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炎性假瘤的CT诊断论文_金晓霞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诊断论文_金晓霞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 要】目的:探讨与分析肝脏炎性假瘤在CT上的表现。方法: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和随访观察诊断明确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结果:增强扫描示动脉期病灶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4例病灶在延迟扫描后病灶强化呈从外向内强化趋势,显示病灶范围缩小,10例出现周边环状强化,病灶内强化呈粗细不均网格状伴有片状低密度。而这10例患者中,4例病灶内见棘状突起样强化。结论:肝脏炎性假瘤CT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但在炎症的变化过程中,瘤体短期内可使影像学表现多样化而失去IPL常见的一些特征,在CT引导下行定位穿刺抽吸活检术,是取得诊断金标准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肝脏炎性假瘤;GE64排大宝石能谱CT;CT诊断

肝脏炎性假瘤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肝脏局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的肿瘤样病变,由于IPL在临床和影像学上缺乏十分特异的表现,以往临床误诊率高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炎性假瘤的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且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对我院确诊的一IPL的临床及CT资料作回顾分析,探讨IPL的CT表现特点及CT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所收治的这1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29-67岁,平均41.2岁。这14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是在体检或CT检查时偶然发现的,5

例患者是由于右上腹不适而进行B超检查时发现的,其中在有不适症状的5例患者中,有2例B超和CT平扫诊断为肝癌,CT增强扫描后仍有1例误诊为肝癌。14例中有4例术后经病理证实,9例为CT引导下介入穿刺活检病理证实,1例为随访18个月后复查证实,病灶明显缩小趋于吸收。

1.2方法

我们用GE64排大宝石能谱CT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检测,常规扫描采用层厚5毫米,平扫后团注法静脉注射造影剂70ml增强扫描,其中8例行病灶团注法动态CT扫描,6例行MRI检查。CT所见与手术及病理对照,病理切片HE染色,均仔细复阅以便与CT表现对照。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观察评估

IPL大体形态上呈灰白色或黄白色,部分病灶内可伴有出血、坏死,中央可有瘢痕,通常境界清楚,部分可有包膜。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并可见肌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其间散在有较多增生的组织细胞、多克隆浆细胞,也可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1]。IPL根据不同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主要分为黄色肉芽肿型、浆细胞肉芽肿型及硬化型等3种类型,并且不同的病理类型在病程的发展中存在相互转化。

2.结果

这14例患者经过CT平扫均发现病灶,其中单发病灶12处,病灶的直径为2.0-10.5cm,形态多样,为圆形、类圆形、花瓣形、楔形、葫芦状等,密度低且混杂不均,边界多不清楚。同时对这14例患者均行增强扫描,发现动脉期病灶无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而且,他们的CT值上升20-65 Hu。10例出现周边环状强化,强化带宽窄不一,增强后14例病灶境界均显示清晰,病灶内强化呈粗细不均的网格状。有4例病灶内缘见棘状突起样强,。4例病灶在延迟扫描后病灶强化呈从外向内弥散趋势,显示病灶范围缩小,最后仍达不到等密度。

3.讨论

3.1关于肝脏炎性假瘤发生的探讨

肝脏炎性假瘤是非肝实质性细胞成分的炎性增生病变,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瘤样结节。IPL是一种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大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的局灶性增生性病变,其多发生于肺部和眼部,也可发生在胃、肠、脾脏、膀胱、胰腺、肝脏、胆管、中枢神经系统等全身各处[2]。IPL多为单发,大体形态上呈灰白色或黄白色,部分病灶内可伴有出血、坏死,中央可有瘢痕,通常境界清楚,部分可有包膜。

病理组织学上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并可见肌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

3.2肝脏功能的讨论分析

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扮演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的胆汁,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又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是双重供血器官,肝动脉供血占20%-25%,门静脉供血占75%-80%。肝细胞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且血供丰富,团注动态扫描肝癌增强时间密度曲线呈速升速降型,具有特征性。因此,扫描时各时相时间的选择必须准确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前提。IPL无肝动脉供血,因而在动脉期CT增强扫描无强化表现,仍表现为低密度有别于肝癌。

3.3 IPL的CT表现分析

IPL在CT平扫时多表现为单发低密度病灶,形态多样,主要为圆形及类圆形,此外还有长条形及花瓣形等形态,病灶边缘模糊,边界欠清楚,大部分病灶密度均匀,少部分病灶中心可见更低密度区[3];本组研究病例数有限,没有见到长条状及花瓣形等少见形病灶。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或仅为轻度强化,相对正常肝实质仍为低密度灶,边界不清;门脉期及延时期病灶有不同程度的轻中度强化。总的说来,IPL 病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变,影像学表现缺乏典型特征,因此在诊断时,要注意与肝脏其他病变的鉴别诊断。

3.4 CT对IPL的诊断价值

IPL多发生在中年男性,有上腹隐痛不适、发热、乏力、纳差等症状,而近半数的患者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偶然发现。CT对IP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IPL毕竟发病率低,当常规CT疑为IPL时,需进一步行动态CT扫描,必要时加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或MRI、血管造影等检查,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并应注意与以下疾病鉴别,特别是与它们的非常见表现鉴别。

参考文献:

[1]崔静,张雪林,张玉忠.肝脏炎性假瘤的CT和MRI征象[J].放射学实践,2015,20(4):316-319.

[2]乔颖,马立公,伍建初.CT在肝脏炎性假瘤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16(1):32-34.

[3]蒋亚平,周康荣,黄晓武.肝脏炎性假瘤的CT和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17(3):147- 149.

论文作者:金晓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肝脏炎性假瘤的CT诊断论文_金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