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析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析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人本主义论文,探析论文,势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45(2002)02-0104-05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使心理学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直接研究,哪怕借助于仪器的测量,测量结果也要做进一步的引申和推测,挖掘其后还包含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是间接研究;二是对涉及心理的任何课题,都不存在惟一的可以解释全部的理论,而大多是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在心理规律的探讨、研究过程中,并非各派各家互不相容,根本对立;也不是各家各派平分天下,势力均衡。各种学派在矛盾对立中发展,在发展中兼容,犹如一条条支流在地势的作用下,都不可抑制地奔向一方,汇聚成大江大海。

纵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追随者之多,影响之大能使心理学因之而出现阶段划分的理论流派,当属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尤其是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被称为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两大势力之后的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更是由于其对人本体地位的关心和人类高级动机的重视而更符合现代人的特征和时代进步的潮流,依照人本主义思想从事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治疗工作,必将进入一改传统的全新空间,根本上动摇角色关系和方法体系,真正体现“人是万物之灵”的主题。目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已从组织上、教学上和科研上被正式纳入学院心理学之中,在心理学界已赢得了一席之地,这是公认的事实。

但是,国内外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具体证明评价却其说不一,在短期内恐怕很难得到共识。从总体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重大的、带有变革性的,当然它的局限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主要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其贡献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讲,它对第一势力行为主义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做了深刻的批判,并在建构一系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客观范式统合的新构想。从实践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等方面均有重大的贡献。

(一)把人的本性与价值提到了心理学研究的首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与动物相等同,刺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陷入了机械主义和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理论把精神病人与正常的相等同,以潜意义中本我的力量取代自我与环境的统合过程,陷入了生物还原论和悲观论。

安斯托思(Aanstoes1994)指出: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的大多数时光是致力于非人性的研究,那些关在笼子里的,饥饿的发生了变异的白鼠成了研究对象。在过去的20年代发生了一种转变,认知主义取代了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要范式;于是白鼠出去了,计算机模型进来了。但是惟一不变的仍然是心理学中真正人的边缘状态。可见传统心理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化的倾向。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把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高度,这在人类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人本主义心理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人学,它在使心理学走上研究人或人性的科学道路上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布根塔尔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史上的“一场重大的突破”,也是“人关于自身知识的一个新纪元”,它在人类状况方面会发生的变化将同我们在过去那个世纪已看到的物理学方面的变化同样深刻。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改传统心理学局限于意识经验的元素分析的狭隘封闭性,迳直探讨意识经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打开了心理学研究向社会方面发展的道路。再次从主体内部出发扩大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研究的内涵,如人的价值、潜能(似本能)、自我实现、超越自我,高峰体验、宇宙关怀、人类协同等。《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

(二)突出了的动机系统和高级需要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对人类动机心理学的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1)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2)看到了人与动物在需要问题上的区别,基本克服了传统心理学人兽不分的弊端。(3)把人的需要看成是多水平,多层次的系统,探讨了人的需要的性质、结构、种类、发生和发展的规律。(4)分析了人的各层次需要及其相互关系,特别强调了高层次需要以低层次需要的相对满足为条件,但只有高层次需要的追求与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5)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应当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发展的后期分化出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马斯洛撰写了不少超越层次的著作,甚至修改他那闻名遐尔的需要层次论,在自我实现基础上又加上自我超越一页。认为,自我超越是人的存在本质的一部分,并提醒学院派心理学不要将它排除在需要层次之外。罗杰斯和马斯洛一样,晚年也非常强调人的精神性或超越性层次的需要,在他们看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自我”和超个人心理学的“超自我”相比,十分渺小、狭隘、孤立,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这很容易导向自我崇拜和自我中心的轨道。自我根本上是与一个更大的“大我”密不可分、相融相契的一部分。这个大我在不同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不同的名称:大我、宇宙我、普遍性之我、道、天等。显然重视人的精神性或超越性需要,既表现了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局限性的超越,又表现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智慧融合的走向。这是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三)提出实验客观范式与经验主义范式统合的构想

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根据心理学对象决定心理学方法的原则,反对以方法为中心而主张以问题为中心,这既是对行为主义以方法为准则选择研究对象的一种反抗,又是对各种各样方法中心主义的一种批判。不仅如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抨击了自冯特开始主流心理学长期依据牛顿——笛卡尔范式仿照自然科学来建构其理论模式,其结果导致心理学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费洛姆深刻指出,学院派的心理学,有意模仿自然科学以及实验室中衡量计算的方法来处理一切问题(除灵魂以外)。它只设法了解实验室中可观察到的那一部分的人,并宣称良知、价值判断、认识善恶等只是形而上学的观念,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他们宁可研究与科学方法相吻合的枝节问题,也不愿发明方法来研究有关人的重要课题,使得心理学离开了它的主题——灵魂,只关注机械反应、条件反射、本能的问题,却忽略了人类的物质、爱、理性、良知、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自然主义和客观主义,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作用,实现实验(客观)范式和经验(主观)范式两种范式的统一。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元素主义,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尽管他们的主张既受到美国主流心理学的排斥,又遭到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圈内人士的强烈遣责,但是这在心理学史上和体系中即使不是惟一,也是很罕见的。

(四)促进以人为本的组织管理与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疗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以人为中心的需要层次理论、受辅者中心疗法,对强化组织管理,教育改革和心理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仅成为行为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石,而且也是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它推动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管理科学发生了革命性改变。基于经济人假定的依靠物质刺激管理的X理论相继被自我实现人假定的依据高级精神需要满足的Y理论与Z理论所取代,还管理学以应有的人性。所以马斯洛强调指出:“这不是什么新的管理诀窍,什么‘鬼把戏’或能够用来操纵人的肤浅技术,不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人去达到剥削的目的,这是一种对人性理解的真正革命。”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其主要贡献在于:(1)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和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促进了当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2)突破了长期以来西方两大心理学派(S-R反应理论和认知学派)以动物学习进行实验研究的偏向,直接开拓了人的学习理论建构。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学习的思想,倡导自主学习与意义学习的理论,弘扬情感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教学心理气氛等诸方面做出了贡献。

