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佳[1]2015年在《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时期,是小说发展极为繁荣的时期。不管是从小说的传播方式上看,还是从小说的创作、销售、出版等方式看,小说的发展较之明清之际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本课题尝试从晚清小说的创作、出版、印刷、销售、阅读等不同的角度去考察晚清报刊小说广告对晚清小说的传播与发展所做的贡献。论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简要概述了该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以及该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第一章概述了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历史发展背景,分析了小说广告兴盛的原因,并按照小说广告的分类,对晚清报刊小说广告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说明。论文第二章主要考察了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从晚清报刊小说征文广告中,可以看出晚清小说创作理论的转变,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寻找到当时小说作家群的发展轨迹,并发现晚清小说的分类理论、小说的概念以及小说翻译理论的变化发展。不仅如此,从小说广告中,也可以看出稿酬制度的建立不仅使晚清时期的小说的创作变得更加规范化,也使晚清小说更加商品化。论文第叁章重点探讨了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营销之间的关系。在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中,小说营销广告占了很大的比重,该章节从叁个层面探讨了小说营销广告中晚清小说的营销渠道、营销手段与营销特点。论文第四章讨论了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读者群之间的关系。从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中,可以看出晚清小说的读者群的变化以及出版商的小说读者定位的变化,同时,也可以看出晚清小说读者的影响力的提高,不仅对小说的创作产生影响,而且还参与创作。总之,该课题以小说广告为中心,围绕晚清小说的创作、出版、印刷、销售和阅读,运用了文艺学、传播学的知识来探讨晚清小说的传播与发展,有一定跨学科的意义。
刘永文[2]2004年在《晚清报刊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晚清是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剧烈动荡、深刻变化的时代。晚清文学,无论是文学格局、文学观念,还是文学创作的形式内容及文学的传播方式,都出现了迥异于往古的变化。在这其中,“小说”的兴盛应是晚清文学的一大特色,以至于1906年就有人惊叹:“十年前之世界为八股世界,近则忽变为小说世界。”(寅半生)。从以往视小说为“小道”到推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从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到小说创作的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晚清小说形成了中国小说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也因此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阿英《晚清小说史》以降,许多研究者都参预了晚清小说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晚清小说不同于以往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多数作品都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包括许多长篇小说也多是先在报刊上连载,然后再出版单行本的。当时,不仅文学杂志、特别是专业小说杂志刊载小说,日报和其他类型的报纸也发表小说。因此,研究晚清小说,必须注意晚清小说与报刊之间的关系及其作为“报刊小说”的特点,而首要的任务就应该是全面考察这些“报刊小说”的情况。在这方面,日本学者樽本照雄以严谨求实态度所编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被学界认为是目前有关晚清小说最详尽的目录,但正如他所言,外国学者做小说目录整理所面对的难题主要是资料的缺乏,因此他的目录所用的大都是第二手资料,而且对大量“日报”刊载的小说也未加以着录,因而实际上是不完全的。五年前开始做有关晚清报刊小说的硕士学位论文时,我的导师就指示我要首先从搜罗第一手资料做起。于是从读硕士到读博士,在漫长的研究生学习期间内,除了学习基础课和专业课,我的大部分时间就都消磨在上海的几个图书馆里了。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查阅了上海各图书馆所藏1872年至1911年的全部期刊,共查出106种期刊登载小说计1065种(短篇小说也以一种计),完成了《晚清期刊小说目录》;另外,我还查阅了上海各图书馆所藏1912年以前的日报,检索了全部有关缩微胶卷,查出有47种日报开辟了小说专栏,共发表小说1456种,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晚清日报小说目录》。总计这两个目录对樽本照雄《目录》着录的晚清小说补充了1000余种。