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培养与论文教学的追求_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论文

培育理性,议论文教学的应然追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论文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教材中,编者选编了两篇议论性质的文章——《为人民服务》《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主要意图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被编排在《为人民服务》之后,其教学如何前后勾连,从而凸显议论文教学的特点,达成编者意图?我想,不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彰显议论文的特质,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

      一、细致辨析与文本相关的两组概念

      1.论说文与议论文

      本册教材配套的教学用书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定位为议论文,而在《为人民服务》中却这样表述,“(它)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那么,论说文与议论文有怎样细微的区别呢?

      论说文,是作者针对客观事件,通过正面表明立场或批驳他人论点,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立场或者主张,达到褒善批恶、劝诫引导的目的。《为人民服务》正是这样。毛泽东主席针对“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这一情况,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发表演讲,“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议论文,在《国文百八课》中有如下诠释:“议论文是作者对其所主张的某种观点进行论证,以博取读者信服的文章。”议论文的核心是“论证”,常有“归纳”“演绎”“辩证”等推理形式。《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作者为证明其观点,列举了科学发展史上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以期令人信服。相对论说文对于事件的深入剖析而言,议论文有种“观点先行”的意味,后续的论述目的都在于论证观点。这种区别,从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练习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中便可管窥一二。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当然没有必要与学生辨析“论说文”与“议论文”的细微区别。但就编者将这两篇文章放在六年级下册的意图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初步感受议论文的不同表达形式,并紧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议论形式特点设计教学。

      2.哲理散文与议论文

      相对于“论说文”“议论文”间的细微区别,哲理散文与议论文区别明显。教师应严格区分。对文体特点的定位不准,会严重影响教学实施。

      好的哲理散文往往从“小”处或“轻”处着眼,阐发出“大”或“重”的意蕴或道理。如本册教材中《桃花心木》,就写了作者发现了种树人让“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独特育苗方法,而后感悟出“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的人生道理。这类文章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样讲了道理,却因表达方式不同,决定了它们归属于不同的文体样式,也影响着教学方式:哲理散文重感悟,应体会情趣、理趣;议论文重分析,以明晰观点、论证为要。

      二、准确把握“这一类”文本的典型特征

      1.典型的文章结构

      先看《为人民服务》,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实际,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要搞好团结三个方面,论述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再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为人民服务》的文章结构是独有的“这一个”,其结构与论述内容融为一体,难以分割、提炼;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文章结构则是共有的“这一类”,其结构架设及论述内容的油水相分,便于总结和迁移。因这一类议论文切合小学生的接受水平,苏教版也在六年级编排了这类结构的议论文《学与问》《学会合作》。

      2.典型的论证方式

      《为人民服务》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因论证需要,文中设三个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使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与问》《学会合作》则集中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围绕论点列举了2~3个事例证明观点。略有不同的是,《学与问》《学会合作》兼用了“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两种方式,《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只采用了“枚举个别事实”的方法。像《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采用“枚举个别事实”且不设计分论点的论证方式,不要求论证过程逻辑非常严密,只需枚举几个事例即可,比较符合第三学段学生的思维认识规律。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文中习法、练笔中用法。

      三、灵活使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前文体现的是教师面对文本时理性分析的姿态,我认为,小学议论文的教学中也应体现出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且在四年级(约10~11岁)时就出现了“飞跃”或“质变”。所以,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对比、分析进行学习,能为学生在初中学习思辨性更强的议论文做好铺垫与准备。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锻炼思维:

      1.不同文本间的横向对比

      以与《为人民服务》的横向对比为例。从题目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与《为人民服务》一样,课题就是作者观点的浓缩。而将论述的观点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是议论文最常用的拟题方法。从论证方式、谋篇布局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两篇文章都借助事例来说明观点,但《为人民服务》并不过多地依靠事例,而是围绕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述,严谨有序;《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则重点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文章结构鲜明,首尾照应。

