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动词对比研究

汉朝动词对比研究

李忠实[1]2002年在《汉朝动词对比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根据教学实际,针对朝鲜族学生学习汉语感到困难的汉语动词使用问题,进行汉语动词和朝语动词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异同表现,为有效地对朝鲜族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共分五大部分。 一、同形动词的意义比较。对1,072个同形动词进行分类比较,分析了同形同义、同形异义、汉语动词义项多而朝语动词义项少、汉语动词义项少而朝语动词义项多等几种情况。 二、句法功能比较。通过考察汉语动词和朝语动词的各种语法功能,说明各自在功能上的特点,发现汉语和朝语分别作为重语序和重词尾变化的孤立语和粘着语的特点。 叁、重迭形式比较。汉语动词重迭形式简单,语法意义较单一,但重迭后语法特征发生变化。朝语重迭形式比较复杂,重迭后有的改变词性。 四、体的比较。汉语动词的体的表达主要是靠动态助词完成的,同时间关系不大;朝语的体的表达形式多样,且同时间有一定关系。 五、助动词“能、会”的问题。重点剖析了汉语助动词“能、会”与朝语动词可能性的对应,前者意义上分别较大,而后者表达得则很概括,受到的条件限制较少。

蔡春玉[2]2007年在《基于对比的朝鲜族学生双宾结构习得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宾结构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本文通过朝汉、汉朝双向对比,力求揭示朝汉双宾结构的异同及其原因,以期考察朝鲜族学生汉语双宾结构习得的难点所在和习得顺序。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为朝鲜语、汉语双宾结构研究综述。对朝汉双宾结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朝鲜语和汉语语言类型不同,因此,宾语的名称、分类标准、双宾结构的范围以及研究思路等方面均有差别。在对上述差别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宾语的分类标准,界定了朝汉双宾结构的范围。这一部分是进行对比研究的前提。在文章的第叁章,我们探讨了朝汉、汉朝双宾结构对应关系。在详细描写朝汉双宾结构语义、句法方面的异同的基础上,考察了对应关系及其条件。从朝汉对应角度来看,朝鲜语双宾结构在汉语中除了双宾结构以外,还跟十余个句式对应;从汉朝对应角度来看,汉语双宾结构在朝鲜语中除了双宾结构以外还跟叁重宾语句、使动句、单宾语句、复句等对应。本文进行了朝汉、汉朝双向对比考察,因此,对朝汉双宾结构异同的认识比较系统全面,同时为确定习得潜在难点,习得偏误分析打下了基础。第四章为习得偏误调查与分析。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朝鲜族小学生双宾结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我们发现母语干扰(61.9%)和目标语干扰(58.5%)是导致偏误的主要原因,而干扰项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由母语干扰造成的偏误类型有句式误代、误加词语、遗漏等;由目标语干扰造成的偏误类型有推理错误、规则应用不完全、成分的羡余、规则的简化等。通过习得偏误,最后整理出习得难易等级和习得顺序。第五章为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张贞爱, 朴松林[3]1995年在《英汉朝复合动词词素间语义关系对比》文中认为本文从词素的意义特性(动性词素──方向性词素──意向性词素──感情词素)以及从词素的语义涉及范围对英汉朝叁种语言的复合动词进行对比分析。初探叁种无亲缘关系的语言间复合动词的构成特点;复合动词词素组合上的任意性;词素排列上的时间性;词素间语义关系的基本一致性。发现这叁种语言复合动词词素间语义关系的相似之处明显大于相异之处。

陈应[4]2010年在《“在”及其句式的多角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容摘要“在”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复杂的词。“在”最初是作为动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它没有像大多数介词的虚化那样失去动词功能,而是逐渐虚化成以介词功能为主,动、介、副功能并存的词,本文首先在现代汉语层面对“在”的叁种语法功能作了详细的描述,重点描述了其副词用法的语义特征及与“正”的比较以及介词用法的句式分布,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然后从历时层面追寻其语法化的历程,首先指出其介词语法化的六个时期:先秦是语法化的准备时期,汉朝是初步虚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是快速语法化时期,唐宋元是普遍语法化时期,明清是语法化的飞跃时期,现代汉语中缓慢语法化时期。并描述和分析了在各个历史时期虚化表现在句式、语义和语用上的特点,探讨了介词“于”对介词“在”虚化进程的影响;其次考证了副词“在”的来源和语法化历程;最后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加以解释。