在做晚清报刊小说的调查时,我不仅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小说,也关心报刊上小说理论文章以及小说广告、销售、反响等有关问题,收集了大量资料,从而对晚清“报刊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各方面都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本论文就是在以上考察和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全文除“导论”和“余论”外,共分八章。“导论”回顾了百年来海内外对晚清小说研究的历史,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选题、资料考察情况,并对本文的内容和一些特点加以说明。第一章多方面地讨论了晚清报刊小说兴盛的原因。第二章介绍晚清“期刊”刊载小说的情况。第叁章是有关晚清“日报”刊载小说的考察,其中重点介绍了《时报》、《神州日报》、《申报》发表小说的情况。第四章介绍“画报”刊载小说的情况。第五章研究研究报刊小说的传播,对晚清小说如何通过报刊这一新的媒体得到广泛传播的情况加以介绍。第六章介绍晚清报刊小说的分类和有关内容。第七章从小说艺术的角度分析晚清报刊小说。第八章再从其他一些方面分析晚清小说因通过报刊传播所形成的一些特点。最后的“余论”则对如何深入研究晚清小说提出了一些看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晚清小说的创作和传播进行了比较全面和集中的考察和研究,除了资料建设意义外,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希望本文能有益于晚清小说研究的深入发展。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将《晚清期刊小说目录》、《晚清日报小说目录》、《晚清报刊所登广告》、《晚清登载小说的报刊》、《晚清以小说命名的出版社(表)))作为附录载于文后,实际上这也应该是本文的组成部分。
刘晓宁[3]2016年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近代报刊从19世纪初开始兴起,不久后,报刊上出现了文学性的内容。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报刊出现小说。而后,随着梁启超倡议“小说界革命”,小说在报刊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岭南地区,报刊及报刊小说在近代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过程。但对比其他地区,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同时对比本地区的古代小说,又体现出不可忽视的时代特征。论文以近代中国及近代岭南作为总体背景,重视报刊这一特殊的载体,关注报人作家的身份与活动,辅以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以求对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作出客观、全面的阐述与评价。论文除绪论及余论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梳理了近代岭南报刊的发展过程,并从各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兴盛的原因,总结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总体创作情况。第二章从小说作家入手,分析他们多重的职业身份,并概括他们的小说观念,探讨报人小说作家的多重身份对小说创作的影响。第叁章关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撷取了革命小说、侠客小说和农工商小说叁种较为突出的题材内容作为分析对象。第四章以艺术特色为中心,从小说的修辞手法、文体变革、描写手法和语体特征四个方面去考察其艺术特色。第五章以地域特色为中心,同时以风俗民情为切入点,并将近代岭南社会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结合进行分析。
阚文文[4]2008年在《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为题,从文学史的视野和小说传播的角度,以全国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广的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和《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八大报刊为中心,研究中国晚清时代外国翻译小说在报刊上呈现的面貌。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描述翻译小说在报刊中的酝酿与发展。1840—1871年之间,是我国翻译小说的第一批译介;1872年《申报》及申报馆所属刊物《瀛寰琐记》上刊载的四种翻译小说,是报刊登载翻译小说的大胆尝试。1891—1902年《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励学译编》等报刊先后刊载了侦探小说、政治小说、写情小说等翻译小说类型,将翻译小说推向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第二章分析1902—1911年间报刊翻译小说繁荣期的概况。详细描述四大小说杂志和四大报纸的创办和翻译小说、《新新小说》等其他刊物的小说翻译情况。1907年后翻译小说在报刊上的刊载情况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小说界对小说翻译活动的关注却并没有减少,引发了小说理论家的激烈讨论。第叁章深入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译者群体,详论晚清报刊小说翻译者的小说观念、翻译理论和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划分报刊翻译小说译者类型,描述他们的外语背景、翻译活动以及各自的翻译特点和对小说翻译的贡献;讨论译者群体和组织的翻译活动,如译书交通公会对翻译活动的组织与规范等等。