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职系带来了什么?_高密市教育局论文

校长职系带来了什么?_高密市教育局论文

校长职级制带来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级论文,带来了论文,校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在山东高密市中小学校长中出现了令人可喜的“三多三少”现象:主动兼课的多了,迎来送往的少了;潜心投入课改的多了,托关系跑升迁搞调动的少了;读书写文章搞课改专题讲座的多了,干群关系紧张的现象少了。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高密市教育局柴修森局长道出了其中的奥秘:“正是因为6年来我们逐步推行和深化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才出现了这样良性发展的态势。”

早在1999年,高密市就开始了对校长职级制的探索和尝试。校长职级的评定依据主要包括3部分:(1)校长本身的素质、能力、业绩、科研成果,占30%;(2)校长在任职学校所开创的业绩,如教师培养、学校建设等,占60%;(3)评审委员会的评定意见,占10%。评审委员会由教育专家、知名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校长职级实行动态管理,一般每年评审认定一次。评审结果在网上公布后,校长有权质疑并可以提出复评。经过6年的艰苦探索,该市的中小学校长职级由最初的4级10等完善为现在的5级11等。校长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一级校长的分数由原先的平均80分左右提高到现在的90分左右。

2004年10月,校长职级管理试点工作在潍坊市全面铺开后,高密市借势深化了对校长职级制的改革:从2005年开始,取消所有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市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用于职级校长的岗位补贴;副校长一般由校长提名;实行校长任期制和交流制,公认的优秀校长退休时可继续聘任;鼓励校长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工作,3年内享受原职级待遇。此举激发了校长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了校长由“职务”向“职业”的实质性转变。

解决了校长只能上不能下的难题,促进了校长的合理流动

长期以来,对校长的管理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人权”在组织人事部门,“事权”在教育行政部门,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着人。这种管理体制使校长的位子基本上成了“铁交椅”。

实行校长职级制后,教育主管部门实现了管人和管事的真正统一,教育局对校长的管理顺理成章了。校长有了危机感,开始按照“业绩—职级—待遇”的思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原来的校长“下调难”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以工作业绩为主要依据的职级制管理调动了校长参与薄弱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因为薄弱学校起点低,更容易出成绩。

沙建华原来是高密一中的一名副科级干部,因为工作能力突出,2004年被教育局选聘为高密市立新中学校长。沙校长说:“要是在以前,我根本不会到这所学校,因为这所学校没有任何行政级别,作为一名副科级干部被调到这所没有级别的学校,就相当于‘遭贬’,就会被人瞧不起。而现在呢,学校与校长的行政级别统统取消了,我们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就没有了‘遭贬’的感觉。实行校长职级制之后,只要我把工作干好了,职级自然就会提高,我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淡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成长

由于职级管理的干部不分行政级别,只论工作业绩,这就淡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增强了他们的职业岗位意识,加快了校长专业化的进程。

对此,现任高密四中校长吴金晶感触颇深。在新学年开始不久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他说:“我调到四中任校长才40天,但在这40天里,我听了26节课,参与评议了6节课,参加了4次新课改研讨会,破解了8个新课改难题。实行职级制管理后,我不用再为做什么级别的‘官’而费脑筋了。没有了级别,少了许多迎来送往、拜‘官’门子之类的应酬,我可以凝心聚力办教育,通过与教师、学生的谈话,及时发现课改推进中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

为了走进师生的心灵,吴校长在这40天里,经常和师生一块到食堂打饭、一起参加集体活动。他说:“我现在的定位就是当一个好校长,争取做学者型、专家型校长,而不是官员型校长。我要让学校在新课改中增值,要让学生、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我要当一个能指导教师在新课改中不断成长的校长,不断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做一个专业化的校长,吴校长自我加压,要求自己必须做到:在人格上树立一根标杆,在人品上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准确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发明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将人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每月亲自为教师搞一次课改专题讲座……

高密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杨宗荣说:“校长本来就不应该是官,校长就是搞学校教育的。实行校长职级制后,校长的‘权力’相对大了,但责任和压力也大了,担子更重了。通过实行校长职级管理,实现了校长职业岗位的回归,促使校长主动探索新课改的实施策略,促进校长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向教育家方向发展。”

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促进了学校的个性发展

谈起评定校长职级的目的,柴修森局长说:“评定校长职级,就是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校长评价标准和‘质优酬高,有为就有位’的分配与使用原则,引导校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方面形成自己较强的特色,凸显学校的个性。”

以职级评定为内容的全新的评价体系使校长真正做到有职、有权、有责,促使校长在自主办学上下工夫。

为了办出特色,高密市姜庄镇中心校校长刘传伟颇费了一番脑筋。他认为,校长职级制给了校长办学自主权,校长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权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他思来想去,最终想到了本地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

高密市姜庄镇是全国少有的“民间艺术之乡”,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享誉华夏的“高密三绝”中的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就起源于此,至今已有500 年的历史。2003年9月,扑灰年画被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 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列为中国民间艺术抢救项目,扑灰年画将由国家向联合国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该校确立了以民间艺术课程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了4个专用民间艺术活动中心,开辟了16 处校外社区实践基地及百米文化长廊师生作品展示区,并聘请扑灰年画艺术传人、泥塑艺术传人等为校外兼职教师,采取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辅导员轮流执教的办法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

目前,以民间艺术课程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已经成为该校的一大亮点。学生的艺术作品有些被宋庆龄基金会收藏,有些被作为礼品送给国际友人。有些学生还应邀出国表演。

谈起这些成果,刘校长说:“正是因为校长职级制赋予了我办学自主权,我才能借天时、地利,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办出学校特色。否则,我在这些方面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很有可能出力不讨好,甚至遭到指责和非议。”

这不失为彰显办学个性的一个典型。

而被誉为“中国教育经典”的康成中学校长冯培林则说:“管理有5000多名学生的大学校难度很大。但是在职级制下校长有自主权,可以合理地分权,也可以根据实际增加中层管理部门,如我们就根据本校实际,增设了‘课程资源开发部’和‘艺术教育处’。”冯校长说的“艺术教育处”在省内外颇有名气,因成绩斐然而备受外界关注。学校有雄厚的艺术教学师资,配置了几百万元的艺术教学设施,组建了大型民乐团……2005年3月,在全国艺术类院校专业考试中, 该校高三学生耿丽、付鹏二人以过硬的技艺力挫群雄,分别以第一、第二名的成绩取得了中央音乐学院专业考试合格证书,包揽了中央音乐学院2005年全国招考板胡专业的全部计划指标。

“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重视艺术发展,努力进行个性化建设历来是康成中学的办学方向。但也许只有在校长职级制的体制下,校长才能真正放开手脚。”冯培林深有感触地说。

关于校长职级管理的体验和感悟,高密的校长们还有很多。例如:不少校长指出,推行校长职级制管理后,校长的工资和奖金以及荣誉称号由教育局统一评定,彻底解决了校长与教职工一起竞争荣誉和工资待遇等“两难”问题,使校长从校内利益纠纷中解脱出来,使干群关系更加融洽……

对于实行职级制管理所带来的变化,高密市教育局副局长姚灵光进一步总结道:“在取消校长行政级别之前,为了升迁而用尽心思的校长确实存在。行政级别犹如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深深地吸引着校长们的目光。而实施校长职级制后,‘官’对于校长们已无多大的吸引力,对校长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工作业绩和对新课改的领导上。因此,‘职级制’便成了校长们深入实施新课改的强大牵引力和支撑点。”

标签:;  ;  

校长职系带来了什么?_高密市教育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