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541004
摘 要: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陶冶性情、滋养心灵的音乐艺术教育,是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音乐文化教育,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 美育 德育
一、音乐教育在普通中学教育中的意义
1.中学音乐教育的现代理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承担起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历史重任。音乐教育也不例外。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的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他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起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可以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人的脑神经,激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射,并可激起与音响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贝多芬的慢板乐章会使人沉思,斯特劳斯的圆舞曲则令人愉悦。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无论是《黄河》还是《红旗颂》,都会使人在倾听时激动不已,在困难中增添勇气,在痛苦中变得坚强,并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心。中学音乐教育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能力,达到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的目的,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
3.音乐的功能激活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的功能主要概括为三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是双向性的,使音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平衡和谐发展。它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身心,使其多种素质整体越升,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这使得在中小学实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所凸现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体和鲜活。
二、中学音乐教育与德育
1.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孔子认为,音乐有道德教化的功能。在当代,音乐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振奋精神斗志。任何思想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道德的启蒙要用美的形式去陶冶、去训练。音乐通过听觉感知,发于心,故能动之心。音乐通过美的音响、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引起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悦。
2.音乐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必要性。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音乐教育也是随时代的发展、社会重大的变革而有所突破和挖掘,在教给学生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
3.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音乐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喜欢跟着日新月异的歌星的歌曲传唱、传听,不加分辨地大量接触与吸收,而偏离了正确的学习方向。可选择一些表现美好情感、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作为音乐教材,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逐步促进学生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长。好的音乐作品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特征的艺术,而在这种基础中形成的道德感和价值观也往往是正确的。
4.对音乐教育者的要求。音乐教师是音乐重要的传播者,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引导者。传统音乐教学方式已不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需要,音乐教育正面临改革,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更要注重榜样的作用,用“爱乐”的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
5.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1)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收获德育。中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要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学生在欣赏或演唱优秀的音乐作品时,通过体验音乐能升华跳动的心灵,撞击出一束束音符的火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2)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要给学生实践的舞台,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在实践中让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操。这就需要教师做个德育的有心人,使德育目标有机地贯穿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
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的都是要培养优秀人才。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让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
[2]《论音乐的美》。
[3]《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
[4]《音乐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张雪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作用论文; 中学论文; 情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3月总第25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