CD40L)系统、CD134/CD134配体(CD134L)系统的影响[D]. 彭长生. 天津医科大学. 2014

[8]. 龙牙楤木总甙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CD40L表达的影响[D]. 崔现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9]. AMP579与腺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sCD40L表达的影响[D]. 董秋菊. 山西医科大学. 2008

[10]. 抗血小板药物及CD40-CD40L信号系统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峻.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CD40-CD40L共同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