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与拼图化:网络传播的扩散与整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拼图论文,化与论文,碎片论文,网络传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传播给人们提供了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其快速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等特征冲击了原来由传统媒体垄断的单一传播渠道,颠覆了传统传播方式。同时,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和拼图化的特征也非常明显。目前,学界对网络传播的碎片化有较多研究,但系统化欠缺,对传播拼图化研究非常少,传播碎片化和拼图化的关系研究更是无学者涉猎。事实上,碎片化和拼图化是网络传播的两个方面,两者共生共存。随着网络传播研究的深入,系统化研究传播碎片化,加快研究传播拼图化,开拓碎片化和拼图化的相互关系研究非常必要。为更深入地研究网络传播,本研究将分别从碎片化、拼图化以及两者相互关系展开,以便于拓展、深化网络传播的研究领域,深刻认识网络传播机理,以期实现网络传播的有效治理。 1 传播碎片化和拼图化的概念界定 1.1 传播碎片化 所谓碎片化,即为完整的东西破裂成诸多零块,它反映了当今社会所呈现的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现象,它包括社会碎片化和个人碎片化。社会碎片化是指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从精神家园到信用体系、从话语方式到消费模式都逐一瓦解,代之以一个个分散的利益族群和价值部落,这种社会分割加剧了社会的结构性紧张与恶化,促使政治、文化与经济分崩离析[1]。个人碎片化表现为每个人“被一些矛盾、零散的形象所包围,旧的观念受到考验,注入我们脑海的是支离破碎的弹片”[2]。社会零碎化使人们成为彼此离散、毫不相干的独立个体,社会主体呈现碎片化状态。 传播“碎片化”其实指的就是凸显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其形成的深刻社会背景就是社会碎片化[3]。社会碎片化导致社会价值多元化,进而使人们观察、认识事物的角度变得多元。即使对同一事物的客观事实性信息的认识与感受,不同个体在同时同地也会产生个体差异,即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人们的认识与表达也不再千篇一律[4]。可见,价值观念差异导致了传播碎片化。 1.2 传播拼图化 拼图化是对碎片化的整合和还原,即将许多零碎的东西拼合成为完整的东西,从而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网络传播的拼图化是将由若干各类传播媒体发布、评价、转发的海量信息由零碎的、不成体系、弱逻辑关系或无逻辑关系的信息点有机联结成有意义的信息连线、信息平面、信息立体,通过对碎片的有机拼接,把若干传播内容进行了符合规律的缝合,由此构成被传播事实的真相拼图。可见,拼图方式展示并还原了网络世界的现实图景,进而实现网络传播目的。 2 碎片化:网络传播信息的分裂与扩散 碎片化传播是受众以自我为中心构建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体系[5]。技术发展将网络造就为一个去中心、主客体交织、充满不确定性的特殊空间,并剥夺社会精英的垄断话语权,促成草根声音发展成话语力量,彻底改变了社会舆论场,信息在交互与分享过程中必然陷入碎片化[6],构建了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它表现为思维、表达、内容、主体和传播等碎片化(见表1)。 2.1 思维碎片化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的时间、空间、阅读、语言等碎片化,使网络发布的短、平、快信息更易被消费,言语片段使网络用户畅享表达的便利。但观点碎片化不利于良性思维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思维碎片化,进而导致判断简单化。 (1)时空碎片化。网络传播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信息量极大,同时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快,因而很多信息的发布、写作、阅读都是在零碎时间完成,甚至是在行走中完成,有时网络用户急于与他人分享,常常发布三言两语的信息,信息发布的时间和空间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2)阅读碎片化。