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书馆的信息控制功能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的信息控制功能_图书馆论文

论图书馆的信息控制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功能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38(2004)01-0065-05

人类文化进化是自觉进行理性控制从而实现有序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控制——调适整合“人——物”关系,以物质产品的有序化生产、流通和消费满足人类自然存在的需求,保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存安全,一般称之为“经济”或“经济基础”。二是能量控制——调适整合“人——人”关系,以社会制度产品的有序化生产、流通和消费,满足人类社会存在的需求,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力,进而将它们整合为符合人类整体存在发展目标的“合力”,一般称之为“政治”或“上层建筑”。三是信息控制——调适整合“人——知”关系,以信息产品的有序化生产、流通和消费,满足人类精神存在的需求,保证“文化基因”的遗传延续和变异优化,一般称之为“教科文”或“意识形态”。

1 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过程控制,其控制过程及其有序化目标是在文化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上逐步展开和实现的。

1.1 生产控制

社会通过生产控制,生产出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信息产品,既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现实需求,又为文化进化提供充分的“文化信息遗传基因”。其中,研究开发者通过“原创控制”,保证文化信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版者通过“包装控制”,既为信息产品提供合适的流通传播载体,又拒绝无用有害或无效重复的伪劣信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1.2 流通控制

社会(主要是传媒、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通过流通控制,优化“人——知”界面,促进文化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原则和分配消费公平原则,既满足人的所有精神需求,又满足所有人的精神需求。

1.3 消费控制

消费者通过消费控制,对信息资源甄别选择,获得既符合自我个性化需求又符合社会统一规范的消费对象。并通过消费活动,将文化信息内化为新主观知识或新精神人格,从而创造新自我,或者为创造新客观知识或新文化产品准备“原材料”。

古代的“焚书坑儒”、“文字狱”和后来的“书报检查制度”就是统治阶级按照自身利益实行信息控制的经典之作。现代社会的信息控制则是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消费需求从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为终极目的、以生产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产品为基础保障、以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流通服务为基本手段的意识形态公共管理活动。

2 图书馆的信息控制

图书馆之于信息“在其本质属性上表现为控制性而不是中介性”,而且,在各种信息传播主体中,“唯一较全面执行控制职能的只有图书馆。”[1]

2.1 信息生产控制

信息产品的价值既不能完全用是否“受欢迎,行情好”来衡量,更不能用销售额、利润率来计量,畅销书、流行歌曲未必就最具有文化价值。所以,信息生产控制不能照搬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而必须遵循适应现实需求与引导未来发展相统一的原则。信息生产控制必须以消费信息反馈为客观依据,一是消费需求信息反馈——它通过销售量和销售额可以一目了然;二是文化价值的实践检验和客观评价信息反馈——它需要对信息产品的开发利用情况及其文化教育价值和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率进行统计整理、分析研究,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和量化精确性。

这种社会职能由谁来担当呢?个体消费者大都处于分散化无组织状态,作者和出版者又远离消费者,他们无力做;学校及教育主管机构忙于“窄口径”的专业教学,也无暇做;发行商只关心“书——钱交换”和经济效益,更无心做。在众多文化信息流通中介者中,唯有图书馆有热情、有能力且有条件来担当这种社会使命。

20世纪七十年代后,“文献计量学”逐步引进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图书情报机构开始定量化地“描绘知识发展趋势”,“为科学技术发展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为信息生产控制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数据信息反馈。然而,它所体现的量化管理理念还远未普及,对信息生产的信息反馈尚处于探索性起步阶段,其内容也仅限于研究开发型用户的消费活动,远未覆盖大众化消费活动的信息反馈,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2][3]

2.2 信息流通控制

“信息流”不同于“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应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信息资源共享和分配的公平原则;二是满足现实需求与引导未来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图书馆的信息流通控制具有如下四种基本特征和功能优势,基本上保证了这两条基本原则的实现。

①积累性。它不同于发行商等“中转式”瞬时性(或即时性)的一次性流通,而是“储运式”历时性的重复性流通。既注重流通渠道的畅通和流通量的放大,又注重信息资源的积累;既能充分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又为人类文化进化保存了充分的“文化遗传基因”,满足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需求;既是文化知识的“播种机”,又是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的“保险柜”。

②选择性。它不像其他信息流通经营者那样以赚钱为目的,一味地迎合所有社会需求,而是始终坚持满足大众化现实精神需求与引导文明发展相统一。为此,它坚持实用价值与学术价值相统一,对社会信息资源进行甄别选择,为社会营建了相对纯净的信息资源库和信息生态环境,为人类文化进化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保障。

③公益性。它拒绝“唯经济效益论”的诱惑,信守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的共享原则,并通过“流向”控制,实现了文化资源分配公平原则。它始终坚持大众化和“自由存取原则”,不论贫富贵贱,面向所有人的所有信息消费需求,努力促进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

④有序化。它始终坚持信息资源组织和流通控制的有序化以及藏址和流通信息公开化,并实行“限时限量,资源共享”制度,避免信息资源在用户手中“淤积”。既保证了流通渠道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放大“流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文化价值。

