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1]2004年在《菊花自毒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露地栽培条件下,一些菊花的幼苗定植于同一地块超过3年以上,就会导致幼苗生长受抑、产质量下降,这是影响菊花栽培的主要问题之一。自毒作用作为连作障碍影响的因素之一,至今在菊花上尚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为此本论文旨在以连作障碍典型品种之一的‘高压太子’为材料,采用室内生测及温室盆栽对菊花的自毒作用进行如下研究探讨:自毒作用是否是导致菊花连作障碍的因素之一;菊花不同部位水浸液处理对自身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扦插生根及盆栽菊花生长及其重要生理生化过程的自毒效应。通过制备菊花‘高压太子’叶、茎、枯落物、连作根际土壤、根系及无土栽培收集的根系分泌物的水浸液,进行自身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实验、扦插生根及盆栽实验,研究评价不同部位水浸液的自毒作用。结果表明: 1 菊花‘高压太子’表现明显的自毒作用,是导致连作障碍的因素之一。 2 菊花‘高压太子’不同部位水浸液的自毒作用具有浓度梯度效应。随着水浸液浓度的提高,抑制强度增大,但在较低的浓度下自毒效应较弱。 3 菊花‘高压太子’不同部位水浸液之间自毒效应存在差异。综合不同水浸液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扦插生根和盆栽菊花生长自毒作用的响应指数,表现出如下的强度顺序:叶片(2.585)>枯落物(2.479)>茎(2.019)>根际土壤(1.949)>根系(1.169)>根系分泌物(1.128)。说明菊花‘高压太子’的自毒作用主要是通过地上部分的淋溶及枯落物分解产生的。 4 水浸液自毒作用的生理生化效应涉及如下方面 膜稳定性:水浸液显着地抑制了抗氧化酶类POD、SOD与CAT酶的活性,促进了膜脂过氧化作用发生及丙二醛的生成,破坏抗氧化酶类与膜脂过氧化之间的正常平衡,表明对膜系统的破坏是启动菊花自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酶活性及营养代谢:水浸液抑制根系脱氢酶与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抑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水平,降低营养水平;抑制PAL活性,导致连作后抗性下降,诱导加强IAAO的活性,促进IAA的分解,抑制生根; 光合作用:水浸液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的影响呈现出基本一致的抑制趋势,而暗呼吸速率却受到促进;抑制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利用CO_2的能力降低,进而造成光合作用的效能受到抑制。 5 水浸液经活性炭及不溶性PVP处理后生测,初步证实水浸液中存在包括酚类物质菊花自毒作用的初步研究在内的自毒物质,水浸液经过活性碳和不溶性PvP处理之后自毒作用明显减弱.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克服由自毒作用导致连作障碍的栽培对策. 本论文对菊花‘高压太子’自毒生理生化进行的初步研究,可为菊花及其它园艺作物连作障碍的产生及克服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自毒作用;菊花;化感作用;连作障碍
陈业兵[2]2010年在《银胶菊化感潜力及其潜在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文中研究说明起源于美国及墨西哥的菊科植物银胶菊,作为一种典型的恶性入侵杂草,现已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分布,并在这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甚至对人畜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在我国,银胶菊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发现,现在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为了合理利用银胶菊资源,本文研究了银胶菊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运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法,以马唐、稗、苘麻和黄瓜为受体植物,研究了银胶菊不同组织部位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明确了不同组织部位水浸提液的化感潜力强弱。结果表明,根、茎、叶和花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度不一致,叶、花水浸提液具有较强的化感潜力,并表现出抑制强度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强的浓度效应,在鲜重0.2 g/mL处理浓度下,完全抑制稗和黄瓜的生长,对马唐和苘麻生测指标的抑制率均超过88%,根、茎水浸提液对受体呈现促进和抑制两种不同的化感效应,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化感作用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叶、花>茎>根,表明银胶菊不同器官中化感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2.在自然条件下,银胶菊可通过根系分泌、地上部淋溶、花叶挥发共同作用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生测结果表明,银胶菊根系分泌物和地上部淋溶物抑制受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密闭容器中,花挥发物对稗和马唐幼苗生长均产生抑制影响,叶挥发物抑制马唐幼苗生长,却轻微促进稗幼苗生长。3.运用室内培养皿生物测定法,对银胶菊自毒作用进行研究,发现花、叶和茎水浸提液抑制银胶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总体上叶、花水浸提液的自毒作用高于茎部。