海量信息、快速更新、碎化时空改变了人们传统阅读习惯,阅读中人们视点不断转换关注对象,导致阅读碎片化。一旦养成浅阅读习惯,就会形成碎片化阅读的惯性,人们会放弃深思熟虑而积淀的思考型和思辨型过程,深度阅读演化为浅阅读。阅读碎片化对网络阅读能力制约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弱化[7]。 (3)语言碎片化。网络化语言通常是三言两语,片段化的言说模式适应了当前人们的生活习惯,反映了网络阅读时代的社会要求,也造就了碎片化语言成为网络写作范式。如此写作表达剔除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论据和论证,以及立意结构的要求、对语句选择的要求,这就导致了严谨语言表达的解体,直接造成了阅读和语言间的互通碎片化循环。语言碎片化会导致平面化思维,形成网络劣质思维氛围。 (4)思维碎片化。碎片化时空造就了肤浅的学习环境;碎片化阅读带来跳跃式阅读方法,导致选择性和简单化思考方式;语言碎片化使表达去逻辑性,成就了认知碎片化。上述三点碎片化颠覆了传统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人们逐渐习惯于获取碎片化信息,思想变得琐碎与平面化,人们无法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和逻辑严谨的论证思辨。《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网络改变了思维习惯[8]。 思维碎片化弱化了人们的判断能力和研判深度,理性精神丧失使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趋于简单化,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判定结构,导致轻信网络信息,易受意见领袖和网络媒体的操控。 2.2 表达碎片化 (1)语句碎片化。网络表达没有文体、方式、版面等外在形式限制,为语句碎片化创造了外在条件。语句浅显、要素不全、口语化、娱乐化、轰动性、随意性;语句间多不成体系,表达以零散的只言片语、转发评论居多;用最少语言、最个性化词句进行传播,这些都是网络语句碎片化的重要表征;语句碎片化降低了写作门槛,催生了大众的表达欲望。 (2)语义碎片化。网络消解了传统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控制权,技术进步使公众能主动自由地进行意见表达,为公众表达意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平台,而多元化社会价值观导致网络充斥各种不同声音。语句表达条段化使一个完整的语义需要多条信息发布才能完成,而理解其中一条信息容易导致语义理解歧义。碎片化语义使信息零散分布,往往只表达字面上的意思,直接导致语义表达碎片化,难以形成聚合效应。 (3)文本碎片化。网络信息短小精炼即时,无题材、文体、版面布置和内容编排限制,文本多不成系统、无相对完整的篇章结构。表达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和简易化,契合当前人们快生活节奏,成为信息海洋的生存手段,也颠覆了传统文本叙述方式与结构,降低了对受众书面表达能力要求,开启了全民写作时代,也为文本碎片化开辟了道路。碎片化传播、倾诉与沟通成为重大事件、防灾救灾、公民权益等领域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9]。 (4)主题碎片化。首先,主题因广泛而碎化。话题种类广、舆论走向多元,没有规律分布,话题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其次,主题因快速而碎化。字数限制导致网络议题短小分散、更新频繁,网络用户即时更新使主题呈碎片化。第三,主题因文本而碎化,文本碎片化削弱了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管理人员难以进行有效议程设置,使传播主题碎片化。第四,主题因主体而碎化。社会精英和传统媒体对话题失去控制权,人人自由表达使得表达主题分散,主题表达趋向碎片化。 2.3 内容碎片化 社会碎片化催化了传播内容碎片化。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打碎了人们原有连续完整长时段,被迫在肢解零碎时段里进行碎片化传播;受传播容量制约,传播内容呈碎片化倾向。 (1)结构碎片化。去中心化传播方式必然导致内容不完整且不连贯、主题不明确、目的不固定,难以实现传播内容结构化完整。一条完整信息常需要链接若干相关信息,文本间频繁的超文本链接,非线性结构和非线性链接必然导致内容碎片化。可见,信息内容碎片化的外在表现为结构碎片化。 (2)话语权碎片化。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征消解了社会精英的传播控制权和传统媒介的垄断地位,传播话语权下移。