当然,我国图书馆事业整体水平目前还相当落后,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有序化信息流通的需求,供不应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图书馆的信息流通控制功能也拥有充分的存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信息消费控制

信息消费活动的专业化要求非常突出,人们的消费能力受到学识水平、专业经验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要保证信息消费控制质量,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充分的消费对象选择空间;二是专业化的消费控制指导和服务。在提供指导和服务的过程中,则必须坚持指导帮助与尊重信任相统一,既要充分满足消费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控制权利。

各种传媒远离消费者,只能提供信息消费对象,无力对消费活动提供具体的指导帮助;学校对信息消费的指导具体而严格,却又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控制权利。相比之下,图书馆的信息消费控制指导服务既合乎理性,又合乎人性。正如谢拉所说:“大众传媒是专制的,而图书馆则是民主的。”图书馆既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消费指导和服务,又充分信任尊重他们的消费控制能力和自主控制权利;使他们通过“指导性自主消费控制”,既保证了消费控制质量,又训练提高了消费控制能力。

在发达国家,图书馆的信息消费控制功能发挥得相当充分,具体表现为参考咨询信息服务和用户培训教育服务。在我国,它还刚刚开始起步,除了高校图书馆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利用课”,图书馆的教育服务功能尚未获得理论认同和实践肯定,人们的思想观念尚处于“学校唯一论”、“课堂唯一论”和“图书馆信息功能唯一论”的束缚之中,图书馆的信息消费控制任重而道远,其发展空间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3 社会呼唤图书馆信息控制功能

当前,世界信息环境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其一,知识(信息)资源日益取代自然资源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资源要素”,社会的知识需求急剧扩张,为信息生产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其二,科学与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知识创新能力,为信息生产提供了充分的主体保障;其三,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普及,为信息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三种因素的整合将社会推向了“信息过剩”时代,其基本特征:一是信息总量的无限膨胀性;二是文献载体形式多媒体化;三是信息流通和检索多渠道化。

当代信息环境既充分满足了社会信息需求,也对信息消费控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人们可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远远超过了消费控制能力,信息过剩与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冲突日趋激烈,信息过剩、信息超载和信息污染日益严重,成为继自然力和资本之后控制人类的“第三极”异己力量。

3.1 信息“绝对污染”和“相对污染”

按照产生根源和属性特征,信息污染可分为“绝对污染”和“相对污染”。

①“绝对污染”。信息绝对污染俗称“信息垃圾”,是对文化信息产品自身品性(无用性或有害性)的描述。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几乎没有什么积极作用;对于学历较浅、价值判断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甚至具有诱惑误导和“毒化”心灵的消极作用。

信息绝对污染的产生根源主要有二:一是由于知识新陈代谢客观规律而自然形成的,包括实践反复证明并否定了的迷信、偏见和浅薄之见等错误的或过时的思想性理论知识,以及被社会发展所淘汰了的技术性方法知识。文化越繁荣,知识新陈代谢越快,信息绝对污染就越严重。二是由于生产者能力不足或片面追求不正当利益等主观因素,人为制造的低劣或无效重复的信息产品。

②“相对污染”。信息相对污染所标示的不是信息产品自身的品性,而是它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需要选择的信息总量的比值。个体人的信息消费能力基本是一个定数,他所面对的需要选择的信息资源(知识集合)的总量越多,就意味着信息相对过剩和相对污染越严重。换言之,相对污染的信息产品或知识集合不是真的无用,而是对一部分人有用且能用,对另一些人却因不能用而变得无用。例如,同样是霍金的《时间简史》,天体物理学者视若珍贵经典,而小学生读来却因不知所云而味同嚼蜡。

3.2 信息污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信息污染决非人为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并与文化繁荣和文化进化同步发展。

①“信息爆炸与信息过量”。世界每年发表科技论文360—720万篇,出版图书80—90万种。[5]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信息飓风”越来越强烈,“团体与个人,都在对付势如洪水的书刊报纸、录音磁带、唱片、文件、电子邮件和数不清的原始数据。”[6]令人应接不暇、不知所措。人们告别了信息短缺时代的孤陋寡闻,却又陷入信息过剩和信息超载的新苦恼。除了这种表层原因,信息相对污染还有以下两种深层次原因。[4]

②知识分化的加速度趋势。三百多年来,近代科学的“无限可分论”和“重分析,轻综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知识生产。知识分化“裂变”的加速度势头不减,横向上,内容范围分化导致了知识专业化;纵向上,能级层次化导致了知识等级化。既促进了人类认识的深刻化和精确化,也加剧了知识界面的封闭性,阻碍了相互间的融会贯通和“大道归一”。以至于专业知识蜂拥林立,多达5000门类。[7]

③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现代生产方式的专业化导致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对技术性劳动力的需求又导致了人的专业化片面发展。对大多数人而言,与本行业本专业无关的知识信息“隔行如隔山”,根本不知所云,更无需求可言。