对叶水浸提液及其不同极性组分的自毒作用研究发现,乙酸乙酯相对银胶菊的自毒作用最强,表明银胶菊有一定的自毒作用。4.为明确银胶菊化感作用机理,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银胶菊水浸提液对小麦生理生化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花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在10%水浸提液处理浓度下,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44.3%和15.0%,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丙二醛含量升高,氮含量和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而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2、6、10%处理浓度下,叶水浸提液降低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气孔限制值、蒸腾效率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水浸提液也降低了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a/b比值,在10%处理浓度下,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分别降低82.8%和19.1%;随着叶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氮含量及其硝酸还原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升高,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5.通过室内培养皿法,研究了银胶菊花、叶水浸提液及其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剩余水相不同极性组分对6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在2 g/L干物质处理浓度下,花、叶水浸提液中乙酸乙酯相生物活性最高。以苘麻作为指示受体,采用中压液相制备色谱对银胶菊花乙酸乙酯相潜在化感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经生物活性追踪分析测定,分离出纯度较高的组分,连同叶水浸提液中乙酸乙酯相和花、叶挥发物,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发现花水浸提液中乙酸乙酯相较高活性组分含有16种主要物质,分别为烃类及其衍生物、萘类、醇类、苯类、酸类、酮类和酯类,其中3-(3,3-二甲基环氧乙烷-2-基)-2,2-二甲基丙酸乙酯未见报道,甲氧基乙酸、4-甲基-3-戊烯-2-酮和4-羟基-4-甲基-2-戊酮的除草活性未见报道;叶水浸提液乙酸乙酯相中主要含有土青木香烯环氧化物(33.89%)、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31.93%)、二氢化黄质(8.59%)、7-氢氧基-6,9a-二甲基-3-亚甲基-十氢-azuleno[4,5-b]呋喃-2,9-二酮奥(4.57%)、十氢-8,9-二醇-6,9a-二甲基-3-亚甲基- [4,5-b]呋喃-2(3H)-酮奥(1.53%)、油酸(1.1%);花自然挥发物中共检出化学成分17种,主要含有香叶烯(42.67%)、罗勒烯(26.28%)、β-蒎烯(15.74%)、乙醇(6.32%)和莰烯(3.76%);叶自然挥发物中共检出化学成分18种,主要含有香叶烯(28.07%)、β-蒎烯(14.52%)、莰烯(14.01%)、α-蒎烯(12.44%)、蒎烯(10.08%)。6.对6种潜在化感物质的活性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香叶烯、罗勒烯和β-蒎烯对受体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作用强度不同,呈现促进和抑制两种效应,香叶烯与罗勒烯、香叶烯与β-蒎烯的协同作用以拮抗和加成作用为主。甲氧基乙酸、4-甲基-3-戊烯-2-酮和4-羟基-4-甲基-2-戊酮抑制小麦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草莓枯枯萎病菌、烟草炭疽病菌、玉米纹枯病菌的菌丝生长,甲氧基乙酸和4-甲基-3-戊烯-2-酮的抑菌活性高于4-羟基-4-甲基-2-戊酮的抑菌活性;甲氧基乙酸、4-甲基-3-戊烯-2酮和4-羟基-4-甲基-2-戊酮抑制受体苘麻和稗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甲氧基乙酸和4-甲基-3-戊烯-2-酮、4-甲基-3-戊烯-2-酮和4-羟基-4-甲基-2-戊酮这两种混配组合间的互作效应以增效作用为主。
薛兴华[3]2016年在《白术自毒作用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研究白术水浸液、前茬培养基处理对白术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白术自毒作用的初步探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白术水浸液处理对白术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总体呈抑制作用,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可得,茎叶水浸液的毒害作用>根系水浸液的毒害作用。2.不同前茬培养基处理下白术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相关指标的变化各不相同,难以直接进行评价,因此采用综合D值进行评价分析。白术前茬培养基处理下白术长势优劣的排序为新配制的种萌培养基>培养25d的种萌培养基>培养45d的种萌培养基>培养30d的生根培养基>培养40d的生根培养基>培养30d的增殖培养基>培养35d的种萌培养基>新配的生根培养基>新配制的增殖培养基>培养50d的生根培养基>培养50d的增殖培养基>培养40d的增殖培养基。由此可知前茬种萌培养基对白术苗产生了一定毒害作用,短时间的前茬增殖培养基和前茬生根培养基处理可能诱导了白术对自身的积极保护作用,随时间的延长产生抑制作用。