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陈金星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急诊室;200031)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5例各类急诊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将55例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27例)与研究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研究组给予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分析两组各自的抢救成功率与分诊准确度。结果:经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抢救成功率与分诊准确度数据发现,研究组护理抢救成功率与分诊准确度均较高,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研究发现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急诊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093-01
急诊科大多为病情危急、疾病复杂、疾病分类众多、抢救时间短等患者,因此为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安全,临床对于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指一种新的护理工作模式,能够优化护理工作与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预后。前瞻性护理主要运用科学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在后果没有发生之前解决问题,从根本上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为了研究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我院2018年2月~2018年7月进行治疗的55例各类急诊患者进行研究,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55例各类急诊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将55例患者分别分为对照组(27例)与研究组(28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5例,最大年龄99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为(70.49±5.88)岁;其中,5例心力衰竭患者,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例呼吸衰竭,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例休克患者,3例脏器官功能衰竭患者,5例急性腹痛患者。观察组男性11例,女性17例,最大年龄98岁,最小年龄16岁,平均年龄为(70.47±5.26)岁;其中,4例心力衰竭患者,5例呼吸衰竭,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例休克患者,4例脏器官功能衰竭患者,6例急性腹痛患者。经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一般资料发现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管理,主要为: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进行各项心电监护、吸氧等抢救措施、及时告知家属患者具体情况等。研究组实施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有:绿色通道电话在三响之内必须接听,准备集束化抢救箱,安排专人负责接待救护车辆,规范各种疾病的抢救流程,预练抢救站位,把握各项抢救操作的时间节点,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妥善转运与交接等。
1.2.1接诊护理
保持绿色通道电话的畅通,预检护士三响之内必须接听;在接到救护车辆预报时,询问患者神志、生命体征、主要症状和体征、预计到达时间等,根据患者情况做好相应的人力、仪器、药物等准备工作;抢救患者来院,抢救护士到门口迎接救护车辆,携带好集束化抢救箱;对于心脏骤停患者,马上实施胸外按压进行复苏抢救。
1.2.2分诊护理
急诊车辆到达医院时,医院相应科室人员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确定所用仪器以及药物已经准备完善,相关人员已经到位。抢救护士五分钟内快速判断患者病情,遵循SOPA分诊技巧:“一看二问三检查四分诊五检查” ,兼顾主观感受与客观现象,做好评估和计划;对于疼痛患者使用PQRST分诊方式:询问疼痛诱因、性质、放射、程度、时间,给予正确的分级,安排适当的区域救治。对于抢救患者,应正确记录来院时间,精确到分,并执行“先抢救后挂号”的抢救流程。
1.2.3急诊抢救
患者在进入急诊室后,根据患者情况安排人力,按预练的一人位、二个位、三人位、四人位等抢救站位,根据疾病特点遵循抢救流程,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积极救治:帮助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畅通,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留取各类标本及时送检并关注结果;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液体复苏及药物治疗;关注意识清醒患者的感受,听取主诉以便于后续治疗与护理等。对于心梗患者,注意时间节点的把握: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并及时交医生判读;20分钟内出心梗三联结果;及时遵医嘱给予口服心梗一包药;符合PCI条件的协助医生一键启动导管室等,确保DtoB时间小于90分钟。
1.2.4沟通协调
抢救时,家属及无关人员均不能进入抢救室。对于清醒患者,抢救人员在抢救过程中给予及时沟通安慰,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树立治疗的勇气与信心。抢救患者因在抢救同时安排人员负责与患者家属沟通,简单说明患者情况,履行知情同意的告知和签字,避免因信息互换不足引起误解,也缓解家属恐惧、紧张等情绪。
1.2.5转运护理
转运前与相应科室及人员、患者及家属、转运工作人员等联系落实好,按患者病情准备转运所需的人力、仪器、药物;在转运时,医务人员动作尽量轻柔,保持担架平稳,减少摇晃,避免加重患者病情,转运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转运过程中检查静脉针头是否发生脱落,对于脱落患者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3]。转运期间,妥善处理一切突发状况,遇紧急情况去最近的科室进行急救。
1.3护理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与分诊准确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得是SPSS19.0,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取检验,对比以P<0.05表示研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与分诊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护理管理的质量与护理人员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护理管理者首先必须要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重护理人员细节习惯的养成。在日常工作中,护理管理者必须要严格要求护理人员,促使其工作达到规范,同时还要帮助护理人员调节情绪和状态,学会反省,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迎接护理工作。
研究发现,经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护理抢救成功率与分诊准确度数据发现,研究组护理抢救成功率与分诊准确度均较高,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将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到急诊护理管理中,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可以提高科室工作效率。通过转运阶段护理、院内转运阶段护理、急诊室内阶段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从而促使护理质量的提升[4]。对于急诊护理管理而言,细节护理的应用能够促使护理人员转变思路,并将先进的护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有助于激发护理人员的潜能,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5]。除此之外,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能够加强护理人员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还有助于降低护患矛盾发生率,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6]。
综上所述,对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分诊准确度与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阎晓萍.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02):190-192.
[2]麦咏欢.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5):148-150.
[3]刘晓燕.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5,28(12):191-192.
[4]滕遂川.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08):73-74+77.
[5]单静娜. 前瞻性质量管理在急诊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7,12(2):127-129.
[6] 房海燕. 前瞻性护理模式在急诊外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 北京医学, 2015, 37(10):1006-1008.
论文作者:陈金星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前瞻性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质量论文; 准确度论文; 成功率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