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生产必须突破的五大瓶颈_农业论文

我国粮食生产必须突破的五大瓶颈_农业论文

我国粮食生产必须突破的五大瓶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瓶颈论文,粮食生产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耕地保护与生产能力

1、耕地数量减少,播种面积下降。1998~2002年,全国由于建设用地、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指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将原耕地改为其他农业用途的土地面积数,1998~2002年指标名称为改园挖塘)等共减少耕地8848.19万亩,耕地面积净减少6390.37万亩,每年平均净减少耕地1278万亩。

1998~2002年生态退耕使全国耕地减少的份额最多,达到56.59%,其中2001和2002年生态退耕面积占当年耕地面积减少的66%和70%;农业结构调整(改园挖塘)占用耕地的比重占第二位,平均为20.56%;建设用地占15.34%,呈现下降的趋势;灾毁耕地占7.51%(见表1)。

表1 1998~2002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构成情况 单位:万亩

年内减少耕地面积

农业结构 耕地面积

合计

建设用地 灾毁耕地 生态退耕调整 净增减

1998

855.61

264.28239.28246.91105.14-821.63

1999 1262.52

307.89202.02591.92160.69-654.90

2000 2349.06

244.89 92.61

1144.23867.34

-1443.54

2001 1339.90

245.48 45.87886.03162.52-940.99

2002 3041.10

294.75 84.51

2138.33523.51

-2529.32

合计 8848.19 1357.29664.28

5007.43

1819.19

-6390.37

平均 1769.94

271.46132.86

1001.49363.84

-1278.07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

1998~2002年在各省耕地面积减少中,一些省份主要是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其中,内蒙古耕地共减少1364.2万亩,生态退耕占92.4%;陕西耕地减少943.4万亩,生态退耕占74.3%;山西耕地减少449.2万亩,生态退耕占53.6%;河北耕地减少358.3万亩,生态退耕占71.4%。有些省份是农业结构调整(改园挖塘)占用耕地比例较大。其中,广东耕地减少349.1万亩,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占82.9%;广西耕地减少138.9万亩,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占61.6%;江苏耕地面积减少276.9万亩,农业结构调整面积占48.9%;山西占33.8%;云南占30.5%。另外,个别省份建设用地占耕地减少总量的比重较大。其中,山东建设用地占耕地减少数量的比重达到59.6%;浙江占40.7%;江苏占36.4%。

我国不仅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也在下降。2002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5.06亿亩,比1998年下降了8.7%。以四川为例,1998年以来,年均减少耕地64万亩,相当于减少一个中等县(市)的耕地面积,每年减少30万吨粮食生产能力。与2002年相比,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8295万亩。其中,几个粮食生产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数量最多,河北省下降了846.7万亩、内蒙古下降839.1万亩、山东省下降662.8万亩、四川省下降516.6万亩。

2、耕地质量下降。一是被占用耕地与新增耕地质量差异大,耕地总体质量下降。我国自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耕地占补制度”,但大多数地方仅仅考虑了面积的平衡,忽视了对耕地质量平衡,新增耕地大多是贫瘠土地。如果新增耕地与被占用耕地的粮食单产差异按每亩200公斤计算,近10年间置换的6000万亩农田将导致粮食总产减少约120亿公斤。二是耕地养分含量有所下降。近五年来,全国各地区耕地土壤速效钾总体水平不高,除华北呈上升趋势外,华南、西北地区呈下降趋势,据南方监测点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多数低于80mg/kg。就全国而言,土壤有效钾平均每年以1~7mg/kg速度在下降。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下降,对10个省的调查显示,目前土壤有机质比1990年下降0.35个百分点。三是耕地污染严重。全国耕地有1.4亿亩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污水灌溉的耕地面积为4950万亩,大气污染(以酸雨和氟污染为主)的耕地面积7950万亩,固定废弃物侵占和垃圾污染的耕地1350万亩。由于污染耕地,每年损失粮食约100亿公斤。四是土壤退化严重。我国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渍化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公顷,并且以平均年增1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沙漠化面积267万公顷。

3、我国耕地生产能力不强,中低产田比例偏高。根据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对我国耕地生产能力进行分析,我国18.89亩耕地面积中(棉花、油料和蔬菜占地面积约3亿亩),高产田约6.68亿亩,占35.42%,中产田6.7亿亩,占35.47%,低产田5.5亿亩,占29.11%。现有耕地按应达到的粮食生产能力划分,亩产量大于900公斤/年的耕地面积约占4.39%,亩产量在500~899公斤之间的耕地面积占41.5%,亩产量在200~499公斤之间的耕地面积占30.35%,亩产量在100~199公斤之间的面积占10.76%,亩产量在100公斤以下面积占13%。

