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 淮北 235000
教育法规定每个适龄儿童都有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特殊儿童接受教育也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智障孩子都选择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它的状况如何呢?
我在去年对淮北地区10多所小学的随班就读的智障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走访了个别家庭。对这些学生的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不容乐观:目前各个学校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随班就读实际上就是“随班就坐”。
淮北地区随班就读状况就是我国智障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遍现象,这一现象是和我国的教育机制分不开的,国家在选拔人才时还是按“分数”排序,因此在学校和任课老师的眼里这些智障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从而挫伤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恶性循环,越来越差。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他们在学习能力、社会交往等方面需要帮助。社会为他们提供的教育、就业、生活等保障机制很不健全,这也是影响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重要原因。
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我地区智障孩子只能在普通学校里随班就读,却得不到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一个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只是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给普通学校带来了许多麻烦,毫不夸张地说,智障孩子“随班就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普通学校教育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走访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李小军,男,三年级的随班就读的学生,轻度智障,以前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读书,由于学校离家太远,家长接送不方便,于三年级的下半学期就转入离自家很近的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该生适应性行为低下,智力障碍导致数学逻辑思维差,抽象概括能力不强,数学只会50以内的加减法;但机械记忆很好,日常的运动、交流、自理能力和正常儿童接近。据家长反映,该生在普通学校很老实,很听话,学习成绩差,不合群;在家里吼家长,任性,经常请假不想上学。上学必须妈妈接送、陪读,不爱说话,与人对视没眼神。
我们对这孩子进行了分析:该生主要是心理问题。成绩差得不到尊重,自卑、孤僻,以致失去了儿童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天性。低年级学生之间分化不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成绩与同龄伙伴的差距越来越大,内心也越敏感。同学的疏远、老师的照顾不周,使他逐渐自我封闭,得不到正常的交流、友谊和快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表面貌似很乖,内心却很孤独,而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往往回到家发泄或逃避现实,请假不去上学。教育平等是一个文明社会必须有的情怀。站在这个角度看:“随班就读”确实是实现尊重个体受教育权的一个重要措施。但透过形式,个案的实情让我们感觉到随读生这个个体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
第一,让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同在一个屋檐下接受教育容易,一个命令就可以做到,只是,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要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却不是一个普通教师可以做的,必须由专业的老师担当。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农村学校,这样的老师极其稀缺。
第二,特殊学生给普通学校带来的麻烦很多,一些多重障碍的学生的行为带有攻击性,对其他儿童存在一定的伤害风险,普通学校的教师缺乏基本的心理干预、矫正技能,班级中有这样的学生势必诚惶诚恐,能够做的只有盯紧看好,至于教育的其他方面是无法顾及的。
第三,普通学校里有这样的学生分班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很少有老师心甘情愿地让这样的孩子在自己的班级,这些老师觉得自己没有很好的办法去教育他们,还担心其他同学伤害他们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最后学校也只能硬性分下去,但还会经常有其他家长来学校反映特殊学生对自己孩子的干扰,要求学校解决,闹得学校不得安宁,这样的教育能提高质量吗?令人担忧。
手捧着调查报告,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痛定思痛,我想尽管特殊孩子随班就读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尽管作为教师的我们对当前教育体制无能为力,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对这些孩子的评估不以一维智能指标展开,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发展,采取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他们,让他们也能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每个孩子都拥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被尊重的权利。有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多一个鼓励的眼神,多一个关心的动作,对孩子的那一天,也许整个小学时期,甚至一生都可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更别说,对那些生命力看起来脆弱,意志力却极强的特殊儿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是那么玄妙,你永远不要期望一个你蔑视的人会反过来尊重你,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心理平衡。
仔细回顾,我慢慢发现很多平时忽略却又是极其重要的地方:特殊孩子需要的不只是保护,还有关爱与成长。他们在极其渴望健全的身体的背后,是公平,公平地对待,公平地接受教育与关爱。我们不能因为孩子不健全的身体,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孩子啥也学不了,他只要安稳地待在班级里,不和别的同学发生冲突,不给老师造成麻烦就谢天谢地了。当然,达到了上面的要求我们确实要谢天谢地,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不能忘了,我们是老师,而他们正在等待着我们的引领与教育。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与人交往与沟通,嘴里没有否定,眼里没有蔑视,肢体没有威胁,表情没有冷漠。这样,你就成功了一半。”作为特教学校的老师,面对特殊的孩子,我经常反问自己:你做到了吗?
论文作者:牛德理 耿迎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6
标签:学校论文; 智障论文; 孩子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儿童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