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_农民论文

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民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1 农民体育概念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农民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研究使用的是最广义的农民概念,即指农村总人口。

农民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是指农民,包括其中男、女、老、幼及伤病残者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养生、医疗、游戏为手段,达到健美、健康、康复、娱乐和休闲为目的的体育活动。

2 农民体育现状及分析

2.1 体育价值观念

长期以来,农民对体育目的、作用、意义认识不清,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劳动即体育”、“体育是有钱人的事”、“体育与自己无关”。柳若松的调查表明: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同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1]。改革、开放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伴随其价值观念和农村职业出现“旧、混、新”的混合交叉现象,体育价值观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农民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2 体育人口

我国是世界上4个城乡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城乡体育差异也如此。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在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仅占28.97%,中国农业人口中参加体育活动者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城镇人口”[2]。“参加体育活动的农村人口仅占2.7%”[3]。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且农村体育发展极不平衡,死角多,是群众体育的难点”[4]。农民体育人口及参与体育活动次数、时间、强度均明显低于其它职业[5]。哈尔滨郊区1997年调查结果显示,乡镇体育人口为7.8%,相邻屯为l.5%[6]。进一步分析导致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农民的体育意识、经济、指导、场地、时间、文化等因素有关。如西北地区调查表明,平时农活和家务忙、没时间的占35.6%,认为没有场地无法锻炼的人占44.2%,认为生活困难难以开展体育活动的人占17.3%,认为农民锻炼身体会被人笑话,不好意思的人占11.6%,认为不知怎么锻炼的人占34.6%,认为劳动就是运动,无需再搞什么体育锻炼者占5.8%。

2.3 体育消费

农村人口几乎没有体育消费[7]。湖南省农民至今有38.66%的人无体育消费,年均100元以下占37.74%,100~300元的占19.10%[8]。在西北地区,58.7%的农民有一件便宜的所谓的运动服(多作秋冬穿)或运动鞋,但运动服和鞋却基本都不是专为体育锻炼而购买的,买过篮球等体育器材的人则更少,不足5%[1]。的确,农村体育消费低,自然与农民收入低有直接关系,但农民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后,体育消费数量将更多地依赖于体育观念、意识和周围体育文化环境。

2.4 体育场地

我国农村体育场地相对较少。我国农村人口占70%,仅有20.2%的体育场(馆)建在农村[5];属于农业系统的体育场地占10.68%[9],农村体育场地还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西北农村,52.9%的村子虽有篮球场(基本上是村子小学的),但场地不标准和不规范,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篮架大部分残缺不全,而47.1%的村子连一块篮球场也没有,其它场地就更不用说了[1]。湖南省农村没有正规的活动场所,健身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8]。苏南富裕的百强乡镇,其社会公用体育场地(包括学校)有164片室内灯光球场,475张室内乒乓球台,327张桌球台,江阴县城镇已在规划建设大型、多层次、高品位综合性体育娱乐中心,昆山沿太湖地区某乡镇已建成网球场[10]。研究表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地区经济水平、体育意识有关。

2.5 锻炼项目和时间

我国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地区差异很大,锻炼项目因不同地方、不同年龄而异。锻炼时间多集中于春节、集会等节日,季节性强。在《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得知:西北农民体育活动项目较单一,在参与调查的208人中,喜欢和参与篮球活动者占33.7%,喜欢和进行气功锻炼者占10.6%,爱好和参与跑步者占27.9%,爱好和从事武术者占3.8%,在田间散步者占6.7%,爱好棋类者占35.6%;参加体育活动者基本是年轻人,尤其是体育锻炼,像篮球等活动全是中青年,以青年为主;棋类活动中,青年、中年、老年均有;田间散步则以中老年为主;近两年他们村子搞过篮球或者拔河、棋类等比赛一次以上者只占13%。

2.6 理论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推动了群众体育(包括农民体育)的理论研究,但城乡体育理论研究的差异,会进一步拉大城乡体育人口的差别。在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前,有关城市职工体育的书籍和研究论文很少,农民体育的书籍和研究论文几乎没有。1995年以后,有关群众体育的书籍和研究论文明显多了,但涉及到城市体育多,农村体育少,而完全以农民(农村)体育为内容的书籍和研究论文少之又少。从研究的深度看,农民体育书籍是以锻炼项目和方法为王,至今没有一本关于农民体育心理和农村体育社会文化方面的专著,研究论文基本上是一次性的、小范围的调查分析。

3 开展农民体育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新世纪以联合、合作、组织、协调为特征的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方式已初见端倪,农民收入增加,消费资料丰富,生活方式改变,平等、竞争、交往、开放等意识增强,导致“原来搞农村体育的那套方法就难以奏效”[12],必须加强农民体育研究,创新其方式方法,以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社会。

3.1 摆正农民体育的地位

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占全国的70%左右,占世界总人口的1/6,占世界农民总数量的1/3。没有农民参加的体育是残缺不全的体育;没有我国农民参加的体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体育。我国要成为体育强国,有赖于农民体育的开展和繁荣。

3.2 正确认识农民体育

上述农民体育现状是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教育和科技不发达的国情相关联的,但农民体育也有其自身优势:中国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城市也是从农村中分离出来的;在农村,端阳的龙舟竞渡、重阳的登山活动、新年的龙灯狮舞和少数民族的荡千秋、珍珠球、木球、射箭、摔跤等都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农民体育项目绚丽多彩;1997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2m[2],较城市居民同期人均住房面积8.7m[2]多13.3m[2][13];农村空气污染较城市空气污染低。开展农民体育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3.3 以改变农民传统体育价值观念作为突破口

现代化理论强调人的价值观转变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前提条件。农民由于长期的封闭落后,使他们相对于其它群体更为求稳、守旧,难以改变。正如罗杰斯所说,越需要改变的人越难改变。然而,越是这样,越需要开拓、创新,寻找出影响或制约农民锻炼行为、心理的深层原因,从而逐步树立现代体育价值观念,才能够解决农民体育的最终发展问题。

3.4 建立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

 农民体育既是国民体育的主体,更是难点。当前,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体育差异、区域体育差异,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收入不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社会贫富差异悬殊不会因为市场经济的成熟与完善而自行消亡[14],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应当建立农民体育保障(支持)系统,包括体育政府部门保障(支持)系统,体育团体保障(支持)系统,个体保障(支持)系统,给予法制化和规范道德行为,并纳入整个社会保障(支持)系统,作为我国体育发展有益的、不可缺少的补充。这个系统主要面对农村非体育人口,在体育政府部门、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爱好者共同参与下运转。

3.5 坚持5个原则

坚持体育与卫生相结合的原则,这是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医疗体育、康复体育的作用,是农民体育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坚持身体素质与人格、心理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人的素质构建的首要内容,是农民现代化的切入点。坚持体育与文化(地方文化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体育与文化不可分,融为一体,共同构成农民生活内容。坚持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原则,以传统体育为基础,同时,把握世界与自身的整合发展方向,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坚持城乡体育、区域体育一体化原则,视城乡、区域为一个互相依存、互为作用的有机整体,提高城乡、区域结合的系统效应,促进城乡体育、区域体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标签:;  ;  ;  

关于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