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 探讨CT、B超与MRI多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接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126例,78例采用CT检查,96例采用MRI检查,42例患者采用B超检查,判断和评定3种影像手段的准确性、敏感性进行评定。结果 CT、MRI和B超诊断肝硬化准确性分别为70.2%、72.5%和66.2%;特异性分别为53.2%、53.7%和49.1%;再生结节诊断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3种方式均可用于肝硬化诊断,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进行选择;为获取更可靠的诊断效果,需予密切观察。
【关键词】肝硬化;腹部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即肝细胞大面积变性或坏死,增生很多肝纤维组织,后再生结节或者假小叶,从而破坏人体的肝小叶结构、血管解剖[1]。临床上,肝硬化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致死率极高,多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临床多采用组织活检对肝硬化程度进行评价,但易引起创伤。因此,研究和探讨无创性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做出科学诊断。本研究对120例肝硬化患者采用CT、B超以及MRI影像学检查与诊断,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抽选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接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126例。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63例;年龄40-82岁,中位(63.2±2.5)岁。全部患者均伴有肝功能异常表现;病灶对肝功能、肝脏形态等无明显影响。入组患者中,78例采用CT检查,96例采用MRI检查,42例患者采用B超检查,52例患者同行三种影像检测。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扫描仪:核磁共振仪(西门子;型号MAGNETOM SONATA 1.5T)。检查前6h,应提醒患者避免进食,于检查前半小时内服用泛影葡胺(浓度为1%-2%;剂量300mL);扫描前,再次服用300mL,以便使胃、中上腹小肠保持充盈。先进行CT平扫,层距约8-10mm,扫描范围自肝脏膈顶推移至肝下缘;针对小病灶,可选用2-5mm厚的薄层进行扫描;再适当增强扫描,用以鉴定患者是否已并有肝癌。
1.2.2 MRI
仪器:主要采用超导磁共振成像仪(1.5 T),从T1、T2轴位和冠位T1展开加权扫描,T1加权SE序列所设定的自旋回波为500/25 ms(TR/TE),T2加权FSE序列则设定为3000-5 000/100-120ms(TR/TE),层为10/1mm厚度,矩阵256X256,NAQ,扫描2-4次;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增强Gd-DTPA。
1.2.3 B超
采用B型超声检测仪(由ATL公司提供,型号:HDI-5000),探头:3.5MHz,经腹部行常规扫描。
1.2.3 病理诊断
全部患者,均通过手术将瘤灶外标本切除,行常规的Masson、HE以及Azan染色,由2位经验丰富的医生,分期诊断标本。
1.3 判断方法
根据肝硬化影像学表现及相关标准进行判断,将其分成确诊的、潜在的、无法确定以及非肝硬化四类。对切除标本采取病理分析,以日本NeInuyama分期标准为参考;从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方面,对不同影像方式及其功效进行评定[2]。
1.4 统计学处理
从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三个方面,统计三种检查方式对肝硬化及肝细胞性肝癌所具有的诊断价值,并评估再生结节大小和结构变化,P<0.05,表明差异性显著。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126例肝硬化患者中,经MRI检出104例结节患者,且能精准测出直径,占比约为82.54%;经B超检出73例,占比约57.94%;经CT检出92例结节患者,占比73.0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
2.2评价
从肝硬化显示上看,MRI、CT以及B超均有着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MRI、CT较B超更高,但三种检查手段相比,阳性、阴性预测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
3 讨论
3.1 影像检查方案比较
透过影像学检查,能够全面呈现肝的结构、形态与继发变化,可用于临床诊断肝硬化。B超、CT和MR检查:可对肝脾大小、静脉曲张以及形态等状况进行评价。
3.1.1 超声
超声呈现肝硬化改变上无特殊优势。但,该种检测方式辐射小、费用低,操作便捷,因而被临床医师作为肝硬化的首选检测法。
3.1.2 常规CT
CT,是较为常见的影像学手段,大多根据形态学改变对肝硬化加以诊断。若患者肝脏轮廓不平、体积改变或者门静脉变化,则预示肝硬化的可能。佟云等[3]研究发现,CT灌注成像可量化评估肝硬化病人肝脏微血管的变化情况,但易受伪影影像、计算方法等因素限制。
3.2.3 MRI
MRI较CT和超声,更能全面地对再生结节及其周边网状纤维予以呈现。增强MRI扫描还可呈现再生结节恶变,便于及早诊断。不过,MRI价格较贵,对常规检测肝硬化不具有优越性。
3.2 腹部影像学的应用评估
本研究中,通过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5月接受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126例展开研究,78例采用CT检查,96例采用MRI检查,42例患者采用B超检查;结果发现:126例肝硬化患者中,经MRI检出104例结节患者,且能精准测出直径,占比约为82.54%;经B超检出73例,占比约57.94%;经CT检出92例结节患者,占比73.01%,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上述表明,MRI、B超和CT就提示肝硬化的诊断,均有着较高的准确性。不过,MRI评价肝硬化结节、肝细胞性肝癌诊断上,较B超、CT均更优,且可根据T2WI上结节、增强像判断再生结节的属性和肝细胞性肝癌。由此可知,B超适用于肝硬化辅助诊断与筛查;但针对肝硬化疑似或者合并肝细胞性肝癌病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MRI进行影像学检查,避免频繁B超检查,从而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
[1]马鸿娟.12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与研究[J].吉林医学.2013(12)
[2]刘少婷,李晓瑚.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检验结果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4)
[3]佟云.肝硬化腹部影像学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04(20)
论文作者:李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8
标签:肝硬化论文; 患者论文; 影像论文; 检出论文; 肝细胞论文; 肝癌论文; 特异性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