      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拓展《学与问》或《学会合作》等议论文,进行对比阅读和分析。但教师教学应紧扣或强化前文论述的议论文典型的结构和论证方式。

      2.文本内部的纵向对比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文中枚举了三个具体事例:“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教参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三个具体事例涉及洗澡水的漩涡、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获得直接经验;有条件的话,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可以在课堂上做给学生看,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觉得这个建议不太合适。理解事例所说的科学道理,不是语文课上议论文教学的关注点,若在课堂上展示石蕊试纸的酸碱测试的变色情况,或让学生交流在家观察的结果,实质是在验证科学家的发现,没有关注到作者的语言表达。更何况,这些枚举的事例可以替换。这样的设计很难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若我们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这三个事例,就会发现,作者在叙述时采用了相同的段落模式:发现问题(或是见微知著)——追根溯源——发现真理;段落的安排与作者所论述的观点相互呼应,形成了紧密联系。再进一步研读,我们还会发现,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通过遣词造句有意强调了事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追根溯源”,将论述的重点落在了“一百个问号”上。这些都启示我们:不论是列举事例的描述,还是具体语言的推敲,都须围绕一个核心——证明观点。

      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明晰作者的观点,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培养善于发现、不懈探究的科学精神;学习本文的结构安排,理解观点和事例的关联,领悟议论文的表达特点。

      二、教学过程

      1.读题,明确文体

      (1)板书课题,重点指导“诞”的写法,辨别“延”“廷”。并让学生齐读课题,想想题目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2)小结:这是一篇议论文,课题就是作者观点的浓缩。将论述的观点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题目,是议论文常用的拟题方法,比如我们学过的《为人民服务》。

      [教师应依据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现已成为共识。这一环节主要借助题目引导学生辨识文体,领会该文体的拟题方法,帮助学生初步确立“议论文”的类型概念,为以理性的姿态学习议论文做好铺垫。]

      2.初读,梳理脉络

      (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将作者观点具体阐述的句段。(出示文章第1、7、8自然段。)

      (2)让学生借助这三个自然段的相关语句推测“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的大意。

      (3)让学生用这三段话中的几个词语概括作者观点,之后交流,相机出示板书:

      见微知著——追根溯源——发现真理

      (司空见惯)(锲而不舍)

      (4)让学生说说这三段话分别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追问:文章的中间部分写什么?如果把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该怎么划分?(生思考、交流,师小结并板书。)

      [本环节先从文中抽离出观点,再回到文本。在这“一来一回”中,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已有相当的了解,梳理出文章脉络也就水到渠成。同时,通过板书要点,清晰地呈现议论文的经典结构,便于学生学习、模仿,发展言语能力。]

      3.细读,探寻联系

      (1)让学生自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列举了哪三个事例。

      (2)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下表,想想作者怎样运用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发现“观点”与“事例”的联系。)

      

      (3)让学生细看自己填的表格,思考“文中事例与观点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小结:为了让事例更好地说明观点,我们除了要精心选择有说服力的事例外,还需要关注对事例的描述,要对事例材料进行删改、组织,要推敲具体的语言。

      [读懂内容仅是教学的第一步,领悟文章所蕴含的表达规律才是更深入的一步、更主要的一步。本环节借助直观的表格,让学生发现“观点”与“事例”间的关联,从而对“语言”与“目的”间的关系有所领悟,才能更好地实现语用目标。]

      4.对比,领悟文法

      让学生回顾刚学过的议论文《为人民服务》,进行对比阅读,讨论、交流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俗话说,文无定法。学生本学期学了两篇议论文,且二者有明显的表达差异,有必要做一番对比分析,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议论风格或写作方法,既积累方法,又打开思路。而后,还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学习。]

      5.迁移,学以致用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

      [言语能力的提高,不仅依靠对表达方法的领悟,还需以实践操作逐渐巩固。这里设计的小练笔,内容有针对性,也适合该阶段的学生,有利于形成“正迁移”。]

标签:;  ;  ;  

理性的培养与论文教学的追求_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