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病毒e抗原的影响论文_侯波

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市中心医院 636000

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临床疗效

引言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极端性威胁。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属于此病的高发区,在众多慢性感染性疾病中,乙型肝炎病毒性感染率超过50%以上。

临床治疗HBV感染时,应当以阻断HBV的复制为基本原则,从而控制病情,达到治愈的目的。中医理论中,HBV属于“积聚”、“肝瘟”、“膨胀”等范畴,与肾气亏虚、外感湿热邪毒有关,治疗时应以补肾健脾为主。本次研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联合组中男52例,女36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50.88±5.96)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01±2.00)年。对照组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34~66岁,平均年龄(51.69±6.05)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85±1.72)年。所有患者均对研究情况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病例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给予恩替卡韦片(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141)0.5mg/次,1次/d。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中医组方如下:淫羊藿30g、叶下珠30g、黄芪15g、白术15g、杜仲15g、牛膝15g、枸杞子15g、茯苓15g、枳壳15g、郁金15g、猪苓15g、菟丝子15g、丹参20g、三七粉5g。1剂/d,加水煎煮200ml,2次/d,早晚口服。两组均持续治疗12周,且给予对症支持治疗,例如保肝治疗、利尿治疗等。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IL-2、IFN-γ水平,以及HBeAg转阴情况、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结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HBeAg、HBV-DNA转阴情况对比

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

2.2两组IL-2、IFN-γ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IL-2、IFN-γ水平对比(`x±s,pg/ml)

2.3两组满意度对比

联合组非常满意41例,满意43例,不满意4例,满意度为95.45%;对照组非常满意33例,满意42例,不满意13例,满意度为85.23%。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

3讨论

慢性乙肝属于临床一种较为常见的全身性疾病,病原体乙肝病毒,携带该种病毒人群如果未有效控制病毒活性,易导致其逐渐变为慢性乙肝患者,患病后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肝部不适伴有疼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

通常情况下,在乙型肝炎病症的临床检查诊断中,医护人员多对患者乙肝免疫标志物五项指标进行检查,根据指标数据变化情况进行病症诊断,经临床实践发现这一检测方法缺乏科学有效性。根据临床实践发现,部分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检查过程中发现患者HBeAg指标检查结果为阴性,医护人员都认为这部分患者乙肝病毒含量较少,其自身传染程度也较轻,在临床治疗中仅需要进行基础常规治疗,不需要进行深度抗病毒治疗,这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一定影响。通常情况下,乙型肝炎患者随着患病病程延长、病情发展容易出现病毒变异情况,这种情况下再对患者进行乙肝免疫标志物五项指标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很难准确确定患者的是否含有HBeAg指标、对该指标数据及程度也很难确定,这就会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经临床实践发现,乙型肝炎病症临床治疗中通常以抑制病原体活性、杀死病原体为关键,针对于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以安排患者进行乙肝病毒DNA含量进行检测,根据其含量多少能够确定患者实际患病情况。

根据临床实践发现,在对乙型肝炎病症进行临床诊断及传染性强弱确定过程中,主要是通过HBeAg指标数据变化情况予以反映,根据该指标数据制定相应临床治疗方案,以此实现抗病毒治疗,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HBeAg指标数据变化情况及检测结果的阳性及阴性等均能够直接或间接反映出患者乙肝病毒含量。经临床实践,从其结果中能够确定HBeAg指标检查结果无论是阳性还是阴性,其均具有一定传染性。其中检查结果HBeAg指标为阳性,患者乙肝病毒含量较多、传染性较强,临床治疗更复杂;但是检查结果HBeAg指标检查为阴性的话,从检测结果中确定这种情况下患者乙肝病毒含量仍然较多,其传染性相对较弱,但是也会进行病毒传染。

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发展和医学技术的进步,乙型肝炎疫苗的普及使得乙型肝炎感染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急性肝炎治疗的临床现状也比较可观。但是慢性乙肝的临床危害极大,其在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中所占比例很高,患者因为病毒潜伏等原因,往往存在治疗延迟。慢性乙型感染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是目前此病的临床应对策略仍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展可致肝硬化、肝癌等恶性后果,而且作为社会流行性防范病毒,患者往往存在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中西医联合用药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案,复方中药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药理作用。

本次研究对HBV感染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石斌豪 贾建伟 王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5(03)

[2] 黄国栋.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纤维化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2)

[3] 黄新造 柯文炳 纪丹等.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患者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7(07)

[4] 柴芳 吴承容 张小毅等.恩替卡韦联合中药注射液对中晚期肝癌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3)

论文作者:侯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病毒e抗原的影响论文_侯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