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的失落与回归_雷锋精神论文

雷锋精神的失落与回归_雷锋精神论文

雷锋精神的失落与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雷锋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30多年前,在我们共和国曾成长出一个时时让人感到温馨又时时让人感到振奋的精神榜样,她是那样地深入人心,连刚戴上红领巾的娃娃也都懂得要像雷锋叔叔一样助人为乐。这终于开创了一代令今天的人们羡慕不已的社会新风。可是,现在这种精神在一些人的行为中却渐渐被淡化了,雷锋的英魂似乎正以一种不引人注目的方式悄然而逝,尽管我们每年三月都开展学雷锋活动,但效果并不是很大。于是有童谣这样唱道:“三月来,四月走,雷锋叔叔没户口”!

神州何处觅雷锋?

收回视线看现实:中科院对19个城市调查表明,“社会风气不好”是当前市民忧虑的2号问题,头号是“安全”,3号是“腐败”,全都与社会风气有关。

且不说那些让人悚目惊心的贪污大案、恶性犯罪、也不说多少年前早已绝迹的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光是一些人面对求助者表现出的冷漠、麻木和不仁,就已让人心直打颤:

1993年5月18日的泉城,一位四年级小女孩被公共汽车碾在车轮下,满车乘客夺门而下,驻足围观,却无一人上前抢救。当途经此地的军官任团结钻进车底将小孩抱出时,一妇女竟仍下一句“当兵的学雷锋呀”便扬长而去。有人冲着离出事地方仅10多米远、门口停了十来辆各色轿车的饭店喊道:“行个好,出趟车,救人!救人!救人!”良久,屋里竟无人应答。

1993年5月30日,在杭州至温州的旅游车上,一名歹徒公然强暴两名年轻妇女,车上众人(其中有14名男子)竟视而不见。……

雷锋精神失落了,失落得几乎踪迹难觅。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归处,唤取归来同住。”面对严峻的现实,人们在召唤,在追寻,更在思索:雷锋精神是怎么失落的?该怎样才能让她再回到我们中间?

难道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发展生产力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尤其在像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原本十分落后的国度里,只有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平等友爱互助关心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才可能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持久而稳固地确立起来,以雷锋精神为典范的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才可能真正成为人们普遍而永久的精神追求。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千万别忘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段名言: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可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和雷锋精神并不矛盾,相反,发展了生产力,才能为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

难道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不可避免带来的副产品?的确,在人类历史上,市场机制曾一度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精神生活的枯竭,人欲横流、良知泯灭成了当时无法根治的社会痼疾。然而,这不过是市场经济在其早期发展给精神生活带来的负效应,而积极的正效应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了:自16世纪以来,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对小农经济、封建城堡与领地的不断冲击,才有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等一个接一个人类精神大解放的思想文化运动,才有了人文主义和人道精神的高扬,才有了理性与科学对盲目与迷信的胜利,人类也才因此告别了中世纪的黑暗与愚昧,创造出了世界文明的新一轮辉煌。今天我们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能够避免或减少其早期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把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到更高境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雷锋精神也并不具有本质的矛盾。

当然,当我国处在单一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被更加富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的历史转型阶段,人们必然要用新的历史眼光重新审视过去的一切(包括像雷锋精神这样神圣的东西),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坐标,在价值取向上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迷惘与困惑。对此,关键在于我们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要能架起一道正确价值导向的桥梁。这十多年最深刻的教训正在于,我们有些同志不是两手抓两手硬,而是“一手硬、一手软”。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真是一言中的,振聋发聩。

雷锋精神失落在义利失衡的天平上

说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这些年来变化最大,对社会心理冲击和碰撞最甚的,莫过于在义和利、金钱与道德、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两极间取舍选择所引起的矛盾与冲突。

我们传统的价值取向一直告诉人们的是“重义轻利”,“舍利取义”,发展到极致就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训条。这种价值取向对雷锋精神的形成无疑是有积极影响的。在雷锋身上,我们所看到的不正是一种理想、道德、精神的光彩?可是,也不可否认,这种价值取向走向绝对,却又必然被染上禁欲主义的色彩。由于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积淀太深太厚,影响所及,以至到五六十年代在我们的宣传中,还不时会看到它的影子:金钱依然还是万恶之源,谁贫穷谁才最革命,生活富裕了反倒会失去革命性,甚至会蜕变为修正主义。这就使我们当时的价值取向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我们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争幸福作为自己根本的奋斗目标;一方面,却又要求每一个人都安于贫穷,耻于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当然雷锋精神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这样的时代烙印。想当年,雷锋形象不正被附加了一圈超凡脱俗的光环?