知识分化和人的分工造成了两种必然结果。其一,文化信息价值的双重性以及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相背离——学术价值越高,消费需求者越少,因而实用价值越低;其二,信息消费需求的专业对口性——不论文化信息的学术价值多高,只要学科门类和能级层次有一项不对口,就会“想用而不能用”,无异于“高雅摆设”。“人——知”界面的这种排异性,难免导致信息流通的“乱道”和资源配置的“错位”,使“放错位置的知识资源”变成了“毫无用处的信息垃圾”。[8]

3.3 信息消费控制的“新麻烦”

面对急剧变化的信息环境和日益严重的信息过剩和信息污染,人们的信息消费控制能力也遇到了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新麻烦”。

①“空间障碍”——统计表明,“全球信息环境中,信息垃圾所占比重至少不低于50%,个别学科甚至占80%。”[9]越来越多“无用或不能用”的信息堆积如山,消费者与有用信息的空间距离似乎越来越遥远了,要想获得有用的需求对象,必须“翻山越岭”,常常“踏破铁鞋无觅处”。

②“技术障碍”——多媒体化的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却不能像书刊那样伸手可得。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术像一道屏障,把众多消费者与网络资源隔绝开来,“咫尺对面不相逢”。甚至出现了类似于工业经济危机那样的“知识经济危机”征兆:一端是“海量”信息资源闲置;另一端却是大多数人只是因为相关设备和技术能力不足,面对“信息海洋”却只能“临渊羡鱼,望洋兴叹”,默默忍受文化知识的相对贫困或绝对贫困。

信息过剩和信息污染的必然性以及对文化进化的负面影响,决定了图书馆信息控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图书馆信息控制功能无可替代

社会对信息控制的呼声日隆。如何通过信息控制来净化信息环境,提高信息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质量,已经成为图书情报机构乃至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和文化教育系统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4.1 生产环节上信息控制的局限性

有人呼吁:在信息生产源头上实行信息控制。其合理性和可行性值得商榷。首先,信息污染的原因主要不在信息产品自身的品质,而在于它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社会的消费需求是动态化的,任何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老化过时、永远适合社会需求。其次,信息生产必须遵守文化多元化原则,信息产品的理性内涵和认知价值固然重要,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同样不可或缺。如果片面强调生产控制的标准化,势必限制信息世界的多样性,扼杀文化繁荣,背离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其三,人类的知识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日益走向知识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内容和创新形式多样化,难以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尤其是极少物质时空限制性的虚拟化网络信息,更难进行有效控制。

4.2 “信息流通商业化”的弊端

众多出版商、发行商和传媒商迫于生存竞争压力和现实利益诱惑,片面追逐经济效益,一味迎合社会需求,放弃对文化消费的引导责任,只要能卖得出去从而创造利润,哪怕是俗滥低劣的文化信息产品也一概笑纳,甚至越是不健康的能满足低级趣味的东西,越是趋之若鹜;而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越高的严肃作品,则越是设置出版费、版面费的“高门槛”。这种“知识经济化或商品化”和“信息流通商业化”,对信息污染推波助澜,违背了知识经济的原理和真义,违背了人类对知识经济的理想和诉求,违背了满足现实需要与引导未来发展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4.3 学校信息控制的偏颇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自我选择的积极活动,而不是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的确定性的外在规定。”[10]然而,学校教育的“群体范式”教学体制往往以标准化的信息消费控制排斥甚至剥夺原本属于学生的消费控制权利。这种越俎代庖的消费控制,既不利于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知识需求,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消费控制自主能力。其次,由于规模、体制、教学内容和学制课时等的限制,学校既不能面向大众,对社会信息流通和消费活动进行全面控制,以满足所有公民的知识消费需求,又无法摆脱分数、文凭、升学率等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束缚;既不能保证信息资源共享和分配公平原则,又削弱了引导未来发展、全面满足精神需求的教育功能,只能满足少数“精英”的专业知识需求。其三,在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上,往往片面强调结论性知识的确定性,忽视人的个性多样化;以文化传承取代文化进化,以既有知识转移排斥创造个性培养,背离了面向未来、引导发展的目标原则。其实质是“教师以客观知识为标准,选择控制学生”,而非“学生以自身需求为标准,选择控制知识消费活动”。

4.4 人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图书馆信息控制

事实证明,合乎人性和理性的信息控制只存在于图书馆之中。首先,与出版商、发行商、传媒商相比,其公益事业属性和无偿服务原则决定了它信守信息资源共享和分配公平原则,决不见利忘义。其次,与学校相比,它不把读者仅仅当成“知识接收器”,而是充分尊重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消费控制能力和自主控制权利;文化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流通控制既保证其纯净性和有序化,又保证其天然性和自由存取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了无污染纯天然的“原生态绿色精神食品”。尤其是它对于信息消费控制活动所提供的理论指导和专业服务,以及对消费者指导帮助与尊重信任相统一的服务精神是无可替代的,其信息消费控制价值也必将越来越充分地显现出来。

标签:;  ;  ;  ;  ;  ;  ;  

论图书馆的信息控制功能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