传播草根化意味着更多信息源和更多信宿,信息源和信宿身份兼备;传播片段化几乎放弃写作素养要求,导致当今社会成为多元话语场。网络传播的话语权下放、把关人缺失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话语权碎片化。 (3)价值碎片化。网络开放性使人们可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世界各国的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人们价值观极易受外界思潮影响,缺乏价值稳定性,主流价值缺位,网络传播的价值多元是必然现象。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信息传播体系造成了部分公民的自我价值中心思想膨胀,瓦解了主流价值的中心地位,中心价值成为价值场域中的碎片,原有结构化价值体系趋于崩溃,碎片化表现为主流价值缺失与思想去深度化。 (4)观点碎片化。碎片化传播不仅意味着事实信息碎片化,更重要地体现为观点信息碎片化。网络传播社会化导致大量原创信息爆发,异质内容泛滥,网络观点碎片化,因为只有原创性、个性化、碎片化的网络观点言论才能占据舆论制高点[10],充分发挥眼球效应。可见,随意表达、无节制表达、私语化表达、主观性表达造成信息大相径庭,滋生网络观点碎片化。 可见,结构、话语权、价值、观点、信息等碎片化排斥传播信息的连续性,导致了传播内容碎片化,表现为信息间顺序凌乱、关联性差、更新速度快、随意性强。 2.4 主体碎片化 网络传播没有固定的传播主体和受体,两者的传播角色经常相互转化。为分析方便起见,这里从传播主体、传播受众、传播媒介和复合主体四方面碎片化进行分析。 (1)传播主体去中心化。网络时代传播格局主要特征表现为去中心化。传统专业媒体构建的传播中心地位受到冲击,被网民构建的碎传播中心替代。传统传播中心被颠覆,精英阶层的话语权下移,传播中心草根化,传播媒体呈社会化趋势。在这一时代,任何人都是传播者,都可能成为传播中心、拥有话语权力,并无限扩大个人传播力。碎片化传播语境消解了信息传播对“中心”的依赖,也制造了大量微中心,消解了元叙事和理性意义[11]。 (2)传播受众碎片化。传播受众碎片化表现为主动碎片化和被动碎片化。①受众主动碎片化。社会阶层持续分化,各阶层内部也分化为多个群体,这直接推动了媒介碎片化和分众化。传播碎片化环境中,人们个性化需求和传播动机变得复杂多变,受众分化为不同生活工作状态下的小众群体,其分散性、异质性不断加强,推动传统媒体垄断向新旧媒体并存转型。②受众被动碎片化。受众由于工作生活方式变革,接触大众媒体的时间减少;新媒体种类日益增多,受众注意力被分散。新媒体和自媒体的传播功能、讨论功能引导受众分化,大量媒体以各自特点解构了原来的整体受众。内容沙化和价值多元进一步裂化了受众。 (3)传播媒体碎片化。这表现为主动碎片化和被动碎片化。①媒体主动碎片化。传播去中心化表现为媒体碎片化,成批涌现的新媒体终结了传统媒体霸权,迎来新旧媒体共存的全媒体时代。媒介碎片化可理解为媒体形式多元、功能多元、类型多元。多元媒体为受众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媒体肩负传播者、预警者、监督者等角色;媒体产业属性分裂为官方和商业新旧媒体以及境外媒体。②媒体被动碎片化。受众碎片化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催化剂,媒体碎化是适应受众时空碎片化的必然趋势,一对多、一对一的传播模式符合了碎片化语境下受众自主化、私人化的传播要求。可见,传播环境碎化、受众分化推动了媒体碎片化。 (4)传受者复合碎片化。传播主体表现为传者和受众身份经常变换,主体与受众碎片化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一,身份兼备复合。传统大众传播从单一媒体垄断走向新旧媒体共存,结果传受分离转变为传受兼备,这种身份转移更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传播理念变化。第二,动力循环复合。社会碎片化推动了传播者和受众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和受众碎片化互为因果,互为对方的发展动力,因而构成了动力循环复合。 2.5 传播碎片化 在碎片化的分层社会,思维碎片化、表达碎片化、内容碎片化、主体碎片化的结果是传播碎片化。传媒市场驱动媒体主动迎合受众心理和需求,传播碎片化成为必然趋势。 (1)传播级次碎片化。网络传播由于语言碎片化、表达碎片化、文本碎片化等,导致网络信息传播难以一次完成,所以出现了多级次传播;各种网络传播类型相互转载、借用、链接,也导致超网络多级次传播;新旧媒体间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增加了传播级次;达到更大传播效果,也需要多级次传播。从传播路径来看,网络传播常表现为重复传播和往返传播等非线性传播,从而更增加了传播的级次。 (2)传播渠道碎片化。