崔云霞[5]2011年在《英日汉朝“鼻”的语义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英日汉朝“鼻”为研究对象,对由“鼻”构成的复合词前后项关系及由“鼻”构成短语语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语料搜集法、归纳等方法,从词汇形态学、词汇语义学等角度解释与“鼻”构成的复合词及短语语义间的内在关系。本文先选出由“鼻+名词/鼻+动词/鼻+形容词”型与名词+鼻/动词+鼻/形容词+鼻”构成的复合词,对这些复合词进行语义分类,并对共有语义关系以及区别性语义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根据“鼻”的基本义及引申义,把由“鼻”构成的短语语义归纳为“呼吸、嗅觉、发声”,“鼻分泌物”,“鼻组成部分”,“突出性”,“行为、态度”,“情感”,“时空”,“人”,“某领域的创始,开端”,“针织”,“打呼噜”,等九大类。其中共有的语义类型为“呼吸、嗅觉、发声”,“鼻分泌物”,“鼻组成部分”,“突出性”,“行为、态度”,“情感”,“时空”等七类,非共有的语义类型为“人”,“某领域的创始,开端”,“针织”,“打呼噜”等四类。通过对英日汉朝“鼻”构成的短语语义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这些不同的语义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连带关系。同一个语义,可以来自同一种分类依据;同一中分类依据,也可以引申出不同的语义。

金美艳[6]2013年在《英日汉朝“心”构成的复合词对比分析》文中提出本文旨在发现英日汉朝四种语言中的“心”在构词上的特征和规律,由“心”构成的复合词在四种语言中的语义异同以及造成这些共性和差异的原因。在综合运用词汇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采取对比研究法,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法,语义成分分析法分别对“心”的构词特征及“心”构成的复合词语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首先,通过对四种语言中的“心”进行界定以及对复合词的定义进行概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对四种语言中由“心”构成的复合词的构词特点分为“心”与不同语类结合构成的复合词以及“心”与其功能属性词结合构成的复合词两大类,进而对两种构词特征在语言间进行对比,并归纳出异同,阐述产生异同的原因。最后,先通过对比分析四种语言中的“心”在词典中的释义归纳“心”的语义成分,进而分别对四种语言中由“心”构成的复合词进行语义成分分析,并对构成复合词时词汇间的语义限制进行语际、语内对比,分析出语义的异同,对产生异同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以上构词特征,语义异同及其原因,亦即本文的主要结论,具体如下:(1)通过对比分析英日汉朝“心”构成的复合词构词特征,得出朝鲜语中不存在“心+形容词”结构的复合词:英语"heart"不能与表示容器的词结合构成复合词;日语“心”不能与表示感官的词结合构成复合词;日语“心”与朝鲜语“(?)”不能与表示形状的词结合构成复合词。(2)通过对比分析英日汉朝“心”与其功能属性词结合构成的复合词的形式及意义,归纳出了语言间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各个语言对语言间相同的词汇或不同的词汇的认识、理解和诠释的不同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并发现心脏的功能对“心”的构词特征产生影响,而“心”的构词特征更加突出了心脏的功能。(3)通过对比分析英日汉朝“心”构成的复合词语义,详细地归纳出了共有语义、非共有语义以及语言中特有的语义,对造成共有语义的原因可以通过生理、心理、伦理现象、以及语言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解释,而对造成非共有语义的原因主要可以通过语言的特征,包括语言的构词力的强弱、以及词的能产性等方面进行解释。

