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渠道及测度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海洋论文,渠道论文,资产论文,方法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4—0007—0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海洋资源性资产是发展海洋事业的物质基础,而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是海洋资源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长期的使用与开发中,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存着很严重的流失。研究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流失问题,对于海洋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特点
1.1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界定
海洋资源性资产是指海洋范围内和沿海地带具有明确的所有者、能够产生效益的稀缺性海洋资源[1]。它是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对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是海洋资源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海岸与海岛空间、海面/洋面空间、海洋水层空间和海底空间资源性资产等4部分组成, 具体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分类
Table 1 The classification of ocean space resource assets
海岸与海岛空间包括港口、海滩、潮滩、湿地等,可用于运
资源性资产输、工业、农业、城镇、旅游、科教、海洋公
园等许多方面
海洋 海面/洋面空间资 是国际、国内海运通道,可建设海上人工
空间 源性资产 岛、海上机场、城市和工厂;提供广阔的军
资源事试验演习场所、海上旅游和体育运动场
性质所等
产
海洋水层空间资潜艇和其他民用水下交通工具运行空间;
源性资产 水层观光旅游和体育运动;人工渔场等
海底空间资源性海底隧道;海底居住和观光;海底通信线
资产 缆;海底运输管道;海底倾废场所;海底列
车;海底城市等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租用。在海洋空间中,我国还有多达300×10[4]km[2]的海洋国土,这也是我国版图的一部分。 海岸带地区是人口、工业城市比较集中的地带,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联系的基地,是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纽带。目前,在距离海岸线约50km的范围内,居住着世界上2/3的人口,分布着60%以上的大城市。所以,海洋空间是临海国家生产力集聚的重要地带。
我国沿海有80余个大小港口,每年有26×10[8]t左右的货物在这里装卸进出,北煤南运,南粮北调,沿海和内陆的物资交流以及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这些港口都担负着重要的运输任务。
海洋空间中含有生物资源、滩涂资源、海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可以说海洋空间是其他海洋资源资产的载体,其它海洋资源资产的存在都要与空间资源资产有交叉,对其他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也必然会影响空间资源资产,同时受到空间资产影响。
海洋地区受海洋的影响,空气洁净新鲜,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是发展旅游业的好地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闽江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南岛五大海洋旅游区[2]。我国的青岛、大连、杭州、秦皇岛、湛江、厦门等地,都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可供疗养和旅游之用。
另外,沿海地区又是海上门户,具有重要的国防意义。总之,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在交通运输、石油开发、工农渔业生产、国防和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
1.2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特性
海洋空间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同时具有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人们在接触空间资源时的方法和准则。
1.2.1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自然特性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自然特性是指空间资源作为自然物体存在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质:①不可移动性。空间是不可移动的,附属于该位置的温度、湿度及日光等均有一定的状态,形成空间资源的自然地理位置,也因此使空间资源利用形态严格受到位置的限制;②非再生性。空间是自然存在的,不具有再生性,其数量是由海洋的自然形态决定的(这里不考虑小范围内海洋空间数量的增减)。由于其数量不能自由增减,因此它的使用具有独占性和有限性;③生产能力永续性。在可预想的范围内,空间资源的自然寿命是无限的,只要合理利用它的生产能力及利用价值就永远不会消失。空间的这个特性能为其占有者带来永续不断的收益;④独特性。空间资源的独特性是由其位置的固定性所决定的各个地方的空间资源,有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水质等条件的差别存在于个别环境之中。不同地方的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只能说某两地的空间资源相似而不会有完全相同的空间资源,这也是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与一般资产的一个重要区别。
1.2.2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人文特性 海洋资源性资产的人文特性,即空间资源性资产的社会经济特性,是指空间资源作为社会经济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质。①用途多样性。空间资源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资源,可以做各种不同的用途使用,如海洋农业、工业、住宅、商业、旅游、军事、道路等等。因此,空间资源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到各地区对空间资源规划蓝图的影响;②可分割性。空间资源在使用上可以分割或者合并,其界限是人为划定的。比如政府可以将整块的海滩化成小的区域承包给渔民用作养殖,也可以对所有权分散的沿海地带进行整合用于开发旅游事业;③经济地理位置的可变性。空间的自然地理位置是固定的,但是它的社会经济位置是可以变化的。因为空间资源的价值要受到周围环境、交通条件、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这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也将导致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变化;④保值增值性。因为空间资源的供给量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对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增长,所以它的价格也必然呈上涨趋势,空间资源性资产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保值增值性。
2 影响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的因素
空间资源的价值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进行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的流失测度时要准确把握这些影响其价值的因素,对各种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和判断。影响空间资源性资产的价值的因素我们将其归结为由一般到特别的三大类。
2.1 一般因素