传播主体多元化、受众需求多样化和网络传播碎片化为传播渠道碎片化创造了条件;网络通讯技术为渠道碎片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尤其是自媒体出现以来,一人一媒体、人人皆媒体导致传播渠道激增。新媒介异军突起,媒体社会化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无限多个渠道,特别是个体传播渠道数量巨大,可见传播渠道碎化程度。由于传播去中心化和传播级次碎片化,传播渠道非线性与交叉,是传播渠道碎化的又一典型表现。多维度立体性全域竞争使传播渠道进一步碎片化。 (3)传播方式碎片化。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线性传播模式不同,网络传播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互传播;同时,网络传播可实现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兼容,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媒体。人们将短平快的碎片信息,通过传播者发布消息实现直接传播,后经多次转发、关注、评论,实现信息扩散的间接传播,其间表现为环环相扣的动态化链式和结构式传播,包括一对一的背对脸单向跟随传播、通过一对多的裂变式传播等传播形态。 3 拼图化:碎片化传播的整合与还原 拼图化是对网络传播碎片化的整合,是网络传播目的的必然回归。通过对网络危机碎片化的多重拼图,最终实现网络传播的目标。拼图化方式可以解构为传播主体拼图化、传播内容拼图化、传播路径拼图化、传播方式拼图化,最后产生拼图效应(见表2)。 3.1 传播主体拼图化 网络传播拼图化过程中,传播主体的演化对于传播信息拼图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传统媒体权威中心的单向传播相比,网络传播表现为碎片化多元传播,呈现为“自中心——群中心——聚中心——分中心”的渐进传播方式,这些中心地位是通过竞争来获取,而非传统媒体的传播中心地位通过授权获得。可见,网络世界不再有天然的传播中心。网络世界打破了传统权威,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平台,出现了“人人即媒体”的传播生态,造就了碎片化传播。 (1)去中心成就自媒体传播。网络传播剥夺了传统媒体的传播中心地位,每个网民都是一个媒体,他们进行传播是基于事件本身的吸引力,而且他们享有同等的传播权力和地位。网络传播初期,每个自媒体都在传播、接收、转发、评价事件信息,尚没有媒体在网络报道竞争中确立传播中心地位,传播呈现为无中心的“自中心”传播状态。 (2)自媒体成就群媒体传播。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部分报道的观点、立场表达吸引了很多关注,他们开始围绕这些观点进行讨论,并表达他们的观点、立场的认同。这种认同实质是观点得到网民的信任,是相同和相近立场观点的同质化聚合。认同行为在网络世界产生一定聚合力,进而形成了相当数量的低层次传播中心,进而将网络传播推进到“群中心”传播阶段。 (3)群媒体成就聚中心传播。随着网络传播的持续,大量传统媒体和主流网络媒体参与其中,竞相报道相关事件。随着对事件真相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出现了网络传播的意见领袖,他们的见解和观点在挖掘和分析中得到进一步提升。意见领袖的出现直接导致了传播的进一步整合,“群中心”开始了新一轮整合,竞争进一步规模化。众多网络意见领袖凭借其较强的分析和组织能力实现传播信息的进一步积聚,他们的网络号召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强,网络传播进入了“聚中心”的传播状态。 (4)聚中心成就分中心传播。随着网络传播的深入,主流传统媒体、主流网络媒体和极少数具有巨大网络影响力的个体意见领袖成为网络传播的主力。他们报道全面、分析深入、观点精辟,更具理性、更加客观,传播的影响力和整合力急剧提升。凭借卓越的新闻报道能力和传播表达能力,取得网络世界传播中心地位。不仅如此,他们的传播给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以巨大的网络压力和现实压力,推动了网络事件的解决。由此,网络传播实现了“分中心”传播。 传播媒体在去中心化后,经过持续的传播竞争和整合,网络事件主体沿着“自中心→群中心→聚中心→分中心”路径,实现了媒体多层级融合及传播主体的拼图化。 3.2 传播内容拼图化 网络传播内容拼图化是一个渐进式拼图化过程。这一过程起于网络事件发生后的网络传播,终于网络传播内容与事件真相完全一致,反映了网络传播揭示事实真相的渐进规律和过程,实现网络传播内容拼图。内容拼图过程依次表现为“散点拼图——连线拼图——平面拼图——立体拼图”渐进阶梯。 (1)散点拼图。散点拼图是传播内容拼图化的第一阶段。