二、肥料投入与利用水平

1、肥料投入水平较高,利用率较低。近几年来,我国化肥投入呈逐年增加趋势。1998年全国化肥投入总量为4085万吨,2002年为4339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3,位居世界第一;平均亩用量为18.7公斤/亩,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但我国肥料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2~2003年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的2万多个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和近年来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在习惯施肥条件下,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22.5%、磷肥为8.3%,钾肥为28.6%;夏玉米氮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19.6%、磷肥为8.8%,钾肥为47.4%。除钾肥外,氮肥和磷肥的利用率远远低于肥料平均利用率(30%)的水平。

2、种粮用肥量呈下降趋势。我国化肥投入总量虽然增加,但在粮食作物上的投入逐年减少,主要增加到蔬菜和果树等经济作物上。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2~2003年农户施肥调查表明,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比较优势均为蔬菜>果树>油料、纤维等作物>粮食作物。农户种植粮食作物,一般每亩投入化肥成本40~60元,而种植蔬菜每亩投入肥料约1000元。据调查,粮食作物平均投肥减少10%以上,假设全国化肥投入总量4339万吨纯养分中有60%用在了粮食作物上,则粮食作物少用260万吨化肥养分,相当于少产粮食1560万吨,比2002年粮食总产减少3.4%。

三、水资源投入与利用水平

1、水资源缺乏,农业用水减少。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比较紧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集中在南方,长江淮河一线以北地区仅为20%,而耕地占全国的65%,水土资源很不匹配。近几年来,农业供水量已经呈现下降和零增长的趋势,每年灌溉用水缺口达30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日趋下降将成为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在我国18.89亿亩的耕地中,没有灌溉的旱耕地达到1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一直维持在7.5亿亩到8.5亿亩之间,而每年有效灌溉面积中约有1亿亩得不到灌溉。

2、水利用率低。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kg左右,远低于2kg以上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四、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1、自然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严重

一是气象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严重。1998年以后平均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7亿亩以上,成灾面积4亿亩以上,每年减产粮食总量约400亿公斤。

二是农业病虫草及鼠害造成粮食减产严重。1998~2003年,全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40多亿亩次,农田草害发生面积约10亿亩次,农田鼠害发生面积约5亿亩次,每年损失粮食达500多亿公斤。

2、自然灾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一是病虫草及鼠害的影响加重。近十年来,全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问题愈加突出,发生面积不断扩大,突发和暴发的频率增加,危害加剧,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构成威胁。以蝗虫为例,近几年来,北方大部和南方各省土蝗问题愈加突出,发生范围扩大,每年都有局部不测突发成灾事件发生。小麦条锈病自1990年在全国大发生后,近三年在西北、西南和部分黄淮海麦区再次严重暴发流行,局部危害程度增加。受北方冬春气候干旱和草原退化的影响,周期性发生的草地螟已连续7~8年严重暴发,持续时间已超过有史以来任何发生周期。已经减轻的稻飞虱和水稻螟虫,近几年业已成为长江流域和江淮稻区危害最重的害虫。

二是气象灾害的影响加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我国农业成灾面积、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等指标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灾面积不到2亿亩,到70年代成灾面积超过亿亩,80年代接近3亿亩,1998~2002年,成灾面积超过4.36亿亩,占受灾面积的比重也超过50%。

五、科技服务能力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一是推广队伍萎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县、乡两级农技人员1998年达到38.35万人,2000年下降到37.93万人,2002年下降到33.6万人,2003年下降到28万人左右。

二是基层推广体系运行困难。我国基本建立了从中央到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机构、队伍的80%集中在县乡两级。但由于县乡两级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导致基层推广工作难以为继。据统计,2002年,全国有近半数(46.4%)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

三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相当突出。据统计,2002年,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具备专业学历的仅占54%,最近5年平均只有13%的农技人员有培训机会。

四是中央财政对农技推广投入呈下降趋势,用于粮食技术的成果转化费用下降。在农业部,国家用于农技推广方面的投资主要包括农业综合服务项目和丰收计划项目两个方面。农业综合服务项目投资主要用于农技推广体系建设,1992年中央投资2500万元,投资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后逐年减少,1998年减少到500万元,到2000年减少到每年400万元;丰收计划项目投资主要用于成熟技术的推广,1987年设立该项目当年,国家投资2000万元,到2000年增加到1.1亿元,2001年减少到6000万元,2003年只剩下1290万元。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技推广投资强度(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3~0.4%,不仅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999年是20世纪90年代农技推广投入最高的一年,农技推广投资强度也仅为0.44%。