李娜[7]2004年在《汉朝“比较”范畴表达形式对比》文中认为比较是语言中普遍使用的范畴之一,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前人研究“比较”范畴的基础上,根据语义把“比较”分成“胜过、等同、不及、倚变”四个次范畴,并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汉语和朝鲜语“比较”范畴的表达形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对比。 第一章绪论简要地叙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介绍了前人的本体研究与对比研究成果。 第二章主要对汉朝表“胜过”的比较句进行了对比分析。先从“比”字句与“”句表达格式入手,从类型学角度考察了两种语言使用比较格助词的位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句式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第叁章主要讨论了汉朝表“等同”的比较句表达形式的异同。“等同”比较句可分为完全等同——“跟……一样/”句,接近等同——“有……那么/”句,基本等同——“不比/……”句叁种表达形式。 第四章主要对表“不及”的比较句进行了对比分析。表“不及”的比较句可分为“不如”句、“不比”句、“没有”句,朝鲜语均可用“”来表达,表“不及”的“不比”与表“等同”的“不比”有所区别。 第五章着重讨论了汉朝表“倚变”关系的动念比较句“越……越……/号”句与“越来越/”句的异同。 第六章集中讨论了汉朝比较句中比较项Y的省略问题。 最后为结语部分,包括结论和余语。结论部分对各章讨论的内容进行概括,余语部分提出了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本文以句式对比为重点,既注重语法形式,也注重语法意义;既有描写,也有解释。写作中力求做到了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池花[8]2012年在《英汉朝指示义表达方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汉朝叁种语言中都存在叁种指示义,即“近指”“远指”“中指”(即,话者远指-听者近指)。这叁种指示义在朝鲜语中主要通过指示词的“(?)”叁分法指示词系统体现,但英语和汉语中由"this/that"和“这/那”两分法的指示词系统体现。本文以指示词"this/that"、‘这/那”、“(?)”为例,通过结构和语义两个层面分别对英汉朝近指、远指和中指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英语和汉语中是如何通过两类指示词表达叁种指示义,找出叁语间结构和语义上的异同,并找出朝鲜语中的这叁种指示义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对应关系。本文主体分为“近指”、“远指”、“中指”叁大部分,分别在结构、语义层面上进行对比。结构层面上,首先把英汉朝叁语中的“近指”和“远指”指示义表达方式进行概述,并将指示词分为指示代词和指示限定词两大类,分别对其结构进行对比,找出指示代词结构和指示限定词结构在英汉朝叁种语言中的异同。语义层面上,通过对“近指”、“远指”义指示代词和指示限定词表达方式的对比,找出指示词与所指对象之问的语义关系上的异同。最后,通过分析朝鲜语中的“中指”指示词“(?)”作为指示代词和指示限定词的表达方式,找出结构及语义特征;并找出朝鲜语中的中指义表达方式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对应关系。通过本文的对比分析可知,“近指”、“远指”、“中指”叁种指示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以体现,只是各不同类型语言的体现方式不同。英语和汉语中虽然只有近指和远指指示词,但可以通过远指指示词与其他成分相结合的手段来表达中指义。朝鲜语中则存在表达近指义、远指义、中指义的专属指示词。

李美香[9]2015年在《英汉朝叁语否定式祈使句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英汉朝叁语否定式祈使句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英汉朝叁语否定式祈使句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既有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其中英语和汉语的否定式祈使句具有更多的相同之处。

刘英明[10]2017年在《汉语经历体标记“过_2”与朝鲜语对应表现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汉语经历体标记"过2"在朝鲜语中的对应表现有叁种,分别为"-(?)n t??k/il i itta/?pta"、"-apota-ass"和"-ass-?ss"。通过朝、汉语经历体标记的对比,可以揭示出两种语言经历体的共性与差异,进而探讨汉、朝语经历体标记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1]. 汉朝动词对比研究[D]. 李忠实.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2]. 基于对比的朝鲜族学生双宾结构习得偏误研究[D]. 蔡春玉. 延边大学. 2007

[3]. 英汉朝复合动词词素间语义关系对比[J]. 张贞爱, 朴松林. 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4]. “在”及其句式的多角度研究[D]. 陈应.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5]. 英日汉朝“鼻”的语义对比研究[D]. 崔云霞. 延边大学. 2011

[6]. 英日汉朝“心”构成的复合词对比分析[D]. 金美艳. 延边大学. 2013

[7]. 汉朝“比较”范畴表达形式对比[D]. 李娜. 延边大学. 2004

[8]. 英汉朝指示义表达方式对比研究[D]. 池花. 延边大学. 2012

[9]. 英汉朝叁语否定式祈使句对比研究[J]. 李美香. 语文学刊. 2015

[10]. 汉语经历体标记“过_2”与朝鲜语对应表现的对比分析[J]. 刘英明. 东疆学刊. 2017

标签:;  ;  ;  ;  

汉朝动词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