第四章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包括报刊翻译小说的来源,栏目归属和类型标示,报刊上主要出现的题材类型;报刊翻译小说形式的特征,如以短篇为主的翻译小说文体、以文言为主的翻译语言、逐渐增多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和在报刊上呈现的刊载形态。第五章着重讨论报刊翻译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报刊对翻译小说慎重选择,翻译小说出版商和翻译者更极为重视翻译小说的营销策略。结论部分总结归纳报刊翻译小说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的影响,对于国民小说观念的冲击,以及对本土小说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祝云赛[5]2011年在《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古今演变之际,言情小说一度呈独领风骚之势,并初步完成了古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成为现代通俗小说的重要品种。在这一过程中,根植于传统的类型意识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古代言情小说传统包括了“叁言二拍”的部分篇目、才子佳人小说、《红楼梦》、《花月痕》等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清末民初作者、读者和批评家对类型的自觉促使他们体认、承继与改造言情小说传统,使之成为一种现代小说类型的文学资源。另一方面,当时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以报刊为中心,这不仅改变了作品发表方式,也构造了新的“作者-作品-读者”关系。报刊媒体与小说创作二者的互动,形成了传统转化的情境与动力。本文以1901-1917年间的报刊言情小说为考察对象,在掌握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报刊史、文学史研究,分析报刊与小说结合的成因与过程,探讨编者、作者与读者对报刊言情小说兴起的历史过程所发生的影响,并以言情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线索,审视其在主题、价值观、叙事与文体等方面产生的特色与新变,阐释言情小说向现代小说类型的转化,及其历史意义所在。
申畅[6]2014年在《媒介环境视阈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文化产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伴随西方殖民入侵和文化扩张而来的先进印刷出版技术和以近代报刊为表征的大众出版传媒,不仅为晚清文学和中国传统文人打开了广阔的话语空间,更为他们带来了诸种新的可能性。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文人的生存方式、作家的思维方式、读者的接受方式和文化的消费方式等,都因近代报刊出版传媒的出现,才有了脱离传统轨道向现代性转换的历史契机。近代报刊出版传媒的出现,不仅构建了全新的文学生产流通机制,使得文学从贵族阶级的特权中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新媒介传播环境,不但为传统士人提供了全新的职业选择空间,还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摆脱封建政权束缚,向独立职业个体和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实现途径,并促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变革性意义的事物——以提供稿酬为生活资本的“作家”这一职业的的诞生。本文从整个时代历史和文学的语境出发,力图在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文化图景中,通过对晚清报人小说家群体及作家这一行业的职业化过程做一梳理性的动态考察和立体呈现,透视晚清报人小说家在近代报刊传媒营造的新媒介环境下的身份转变及其对文学和文化格局的影响,拂过历史的面纱,立体地再现中国“作家”这一职业的产生和传统文人从儒家的“士”到大众文化生产者的职业化之路,及其在新的生存处境下的精神现实和文化意义,揭示媒介、文化和人类传播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主要是对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意义的介绍,以及行文中一些相关用词之界定。第一章,从媒介变迁与文学发展、文学传播主体身份、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叁方面入手,系统的呈现古代媒介环境下,文学的生产创作、存在形式、内容观念、文学创作的非职业化传播生态。第二章,以1840-1894年间,有过报业经历并翻译或创作过小说的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清末社会变迁的历史情境之中,探究作为中国现代职业作家萌生成长的最初链环的那些在晚清最早栖身报业并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士,在新的生存处境面对自我身份转变时展现了怎样的精神现实和文化意义,找到他们在作家职业化之初期中的位置和历史作用。第叁章,从新媒介环境的形成、文化传播主体的更新、报人对小说地位提升的舆论造势和创作示范几方面入手,来展现一个有别于古代的新文学传播生态在晚清的形成,及其它从技术手段、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实践主体等各方面,为文学的现代性转化、文学生产流通的市场化和文学创作的职业化准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和蕴育土壤。