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_体育锻炼论文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趋势的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学校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0X(2008)05-0005-05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下称中央7号文件),该文件分三部分内容对加强青少年体育和增强青少年体质提出了20项要求[1],据统计,有近70项工作需要落实。中央7号文件是我国建国以来,也是学校体育有史以来规格最高的文件,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南,也是我国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的纲领性文件。那么,在中央7号文件指引下,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所处的背景和当前的形势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而为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背景

如果把中央7号文件的颁发视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分水岭的话,就非常有必要了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所处的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也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开拓性工作。

1.1 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德育、智育、美育等平行并列的教育的一个方面,体育课程一直以来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9月1日)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年2月20日)第七条中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活动。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各年级和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虽然相关的多种文件中都规定和能体现出学校体育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学校体育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较大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践中大家都十分清楚学校体育的状况,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随意被挤占,学校体育场地可以被侵占,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可以找到各种借口减缩,体育教师同工不同酬等,诸如此类在实践中不重视学校体育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育内容。

1.2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2006年9月18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2-3]。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初中生上升幅度最大,较2000年增加了8.7个百分点。7~22岁的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仍在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素质水平均呈继续下降趋势。以汉族19~22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部分指标20年来变化的情况来说明我国学生整体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事实(见图1~4)。从图1~4来看,我国汉族19~22岁城乡男女学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1 min仰卧起坐(女)、1000m跑(男)、800m跑(女)、肺活量基本上呈现出连续20年来下降的趋势,有些素质指标近10年下降速度加剧。

图1 19~22岁汉族男女生立定跳远20年的变化

图2 19~22岁汉族男女生引体向上和1min仰卧起坐20年的变化

图3 19~22岁汉族男生1000m和女生800m跑20年的变化

图4 19~22岁汉族男女生肺活量20年的变化

学生体能素质下降,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众说纷纭,其实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是由社会各方面因素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运动不足所造成的。中央7号文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在责任归因时,有人认为是社会发展的责任,有人认为是体育管理部门的责任,有人认为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有人认为是学校体育工作方面的责任。虽然学校体育工作不能承担也承担不起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全部责任,但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绝对与学校体育工作有关,学校体育工作难辞其咎,应予以加强。

1.3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情况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的精神,教育部2001年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体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也在改革行列,具体改革可以简单归纳为4个方面:首先是对体育课程的更名,由原来的“体育”更名为现在的小学阶段称“体育”,中学阶段称“体育与健康”;第二是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替代原“体育教学大纲”;第三是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的实质性变革;第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课时增加。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实施7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有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逐步融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推陈出新,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但因新课程也引发了相当大的理论争议,导致一些实践难题也十分费解。如对新课标科学性、合理性的质疑,体育教学中对突出运动技能的放松,课标中某些目标如何实现的问题,教师不能适应课标的困惑,教师不会选择教材的现实等。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基础上,2007年教育部开始对新课标进行修订,此次修订吸收了近年来课程改革取得的新成果,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吸纳了许多来自实践的良好建议,特别是增加了课程内容,给广大体育教师更多的明示[4-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本将在2008年公布并实施,这样体育(与健康)课程将会引发新一轮的讨论和改革。

2 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寄予的期望

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最新和较为全面的以国家形式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央7号文件中。文件内容指明了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和未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的方向以及近期工作的基本目标。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意义是: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地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使广大青少年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的方向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6-8]。学校体育近期的基本目标是: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3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趋势的探讨

在了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背景情况和明确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针对具体情况,分层次、分阶段全面深入贯彻和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重心是全力扭转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趋势,努力开创学校体育新局面。其基本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10个方面。

3.1 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与健康)课程依然是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渠道,抓好开课率,提高课堂质量,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做好了学校体育工作。因此,围绕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学段每周2课时,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足上好体育课是今后首要的工作。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入,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也会在前7年试验的基础上,向科学性、合理性迈进。课标修订在吸纳了广泛的意见后,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变化较大,这样便于广大体育教师更好地把握课标的精神,利于课标的操作化。修订后的体育(与健康)课标实施后,将会再次掀起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浪潮。此外,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技能、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良好品质将成为热点问题。

3.2 积极落实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时间

中央7号文件要求,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h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min~30min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如何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h,从管理机制、场地设施、人员保障、活动内容等方面积极进行研究和探索,并真正把落实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h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今后工作的方向之一。

3.3 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形成长效机制

自2006年底提出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大家对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理解可能不一。其实阳光体育运动与学校体育并不矛盾,是强化学校体育工作的新提法,是以全国大中小学生为实施对象,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它是以短期内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为基础,通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认真落实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体质健康的氛围,加强学校体育组织领导体系,强化全面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和落实学校体育新举措的一项工作。阳光体育运动刚刚兴起,要使此项工作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机制。那么,怎么样开展有特色的校本、区本甚至更大范围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如何与《阳光体育之歌》和“阳光体育奖章”制度的实施更好地结合起来?怎么样才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是近期学校体育工作急需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3.4 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制度