此外,新配制的生根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排序较靠后,可能培养基中添加的生长物质可能对白术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前茬生根培养基处理下,白术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RWC、MDA和电导率均有所上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抗氧化酶活性在5d-10d时酶活性均呈上升的趋势,之后酶活性变化有增有降;相关防御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降低,PPO活性呈先增后降的变化,PAL活性波动较大且在长时间的前茬生根培养基处理下有一定下降。表明前茬生根培养基处理对白术有一定的危害,白术的自动调节能力虽然发挥了作用,但没有规律性,白术的调节系统发生紊乱,可能是生理响应机制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所致。
杨倩[4]2012年在《连作及栽培基质对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选取菊花切花品种‘神马’和‘黄天赞’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育期2个菊花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营养元素(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通过分析菊花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以及营养元素的变化,明确了连作对土壤造成的危害,旨在为菊花连作障碍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以菊花盆栽品种‘唐宇金秋’为试材,以玉米秸秆发酵基质为主料,混以炉渣、珍珠岩等配成复合基质,通过对盆栽菊花的株高、叶长、叶宽、开花早晚和花期长短等基本形态指标的对比,筛选出适宜的菊花盆栽基质配方,同时对不同配比基质的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进行测定,旨在为规模化生产菊花筛选适宜的盆栽基质,且进一步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主要结果如下:1.对不同品种菊花‘神马’和‘黄天赞’连作土壤微生物菌群数量的观测结果表明:连作两年的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显着增多,使得土壤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2.对‘神马’和‘黄天赞’连作土壤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连作导致菊花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至重茬开花期,过氧化氢酶活性仅为首茬栽种前的86.67%;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48.17%;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了27.96%。3.对‘神马’和‘黄天赞’连作土壤速效养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连作两年后,‘神马’和‘黄天赞’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显着增加,且增长幅度均超过50%,相比第一年种植前的测定值,土壤营养元素累积严重,分析认为外源无机氮肥的施用是土壤累积的最主要因素,连作导致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使得菊花根系对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吸收能力和利用率下降,也是其速效养分累积的原因之一。4.对不同基质配比在‘唐宇金秋’生育期内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唐宇金秋’叁个生育期内,由于根系的伸展,占据了基质的孔隙,导致基质总空隙,持水孔隙逐渐减少,容重增大;因为菊花生长后期基质内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产生的多种有机酸降低了基质的PH值,使得PH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EC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绿蕾期达到最低值,这与绿蕾期消耗营养元素多有关。5.对不同基质配比在‘唐宇金秋’生育期内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基质的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绿蕾期至开花期,下降最为明显。6.建立投影寻踪分类模型进行最优基质配比的筛选,结果表明:综合PH值、EC值、持水孔隙、通气孔隙、菊花株高、花冠直径、花期、开花期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等主要评价指标,推荐以处理7(T7)为适宜的基质配方,即玉米秸秆发酵基质:珍珠岩:炉渣=3:1:2(体积比)。
刘燕婷[5]2011年在《菊科植物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铜绿微囊藻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正在全世界蔓延泛滥,虽然对藻处理进行了很多研究,但传统控藻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缺点。随着藻类化感作用研究的开展,有些学者认为利用植物化感作用可能是控藻的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多以水生植物对藻类的影响为研究对象,而对陆生植物研究较少。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通过陆生植物对藻类的化感作用防治微囊藻的新途径。菊科(Compositae)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也是化学成分最多、最复杂、最进化的科之一,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我国约有200余属。