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开展猜想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四上《商不变性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以人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性质论文,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现状 从网上搜索“数学猜想”能找到200篇已发表的相关文章,其中2011年31篇,2012年46篇,2013年26篇,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见数学猜想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运用.有些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方面得心应手、效果显著.但是,流于形式、盲目急切、貌合神离的所谓“数学猜想”也为数不少. 1.猜想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作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但是很多教师在选择提供给学生的数学信息时,往往不注重信息的合理性、目的性、知识性,导致学生漫无边际地猜,既不能进行新旧知识的连接,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2.猜想一猜而过,缺乏过程性 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它的本质属性是思维活动.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明确要求让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可见数学猜想是存在于大部分学生的活动中的,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不能一猜而过. 3.猜想貌合神离,缺乏主体性 数学猜想是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的一种猜想,它的主体是学生,主角也是学生,这个思维活动的过程不能由他人代劳. 数学猜想没有目的性,没有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或者思维过程被教师越俎代庖,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还会使小学生本来就处于萌芽状态的、脆弱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加速丧失,实在是得不偿失.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教师对数学猜想的理性认识不够,对如何开展数学猜想的方法和策略缺失.那么什么是数学猜想呢?小学数学教学中又要如何开展数学猜想教学呢?笔者对此展开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思考. 二、概念内涵 1.概念界定 数学猜想是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对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后,对未知的量和关系作出的一种猜想和判断.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一种推理,也是一种数学想象. 侯月平在《数学猜想教学的实践研究》中提出“提出问题→数学猜想→总结”的教学模式.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产生数学猜想,可以分为:①观察.通过观察对数学问题获取信息.观察其图形、结构、数量关系,从而去寻找其规律或性质.②提出数学猜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提出自己的猜想.③验证猜想.学生和教师一起对刚才所提出的各种猜想逐一进行验证,最后形成最终猜想,然后进行证明.第三部分,总结. 2.意义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要逐步加强学生对数学猜想方面的训练,它对小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价值. (1)数学猜想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方式.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它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生通过数学猜想学习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进而产生问题,而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2)数学猜想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量事实证明,教学中不论是概念的产生,还是公式、定理的发现,规律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进行数学猜想,从而使学生寻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探索,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愿望,使其思维更加积极主动、灵活,拓展学生的思维. (3)数学猜想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开放和谐的情境中,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数学猜想,将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不同的数学感悟,最终达到在数学理论知识上各有所获.鼓励数学学习中的猜测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 (4)数学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猜想的思维要点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猜想.在数学教育中,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猜测数学问题的解法,猜测数学问题的结果,猜测数学问题可能形成的新概念或新命题,实际上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好奇心.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合理、积极的猜想,实际上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 三、教学策略 开展数学猜想是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的.数学猜想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产生,可以从观察材料的共性与特性中产生,可以从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可以从思维品质的活动过程中产生.面对多种途径,笔者提出这样几个教学策略:提供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求“连”;创设开放和谐的问题情境,求“活”;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求“实”.下面以《商不变性质》教学为例具体阐述. 1.提供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求“连” 数学猜想是“依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可以理解为是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如何调动这些,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能够连接新旧知识点的数学学习素材.由此可见,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背景,是学生进行数学猜想的基础. 《商不变性质》的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如下图.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能够进行“观察”的素材.素材要能够连接新旧知识,既简单明了又要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摘得到”的感觉.笔者是这样安排的: 片段一:已知60÷20=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有什么变化? 