在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的基础上,经过修订,2007年更名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后正式实施,它作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是国家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个体在体质健康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9]。《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将对促进和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此次标准修订还增加了锻炼效果好、实效性强、简便易行的锻炼项目和少数运动技能项目,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但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学生数据上报中存在“硬件及软件”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和反馈的问题,数据个性化的问题,标准的合理性问题,标准实施与学校体育其他工作结合的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5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敬业爱岗的体育师资队伍。目前总体而言,体育师资较为短缺,特别是农村体育师资配备更弱。普遍严重的问题是体育教师结构性的缺编,就是在学校总体教师数量满编的情况下,体育教师则较为短缺。也就是说,一些学校其他教师配备已超过了规定,从而挤占了体育教师应配备的名额。再加上体育教师待遇较低,不受重视,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因此,当前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把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与健康)课时大幅度增加的实际,重新核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编制数额,保证体育教师的合理配备。另外,要加大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用3年时间,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对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实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如何配备体育师资,如何进行培训,如何做到配齐配强体育师资,也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3.6 加大学校体育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建设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没有相应的经费投入,不加大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建设力度,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可能会“大大缩水”。根据中央7号文件的精神,为确保中小学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教育部正在研制《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基本标准》,以加强对学校体育经费、场地、器材的投入。该标准从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器材、教学卫生、生活设施、卫生防疫、卫生保健室配备等方面明确了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国家对开展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最基本要求,是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办学的基本标准,是教育检查、督导和评估的重要内容。如何全面贯彻落实该标准,以及在实施后因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学校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而引发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可能也会成为学校体育讨论的话题。

3.7 建立学校体育安全保障机制,防范风险

因学校体育中的安全问题,有时会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而一旦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则给学校和体育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出现了“因噎废食”的现象,部分学校和一些体育教师减少授课内容,降低学习难度,此种缘由也是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为了减少这种情况和降低意外事故给学校及体育教师带来的影响,充分利用保险工具处理学校发生的安全责任事故,防范和妥善化解各类校园安全事故责任风险,解除学校、家长的后顾之忧,保障广大在校学生的权益,避免或减少经济纠纷,减轻学校办学负担,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及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了由政府购买的校方责任保险制度,以完善校园伤害事故的管理机制。准备在一部分学校试行,然后改进,再全面推广。但是,校园伤害事故日益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学校体育安全保障工作仍要警钟常鸣,要加强研究并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

3.8 实施体育考试制度,加强学校体育督导制度

学校体育要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并不等于为体育就不需要考试。相反,鉴于现在学校体育的形势和面临的状况,仍然要推行学校体育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考试评价制度,要把该课程成绩和平时体育锻炼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作为升学、评优、评先的基本条件之一。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制度自1997年在全国较为普遍地实施以来,对促进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教育部决定在锦州市、唐山市、青岛市、郑州市、常州市、武汉市、仙桃市、长沙市8个城市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活动。2008年准备启动在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研究工作。另外,中央7号文件的落实还需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工作,但如何督导,评价指标和标准如何确定,这些工作都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研究和实践的内容。

3.9 营造全社会关心的学校体育氛围,形成共建的合力

加强青少年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各方面的齐抓共管。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1月7日在给社会各界的来信的批示中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全社会要关心和支持。”也说明了这一点。加强学校体育也要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的氛围,形成共建学校体育的合力。因此,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健康观,加大对群众性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宣传报道,形成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宣传声势。要充分发挥体育局、共青团和妇联的功能,加强学校、社区和家庭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观念。但宣传如何有实效,社会各方资源如何调动,共建学校体育合力机制如何建立等系列问题是今后的研究内容之一。

3.10 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提升学校体育理论水平

目前,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总体来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辨、轻实验,科学化水平不是很高。现今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开展各项工作均应讲究科学性,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校体育理论科研工作者,整体提升学校体育理论水平,使学校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更符合科学规律。目前对学校体育进行基础性数据的研究、学生集体项目开发的研究、体质干预方面的研究、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应提上议事日程。

4 结束语

中央7号文件的颁发给我国学校体育工作与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机遇是有国家最高规格的中央7号文件支持,为开创学校体育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挑战是更好地落实中央7号文件绝非易事,甚至是向传统教育观念、管理体制的一种挑战。但无论如何,只要分层次、分阶段、分任务将以上所探讨的10个方面的工作做好,扎扎实实地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笔者坚信我国学校体育事业将会有新的面貌,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8-02-10;修回日期:2008-04-02

标签:;  ;  ;  ;  ;  ;  ;  ;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_体育锻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