或许这就是80年代以来雷锋精神之所以遇到从未有过的严峻挑战的一个重要内在原因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怀疑那种完全否定物质需求的价值取向是否真的那么高尚,那么合理,人们已是理直气壮而不再是遮遮掩掩地追求物质利益的实现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了。作为这种变化的表征,是大街上清一色灰蒙蒙的衣服正在消逝,代之而来的是千种万样美不胜收的穿着打扮。因此,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最为敏感的新闻媒介便传播了一条新闻:雷锋也穿皮夹克。这条新闻所传达的是这样的信息:社会普遍要求抹去附加在雷锋精神上的禁欲主义色彩,使之以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具真实可信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遗憾的是当人们还没来得及清醒地理性地去审视过去,修复我们精神支柱中被过份夸大和扭曲的部分时,却被经商热、淘金热、下海热等一个接一个的浪潮冲到了另一极的误区里:把整个生活的需要和人生的追求都压缩到物质欲望的满足中,金钱因此成了心灵神坛上唯一被顶礼膜拜的“上帝”。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两组镜头:

一组是1992年8月的深圳,因听说要发售几种新股认购证,整个深圳空城,市民汇集到300个证券办理处,200亿财富从四面八方打来,50万外地炒股者拥进,一时间,不顾炎炎烈日,不惧瓢泼大雨,不畏数日煎熬,人挤人排起长队,最后是万声呐喊,万人游行,砸物烧车,昏头昏脑。

另一组是在一个飘洒雪花的初夜,一位少校在大街上被车撞倒,车溜后数小时无人搀扶,好容易捱到医院又非钱不予抢救,结果无钱的少校叭嗒叭嗒在医院走廊滴尽最后一滴热血而去,其时夜无声,天寒彻。

尽管这两组镜头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从两者一热一冷如此强烈如此触目的反差中,我们却不难看出,当在价值天平上人们一窝蜂地向物欲私利倾斜时,在来势汹汹的对金钱的狂热追求面前,雷锋精神也只能悄然而退。君不见,为了钱,有人连对朋友或自己亲人伸出援助之手时也要讹诈;为了钱,有人就把雷锋当作“能卖大价钱”的东西给拍卖了;为了钱,有人甚至把助人为乐的人当作“傻冒”而诓骗、宰割;……这实在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悲哀!当人为了钱而使“雷锋”成了被讹诈、被拍卖、被蒙骗、被宰割的对象时,雷锋精神还能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么?

由此可见,禁欲与纵欲,视金钱为罪恶与一切向钱看,这两种截然对立且都走上极端的价值取向,结果却殊途同归:使雷锋精神失去了普遍地持久地发扬光大的环境、土壤。看来要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唤回雷锋精神,并使之深深扎根在沃土之中,就只有在全社会牢固确立正确的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

雷锋精神的回归与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建

进一步观察与分析,不难发现,无论是思想上信奉“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也好,还是行动上对求助者、求救者表现出冷漠、麻木、犹恐避之不远也罢,其背后深层的动机都是一个“私”字。个人私欲的无限制膨胀,极端利己主义的泛滥与滋长,正是造成今天雷锋精神失落的社会心理上的深层原因。

雷锋精神乃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具体体现,是以集体主义为底蕴的,因此,要唤回雷锋精神,就得重塑集体主义的价值体系。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今天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重树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并不意味再次重复过去对集体主义过份夸大的解释,而是在恢复其本来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与历史进程相吻合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座标。

这种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它既不片面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无条件服从,也不主张不惜牺牲任何集体利益来满足个人的欲望,它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全人类解放出发,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统一。这种道德在实践中和行动上的最高层次就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佳结合,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应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利益同集体、他人利益协调起来,对于利益上与他人的矛盾有科学的态度:既敢于同各种剥夺个人正当权力的社会行径抗争,又敢于为了实现大多数的个人自由和发展作出必要的牺牲;既把自己看作集体的一员,能积极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又能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使自我价值在这种贡献中获得实现、完善和发展。