网络传播初期,传播的基本内容是与事件相关的信息点,但这些信息点不多,呈离散状态,传播内容处于浅表层面;随着传播者人数和关注度的增加,信息传播点星罗棋布,密度越来越高,信息点从稀疏分布的离散状态向半离散状态转变;在传播内容眼球效应的影响下,传播点的密度不断累积,出现了大量的同质信息点重复传播,反复传播导致信息整合,形成了事实性报道的汇聚,传播点由半离散状态向聚合状态过渡。至此,事件的基本线索尚未理清。 (2)连线拼图。连线拼图是传播内容拼图化的第二阶段。在大量同质信息点重复传播并持续汇聚与聚合的基础上,由于网络媒体促进和推动,传播吸引了传统媒体和一些主流媒体开始介入,他们不断挖掘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开始显现事件发展的模糊路径,形成了虚线拼图;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事件关键问题多角度的密集报道,使一段段重要事实真相被揭开,片断事实信息形成,出现了数段断线拼图。在此基础上,这些媒体的纵向深度跟踪报道渐渐理清了事件的发展路径,事实真相基本明朗化,事件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事实基本被揭开,完成了网络传播的连线拼图。 (3)平面拼图。平面拼图是传播内容拼图的第三个阶段,其内容面拼图的路径是“残面拼图——整面拼图”。在残面拼图时段,主流媒体传播沿着基本线索持续扩展,开始全方位报道,信息挖掘从主干扩展到事件细节,开始呈现面向发展,重点挖掘产生事件的直接原因及事件当前带来的直接危害;随着主流媒体线上线下大规模深度介入,传播出现交互融合态势,逐渐挖掘和发现产生事件的间接原因和当前带来的间接危害、未来影响及应当采取的相应措施。至此,事件的全部原因和危害都得到全面解析,实现了传播的整面拼图。 (4)立体拼图。立体拼图是传播内容拼图的最后阶段。在平面化拼图的基础上,全媒体开始将网络传播向周边领域拓展,开始了跨界传播。媒体关注的重点是对其他领域的影响,网络传播的涟漪效应生成,这是立体拼图的第一步;随着关联报道成为传播的主题,关联领域影响传播逐步深化,进而最终完成了传播的立体拼图。 至此,整个网络传播完成了“散点拼图→连线拼图→平面拼图→立体拼图”的全面贯通,网络传播实现了报道内容与事件真相一致的传播目标。 3.3 传播路径拼图化 网络传播拼图化的路径是沿着传播者“竞争——竞合——整合”的路线,实现网络传播的拼图化,其路径形成的方法为博弈、合作等交互手段。 (1)竞争传播路径。网络事件传播早期,传播主体多为网民个体,他们竞相发现网络信息传播点,并发布、转发、评论这些信息,传播内容中谣言、流言等虚假信息占了较大比重,这些传播信息吸引网民眼球,产生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此时,传播个体间的传播竞争手段比较简单,动用的网络资源较少,因而竞争的规模较小。由于传播主体分布呈现离散状态,与网络事件相关的信息还没有大规模挖掘出来,因而传播的信息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传播竞争,传播竞争还处于初级竞争状态。可见,传播竞争是网络传播拼图化的第一步。 (2)竞合传播路径。网络事件传播中期,大量网络媒体和网民介入网络传播,在传播中形成了不同传播群,这些传播群以意见领袖为核心,展开传播竞争。同时,传播群彼此进行交互传播,在进行传播竞争的同时,开展小规模传播合作。此时的传播路径以竞争为主、合作为辅,表现为“竞合”状态。此后,各传播群纷纷通过议题设置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和支持,提升传播群内的主体凝聚力和群外的影响力,开展多信息点、多维度的博弈,争夺网络传播话语权。同时,立场观点相近或相同的传播群进行传播合作,实现传播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支持,进而实现更大规模的信息聚合效应,传播呈现为“合竞”状态。可见,前期的传播路径以竞争为主导的“竞合”和后期的合作持续加强的“合竞”,总体表现为竞合传播,这是网络信息传播拼图化的第二步。 (3)整合传播路径。网络事件传播后期,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大规模参与深度挖掘和跟踪报道,不同媒体以多重角度介入传播,流言和小道消息大幅减少,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大幅提高,其同质度也迅速提高。此时的主流媒体凭借资源和组织优势占据了传播主导地位,其网络影响力和号召力迅速扩大;而非主流媒体主要以传播或转发主流媒体的报道信息为主,主流媒体报道的凝聚力开始显现,媒体传播的整合力度得到了加强,信息的聚合趋势占主导地位,传播整合效应得以显现。可见,整合竞争是信息传播拼图化的第三步。 可见,网络传播拼图化是沿着传播者“竞争→竞合→整合”的路线,进行传播路径拼图演化。 3.4 传播方式拼图化 网络媒体出现后,传统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大众传播的权威地位被颠覆,天然传播中心不再存在(即去中心化),代之以碎化的传播中心(即多中心)。