国内外主要对它们的杀菌活性、自毒作用进行了研究或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但迄今为止对菊科植物化感抑藻作用少见报道。本文选择了叁种常见的菊科植物菊花脑、一年蓬和小蓬草,研究这叁种植物的茎、叶水浸液和乙醇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效应,研究了叁种植物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参数(Fm、Yield、Fv/Fm、Qp、NPQ)的影响,探讨了叁种植物提取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抑藻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菊花脑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低促高抑,不同溶剂的浸提液化感效应不同,对藻的最低抑制率浓度也不同,其中10g/L的菊花脑叶乙醇浸提液抑藻效果最好,而且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理生长具有一定的胁迫作用,明显降低藻细胞的Fm、Fv/Fm、Qp、NPQ值,抑制其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2.一年蓬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低促高抑,一年蓬叶水浸提液的最大抑藻率为63.55%,茎水浸提液的最大抑藻率为50%,茎乙醇浸提液的最大抑藻率为44.95%,10g/L的一年蓬叶乙醇浸提液抑藻效果最好,抑制率达到95%以上,铜绿微囊藻Fm、Fv/Fm、Qp、NPQ值明显下降,结果表明:一年蓬叶乙醇浸提液对藻细胞光系统PSII的电子传递量、光能转化率、利用率降低,藻细胞的光合作用受抑制,藻细胞的光系统受损。3.小蓬草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化感作用,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小蓬草叶水浸提液的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10g/L的叶水浸提液的抑藻率为82.55%,对铜绿微囊藻的荧光参数影响较为明显,而小蓬草叶乙醇浸提液的抑制率不高,最高仅为22.99%,且对铜绿微囊藻的荧光参数影响不明显。
陈思思[6]2012年在《嫁接缓解菊花连作障碍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被广泛应用于切花、盆栽以及园林绿化。本试验用菊花苗“神马”嫁接菊科蒿属植株黄蒿(Artemisia scoparia),以获得嫁接苗,同时以“神马”扦插苗以及黄蒿自根苗作对照,将叁种处理苗分别种植于连作土壤和非连作土壤上,采用差异显着分析(LSD法)以及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嫁接对菊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根际土壤的养分、根际土壤酶含量以及植株体内养分含量的影响。本文通过直接从根际土壤中提取总DNA,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18S rDNA,通过DGGE技术对连作菊花苗期的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行进一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嫁接植株以及黄蒿自根苗的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含量均显着高于‘神马’扦插苗。自根黄蒿苗以及菊花嫁接苗根际土壤的细菌和放线菌含量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至营养生长期达到最高峰,后有所回落,各处理间差异显着,其中,嫁接苗根际细菌和放线菌含量与扦插苗相比分别增加了15.73倍和1.73倍,而真菌含量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则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降低了11.87%,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神马’扦插苗的根际土壤真菌含量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营养生长期含量相对最高。2.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黄蒿根际土壤的无机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低,其次是嫁接植株,而‘神马’扦插苗的各类养分含量最高,且嫁接苗与扦插苗相比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分别减少了24.75%、22.24%和13.18%。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两种不同土壤以及嫁接各处理间均呈现极显着的差异;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嫁接各处理间差异极显着,可见在本实验中嫁接是影响根系对土壤速效钾吸收的主要因素。试验中,土壤、嫁接两大因素对土壤养分含量的互作效应不显着。3.嫁接苗以及黄蒿苗的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以及磷酸酶的含量大都高于‘神马’扦插苗。且均呈现先逐渐升高,至营养生长期达到最高峰,然后有所回落,至现蕾期又稍许上升的趋势。其中,嫁接苗与扦插苗相比四种酶的含量增幅分别为14.14%、32.56%、15.20%和34.54%。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嫁接处理以及不同的土壤处理均未能使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有显着差异;而蔗糖酶在不同的土壤处理以及嫁接处理中均呈现极显着的差异;土壤间各处理脲酶含量差异极显着,而嫁接处理后脲酶含量并无显着差异。