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疾病的防治分析论文_井立华

麻疹疾病的防治分析论文_井立华

井立华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3000)

【关键词】麻疹 防治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3-0380-01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是该病毒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其中血凝素是表面主要蛋白,能够识别靶细胞受体,促进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融合蛋白在病毒扩散时使病毒细胞与宿主细胞融合;基质蛋白与组合病毒成分及病毒繁殖有关。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耐寒及耐干燥,室温下可存活数日,-70℃可保存活数年。

1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麻疹病毒经飞沫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口咽部或眼结合膜,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并从原发灶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后进入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增殖。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由血白细胞携带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约病程第1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致病毒被清除,临床进入恢复期。感染麻疹病毒后,人体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中和抗体,前者为IgM,表示新近感染,后二者为IgG,表示对麻疹病毒具有免疫力。麻疹的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而成多核巨细胞,可见于皮肤、眼结合膜、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等处。皮疹为病毒或免疫损伤致皮肤浅表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渗出,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充血肿胀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崩解的红细胞和血浆渗出,使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表皮细胞坏死及退行性变形成脱屑。口腔麻疹黏膜斑的病变与皮疹相似。麻疹过程中,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也可有呼吸道黏膜同样的病变。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2 治疗

对麻疹病毒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治疗,加强护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2.1一般治疗

病人应单间呼吸道隔离,卧床休息直至体温正常或至少出疹后5天;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眼、鼻、口腔保持清洁,多饮水。对住院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来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2.2对症治疗

高热可酌用小剂量解热药物或头部冷敷;咳嗽可用祛痰镇咳药;剧咳和烦躁不安可用少量镇静药;体弱病重患儿可早期注射丙种球蛋白;必要时给氧,保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

2.3并发症治疗

2.3.1喉炎 蒸汽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使用抗菌药物,对喉部水肿者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喉梗阻严重时及早行气管切开。

2.3.2肺炎 治疗同一般肺炎,主要为抗菌治疗,参考痰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

2.3.3心肌炎 出现心力衰竭者应及早静脉注射强心药物如毛花苷C或毒毛花苷K,同时应用利尿药,重症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保护心肌。

2.3.4脑炎 处理基本同乙型脑炎。SSPE目前无特殊治疗。

3 预防

预防麻疹的关键措施是对易感者接种麻疹疫苗,提高其免疫力。

3.1管理传染源

对麻疹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易感的接触者检疫3周,并使用被动免疫制剂。流行期间,儿童机构应加强检查,及时发现患者。

3.2切断传播途径

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处,出入应戴口罩;无并发症的患儿在家中隔离,以减少传播和继发医院感染。

3.3保护易感人群

3.3.1主动免疫 主要对象为婴幼儿,但未患过麻疹的儿童和成人均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目前发达国家初种麻疹疫苗的年龄大多定在15个月,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仍常有麻疹流行,初种年龄为8个月。第1次皮下注射0.2ml,儿童和成人剂量相同。易感者在接触病人2天内若接种疫苗,仍有可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病情。接种后12天出现IgM抗体,阳性率可达95%~98%,2~6个月后渐降;IgG抗体仍维持一定水平,4~6年后部分儿童已完全测不出抗体,故需复种。接种后反应较轻微,少数接种者可出现短时低热。接种禁忌为妊娠、过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肿瘤、白血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放射治疗者等);活动性结核应治疗后再考虑接种;发热及一般急、慢性疾病者应暂缓接种;凡6周内接受过被动免疫制剂者,应推迟3个月接种。

3.3.2被动免疫 新生儿可从母体得到特异抗体,免疫的半衰期大约有3周,随后便对麻疹病毒易感。体弱、妊娠妇女及年幼的易感者接触麻疹病人后,应立即采用被动免疫。在接触病人5天内注射入血丙种球蛋白3ml可预防发病。若5天后注射,则只能减轻症状,免疫有效期3~8周。

参考文献

[1] 邓向红,林茹姝,曹建伟.小儿麻疹199例临床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2(5):216-217.

[2] 胡家瑜,张金芳,李秀珠.6月龄于8月龄婴儿届中麻疹疫苗后的血清学效果.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0,12(9):425-426.

论文作者:井立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4

标签:;  ;  ;  ;  ;  ;  ;  ;  

麻疹疾病的防治分析论文_井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