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科学人本主义形成和存在的实践王国,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主要是这一实践的升华结果。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既反对自然主义的生物医学模式,又反对机械决定论的行为主义医学观点。在他们看来,真正的心理健康就是趋向、追求和达到自我实现;而干扰、阻挠或者改变自我实现的进程就是心理病态。至于心理治疗则是指那些能够帮助人回到自我实现轨道上来的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健康人格的追求产生于物质文明发达的当代社会,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极其丰富的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压力和危机。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郑重指出:由于现代工业社会中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类面临有史以来最为瞬息万变的境遇带给人类茫然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使社会上所有的人和组织都越来越穷于应付而产生适应能力不足带来的心理危机,人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尖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危机、孤独感强烈、意义性丧失等。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无疑正是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态势出发切准了现代心理疾病的主要病源。

二、主要缺陷

诚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由于在人性的先天与后天,自然性与社会性等关系的问题上的理解仍有偏差,因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局限与误区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未摆脱自然主义人性论的羁绊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从物化心理学到人化心理学的革命,即由非人的心理学回归到人的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主张人性是善的。马斯洛认为,过去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根据一些表面现象,断言人的深层本质是危险的、罪恶的、贪婪的和掠夺性的,所以社会、法律和教育被看作是控制、约束人和塑造人性的灵魂和工具。其实,人性表现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性是善的,至少是中性的,罗杰斯提出人有建设性倾向,恶是环境派生的,把人的善性称为潜能,潜在的善不是生而完善的,它的实现有赖自知,自我指导和环境的有利条件。

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把人的潜能、创造倾向、自我实现趋力看成是人的本性,这在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上是一个突破。但是,与传统心理学一致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对人性自然因素的研究,即力图揭示人的本性是由自然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所特有的似本能即内在潜能所决定的。据人本心理学家来看,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自然所赋予人类的特性与本能相类似,由此形成了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似本能——人性——心理生活——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显然,不是从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这种研究虽然也是一种必要的科学研究的领域,但是它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赖以实现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以致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待人的属性的进化,并不能从总体上或根本上对人的本质或人性做出真正科学的回答。

(二)渗透个人本位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心理学过分强调个人在自我实现中的作用,忽视社会发展、社会现实对个人自我实现的决定性意义,具有个人本位主义倾向。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舒尔茨在评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时曾指出:他们想要每一个人都成为自我实现的、完全实现的、完美的人,而且当别人不是这样的时候,他们就不要了。其实自我实现并不单纯决定于个人的努力,还制约于许多社会条件。主要有:(1)受教育的情况。受教育很少的,勉强受雇于最低级职业的、没有较好前途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有自我实现的侥幸情况呢?这样的人永远不能上升到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上。(2)我们的职业或行业就能阻碍或者支持自我实现的尝试。(3)自我实现的机会,也可能受到经济状况的限制;在严重经济萧条时期(如20~30年代)对许多人来说,在肉体上一天天活下来,这已经很成问题了。可是在富裕的年代,(诸如60~70年代早期)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是比较容易的。人类潜能运动,在富裕的年代中,尤其是中产阶级年轻人中间兴旺起来,这不是偶然的。

因此,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过于强调自我实现中自我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作用,片面强调实现理想的自我而忽视实现理想的社会。使美国大众热衷于个人发展、自我成长,追求自我利益和生活质量。这种“小我”的观念实在太狭隘了,过于自我专注会带给人窒息之感,这绝不是人生的真谛和终级目标。实际上,人本主义对自我价值的标榜,无法解释人类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与行为,马斯洛本人到了晚年已看到这一矛盾,所以提出超个人心理学,以弥补从个人出发追寻人的价值的动机论之不足。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中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派,即西方心理学第四势力。她更强调超越自我。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被认为主要由忘我服务精神推动的,同情他人的处境,能对他人的需要提供无私的帮助。这样的人将要更关心社会利益,直至达到全人类的认同。超个人心理学反映了在人性扭曲和人性异化的社会里人们对人性净化的升华和渴望,也符合人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但是,他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没有确定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存在着神秘主义色彩,且在许多问题上缺乏实证的研究和科学的检验。

(三)缺乏实证性的检验与支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多都崇尚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过分强调主我而忽视客我,过份强调论假设、推演或类推而忽视实证研究,深深打上了主体思辩哲学的印记。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甚至拒绝科学心理学。认为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只能有利于对那些孤立的行为事件进行科学分析,而无助于理解人生,这种观点虽然对发现人的整体研究不无价值,但企图抛弃一切科学研究未免显得荒谬。迄今为止,人本主义心理学不但没有很好地把实验范式和经验范式整合起来,反而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人的本性价值、潜能、经验、创造力、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等高层面的意义上,因而还不能涵盖人的各个层面心理的全部研究领域,成为心理学统一的研究模式。但人本主义范式不失为科学主义范式的一种重要补充,正如舒尔茨所言:“马斯洛的态度、言论——人本主义的或第三势力的心理学——被许多人看作是受欢迎的,反抗行为主义的机械主义倾向和精神分析的悲观主义倾向的解毒剂。”

[收稿日期]2002-03-08

标签:;  ;  ;  ;  ;  ;  ;  ;  

心理学发展中的“第三动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析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