试验中,土壤、嫁接两大因素对土壤酶含量的互作效应不显着。4.试验中各处理叶片内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随着生长周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嫁接后植株体叶片内各养分含量大都高于扦插‘神马’苗。嫁接处理间,植株体叶片内全氮含量差异显着,而全磷和全钾含量无显着差异,两种不同的土壤处理间亦无显着差异。嫁接苗与扦插苗相比叶片内的全氮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了22.44%、29.53%,而全磷无增幅;可见,嫁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试验中,土壤、嫁接两大因素对植株体叶片内养分含量的互作效应不显着。试验中各处理植株体茎内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随着生长周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嫁接苗茎内各养分含量大都高于扦插‘神马’苗。菊花嫁接苗茎内的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明显高于扦插苗,各养分含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46.91%、9.26%、32.8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植株体茎内的养分在土壤和嫁接两因素作用下均无显着差异,且互作效应也不显着。5.运用DGGE法研究嫁接对连作菊花苗期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连作土壤上的条带数稍高于非连作土壤,嫁接苗、黄蒿自根苗以及‘神马’扦插苗之间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条带,同时,在菊花嫁接苗以及黄蒿自根苗根际发现丛枝菌根(AM)真菌Glomus sp. NBR PP1,而扦插苗根际土壤却未发现该真菌;Rhizoctonia solani是引起菊花立枯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发现于菊花扦插苗根际土壤,但嫁接苗和黄蒿自根苗均未发现该病原菌;Fusarium是菊花枯萎病的病原菌,本试验在所有处理中同时发现了镰刀菌的两个不同种及其变种,但是根据条带亮度的不同,可以发现连作土壤的镰刀菌以及尖孢镰刀菌的含量均高于非连作土壤上的各处理,同时,‘神马’扦插苗根际土壤的该病原菌含量较嫁接苗和黄蒿苗的高。因此,菊花连作将使土壤内的致病真菌种类及含量增加,而菊花苗作为接穗嫁接于黄蒿时,由于改变了作物的根系,使根际真菌群落发生一定改变,致病真菌种类及数量有所减少,同时,由于黄蒿根系有利于AM真菌生长,将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增强了植株的抗性,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菊花的连作障碍现象。
金付平[7]2008年在《利用中草药消除小列当土壤种子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预培养时间以及标准萌发刺激物质GR24在不同浓度下对小列当(Orobanche minor)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列当在预培养12 d后发芽率最高,预培养的种子在GR24处理下6 d时基本达到最高发芽率,以后逐步趋于稳定。在25℃预培养温度下,培养时间和小列当发芽率间的相关方程为:y=-0.5227x2+12.032x-0.751(R=0.9051)。0.1μmol·L-1的GR24刺激小列当的作用效果较好。本试验结果和Salam研究结果相比,小列当预培养时加入GA3后,对小列当达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预培养时间并无明显改变,初步推断GA3对缩短小列当种子预培养时间并没有显着影响,但能明显缩短小列当种子在GR24处理下达到最高发芽率所需要的时间。利用我国240种常用中草药的蒸馏水和甲醇浸提物(原液、稀释10倍、100倍和1000倍),研究它们对小列当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能刺激或抑制小列当发芽的物质不止一种,既有脂溶性的,也有水溶性的。水提取物刺激小列当种子发芽率超过70%的中草药有灯心草(Juncus effuses L . var. decipiens Buchen)、降香(Quisqualis indica L.)和莲须(Nelumbo nucifera Gaertn)。甲醇提取物刺激小列当种子发芽率超过70%的中草药有百部(Stemona japonica (BL.) Miq.)、桑椹(Morus alba L.)、谷芽(Oryza sativa L)和萆薢(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水提取物对小列当种子发芽的抑制率超过50%的中草药有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棕榈(Trachycarpus wagnerianus Becc)、苦杏仁(Prunus armeniaca L.)和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甲醇提取物对小列当种子发芽的抑制率超过70%的有续断(Dipsacus asper Wall)、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地肤子(Kochia scoparia (L.) Schrad)、黄莲(Coptis chinensis Franch)、木贼(Equisetum hiemale L.)和胡黄连(Picrorrhiza hurrooa Royle ex Benth)。试验研究发现,一些中草药中含有能够刺激或抑制小列当种子发芽的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对小列当种子发芽的影响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不同中草药所包含的活性物质对小列当作用的最佳浓度不同。对降香中刺激小列当种子发芽的活性物质进行了TLC初步提取分离,结果表明:降香萃取过程中,萃取6次即可将所有的活性物质萃取到乙酸乙酯相中,对旋转蒸发后所得干物质分别稀释10倍、1百倍、1千倍、1万倍、2万倍、10万倍、20万倍和100万倍,除10倍稀释液刺激小列当发芽率和其他浓度下发芽率有差异外,剩余浓度刺激小列当发芽率间均没有显着差异,且最低为38.5%。TLC测试下,初步推断能刺激小列当发芽的物质在第4带和第7带,可见能使小列当发芽的物质在降香中可能有两种。
