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市场壁垒是一场硬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硬仗论文,壁垒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习近平在武汉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以来,清除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各类市场壁垒,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正在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共识。清除市场壁垒,就是要彻底消除在商品市场、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中存在的各种体制性障碍,让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清除市场壁垒,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商品是各种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统一市场的边界越宽,商品流通的范围就越广,先进的生产就可以越快地取代落后的生产,国民的福利就会提升得越多。改革开放特别是1992年实施市场化改革以来,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有了长足发展,但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地方保护现象依然存在。
比如,有的地方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有的对本地产品实行优惠政策,有的对本地的假冒伪劣商品、商标侵权等行为视而不见,有失作为。有调查显示,近70%的企业认为,企业遇到的地方保护主要是对本地产品进行保护。这种市场壁垒,保护了当地产品,也就保护了地方税收和就业,是一些地方只顾局部利益的表现。这种行为,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打破地区封锁,关键是要改变地方干部的政绩观,坚持依法行政,减少政府干预。
清除市场壁垒,必须破除行业“玻璃门”。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且在各种要素流动中居支配地位。资本能否自由流动取决于是否存在准入门槛。一般来说,必要的技术、安全、环保准入条件是合理的,但过多过滥的行业准入,尤其是不公平的准入标准,就是一种市场壁垒。
现在民营企业意见最大的就是一些行业的准入问题。企业反映,有些规定相互矛盾,如要求有资质才能进入某个领域,而要获得资质又需在该领域先有业绩,这是一种明显的壁垒。而反映更多的则是所谓行业准入的“玻璃门”现象,如民营企业虽然可参与一些开放的领域如铁路、油气管网等的投资,但由于这些行业的特殊性,即使进入也难以真正参与经营,最终忍痛割爱。在服务行业如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同样存在着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准入门槛和壁垒。这无疑都妨碍了公平竞争,也阻碍了这些领域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大行业改革力度。
清除市场壁垒,必须消除就业身份歧视。劳动力是市场经济中鲜活的主体。时下,尽管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的障碍逐步消除,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仍然存在,尤其是与户籍制度有关的就业歧视饱受诟病。
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房等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相联系,也影响流动人口就业稳定。虽然现在流动劳动力外出打工没有严格的行政限制,但与户籍相连的各种城市福利与就业保护政策依然存在,造成了城市临时性就业人口扩张,就业成本增加,扭曲了劳动力市场信息。消除就业身份歧视,关键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剥离户籍上的福利,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清除市场壁垒,必须整治土地利用乱象。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健全的土地市场能够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目前,中国实行号称“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中出现了一些较为混乱的情况。比如,土地出让收入成为一些城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征地卖地的冲动不断,大量优质耕地假以城市建设之名占用;土地供应实行“双轨制”,多数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采用划拨的办法,致使工业用地粗放使用,利用强度普遍较低;城镇普遍形成“摊大饼”式蔓延扩张,失控现象严重;一些城市大搞新区建设,城市用地规模成倍扩大。这些乱象在很大程度都是土地市场制度不健全的恶果,是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水平低下的反映。
事实上,在全部城乡用地中,纳入市场交易范围的仅占极小部分,大量工业用地、政府和社会事业用地,并不在市场交易之内。这种状况不仅助长大量占用土地,而且极易滋生腐败。整治土地利用乱象,必须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农村集体土地征用制度,大幅缩减甚至取消土地划拨供应,一律实行土地交易出让制度,所需政策优惠由财政划拨资金。
任何市场壁垒,都是对局部利益、对部分人群既得利益的保护,是对全局利益、全体大众利益的损害。习近平把清除市场壁垒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表明了中央攻克体制机制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坚定决心,必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标签:市场壁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