第四章,根据笔者的数据统计可知,从1902年底到1903年开始,近代传媒提供的大众传播手段以对小说流通方式的全面介入为表征,代替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士人群体交流唱和的小众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学的运作机制和文学传播生态。而中国文学创作能够成为提供劳动报酬的职业之一种,始于小说创作的职业化,小说创作的繁荣兴盛和职业小说家队伍的正式出现,又始于政治精英对小说地位的提高和对新小说的鼓吹。所以本章先论述政治报人小说家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活动对文学创作职业化之路的正式开启和示范之功。然后再根据时代文化环境下小说作者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身份地位、价值追求等各种因素合力作用下所造成的创作倾向,将晚清职业小说家整体分为合译型、自译型、自创型和复合型四类,在每个类型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报人小说家进行个案考察,以其来辐射其背后所指涉的类似小说家群体的作为方式、从业特点与职业认同。结语部分,通过对以近代报刊为表征的大众媒介在晚清这个特殊时代的登场,及其营造的有别于古代文学的全新媒介环境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人的重要意义的总述,作者认为:以提供稿酬为生活资本的作家这一职业的的诞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变革性意义的事物,是中国文学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韩伟表[7]2006年在《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从学科发展范式的角度,对自1840年至2005年学术界关于近代(1840-1911)小说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希冀为新世纪的近代小说研究提供借鉴,也为今后建立“近代小说研究史”这一小说研究史的分支学科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本文分四章予以阐述。 第一章“承绪与萌新”,评述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近代小说研究。从学科建设考察,该阶段是近代小说研究学科发展的酝酿萌芽时期。该阶段的各种研究文章共800篇(部)左右。其中传统形态的序跋、评点是最主要的评论形式。从评论的内容而言,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序跋和评点在观念、旨趣、视角等方面基本上与此前一脉相承。但从19世纪70年代,尤其是19世纪末开始,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新思潮的迭兴、文艺报刊的涌现、新小说的产生,评论的形态和内涵逐渐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与新小说、新思潮等互为表里,评论者在序跋、评点中大量表现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术语。另一方面,作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主要的评论形式的专题论文开始出现,虽然数量还很有限,篇幅也还不长。这一阶段,从总体特征考察,在近代小说研究史的发展历程中,还算不上真正自觉的近代小说研究。但其在学术和学术史上的价值与意义并不能因此而轻忽或低估。要言之,主要有:首先,这一阶段大部分的序跋、评点等评论文章与具体作品的创作时间相距不远,有些甚至基本上与创作同步,因此保留了许多有关创作经过、作者身世、作品意旨、版本演变、本事源流等方面的原始资料,有些本身就是极其宝贵的史料。而这些正是研究赖以进行与深入的根本基础。其次,这一阶段的序跋、评点中对新观念、新思想、新术语等的尝试与运用,孕育了学术研究新范式的萌芽,成为20世纪20年代小说研究现代转型的先导。还有,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近代小说研究奠基期的许多研究者,有不少是在这些序跋、评点的“浸润”中成长起来的,这对他们今后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就或多或少都产生了影响,等等。 第二章“初创与杰构”,评述20世纪20至40年代末的近代小说研究。该阶段是近代小说研究学科建设的奠基时期。该阶段的各种研究文章共700篇(部)左右。其总的特点是,在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背景中,鲁迅、胡适、阿英等,在
方晓红[8]2000年在《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发展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类号UDC学位论文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发展关系研究方晓红 指导教师陈美林教授申请学位级别进生-专业名称生里宜
时丽琼[9]2017年在《晚清政治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存在于1902年到1920年间的晚清政治小说,拉开了小说界革命的序幕,是中国近代小说的一个重要派别,繁荣于1902年至1910年,共有20多部政治小说先后问世,之后逐步走向衰弱,直到在小说界里销声匿迹。政治小说主要为政治而生,服务于政治,用来宣传某种政治思想或社会思想,是当时政治小说的主要特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政治小说的政治性确实起到了启发明智,社会改良的作用,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尽管,在艺术上、思想上与审美价值上,艺术水平不高,算不上突出的作品,但是政治小说作为晚清的一种特定文体,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以辩证的眼光全面深入的看待分析。