陈君良[8]2016年在《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自毒作用的研究及化感物质的GC-MS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兰州百合(Lilium Davidii var.unicolor)属于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川百合的变种,作为我国唯一的甜百合,其鳞片白嫩丰满,含糖量高,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深受消费者欢迎。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兰州百合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生产中由根系自毒引起的连作障碍问题也日益突出。本试验以兰州百合二级种球作为根系分泌物的收集材料,以兰州百合叁级种球为自毒受体材料,通过定时定量浇灌不同比例浓度根系分泌物,研究了根系分泌物对兰州百合幼苗生长,生理变化的影响,并用GC-MS分析了兰州百合水培30天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成分,通过种子发芽试验探讨了五种潜在化感物质的化感活性,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采用水培法收集30天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通过营养钵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浓度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对百合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升高,百合幼苗的生长量逐渐减小,25%、50%的根系分泌物对幼苗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75%、100%的根系分泌物对幼苗生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00%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大。根系分泌物处理导致百合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根系活力、叶绿素、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下降。(2)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氯仿和甲醇五种不同有机溶剂分离百合根系分泌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做成分鉴定。结果表明:五种组分中共检测到24种不同潜在化感物质,包括酚、酮、醛、酯和醇类等。其中石油醚组分中检出6种物质,主要为酚类、酯类,如2,4-二叔丁基苯酚(2,4-DT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相对含量分别为37.02%、15.38%;乙醚组分中检测出10种物质,主要为抗氧剂2246、双酚A(BPA)、抗氧剂246,相对含量分别为34.56%、28.42%、24.09%;乙酸乙酯组分中检测出7种物质,主要是抗氧剂2246、BPA,相对含量分别为37.65%、37.22%;氯仿组分中检测出7种物质,主要是2,4-DTBP、棕榈酸、抗氧剂2246,相对含量分别为30.70%、15.27%、13.58%;甲醇组分中只检测出4种物质,主要是BPA、2,2',4,4',6,6'-六甲基二苯甲酮。(3)分别用不同浓度(0.1mmol/L、1mmol/L、10mmol/L)的2,4-DTBP、DBP、BPA、抗氧剂2246、棕榈酸处理萝卜种子,研究这五种潜在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从而探究它们的化感活性。结果表明:五种物质对萝卜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胚轴长、胚根长及鲜重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强。其中10mmol/L的作用最强,与对照相比,对发芽率、发芽指数、胚轴长、胚根长、鲜重的抑制作用分别为30%、32.8%、31.5%、23%、21.4%。同时在0.1~10mmol/L浓度范围内,SOD活性先增大后降低,POD活性增大,MDA含量升高。
许东亭[9]2016年在《食用菊主要品种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菊花是世界花卉园艺的一枝奇葩,自古受到人们喜爱。除广泛应用于观赏以外,亦可作为食用及饮用。本试验对19个食用菊主要品种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进行研究比较,为冬季在广州地区食用菊的生产提供参考。此外,研究了CO2加富下‘升引6号’食用菊营养生长和叶结构的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食用菊品种生长性状比较随着营养生长时间推移,物质不断积累,批次间食用菊品种间的各项生长指标均出现显着性差异,比如株高、叶片等性状。根据食用菊后期株高将其分为叁类:株高较高的有‘升引6号’、‘云引2号’、‘精兴元君’、‘黄球’四个品种,株高范围为:51.2~74.3cm。株高中等的有‘霜里婵娟’、‘菊花脑’、‘云引3号’、‘飞珠散霞’>‘千丝万缕’、‘国华银强大’、‘绿毛龟’、‘宝辛唐衣锦’八个品种,株高范围为:30.7~46.4cm。株高较矮的有‘琥国夫人’、‘云引5号’、‘云引7号’、‘云引1号’、‘云引4号’、‘东海喜乐’、‘草庵金露’七个品种,株高范围为:19.5~25.2cm。2、食用菊品种的光合特性比较19个食用菊品种品种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中,最小‘云引3号’为5.89μmol CO2m-2s-1,最大‘琥国夫人’为14.13μmol CO2m-2s-1;‘菊花脑’居次高,数值为13.90μmol CO2m-2s-1。