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部)的投资数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也呈现下降的趋势。2002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比2001年减少63.53%,总投资额比2001年减少近50%(见表2)。

表2 2001~2002年转化资金分领域统计

2001年2002年

专业技术领域 项目数 %

资助金额(万元) %项目数 %

资助金额(万元) %

粮食作物77

9.52 3330 8.45 33

11.19 2300

11.66

经济作物151 18.67 756019.19 40

13.56 2740

13.89

畜牧业 87 10.75 456011.57 37

12.54 2500

12.68

水产业 73

9.02 3630 9.21 165.42 10505.32

林业67

8.28 2980 7.56 258.47 16408.32

植物保护66

8.16 3250 8.25 186.10 12106.14

动物保护23

2.84 1230 3.12 113.73 7203.65

节水农业28

3.46 1340 3.40 206.78 13606.90

农产品加工 88 10.88 409010.38 50

16.95 3290

16.68

农业生态环境47

5.81 2460 6.24 155.08 9504.82

农业装备82 10.14 3910 9.92 237.80 15207.71

农业信息技术20

2.47 1060 2.69 72.37 4402.23

总计809 100 39400100 295

100 19720

100

资料来源:科技部。

从投资结构看,2001~2002年,12个专业领域共启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04项,投入转化资金59120万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53.55万元。无论是项目数、单项投资额,还是投入资金所占的比重,粮食作物都低于经济作物、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

从分地区情况看,2001年和2002年东部地区承担的项目数和资助经费都排在首位,而且几乎占到总项目数和总资助经费的一半。作为粮食重要产区的中部,2001年经费仅占24.72%,2002年也仅占到三分之一。

2、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重大技术储备不能满足需求

一是政府对农业科研投入下降,技术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份额递减。国际上常用“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按政府对农业科研拨款额计算(不包括科研单位创收),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从1985年的0.4%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0.20%~0.23%,这一水平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37%)的1/10,仅为80年代30个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65%)的1/3,即使包括科研单位开发创收以及外国及民营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在内,199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也仅为0.44%,也仅为30个低收入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平均强度的2/3左右。

二是农业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能满足需求。在农业科研投资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与开发科研的结构中,随着人类生存需要和经济的发展,基础科研显得愈来愈重要,在整个科研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科研的投资在科研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均在10%以上。1985~1994年我国农业基础研究投资在科研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最高为5.4%,个别年份只有0.9%,且大部分年份在3%以下。由于农业基础研究所占的比重过低,致使基础科研储备不足,直接导致应用科研和开发科研的发展缺乏后劲。

三是近期没有研制出可以大面积推广的重大成果,生产水平与国外有较大差距。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978~1996年间,我国粮食增产的113%是单产的贡献率,而单产增加的48%来源于科技进步。正是由于有突破性成果的大量推广,如地膜的普及,杂交品种的应用,使得粮食单产显著提高。以水稻为例,水稻育种经历了两次重大突破。一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矮秆育种的突破,使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二是70年代杂交水稻的选育成功,使水稻产量又提高了20%。近年来无论是杂交稻育种还是常规稻育种,我国各地育种单位虽然都育成了许多新组合和新品种,但其产量潜力的提高极为有限。水稻育种进入了一个进展缓慢的所谓“高原(Plateau)”阶段。其他粮食作物的情况与此类似。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可以大规模推广的突破性粮食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差距较大。埃及水稻平均单产已达571公斤/亩(第一名),我国只有400公斤/亩左右。荷兰小麦平均单产已达573公斤/亩(第一名),我国只有273公斤/亩。希腊、智利、新西兰等国玉米平均单产分别达到645、640和595公斤/亩,我国平均单产只有300多公斤/亩。

四是新型农业投入品的研制、开发投入不足。如农药方面,绝大多数国产农药配方是跟踪、模仿国外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很少。

3、农民科技素质不高,技术培训与指导不到位。我国农民素质差,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近几年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真正务农的农民素质很低。而对农民的培训,因受经费限制而很难开展起来。如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2003年组织了对近千个农户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6.6%的农户接受过灌溉技术培训,88.5%的农户按习惯方式施肥。

标签:;  ;  ;  ;  ;  

我国粮食生产必须突破的五大瓶颈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