60÷20=3是学生已知的,“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给予了学生一个具体操作的方向,不至于让学生的探究漫无目的,而且这样操作后形成的素材是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商有什么变化”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用来启发学生产生联想,而且因为是根据学生自己前面的操作结果而得来的联想,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推断,有利于学生产生合理的数学猜想. 因此,素材的选择要简洁明了,具有操作性,能连接新旧知识点,能引发思维进行思考.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马上进入活动状态,操作活动有目的性,又有自己的个性,为学生产生数学猜想提供了思维的支点,是开展数学猜想活动的先决条件. 2.创设开放和谐的问题情境,求“活”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课堂环境是人自由运行的基本保证.心理学表明,当人的心里感到安全时,他可以自由地进行发散性思维,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火花,不会担心别人的笑话与讥讽. 设置一个宽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具备一种对新知“急需突破”的迫切心理,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即猜想. 片段一:已知60÷20=3,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商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后反馈板书成: 商有什么变化,学生看板书已经一目了然,同时新的疑问产生了:为什么商都不变呢? 师:回忆得到的新算式中被除数与除数是经过了怎样的变化,大胆猜一猜,你发现了什么? 生1:6÷2=3,被除数60除以10,除数20除以10,商还是3. 生2:我从3÷1=3到6÷2=3,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3:我从24÷8=3到6÷2=3,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也不变. 生4:我发现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师:凭你的经验,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猜想了? 生静静的,一会儿后有生自言自语:加上一个数可以吗? 生5:我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数,商不知道会不会变. 师:你觉得会不会变? 一个能够激发学生猜想、鼓励学生创新意识的课堂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氛围浓厚的、互相协作探究的、能对问题畅所欲言的课堂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求知的欲望被不断激发,灵感的火花能被及时发现和保护,思维才更具有发散性,创造也才会接踵而至.因此,一个开放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思维求“活”的前提,是数学猜想的种子萌芽的必备环境. 3.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求“实” 数学猜想的思维品质是观察、归纳、类比和联想,在《商不变性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观察、归纳、类比的训练与培养,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发展思维品质. 观察要引导学生观察共性与特性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观察,学生便会像案例一中那样,只看到一个数字,不能看到其中的关系,也就很难产生合理的猜想了.观察力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片段一中,观察一组学生自创的算式,从共性来看,这些算式的商都是3;从个性来看,每个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不一样;从他们的关系来看,似乎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猜想,对于学生而言难在表达.小学生往往只能表达一些表象的认知,需要教师适当点拨让他们完善归纳的结果.这个过程需要适度把握,点拨过多便会代替学生的思维,点拨过少又会让学生的思维“跳不起来”.类比是指由此及彼,或触类旁通.联想是对与其他事物的结论、发展规律或某类问题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联想. 师:现在大家有了四种猜想,很多同学对这几个猜想的想法也不一样,我们怎么办呢? 生(齐声):验证. 师:怎么验证? 生:再举一些例子看看. 师:四人小组合作验证,要求下结论的时候要提供证据. (学生合作验证后反馈) 生1:我们的结论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我们的证据是这些算式.(本子上写着许多商是3的算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减去相同的数,商不一定会变.因为如果这个数是零的话,商就不变.但是如果这个数是2,那么6÷2=3就变成了8÷4=2,商变掉了. 生2:我们觉得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的时候,这个数不能为零.而加或减的时候刚好相反,只有是零的时候才符合. 生3:你说的我不赞成,加或减的时候不是只有零才符合的.我们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相等的时候,加或减去同一个数后,商也是不变的.但是大部分情况下商都是要变的. 生4:既然加或减的情况只有几种特殊情况下才符合,那么这个就不能称为是规律了.我们觉得只有乘或除以这样的才能算是规律. 师:既然如此,那么大家都同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这个猜想不成立了吧? 生(齐声):同意. 师:承认“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商不变”? 生1:同意.但是要加一个条件,零除外.(师补充板书) 生2:我不同意.我们刚才虽然做了很多题目,但是都是根据60÷20=3变化而来.万一这个规律只对这一组题目有用呢,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看看其他的题目,才能再确定. 师:你说得很对.数学是一门科学,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次验证,看看其他的题目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片段中,学生又一次进行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的思维活动,然后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说,数学课上要注重“实实在在”的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猜想才能腾飞. 四、启示思考 (1)数学猜想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后进生要如何激发?数学猜想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归纳、类比、联想,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有些孩子由于内向、基础薄弱,往往只是陪同学进行整个活动,他仅仅在一边旁观,既不跟着学习,也不跟着思维.那么,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要采用怎样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资源统整可以拓展猜想的学习内容,如何进行分类?应新课标的要求,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进行猜想教学.教师有必要对小学阶段的教材进行整理,尽可能挖掘能够进行猜想教学的内容,进行资源统整. 人教版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中究竟有多少这样的内容,每一学段的内容之间是否有更好的连接点,这些内容又可以分成几大类型,不同类型的内容是否需要进行课堂结构的微调?这些内容都有待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猜想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人的教育”第四版“商业的不变性质”为例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猜想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人的教育”第四版“商业的不变性质”为例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