所有食用菊品种净光合速率的光响应曲线,当光强在200μmolm-2s-1以下时均呈直线上升趋势。19个食用菊品种的CO2响应曲线表明,其净光合速率随着CO2浓度的升高逐渐上升。根据光响应曲线拟合出的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值可将食用菊19品种分二类:高Amax值的有‘琥国夫人’、‘精兴元君’、‘云引2号’、‘云引3号’、‘飞珠散霞’、‘云引1号’、‘云引5号’、‘宝辛唐衣锦’、‘云引4号’、‘升引6号’、‘黄球’、‘千丝万缕’、‘菊花脑’13个品种,净光合速率均大于20μmol CO2m-2s-1;低Amax值的有‘东海喜乐’、‘国华银强大’、‘草庵金露’、‘霜里婵娟’、‘绿毛龟’、‘云引7号’6个品种,净光合速率均大于20μmol CO2m-2s-1。3、食用菊品种的主要生理性状差异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1.01~2.09 mg/g,叶绿素b变化范围为0.30~1.03mg/g。叶绿素总量变化范围为1.33~2.75mg/g。19个食用菊品种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范围为7.90~42.52mg/g。19个食用菊品种生长期平均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范围为28.93~45.18mg/g。根据食用菊叶片中内含物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叁者总量的高低,可将食用菊分为叁类,叶片内含物含量较高的有‘升引6号’和‘菊花脑’两个品种,总量分别为135.55mg/g和134.5399mg/g;含量中等的有‘飞珠散霞’、国华银强大、‘黄球’、‘草庵金露’、‘琥国夫人’、‘千丝万缕’、‘云引4号’、‘宝辛唐衣锦’、‘云引2号’、‘绿毛龟’、‘云引7号’、‘霜里婵娟’、‘云引5号’、‘精兴元君’、‘云引1号’、‘东海喜乐’16个品种,内含物总量范围为:101.23~128.89mg/g;含量低的‘云引3号’为86.79mg/g。4、CO2加富对食用菊生长及叶片结构的效应增加CO2浓度(T1,700±100μmol mol-1,T2,1000±100μmol mol-1),株高、叶片数和鲜重均明显增大。食用菊T1的Chla/Chlb、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CK的93.8%、111.7%和112.1%,T2的含量分别是CK的93.1%、110.9%和110.3%。CO2加富能有效增大食用菊的叶主脉厚度、下表皮毛密度、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
徐雷[10]2015年在《福白菊GAP关键栽培技术及其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文中认为道地药材是中药材中质量之上乘者,中医的发展需要加速道地药材的生产。菊花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福白菊”是在湖北麻城以福田河镇为中心的大别山地区种植的菊花品种,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3大菊花商品品种之一,为湖北重要的道地药材之一。为了因地制宜地制定湖北省道地药材福白菊的SOP,用以规范及指导福白菊产区从大田栽培到加工成为药材的各个环节,使福白菊产量、品质进一步提高,使生产符合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的高品质药材,更好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在此基础上,为防止道地菊花药材福白菊被盲目引种,对福白菊生态适宜产区进行了研究,以便为福白菊的引种、推广和科学规划布局提供依据。于福白菊生产中的不同节点,深入其主产区进行生产现状调查,对当地的传统生产经验进行收集整理,提出和讨论了福白菊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种质资源丰富,栽培类型混杂;忽视茬口的选择;基肥施入量不足;农药残留和污染;采收期的影响;不科学留种;轻视适时冬季深耕;长期分株繁殖等等,并且分析了这些问题对福白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上述调查研究,为后续更具针对性地开展福白菊规范化种植研究奠定扎实基础,推动福白菊的GAP进程。于福白菊整个生育期间,对其生长发育的进程进行观察,并对其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花粉活力表现为头状花序中位于同一轮的管状花花粉活力彼此间无显着差异;花序轴中心部位管状花花粉活力较边缘部位的明显为高;1天之中上午花粉活力逐渐升高,正午前后11:00~14:00点花粉活力最高,而后慢慢下降;管状花第3d开始散粉,第4~6d花粉活力最高,分别为35.12%、39.89%、38.12%,此后慢慢下降,第15d仅为7.41%,然后逐渐枯萎。柱头可授性表现为花序轴中心部位管状花明显高于边缘部位管状花,边缘舌状花柱头无可授性;一天之中13:00~14:00点柱头可授性最强;开花后5~7d柱头可授性最强。小花雌蕊柱头的黏液分泌规律与其可授性强弱情况趋同,即柱头黏液较多时往往可授性也强。通过研究,掌握了福白菊花序发育习性,以及开花期间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动态变化规律,可用于选择较佳时期和部位的朵花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和杂交育种研究。为了探索福白菊栽培的合理种植密度,提高福白菊的产量以及土地的利用效率,就福白菊不同栽培密度设置相应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根据种植密度分别设置2000,2500,3000,3500,4000株/667m2共5个处理。结果表明福白菊产量呈现单峰形变化规律,当密度设置为3000株/667m2时,产量达到峰值(168.80kg/667m2),此后开始下降。而栽培密度由2500株/667m2至3000株/667m2时,统计分析表明产量增加未达到显着水平。因此福白菊大田栽培密度设置以2500~3000株/667m2为宜。探讨地膜覆盖技术对福白菊农艺性状和产量的作用及对其生长期间杂草的抑制效果。设置黑色地膜栽培和露地栽培2种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观察杂草生长情况,并对产量和部分主要植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黑色地膜覆盖栽培阻止植物生长所需红橙光和蓝紫光的透过,有效控制了杂草的发生,少有杂草拱膜现象。