这就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集体主义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也应是与历史发展、现实需要相吻合的现代中国人所应有的价值座标。然而,在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却把集体主义理解成一种立足于整体至上、社会本位基点上的价值体系,从而错误地把社会、集体利益的不断上升与个人利益的不断下降看作就是这个价值座标体系中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所要再树和重建的就是这样的集体主义,还能唤回雷锋精神么?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道理很简单,就因为离开了个人利益的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只能是一种非真实的抽象,就因为每滴水都有一个自己的内在世界,极端集体主义不管这些,结果只会干涸了水的忠诚。

不信雷锋唤不回

我们今天呼唤雷锋精神的回归,是否是客观的社会需要,是否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有人对此好像有些不以为然。他们说,如今90年代,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年代,提倡的是高效竞争,人人追逐的是利润和赚钱,什么助人为乐,先人后己,这些玩意儿不管用了。弦外之音,弘扬雷锋精神已是多余,雷锋精神过时了。

然而,就在雷锋精神的故乡有人对之大摇其头时,从大洋彼岸却传来这样的信息:那里的最高军事学府西点军校大范围地开展起学雷锋活动,最大城市纽约市竟有1000多名青年自动组织起学雷锋小组。

真让人几份汗颜,又有几份不解:美国不正是物质文明特别发达,又最为提倡人与人之间激烈竞争的社会么,何以在这里雷锋精神竟有这么大的渗透力和震撼力?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人是宇宙间最具有社会性的生物,从人类最终脱离动物界那天起,每一个人就已经而且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生活在一定的集体、社会中,在这个集体、社会里,他既需要得到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也需要去关心和帮助他人;维系一定集体存在的不仅有组织结构、组织网络,也不仅有规章制度、社会契约,而且还有人际间友爱、互助、协作与支持。这种情感意愿及其实现就像一种强大的粘合剂,将人类按部落、按民族、按国家聚集起来,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果说,人类社会需要有效的竞争,否则就会因之失去生命力而趋于衰败和死亡的话,那么,它同样也需要友爱与互助,需要先人后己的奉献精神,否则也会因之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走上瓦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人们对满足这种情感需要的意愿也愈强烈,愈迫切。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大概很多人都曾读过,而其中一点是千万不应忽略,更不能忘记的: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正在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转变,高技术的机器人和高情感的质量管理圈在同时进入工厂,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雷锋精神最熠熠闪光、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她基于人与人之间深深的爱,用一种无私高尚的给予和奉献,时时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温暖”,带来真情、友爱、理解、关怀。而这些不正是现代社会、现代人所更加需要更加渴望的么?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雷锋精神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永恒的,它的深刻内涵早已使它超越了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而成为全社会、全人类的一项宝贵财富。

雷锋精神不可能自发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不是仅靠呼唤就能唤回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努力去创造,雷锋精神才会在生活中弘扬。因此,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便摆到了我们尤其是各级领导者面前:要唤回失落了的雷锋精神,就得巩固、完善和发展(在有些地方甚至是重建)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同志式的人际关系。只要看一看90年代以来,全国有多少地方将头儿们的称呼由“同志”改为了“老板”,就可以想见此项任务的紧迫和艰巨。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已有愈来愈多的人愈来愈关注构筑平等互助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了:一度为了把自己同别人隔离开来,曾在集体宿舍自己床铺上挂起块布帘的大学生们,也许又感受到了对人的需要,开始想到绵长的温馨,于是在北京等高等院校一种“友好宿舍”的联谊热便悄然出现;也许是为了使枯萎的情感得到滋润,也许是为从捎给别人也从别人那里得到一句新年祝福中体验一下人间的温暖和友谊,这几年贺年卡也变得益发抢手走俏;与此同时,湖北随州新镇出现了100多个生产互助组,2000余人参加,“自由恋爱”组合,互帮互助,共同富裕,人称其为“生产联合体”,而组员则说“我们首先是感情联合体”;近几年来,以洒向人间都是爱为目的,用真诚的关心去温暖人、感染人、激励人的“希望工程”、“温馨工程”、“凝聚力工程”,正在全国各地勃然兴起;在北京召开的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期间,首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年志愿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提供热忱的服务;……这就是希望!这就是我们“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信心所在。

标签:;  ;  ;  

雷锋精神的失落与回归_雷锋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