2.1.1 社会因素 这里是指社会发展状况及社会安定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政治安定状况、社会安定状况、沿海人口数量、质量以及家庭结构、工业化城市化状况等等。
2.1.2 经济因素 这里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包括经济发展速度、财政金融状况、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工资水平、国际收支状况、物价、工资和就业状况、利率水平、科技进步状况等。
2.1.3 行政因素 这里指有政策、制度、法律、条例等组成的一系列行政规划的影响。
2.2 地区因素
地区因素是指由一般因素的相关结合而形成的各区域的规模、构成等方面的特性对空间资源价值的影响。由于空间资源可以用作不同的用途,地区因素对各种类型的海洋空间资源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2.3 个别因素
个别因素是指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特性对其价值的影响。如具体位置、气候状况、地形、地质、水质的状况、面积、形状等。
3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渠道分析
我国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利用起步较晚,并且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存着严重的流失现象,流失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政府低价转让造成的流失
我国的土地资源,无论是否沿海,在其开发利用的初期均存在低价转让甚至无偿转让的情况,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极大流失。以沈阳、大连和营口为例,沈阳市居民住宅开发中,靠行政划拨的占75%以上,而有偿使用的不足25%。沈阳市还通过减免土地出让金,解决所谓城市重点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是长官“暗箱操作”,不知哪些项目当届资金不足的城市重点建设项目,沈阳市2000年共减免土地出让金7000×元,几乎相当于其当年土地总收益的总和[3]。
3.2 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流失
所谓外部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表示不在经济决策者考虑范围之内所发生的一种低效率现象[4],包括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不经济性是指某项活动或物品对外界造成的不良影响。环境问题是外部不经济性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学中,废弃物排放、噪声等都属于外部不经济。外部性是伴随着厂商的生产活动或消费者的消费活动而产生的,因而外部不经济既存在于生产过程,也存在于消费过程中,它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外部不经济将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5]。
在我国,由于海洋资源长期的单一开发,造成大量的浪费和破坏。例如,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把珊瑚挖出来烧制石灰或水泥,把红树林当成柴薪。20世纪50年代全国红树林面积约5.5×,至2002年,红树林面积已不足1.5×
,减少了73%,广东、海南和广西红树林分布面积分别减少82%、52%和43%。砍伐红树林开垦农田或养虾池等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破坏了海洋环境的护岸条件,使得我国部分海岸段受到了严重的侵蚀。
人们缺乏依法有偿使用海洋资源的观念,使无序、无度、无偿开发海洋资源的问题十分突出,既造成了对海洋资源的破坏、浪费和污染[6]。据初步估算,我国累计丧失滨海湿地面积约219×,占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例如, 双台子河口1987年天然芦苇湿地面积为6.04×
,2002年减少为2.4×
,15年间减少了60.3%,芦苇天然湿地丧失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由于滨海湿地消失,许多鸟类等珍稀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国家海洋局的测量资料显示,胶州湾水域面积由过去的560缩减为362
,缩小了35%;中、轻度污染海域占3/5。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20世纪60年代生物种类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据了解,仅2002年胶州湾内就批准了20多个用海项目,填海面积达16km[2]。
3.3 自然灾害造成的流失
由于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造成的自然灾害,给沿海地区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以台风为例,2005年第13号台风“泰利”造成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等6省12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54.6×元[8]。同年, 台风“麦莎”在浙江省造成受灾人口840.3×
人,直接经济损失65.6×10[8]元。这些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海上运输的中断、在建工程的延迟,并使海洋旅游资源受到损失,造成了对海洋认识的负面影响,使得海洋空间资源资产的开发与利用受到很大的干扰。
3.4 沿海地区乱排废污造成的流失
随着沿海城市规划进程,沿海工业发展,近海径流流域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污水和企业废污多数未经过滤沉淀就直接排进了水中,造成了地表径流污染和近海海域污染,直接导致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污染导致的环境恶化,使人们该海域的兴趣降低,从而造成受污染地区的地价降低、旅游人数减少等使空间资源资产价值流失的现象,而且为以后的海洋空间开发和利用造成了额外的成本。
3.5 石油运输泄漏造成的连带损失
海上燃油泄漏和石油运输途中发生的漏油事件在污染海水水体的同时,由于海水的运动,使燃油和原油向海边运动,会给沿海旅游资源带来极大的损失比较严重的漏油事故甚至造成旅游资源消失,在一段时间内,外地游客不愿意再到该地区旅游。2003年8月5日,在上海黄浦江码头发生一起漏油事故,总溢油量为85吨,受污染的海岸线长8km[9]。
4 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流失测度
从理论上分析,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量(ΔV)应该等于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量(V)减去开发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必要耗费(C)再减去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总收益(R)的差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ΔV=V-C-R
4.1 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量的测定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资源性资产价值问题的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现在资源性资产价值理论,是在深刻的反思传统的资源价值理论基础上逐步构建起来的,其最大的特点是站立在可持续的发展高度处理资源性资产问题,它不仅考虑现代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基于上述观点,资源性资产价值由3个部分构成:资源性资产的商品价值、资源性资产的生态价值和资源性资产的折补价值。
资源性资产价值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式中:V表示资源性资产的价值;表示资源性资产的商品价值;
表示资源性资产的生态价值;
表示资源性资产的折补价值。 资源性资产的商品价值是指资源性资产的投入价值。资源性资产的生态价值是指资源性资产所具有的生态功能价值。资源性资产折补价值是指为了维持资源性资产开发利用功能恒定(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及其服务保持不变)而进行的各种方式的补偿的价值。
因此,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价值应为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商品价值与生态价值及折补价值三者之和。
