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卷“有效式”分析的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有效式”试卷分析的几个环节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努力地去思考、探索和实践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创造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试卷分析课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创编试卷
创编试卷是创新型教师需开展的一种基本活动,在创编过程中通过各种素材的搜索重组,既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容量,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品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进程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安排适量的试卷练习。一般情况下,一轮复习试卷内容要呈现基本考点,以基础练习为主,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适当添加一些高考真题。二轮专题复习要突出重点,围绕重点知识选择一些新颖适时、切合高考方向的试题。最简单的创编可以围绕热点从素材的搜索和重组开始,然后再结合一些地理原理和考点在原题的基础上作适当的修改,以适应高考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研究学生、钻研高考方向、捕捉高考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不间断的创编活动还可以激发教师强烈而持续的创作意图,促使教师由传授型逐渐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2.学会沟通
沟通不仅体现在上课过程,试卷改做也是一种沟通的渠道,通过改做,教师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或新奇、或典型的问题,还可以在改做中体验上课成效带来的快乐,我们看到一份质量很高的答卷时,会会心一笑,增加无限的动力。如果我们在改做中作一些简单的文字点评,这种“无声式”的沟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改做一定要及时认真,信息反馈要准确、及时、到位,能通过试卷中的一道题,一眼看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把检测到的问题作及时记录,我把这个记录命名为学生“病历卡”,每一位同学在这份“病历卡”中都能找到他在某个阶段犯的主要毛病,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过程,并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找到实质性的问题,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通过长期的这种良性沟通,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关爱,于是在做下一份试卷时会更加投入,甚至会没等老师批改就急匆匆地跑到办公室,要求老师作出点评。老师也应主动约学生到办公室进行“面批”(即当面批改分析,或表扬,或批评,并提出相应要求)。“面批”的对象应该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并努力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3.“透明式”分析
如果一位老师能把每一份试卷都分析到位,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分析过程中做到无障碍接受,甚至比较轻松,我把这种分析叫作“透明式”分析,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极好体现,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目标。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反其道而行之,能把一周积压下来的试卷,在一节课中快速地把它分析完,并且感觉很有成就,认为这种“动车组”速度为他节约了好几个课时,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殊不知学生无声地接受,只是表示他根本就不愿意跟着这样的节奏,他已经放弃了认真听课的责任和要求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疑惑的权利。因此,作为老师要根据卷面改做情况和上课学生反应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试卷分析的内容也不能局限在答案的校对,要分析不同学生呈现的典型问题,破题的关键步骤,答题的技巧,回顾重要考点,对学生答题能力的点评,以及试卷本身体现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等,做到老师与学生、学生和试卷的无障碍且愉悦式交流,使知识点的学习透彻而到位。
二、关于“有效式”试卷分析的几种方法
1.适合一轮复习的几种方法
一轮复习会有一个漫长的过渡期,包括知识点宽度和深度的过渡,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的过渡,因此要以教师引导分析为主,分析问题,总结方法,逐步做到从考点到习题,从习题到考点的过渡与统一,带领学生有序地积累知识,学会选择好题、判断易犯错误集中地、删选卷面信息、领会命题意图、把握答题技巧等。
(1)直接分析法。教师通过改做对比,找出试卷中错误率最高的几个典型题直接进行剖析答疑,从怎样审题,怎样找到突破口,怎样建立地理思维开始谈,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入题境,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并找到解题的办法。一般适宜在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直接分析法能围绕重点错误作详细剖析,直奔主题,问题呈现直接而透彻。
(2)活动法。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直接拿试卷作点评,学生看到自己早就做过的试卷,可能会失去弄清问题的兴趣,甚至会比较厌倦,因为每天都会有不同科目的试卷分析课,如果以小活动的形式开展试卷分析,会让学生感觉很新鲜也会静下心来再一次投入思考和学习活动中,学生听得很有神,效率自然也较高。
例题1:下图为“北京时间16点,太阳直射A点时的昼半球图”,A点的纬度是2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点位于B点的_____方向,C点地理坐标是______;
(2)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_____;
(3)如F点地方时为6时。画图:在上图中画出30°W经线。
活动思考题:
(1)本题中你看到了哪些你认为有用的信息?
(2)你能在图中找到北极点吗?
(3)A点的经度能得到吗?A和C是否在同一条经线上?
(4)同一天中诸暨的白昼可能和浙江的那个城市相当?因此等昼长线意味着什么?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办法来求得白昼长短?
(5)你还见过哪些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能否把它画出来?