地膜栽培和露地栽培两个处理各小区的鲜花产量方差分析显示,f=25.8﹥f0.01=21.2,差异达极显着水平;其中株高、总分枝数和总花序数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7、4.0、1.4均小于f0.05=7.7,而地径和百朵花序鲜重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10.0和13.8大于f0.05=7.7。表明相比露地栽培,地膜栽培能有效控制杂草,对药用菊花的株高、总分枝数和总花序数无显着影响,可显着增加植株地径和百朵花序鲜重,产量的增加达到极显着水平。就iba浓度与插条选取部位对福白菊扦插成活率进行研究,以福白菊备选插穗不同部位(中上部、中部、中下部)设置3种处理,不同iba浓度(0mg/l,500mg/l,1000mg/l,1500mg/l,2000mg/l)设置5种处理,进行对比试验。选择不同部位作为插穗进行扦插的结果显示,选取当年新生茎的中上部作为插穗的成活率最高,达到92.33%。不同iba浓度处理的结果显示,iba是很好的促进福白菊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促进剂,其不同浓度处理,福白菊插穗成活率的变化规律为:在0~1500mg/l范围内,成活率随iba浓度的增大,增加明显,由56.33%提高到94.00%,此后继续增大浓度,则表现出抑制的效果。因此在福白菊扦插繁殖过程中,应该选取中上部作插穗,并用iba浓度1500mg/l进行处理,通过试验为福白菊生产过程中开展扦插繁殖提供指导。比较福白菊不同繁殖方法对其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对植株产量具有显着影响的植物性状,以期为福白菊栽培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繁殖方法和田间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结合相应的统计分析,对福白菊不同繁殖方法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取扦插繁殖的植株产量明显高于分株繁殖,差异达极显着水平;植株头状花序的数量是构成其产量的主要因素(r=0.933),其次为植株总分枝数(r=0.819)。因此,福白菊栽培过程中,宜采用扦插繁殖法,并通过适时打顶促进植株分枝的措施,能有效提高其产量。为明确福白菊生育期间病虫害的发生种类,针对危害严重的种类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于福白菊生育期间,对其病虫害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并针对发病较为严重的病害,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不同药剂的田间防效比较试验。调查表明,危害福白菊的病虫害种类有褐斑病,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和蚜虫。褐斑病的防效试验结果显示,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2次施药后,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0.88%和79.66%,病情指数也分别下降到9.16和10.23,表明这两者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较为理想,能较好的控制褐斑病的发展和流行。在调查和收集湖北省菊花道地产区麻城市菊花传统生产经验基础上,整理前期开展的对该道地产区的生态环境监测,菊花种质资源、育苗技术、繁殖技术、栽培技术、最佳采收期、加工技术等系统研究的结果,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福白菊规范化生产各环节的sop,以规范和指导该产区进行优质福白菊药材的生产。为研究福白菊生态适宜性数值区划,将福白菊主要种植地的8个数据采集点作为数据分析基点,并在基点附近采集10~15个样点,利用全国气候土壤数据库提取最佳生态因子值,形成的各因子范围作为福白菊的适宜生态因子范围。采用TCMGIS分析系统,得到生态相似度在90%~100%的全国以及湖北省的区域分布情况,为福白菊扩大种植面积,科学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菊花自毒作用的初步研究[D]. 周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2]. 银胶菊化感潜力及其潜在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D]. 陈业兵.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3]. 白术自毒作用的初步研究[D]. 薛兴华.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4]. 连作及栽培基质对菊花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杨倩. 河南农业大学. 2012
[5]. 菊科植物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作用研究[D]. 刘燕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6]. 嫁接缓解菊花连作障碍机制初探[D]. 陈思思.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7]. 利用中草药消除小列当土壤种子库的研究[D]. 金付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8]. 兰州百合根系分泌物自毒作用的研究及化感物质的GC-MS分析[D]. 陈君良.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9]. 食用菊主要品种的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初步研究[D]. 许东亭.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
[10]. 福白菊GAP关键栽培技术及其产地生态适宜性研究[D]. 徐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