(1)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商品价值()的计量。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商品价值量即投入价值量,是通过在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来反映出来。
(2)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生态价值()的计量。资源性资产生态价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系统内各物种和资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计量资源的生态价值很困难。现有的中外文献中,虽然列出了多种计算资源性资产生态价值的理论方法,如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陈述偏好法、直接市场评价法、剂量—反映方法、重置成本法、旅行费用法、意愿调查评估法等,但是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尚处于初步摸索的阶段。
从理论上讲,可以从时间(t)、空间(s)、质量(q)、数量(c)这4个综合因素构建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生态价值()数学模型:
(3)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折补价值()的计量。关于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折补价值的计量,可以借鉴姜文来等提出的不可更新资源性资产折补价值模型,具体如下[10]:
式中:为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折补价值;
为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商品价值原值;
为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生态价值;
为资金的折现率(也可用年利率);n为折补年限。
4.2 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总收益的计算
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总收益(R)应为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经营的各个时期中所有权主体(即国家)所获取的全部收益()的总和,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需要用贴现的方法对各个时期的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收益进行折算,具体公式为:
4.3 开发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必要耗费的计算
开发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必要耗费(C)指的是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将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开发到一定程度所要付出的成本(仅只开发成本,不包括取得成本)。在实际中应用时,很难对现有的生产力水平进行判断,因此可以采用市场法进行计算。即选取几个与将测度资产相似的空间资源性资产,以其实际开发成本作为基准,再在时间、地域、开发质量等方面进行校核,便可得出开发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必要耗费(C)的近似解。
4.4 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量测度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国有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量监测理论模型如下:
5 海洋空间资源流失的动因分析
不管价值测算方法如何,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最后价值总可以用统一的公式表示:
式中:V为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总价值;p为某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单位价值;q为某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数量。
即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价值测度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单位价值和数量。我们把上述公式简记为:
V=PQ
因此,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流失也可以归结为这两个方面的动因。
5.1 单位价值动因
单位价值动因指的是因为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质量的降低或者运作方式的问题导致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单位价值的降低。造成这种流失的原因可能有:污染造成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质量下降,在空间资源性资产的使用上违规操作导致未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等等。
如图1所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海洋资源性资产的单位价值量由P*降到P′,产生的单位价值降低为ΔP。因为单位价值因素导致的资产流失可用下式进行测度:
图1 单位价值动因导致的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流失
Fig.1 The loss of ocean resource assets caused by unit value factor
ΔV=ΔP·Q*
5.2 数量动因
数量动因是指因为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数量上的减少而产生的价值流失。造成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产权界定不明确导致国家资产流失;国有资源性资产被非法侵占;不可抗力导致对数量减少等等。
如图2所示,海洋资源性资产的数量由Q*降到了Q′,数量上的减少量为ΔQ,产生的资产价值流失为:
图2 数量动因导致的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流失
Fig.2 The loss of ocean resource assets caused by quantity factor
ΔV=P*·ΔQ
5.3 混合动因
更多的时候,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流失既有单位价值的降低又有数量上的减少,如图3所示,单位价值降低ΔP同时数量减少ΔQ,这时流失量为:
图3 混合动因导致的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价值流失
Fig.3 The loss of ocean resource assets caused by mixed factor
6 结语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对我国的海洋事业甚至是国民经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致使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流失严重,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找出流失产生的原因,堵住资产流失渠道,从而实现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本文提供了一种总体的思路,并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从而为海洋管理部门加强海洋空间资源的监督和管理,严防资源流失,采取措施治理流失提供理论依据。限于篇幅和本文的主旨,本文并未就实际的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进行实证分析,典型海域实证研究将在后续工作中另文报告。
收稿日期:2006—12—21
修订日期:2007—02—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资源性资产流失规律与测度方法研究”(编号:70473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