(6)本题有哪些亮点呈现?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两点内容。
①隐藏极点,使学生很难判断C点的坐标,30°W经线也很难找对。
②变纬线为等昼长线,需要学生自觉转换。
通过这个思考活动,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了信息的删选,建立了清晰的地理思维,变原题中跳跃式的思维为完整的思维链,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做题的信心,同时强化了相关的一些知识点,比如:极点太阳高度的计算、极点与经线的关系、晨昏线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昼夜长短与纬度的关系、昼长的计算。
(3)问题展示法。有计划地让几个学生把他们的答案写到黑板上,也可以把他们的答案做成PPT,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根据题目要求,来组织答案,再对照学生的答案一起找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答题技巧。尤其是综合题,答案本身比较复杂,学生的答案更复杂,在这些杂乱的内容中更能找到很多典型的易犯错误。把问题在大众面前展现出来,能有力地强化错误,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升经验技巧。
(4)考点回归法。熟悉教材,熟悉考纲,把握考点深度,是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一件事,有时可以有准备地发一张练习下去,不需要学生做题目,只要直接写出围绕该题的一系列考点,最好还能根据相应的地理思维把它们串联起来,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学习,从机械记忆到灵活总结,同时还能切实提高知识的综合迁移能力。
2.适合二轮专题复习的几种方法
二轮专题复习要更多体现学生的实践应变和总结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健康的应试心理,积累应试技巧,提高综合应试能力,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等。
(1)讨论法。积极讨论是释放既有信息,交换不同意见,巩固学习经验的良好途径。因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围绕分配到的一道题进行讨论,一般一节课拿出两三个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审题的关键点、相关的重要地理思维和原理、试题的亮点、涉及的重要考点、易犯的错误、解题的技巧等。通过讨论就像经过机器的筛选,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答题方向,组织更加科学准确简洁完整的答案。
例题2: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分组讨论内容:
第一组:三角洲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影响沉积作用是否明显又有哪些因素?
答:直接原因是泥沙的沉积。主要影响因素:流水带来的泥沙的多少、流经地区的地貌状况、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
第二组:什么情况下,泥沙较容易沉积?
答: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缓,上游有水库大坝,使水量减小,水流速度缓、流经地区气候条件差或者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
第三组:什么情况下,泥沙不容易沉积?
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植被覆盖率好、降水少,水量小、河口地带因海水侵蚀或地壳下陷。
第四组:谁能总结三角洲成因分析的一般模式?
首先主要考虑流水沉积作用,然后考虑地貌状况、海水侵蚀、地壳运动。流水沉积为主导作用,一般要作具体分析,比如影响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气候、工程建设),影响沙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植被覆盖率、流速),而地貌状况、海水侵蚀作用和地壳运动可以理解为影响沉积作用是否明显的因素。
第五组:我们在高考成因分析题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使答案变得更加完整?(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讨论结果:
①建立一条简短的因果思维链,理顺答题方向。
②高考设问中反传统现象比较多,平时要多尝试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问题,培养自己自如的逆向思维。
③一般要想到自然或人为两方面的影响,体现思维的完整性。
④简答题中的成因分析,还可根据分值分配情况,通过递进解释强化某一成因,灵活丰富,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得分点。
⑤打个只有关键词的草稿,以免考试紧张而遗漏一些本来想到的内容。
⑥最后要结合题目信息和实际情况作完整表述。
(2)对比分析法。综合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因此在高三学习的后半阶段,可以经常性地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参考答案,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答案,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自己的答案有否做到科学准确、规范针对、完整有序等。
(3)倒叙法。当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后,可以试着让学生总结该阶段学习中还有哪些考点不够熟练,还存在哪一些障碍,让学生自己列出相关考点,再从已做过的试卷中找到相应的题目,这样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
(4)体验法。弄一份标准的样卷,让学生自行批改,加分登记,体验每一分分数的宝贵,找出失分的原因,并指定几个学生到讲台前作简要分析,这样学生会充分地去准备,在感受压力的同时,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
三、明确“有效式”试卷分析课的能力培养
试卷分析课是高三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活动,如何上好这类课,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高考分数的高低目前只能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试卷分析课的质量,让学生在少而精的试卷练习中感知重要考点、捕捉高考信息、体验高考方向、建立地理思维、提升学习能力等。分数是表面现象,一份试卷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不断探索尝试运用各种“有效式”的试卷分析法,让每位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概括表达能力、想象转换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反思总结能力、迁移发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在每一次试卷分析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高考复习中的最后一份试卷作有效而稳固的准备。
总之,试卷分析课也应根据教材和学生需要,作巧妙恰当的变化,一方面使知识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轻松的交流实践中,把知识不断地内化,从而提升为一种实在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试卷分析中要放慢速度,多引导,重分析,还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杜绝“重练轻析”、在教学中无序地发试卷和敷衍了事地分析试卷,而应让“有效式”试卷分析成为高考地理教学中一种常规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