这种传播中心是竞争的产物,而且一直处于持续变动之中。网络传播方式通常沿着“个体传播方式——小众传播方式——分众传播方式——合众传播方式”路径发展演变。 (1)个体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是以网络个体(如自媒体和微媒体等)为传播主体和传播中心,对发现的现象和事实进行发布、转发、评价,实现信息网络传播。个体传播方式对信息的传播通常是个人行为,不具备系统性,只是描述部分事实或现象,主要是一些关于离散型信息点。个体传播的范围较小,受众通常是一些亲属朋友或者熟人,数量较少,因而影响力不大。 (2)小众传播方式。具有一定吸引力的信息被网民发布转发后,对此信息感兴趣的网民或相关者开始小范围网络积聚,进行讨论分析,发表观点与立场,形成基本共识,传播主体开始群化。传播主体在群化过程中提炼基本共识,使之具有吸引眼球的效果,扩大了传播范围,提升了传播影响力,并开始孕育了意见领袖的产生。这种小规模传播群为未来大规模传播奠定了组织基础。 (3)分众传播方式。经过传播主体的群化传播,信息吸引了海量网民和大量网络媒体介入。众多传播主体中,不乏提出具有眼球效应的观点、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充分有力的论证的传播者,以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播者,他们中部分发展成为意见领袖。经过意见领袖和主流网络媒体多方位多视角的报道,信息呈现病毒式传播,影响范围迅速扩大,网络出现了大量的围观哄客,信息急剧累积导致雪崩效应,事件影响力剧增。 (4)合众传播方式。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合众传播,这里的合众传播是指网络传播后期的各类传播者,包括政府媒体、主流媒体及主流网络媒体,在分众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化传播和彼此间通力合作,使他们的报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揭示事件产生的背景、过程、原因、影响及波及的其他领域等,推动了反映事实真相的同质信息快速聚合,实现事实真相的净化和还原,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影响的弱化。 至此,网络传播方式拼图完成了“个体传播→小众传播→分众传播→合众传播”的发展演化历程。 3.5 传播拼图效应 网络媒体以平台开放、受众群聚、互动交流、及时传播、自由书写等特点而成为现代公众最受欢迎的信息交流、发布和传播的工具,从而形成了个体传播、群体传播、分众传播、合众传播,丰富优化了现代传播方式。从拼图化机理分析可见,拼图效应是由无数人信息发布、彼此关注、转发评论,将传播信息持续整合,形成还原信息真相的一种传播效应。 拼图化过程中,传播主体依次形成“自中心→群中心→多中心→分中心”等传播中心,沿着“竞争→竞合→整合”的传播路径,逐步实现信息“点拼图→线拼图→面拼图”。在这个过程中,传播方式沿着“个体传播方式→小众传播方式→分众传播方式→合众传播方式”路径渐进演变,突出了传播从细节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逐步深入,进而实现网络传播的传播目标,体现出网络传播的拼图效应。上述拼图效应依靠信息传播主体,沿着传播路径,运用渐进传播方式传播,形成完整的事实内容拼图。这一拼图过程具有渐进性,逐次表现为微拼图、群拼图、主拼图,体现了网络传播碎片的有机拼接,实现网络传播的目的及本质。 从拼图效应看,网络传播体现出由微而巨的传播力量、由无序到有序的整合过程、由无系统到体系化的优化历程,展示并还原了事实真相的网络图景,折射出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在传播中的价值立场和基本规律。 4 碎片化与拼图化:网络传播过程中的关系演化 碎片化和拼图化是网络传播的两个方面,两者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是一种共存共生的关系。它们共同推进了网络传播,实现网络传播的价值和目的。碎片化和拼图化间的关系表现为碎片化和拼图化整体趋势的前后相继、时空分布的过程交错、拼图化和碎片化权重比值的正态分布。 4.1 碎片化和拼图化前后相继 网络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主体碎片化、语言碎片化、渠道碎片化、文本碎片化,网络传播从一开始就呈现为明显的碎片化状态,这种状态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零碎、片面、无目标、无体系、混乱和无序。这在网络传播前期是传播主流态势。