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管理、终极控制与审计师的选择_审计师论文

家族管理、终极控制与审计师的选择_审计师论文

家族管理、终极控制与审计师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师论文,家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于家族控制的竞争优势与控制权私人收益两种理论基础,本文以2003-2008年的家族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家族公司家族管理、控制机制与外部审计师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相对于以间接方式上市的家族公司,直接上市更有可能选择审计质量较高的“四大”。

本文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根据代理理论,公司代理成本越高,选择高质量审计师进行审计的动力就越强,这已得到大量西方经验研究的支持。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尤其是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这种结论是否依然成立?中国的家族企业基本上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成长起来的,其中大部分发展的时间不过10多年,家族公司的控制权在由创业者及其家族成员垄断逐步向专业管理人员转移的过程中其所适应的有效治理方式也存在差异。我们在分析家族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利用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数据对家族公司管理特征、终极控制模式和上市方式对高质量审计师需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家族对上市公司的管理手段中,家族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和家族指定管理层都有高质量的审计需求,这两种家族管理变量的高质量审计需求效应在直接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但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审计需求效应要强于家族指定管理层。在管理层持股变量中,董事长持股比例、董事持股比例和CEO持股比例都与审计师需求显著正相关。

在家族对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模式中,通过金字塔结构控制的家族上市公司没有选择高质量审计师的动力。控制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变量与审计师需求显著负相关。但当实际控制人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会降低两权分离代理成本所带来的外部审计师选择负效应。金字塔结构的家族控制对两权分离变量具有间接地替代效应。我们进一步发现,家族控制变量的外部审计需求效应仅在控制权比例大于30%的样本中显著,在小于或等于30%的样本中不显著。然而,两权分离变量导致的较低的高质量审计师选择概率在直接上市公司与间接上市的家族公司中都存在。

以上结论为考察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资本市场上,建立在西方资本市场的代理成本与外部审计需求的理论不一定适合于我国,至少不适合于家族上市公司中。在家族控制的竞争优势与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的相互博弈中,我国上市公司的家族控制更多地表现为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但家族管理则表现为竞争优势理论。两种理论都将长期存在于家族公司的实践中。但如果家族实际控制人参与家族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他们更多的是把家族作为一种资产,具有长期的投资视野,关注公司的质量。相对于间接上市的家族公司而言,通过自主创业的家族公司更能体现家族竞争优势,家族经营目标的长期化。

本文的贡献在于对家族上市公司的管理与控制特征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并从家族偏好、家族管理与控制机制三方面考察了其外部审计师选择行为。研究增进了对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认识,对理解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手段与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标签:;  

家族管理、终极控制与审计师的选择_审计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