本文拟通过对晚清政治小说的细读,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小说从产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政治小说是在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产生的,伴随着列强侵略中国,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想及观念也直接或者间接的传入中国,其中之一便是政治小说的传入。政治小说最早产生于英国,随后传入日本,然后再传入中国,政治小说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本文从清政府的无能、文化的传入和印刷业的发展方面阐述了晚清政治小说产生的原因;然后立足于文本,节选20篇政治小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举要,在作品举要的基础上,总结出政治小说具备的特点;最后从宏观方面阐释了政治小说的影响,不管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都产生重要影响,并对政治小说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
谢仁敏[10]2010年在《晚清小说低潮研究》文中指出这是一篇尝试“文学低潮期”研究的探索性论文,分析样本是宣统朝小说界,核心任务是勾勒“低潮期”小说界的运行状况及其演变轨迹,考察彼时的小说界为何陷入“低潮”,又如何为酝酿“高潮”作预前准备。论文主要分四大板块:导论——中国本土小说研究编(1—7章)——海外华文小说研究专编(末章)——附录。此外,若干章添设“附论”,为该章话题的延伸。导论,主要阐释基本研究思路,厘清基本概念,概述宣统朝小说界运行轨迹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例如,某些文学常规在宣统朝如何“走样变形”、评判晚清小说适用的价值标准、海外华文小说的独特参照价值等。“附论”包括前人研究评述、未来研究走向以及选题缘由,最后提出关于“文学低潮期”研究的命题。第1章,通过数理分析和文献考察得出结论:从宣统朝开始,晚清小说迅猛发展的势头被遏制,陷入一个约为时五年的“低潮期”。其原因是政局动荡、小说内部机制失衡,两者导致“小说界经济危机”,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本章重点是对中国小说史上爆发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进行考察,论证该命题成立的可能性。“附论”则进一步延伸,提出影响小说演变的“第叁种力”命题,并以此考察《域外小说集》传播失利的原因,提出最新的看法。第2章,提出将叁大小说载体区别对待、相互比照的命题并阐释其意义,讨论低潮期中单行本、期刊、日报叁大载体小说的博弈、调适以及各自发展模式的最终确立。第3章,通过数理分析发现肇始于宣统朝前夜的一个特殊现象——翻译小说与自撰小说比例出现逆转,从小说发展驱动力角度切入,考察两者易位的深层原因,并勾勒其渐变过程。第4章,勾画晚清小说理论界的“叁派一群”格局,重点讨论其在低潮朝如何演进和调适。大致情况是“社会派”勉力支撑场面,但疲态渐显;“美学派”几乎集体失语;“现代派”理论前卫新颖,但收效甚微;“消闲群”寻求“正当性”之呼声日高,但理论建设乏善可陈。第5章,考察低潮期中的作家众生相。“小说界经济危机”(低潮期)对作家生活、心理造成之冲击甚大,部分作家选择离开,部分选择留守。论文重点考察留守群体的文学选择及其生存状态,最后以陆士谔为样本进行个案考察。“附论”是关于陆士谔的一组考辨文字。第6、7章,作品研究专题。论文将宣统朝小说作品大致归纳为四大类型:旧小说、“新消闲小说”、“时闻小说”和“先锋实验”小说。论述各个类型作品的特征,重点考察其在低潮期中如何加速演变、调适及其未来走向,并将之置于传统旧小说与“五四”时期小说(包括新、旧小说)的历史坐标中,对其文学史地位作出大致描述。第8章,海外华文小说专编。论文将晚清华文小说大致划为四大板块:中国本土、东洋、南洋、北美。本章以中国本土为参照中心,通过联系和比照,重点勾描后叁者小说界的发展历程、文史地位及其作品特征,并考察当时境况下各板块小说“本土性”的生成有无可能。附录,含统计表和“宣统朝小说编年”(合作),将披露一批最新的统计数据和新发掘的近代华文小说文献。
参考文献:
[1]. 晚清报刊小说广告与小说的发展[D]. 万文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5
[2]. 晚清报刊小说研究[D]. 刘永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3].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D]. 刘晓宁. 暨南大学. 2016
[4].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阚文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清末民初报刊言情小说研究[D]. 祝云赛. 复旦大学. 2011
[6]. 媒介环境视阈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D]. 申畅. 吉林大学. 2014
[7]. 中国近代小说研究史论[D]. 韩伟表.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8]. 晚清小说与晚清报刊发展关系研究[D]. 方晓红. 南京师范大学. 2000
[9]. 晚清政治小说研究[D]. 时丽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10]. 晚清小说低潮研究[D]. 谢仁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标签:中国文学论文; 小说论文; 文学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晚清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申报论文; 作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