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传播主体中加入了网络主流媒体、主流大众媒体等,他们进行通力合作,多方力量进行深度挖掘,深度报道事实真相,成为网络传播的意见领袖。凭借其拥有的资源和能力,这些意见领袖成为传播碎片化的整合力量,促进了传播拼图化。在网络传播后期,这是网络传播主流态势。 这种传播总体态势的“先碎片化、后拼图化”前后相继,两者相互支持,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后者实现了前者的目的,实现了传播的终极目标,这种规律是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变化的总体、静态反映。 4.2 碎片化和拼图化时空并行 碎片化和拼图化作为网络传播的基本方式,虽然“先碎片化、后拼图化”的传播态势前后相继,但这只是静态的总体反映。从动态过程来看,两者如影相随,相互交叉互动,融为一个传播整体,贯穿整个传播过程。 从时间维度来看,两者都贯穿了整个网络传播过程。虽然碎片化态势在传播早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排斥拼图化的同时存在;同样,拼图化在传播后期占据了主导地位,它也伴随着碎片化。当然,在传播过程始终,碎片化和拼图化发展表现出非线性特征。 从空间维度来看,碎片化同时存在拼图化,拼图化过程也掺和着碎片化。碎片化和拼图化的力量不断变化发展,这并不影响全程并行的事实。虽然从某一角度只看到碎片化或只看到拼图化,但两者依然是同时并存。从传播过程的任意时点的剖面分析,可以观察到两者的同时并存,这种并行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 可见,网络传播的碎片化和拼图化时空交错,同时并行贯穿传播的全过程。从整个过程来看,两者变化均具有非线性特征。即使在传播起始阶段和终结时期,两者并行的规律依然如故。这种规律是网络传播中信息传播变化的过程性动态反映。 4.3 碎片化和拼图化分布正态 碎片化和拼图化是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虽然两者总体趋势前后相继,但整个过程中它们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全程时空交错并行。从网络传播全过程来看,碎片化和拼图化的关系可以通过以拼图化内容为分子、碎片化内容为分母的比值来准确反映,比值总体服从正态分布(见图1)。 图1 拼图化/碎片化比值的正态分布图 (1)网络传播前期,碎片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占了较大比重,而拼图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比重较小。从变化趋势来看,在传播起点,碎片化达到极大值,而拼图化比重趋近于无穷小;随着信息传播的持续发展,拼图化比重不断上升,而碎片化比重呈逐步下降态势,拼图化和碎片化比值从无限接近于零持续变大,向比值1持续靠近。 (2)网络传播中期,碎片化和拼图化力量对比达到一个转折点,双方竞争呈现为胶着状态。在这一点上,碎片化力量和拼图化力量基本平衡,碎片化和拼图化的比重基本相似,拼图化和碎片化的比值在1左右徘徊,比值1为双方力量对比的转折点。过了转折点,双方比重将会发生逆转。 (3)网络传播后期,拼图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占了较大比重,而碎片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比重逐渐变小,直至日益趋近于零。从变化趋势来看,过了双方力量均衡点,随着传播的持续发展,拼图化和碎片化比值呈持续上升趋势,变得越来越大。直到事件结束时,传播拼图化比重逼近100%,而碎片化比重趋于无穷小。 从上面三个阶段来看,网络传播全程的拼图化和碎片化比值变化表明,网络社会传播基本符合自然正态分布(Gauss Distribution)规律。 5 结语 碎片化和拼图化是网络传播的基本现象,是其不可分割的两面。碎片化表现为思维碎片化、表达碎片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主体碎片化、传播方式碎片化等;拼图化表现为传播路径拼图化、传播内容拼图化、传播主体拼图化、传播方式拼图化等,及由此产生的拼图效应;碎片化与拼图化的关系表现为先碎后拼的前后相继规律、时空交错的并行过程规律、拼图化与碎片化比值符合正态分布。系统认识碎片化与拼图化现象、揭示碎片化与拼图化相互关系,有利于把握网络传播过程,深刻认识网络传播进程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继续开展网络传播拼图化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拼图化现象的认识。碎片化与拼贴:网络通信的传播与整合_网络传播论文
碎片化与拼贴:网络通信的传播与整合_网络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